□柳士同
文化的影響力
□柳士同
今年是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正好也是湯顯祖逝世400周年,值此“巧合”,一些學者對這兩位大戲劇家作一番比較研究,似也順理成章,沒什么不好。然而,是否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出這樣的結論:繭翁(湯顯祖晚年的別號)勝過莎翁呢?翻譯家屠岸先生認為:“隨著中國的崛起,湯顯祖的影響會傳遍全世界,甚至要超過莎士比亞?!彼@樣說的根據是:“大英帝國曾經是日不落帝國,殖民地遍布全世界,所以莎士比亞,還有英國文化借助大英帝國國力傳遍全世界。但中國國力在很長時期里顯然不如英國,現(xiàn)在中國崛起了,湯顯祖擴大,甚至趕超莎士比亞的世界影響也就可以預期了?!保ā段膶W報》2016年4月28日)
暫且不談這兩位戲劇家的創(chuàng)作成就,僅就從文化的影響力而言,是否“國力”強大,其文化影響力就必然大呢?文化是依憑它自身的力量,還是借政治、經濟乃至軍事的力量去征服受眾?莫非四百多年來莎士比亞戲劇之所以獲得全世界讀者和觀眾的喜愛,乃是拜當年“大英帝國”的殖民主義所賜?此類說法實在有失偏頗。人類社會自古以來不同文明的交集和不同文化的交流,始終就不曾間斷過,并不存在誰的國力強盛誰的文化影響力就大的邏輯。歐洲的希臘并沒有過“帝國”歷史的榮耀,但古希臘文化卻成為西方文明的搖籃;丹麥更是個彈丸小國,可安徒生的名字卻在全世界婦孺皆知家喻戶曉。亞洲的印度也未曾“帝國”過,可印度文化的影響力之大,有目共睹;唐朝的國力夠強大的了吧?卻派玄奘去“西天”取經,怎么就不派大儒到天竺去建“孔子學院”呢?泰戈爾是全世界公認的大詩人,可他分明生活在英國殖民者的統(tǒng)治之下呀,他怎么就走出了國門,并于1913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了呢?
實際上,自16世紀起,隨著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西人就開始將中國文化譯介到歐洲去了。別說,歐洲諸國還真一度興起過“中國熱”,遺憾的是持續(xù)時間不長,很快就降溫了。為什么呢?翻譯難以充分展示漢語之美,固然是一個重要原因,而價值取向的根本差異,恐怕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在西人看來,“歐洲為自由,亞洲為奴役”(孟德斯鳩語),他們怎么可能接受中國傳統(tǒng)的“奴性”文化呢?這恐怕也正是魯迅先生嘲諷“送去主義”的原因吧?
我們再來比較一下莎翁和繭翁。莎翁活了52歲,留下了37部劇本(近年又有新發(fā)現(xiàn)的莎劇手稿和演出的記載,一是1594—1595年的《愛德華三世》,二是1612年的《第二少女悲劇》,演出時劇名為《卡登尼歐》),其中包括喜劇、悲劇、正劇、歷史劇、傳奇劇等多種形式;而繭翁比莎翁年長14歲,只留下了四部戲劇作品。
當然,數量并不足以說明問題,那我們不妨就從“價值取向”說起,看看二者在這方面的差異。
眾所周知,歐洲的文藝復興將人性從神權的桎梏(或者說教會的統(tǒng)治)下解放出來,它所倡導的人文精神,它對人的價值和尊嚴的肯定,早已成為現(xiàn)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倘若一味追求個性解放,那就很容易令私欲膨脹,使社會陷入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泥潭?;钪y道僅僅是為了享樂嗎?我們不能在找回身體欲望的同時,失去精神的家園。就在這歷史的關頭,莎士比亞出現(xiàn)了,以他偉大的劇作喚醒了人們沉睡的心靈。他的那些悲劇、喜劇、歷史劇,無不引發(fā)人們對歐洲歷史,對人性、人道的深刻思考?!吧孢€是毀滅”這一偉大的命題,經哈姆雷特之口提出后,不僅在當時的歐洲,恐怕只要人類存在,就將永遠“是個值得考慮的問題”。恩格斯說,文藝復興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的時代,莎士比亞恰恰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最后一位巨人,同時,又是啟蒙運動的第一位播種者,他那些盛演不衰的戲劇也就成為啟蒙運動的先聲。