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博
(湖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
現(xiàn)代漢語時間名詞研究述評
郭亞博
(湖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對現(xiàn)代漢語時間名詞在其界定、范圍與分類,功能與認知等不同問題上的前人的相關研究進行評述,并針對其近年來的研究情況,把握其研究動向,發(fā)現(xiàn)其中不足,以推動后續(xù)研究的新突破。
時間名詞; 界定; 范圍; 分類; 功能; 認知
時間名詞一直是現(xiàn)代漢語詞類研究的一個熱點,它往往會與時間副詞聯(lián)系起來探討。余東濤[1],王桂花、呂玲娜[2],薛華[3],梅晶[4]等對時間名詞研究情況的敘述均各有側重,并且角度多樣,筆者在此基礎上,在闡述研究情況,把握研究動態(tài)的過程中,以有別于他們的分類角度,對時間名詞的研究情況進行補充、整理,并從中挖掘這一問題的研究空間,為后續(xù)研究提供參考。這里還需要說明一點的是,文中凡涉及時間詞的成果筆者均只討論了與時間名詞研究相關的部分。
1.1 界定問題研究
1.1.1 語義界定的代表 呂叔湘[5]指出:“跟方所詞一樣,時間詞也可以分實指性和稱代性兩類?!逼渲?,實指性的時間詞是“特指日期”(如晉太元中),稱代性時間詞是“通指日期”(如今天、今年、本月)。丁聲樹[6]將時間名詞分為兩類:一是表示什么時候,即“時點”,如“一九五四年、昨天”;一是表示多少時候,即“時段”,如“五年、三天”。陸儉明[7]從兩個角度定義時間名詞:一是從靜態(tài)上將時間名詞分為“時點(時刻)時間名詞”和“時段(時長)時間名詞”;一種是從動態(tài)上將時間名詞分為“相對時間名詞”和“絕對時間名詞”,“相對時間名詞”指時間變動不定,隨時間推移而推移,如“過去、現(xiàn)在、古代、近代”;“絕對時間名詞”指時間是固定的且構成循環(huán)序列,如“元旦、春節(jié)、春天、夏天”。
1.1.2 語法功能界定的代表 朱德熙[8]指出:“時間詞是能作‘在’‘到’‘等到’的賓語,并且能用‘這個時候’‘那個時候’指稱的體詞。同時在文中指出表示時間長短的數量詞以及‘時間、時候、功夫’等對于時間本身命名的一般名詞,都不屬于時間名詞?!?/p>
1.1.3 語義和語法功能相結合界定的代表 趙元任[9]指出:“在語義方面,時間詞或者表示從古到今的時間之流上的某一處,如‘周朝’‘一九六七年’,或者表示相對于說話的時間的一個時間,如‘古時候’‘明天’?!痹谡Z法功能上,他認為時間名詞“能夠放在下面的位置上:在……,到……”;“另一方面,時間詞能放在下面的位置上:等到……,從……起”。
郭銳[10]指出劃分時間名詞的標準是:(在/到)~∧(等到~/~以來/~的時候),即能夠進入“在……,到……”,且能夠進入“等到……,……以來,……的時候”的名詞就是時間名詞。語義上,時間名詞表示時間位置,即時刻,可以用“什么時候”提問,用“這個時候、那個時候”指代。
縱觀各家對時間名詞的界定可以發(fā)現(xiàn),多從語義角度來定義時間名詞,但趙元任和郭銳考慮到了時間名詞在語法分布的普遍性,即時間名詞可以放在“在/到/等到……”的位置上,故對時間名詞較為全面的界定為:語義上,指稱某個時間,可以用來回答“什么時候”,也可以用“這個時候”“那個時候”來指代;語法功能上,能獨立作狀語,能與“在、到、從、比、跟、同”等介詞組合構成介詞短語。
1.2 范圍與分類問題研究
時間名詞具有非開放性,其較為封閉的特點便于我們對其進行窮盡性地統(tǒng)計。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五版)》與《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六版)》中,明確標注有“時間詞”的有83個;余東濤[1]基于《現(xiàn)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訂版)》近6萬語詞的統(tǒng)計,共歸納補充時間名詞352個;薛華[3]從建立在各權威本的詞典基礎上,經過統(tǒng)計、綜合、歸納得出的1192個時間詞里篩選出773個時間名詞。胡明揚[11]對詞類考察方法和步驟一節(jié)曾提出“某一類詞的范圍不清楚時,根據各家意見先在最大范圍內進行考察,逐步縮小范圍”的觀點。因此,時間詞的范圍也并非一成不變,它的數量可以采取參考篩選和驗證的方法對其進行增補或刪減。
對時間名詞的分類的研究,還有余東濤[1]和李元芝[12]。余東濤根據語義方面的差異將時間名詞分為七類:歷史朝代時間名詞、節(jié)日時間名詞、節(jié)氣時間名詞、季節(jié)時間名詞、旬月時間名詞、星期時間名詞、日期時間名詞和時期時分時間名詞;從時間范圍上將其也分為七類:無定時期時段類、年類、季節(jié)類、月類、日類、一天中的時間段類和時類。李元芝以動、靜兩態(tài)視角將其劃分為指稱范疇、組合范疇、表達范疇。從語義因素上,建立了指稱范疇,包括了“向范疇”(如近代、現(xiàn)代)和“量范疇”(如今天、七天、片刻);從句法因素上,建立了組合范疇,包括了“句法分布范疇”和“結構關系范疇”;從語用因素上,建立了“表達范疇”,包括了“話題范疇”和“焦點范疇”。
2.1 功能問題研究
2.1.1 句法功能 陸儉明[13]憑借獨特的觀察視角、精準細膩的語感,采用分布理論證明了“年、月、日”在語法功能上的不同,據此劃分了它們的詞類,即“月”是名詞,“年”“日”是量詞。沈庶英[14]基于分布理論,依據意義將約量時間詞分為言長時、言短時以及言長短時三類,較好地概括了其特點及類屬,把約量時間詞從意義上分為言長時、言短時和言長短時三類,并對其在動詞前后的結構、意義進行了非常詳盡的描寫。殷志平[15]從語義、句法、句式等角度分別描寫了7類約量時間詞的特點。關玲[16]從句法位置的角度對時間詞進行了探討。
2.1.2 表達功能 胡培安[17]討論了時間詞語在實現(xiàn)其表達功能的過程中,其內部組構間語義的限選與其他相關詞語語義限選。基于時間的“呈現(xiàn)”與“指稱”,揭示了前者轉變?yōu)楹笳咿D化的方法及規(guī)則,并詳盡闡釋了其內在組建的意義標準,認為“參照義與基準義之間存在不小的差異,全方位地闡述了時間詞語在表達上的參照、測度、本體功能,實現(xiàn)語法、語用、認知三者的有機統(tǒng)一,還探析了關涉時間詞語各成分之間的語義限選。
2.1.3 篇章功能 篇章功能研究打破了時間名詞傳統(tǒng)的研究領域,開拓了其更新、更熱的研究新方向。廖秋忠[18]對現(xiàn)代漢語篇章中的時空參考點進行了說明與討論,指出了探該分布情況的實質:在現(xiàn)代漢語中,必須基于時間參考點給某一已知事件的時間(耶穌誕生時,寫作、說話時,任意已知事件發(fā)生時)或事件本身進行定位。楊同用[19]對一些能夠影響時制系統(tǒng)的現(xiàn)代漢語時間名詞進行了相關考察。他[20]還對語篇中出現(xiàn)的時間詞,包括其連用以及其在該語篇中的層次網絡問題有著獨到的分析與解讀。此外,鄭慶君[21],楊同用、高兵[22]也對時間詞的篇章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參考價值。
2.2 認知問題研究
2.2.1 “時點”與“時段”概念的提出、探討及延伸 “認知理論提出,人們對于時間認知與表達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用時點概念(time dot)確定時間鏈上的位置(或指稱事件發(fā)生在時間鏈上的位置)和用時段概念(period of time)計算時間的量。”[23]呂叔湘[5]最早提出“時點”與“時段”的概念:把“實指性的時間詞”(一般是特指的日期,如“晉太元中”等)、“稱代性時間詞”(指通指日期即“三時時間詞”和“確定指稱”即“這會兒”“那個時候”等)、“無定指稱性的時間詞”(例如“有一天”“有時候”“天天”“年年”“時時”等)都看作“時點”,將表時期的長短的:或應用“年”“月”“日”等單位,上面加上定量詞或不定量詞(如“三年”“數日”);或是泛表久暫(例如“一會兒”“好久”“長”“久”“暫”“少”“片刻”“俄頃”等等)看作“時段”。丁聲樹認為“時間詞有兩種。一種表示什么時候,‘如一九五四年、昨天、星期六下午’,說的是時間的位置,時間的早晚,這是‘時點’。一種表示多少時候,如五年、三年、兩個鐘頭’等,說的是時間的長短,時間的久暫,這是‘時段’?!盵3]朱德熙談到“‘今天、星期一、三點鐘’表示的是‘時點’,即時間的位置,時間的早晚?!粫?、半天、兩個鐘頭、兩個月、三年’表示的是時量,即時間的長短?!盵8]文煉[24]認為,時點與時段的區(qū)別在于“基準”,即參照,而非時間長短。