相比而言,湯顯祖戲劇的思想內容是達不到這一高度的。中國古代文人歷來就不曾把文學創(chuàng)作當過自己畢生的事業(yè),他們的心中唯有“學而優(yōu)則仕”的信念,只是在仕途坎坷時,才會把精力放在寫作上,言志詠懷;而一旦被重新啟用,便又志得意滿地與同僚們步韻酬和去了。因此,即使湯顯祖受到當時一些“反理學、反傳統(tǒng)、反專制的異端思想影響”,也不可能真正具有人文主義精神,他遵循和維護的仍然是“家天下”的秩序。他的作品盡管也表現(xiàn)了對個性解放和戀愛自由的渴求,也揭露和鞭笞了官場的齷齪與黑暗,但始終未能擺脫“發(fā)乎情,止乎禮”的封建禮教,甚至乞靈于科考及第和皇上圣明,就連《牡丹亭》里杜麗娘、柳夢梅二人最后成婚還是讓皇上做的證婚人,“敕賜團圓”的呢!有位長者曾做過這樣的比較:“如果說柳夢梅和杜麗娘的愛情是流星,羅密歐和朱麗葉的愛情就是啟明星。”此喻頗有意味。莎士比亞確實是以他的劇作為新時代迎來了黎明,這恐怕是無人企及的。
至于藝術成就,湯劇就越發(fā)不能與莎劇同日而語了。湯的《臨川四夢》均“因情成夢,因夢成戲”,幾成套路:《牡丹亭》沿襲的不依然是才子佳人的情節(jié)模式么?而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核心——人物形象的塑造,湯劇則更加無法與莎劇匹敵。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生、旦、凈、丑本身就難避臉譜化之嫌,湯劇中的杜麗娘、柳夢梅、翟小玉、盧生、淳于棼等,形象也確實比較單薄,性格也不甚鮮明,與個性突出、血肉豐滿的哈姆雷特、李爾王、奧賽羅以及夏洛克、鮑西婭等人物相比,實在放不到一個層面上去。還有,我們常說“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一位偉大的作家必然是他所屬民族的語言大師。莎劇的臺詞不啻于詩,還吸納了大量的民謠、俚語和古諺語。就像很難盡善盡美地把唐詩宋詞翻譯成外語,同樣,漢譯也很難原汁原味地展現(xiàn)莎翁的語言之美。有人評價莎劇對英語語言的貢獻“足以和1611年出版的欽定本《圣經》比肩”,此言甚是。僅馬克思著作中引用或提及莎士比亞的地方,就多達三四百處。湯劇則未免相形見絀了,盡管唱詞有不少凄美動人之處,比如“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等句,但其對漢語言的貢獻遠不及唐詩宋詞。再說,中國戲曲吸引人的主要是唱腔,觀眾實際上是聽眾,他們大都只顧閉著眼睛陶醉在咿咿呀呀的唱腔里,才不管什么思想內容和藝術形象呢!他們對名角兒的關注遠遠超過對劇本和劇作家的關注。白先勇改編的昆曲《杜麗娘》之所以贏得不少觀眾,主要不還是因為其唱腔動聽么?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文化是否具有影響力,只能看文本自身的思想內涵與審美價值,只能看這一文化是否有利于人類社會文明的發(fā)展與進步。文化實力與經濟實力畢竟不是一回事,不能說經濟上成為全球的龍頭老大了,世界各國就都會推崇你的文化。即使從軍事上征服了一個民族,也不可能在文化上令其臣服——當年,蒙人滿人都一度征服過漢人,可他們的文化又對漢人產生了多大的影響呢?有錢不等于有文化,錢再多也沒法將二流作品包裝成一流作品,稍有品位的讀者和觀眾是不會買賬的。近年來,我們對文化的投入夠大的了,又是各種文學獎,又是各種獎勵機制,可獎出幾部好作品了?不飽受詬病就不錯了。
沒有新的思想,沒有一個良好的文化生態(tài),是很難有文化創(chuàng)新的,也就談不上什么文化實力了。要想產生“世界影響”,首先得融入世界文明;倘若文化本身沒有足夠的實力,單憑“國力”去輸出,恐怕沒有人會心誠悅服地去接納的。
不知屠岸先生當年之所以翻譯《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究竟是出于莎翁詩作的“含義深刻,韻律優(yōu)美”使其折服呢,還是因為當時英國國力的強大令他服膺呢?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