2.2.2 隱喻研究 戴浩一[25]諸如以“上/下”這類縱向空間關系來描述時間的先后的,往往基于物體自上而下墜落的空間經驗。劉寧生[26],余維[27],李宇明[28]都把時間看作一條河流,由高處往低處流,先經過的地方表示過去義,后經過的地方表示將來義。余維認為時間詞語,特別是時間名詞在與空間方位詞組合進行表述時具有明顯的不對稱性;李宇明指出,時間是以空間高度來確定時間差的藍純[29]認為,時間的早晚(以“上”代表“早”,“下”代表“晚”)關涉到太陽運轉,同時,在文中指出YuNing在La-koff基于英語論述的漢語時間系統(tǒng)研究表明了時間系統(tǒng)是在空間隱喻作用下生成的,可以有規(guī)則地生成隱喻表達式,并能夠隱喻為流動體或者運動載體的深層次概念系統(tǒng)。另外,對時間右視認知理論稍微做了介紹。張建理[30]肯定了右視認知解釋時間流動性的合理之處,并提出與左視理論相結合來進一步解釋時間的序列性,以求描述的客觀、全面、精準。另外,肖雙榮、劉振剛[31],張建理、丁展平[32],張煥[33]均試圖對時間隱喻的內在機制進行了非常深入地研究與探討。
周小兵[34],溫云水[35],彭國慶[36],何一薇[37],劉惠清[38]等則注重對時間名詞語法功能的描寫,基于對外漢語教學對其運用情況進行偏誤分析,并提出解決對策。周光慶[39][40]則在闡釋時間詞語(春,時)衍生、引申等過程的同時,重點揭示了時間詞中所包含的文化要義以及對此要義的體悟。章婷[41],章婷、李葆嘉[42]將哲學、認知語言學結合起來,建立在語言思維特征以及概念化的基礎上,證明了時間詞語有精確、模糊兩套語義系統(tǒng),并且在日常交際中更傾向于前者。蔣躍[43]指出了模糊時間詞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及其產生淵源。陳昌來[44],丁喜霞[45]則對一類或者單個的時間名詞進行語法化的研究和比較。
總體說來,現(xiàn)代漢語時間名詞在傳統(tǒng)的語義表達及語法功能層面上的研究依然強勢。在界定上,將語義、語法功能相結合來定義時間名詞更為全面、準確;范圍上,時間名詞并非一成不變,可以采取參考篩選和驗證的方法對其進行刪減和增補;分類上,時間名詞多以語義為原則,我們還可以嘗試將其語法特征結合起來考察;功能問題的研究上,時間名詞句法功能的研究開始較早,發(fā)展比較成熟,但多集中于傳統(tǒng)語法功能,我們可以轉向功能語法研究,聯(lián)系時間副詞,探討詞類功能游移過程中兩者的變換關系,找出其語法化的路徑;在表達功能和篇章功能上的研究甚少,缺乏完整而獨立的研究體系;認知研究上,時間名詞的隱喻研究是熱點,但將新興的認知理論結合,從傳統(tǒng)角度研究層面去考察近義時間詞語細微差別的研究鮮少,并且多集中于對某一個詞的考察,缺乏細致的對比分析。此外,基于對外漢語教學、文化、模糊性、語法化等方面上的時間名詞的相關研究亦值得進一步挖掘和深化。
[1] 余東濤.現(xiàn)代漢語時間詞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
[2] 王桂花,呂玲娜.現(xiàn)代漢語時間詞研究綜述[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7(11):106-108.
[3] 薛華.現(xiàn)代漢語時間詞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0.
[4] 梅晶.時間詞研究綜述[J].語言應用研究,2011(3):46-48.
[5] 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6] 丁聲樹.現(xiàn)代漢語語法講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7] 陸儉明,沈陽.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3.
[8] 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9] 趙元任.漢語口語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10] 郭銳.現(xiàn)代漢語詞類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11] 胡明揚.詞類問題考察[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5.
[12] 李元芝.簡述時間名詞范疇問題[J].新課程研究,2007(10):30-33.
[13] 陸儉明.說“年、月、日”[J].世界漢語教學,1987(9):35-36.
[14] 沈庶英.談約量時間詞[J].世界漢語教學,2000(1):41-45.
[15] 殷志平.也談約量時間詞[J].世界漢語教學,2002(4):10-16.
[16] 關玲.后置時間詞芻議[J].漢語學習2002(5):20-24.
[17] 胡培安.時間詞語的內部組構與表達功能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
[18] 廖秋忠.廖秋忠文集[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
[19] 楊同用.漢語篇章中的時間范疇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2.
[20] 楊同用.時間詞的管界與標志[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2(3):78-80.
[21] 楊同用,高兵.漢語篇章中的時間詞與敘事文字的時間層次[J].漢字文化,2003(2):22-25.
[22] 鄭慶君.漢語話語中的時間表達[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6):106-110.
[23] 李琳.漢語時間詞的認知分析:以“以后”“后來”和“最近”“現(xiàn)在”為例[J].魅力中國,2011(8):395-396.
[24] 文煉.處所、時間和方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25] 戴浩一,葉蜚聲.以認知為基礎的漢語功能語法芻議(下)[J].國外語言學,1991(1):25-33.
[26] 劉寧生.關于時間的認知特點與第二語言習得[J].漢語學習,1993(5):39-41.
[27] 余維.時間指示的語用分析對比:漢外對比語用學的嘗試[J].世界漢語教學,1997(2):17-29.
[28] 李宇明.空間在世界認知中的地位[J].湖北大學學報,1999(3):64-68.
[29] 藍純.從認知的角度看漢語的空間隱喻[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4):7-15.
[30] 張建理.漢語時間系統(tǒng)中的“前”“后”認知和表達[J].浙江大學學報,2003(5):85-92.
[31] 肖雙榮,劉振剛.漢語時間概念的空間隱喻系統(tǒng)[J].湖南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2):96-98.
[32] 張建理,丁展平.時間隱喻在英漢詞匯中的對比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9):31-34.
[33] 張煥.從隱喻認知角度透析漢民族時間詞語[J].語文學刊,2004(3):86-87.
[34] 周小兵.談漢語時間詞[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5(3):85-93.
[35] 溫云水.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時間詞問題[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1997(3):37-42.
[36] 彭國慶.語時點時段詞初探[J].新疆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2):45-48.
[37] 何一薇.時間名詞、時間副詞之偏誤分析[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2003(1):67-72.
[38] 劉惠清.初級漢語水平韓國留學生的時間詞使用偏誤分析[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5(3):23-31.
[39] 周光慶.名詞“春”的形成發(fā)展及其文化哲學意義[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4):51-56.
[40] 周光慶.名詞“時”形成發(fā)展的哲學意蘊[J].江漢大學學報,2002(4):73-78.
[41] 章婷.漢語時間詞模糊語義研究[J].學術探索,2004(7):115-118.
[42] 章婷,李葆嘉.漢語時間詞的模糊性與精確性之探析[J].河南社會科學,2006(4):171-175.
[43] 蔣躍.時間詞的模糊性[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2(4):22-25.
[44] 丁喜霞.“最近”的詞匯化過程探析[J].語言研究,2008(7):86-87.
[45] 陳昌來.近來類雙音時間詞演化的系統(tǒng)性及其相關問題[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9):99-110.
責任編輯 王紅巖
Comments on the research of noun of time in modern Chinese
GUOYabo
(Liberal Arts Colleg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China)
Firstly, this paper comments on the preceding research of noun of time in modern Chinese about the definition, limits, classification, function and cognition of noun of time. Then,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tries to hold research trends, find the weaknesses and push the new breakthrough of the noun of time research in the future.
noun of time; definition; limits; classification; function; cognition
2016-10-19
郭亞博(1990— ),男,湖南邵陽人,湖南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現(xiàn)代漢語語法。
10.13750/j.cnki.issn.1671-7880.2016.06.021
H 109.4
A
1671-7880(2016)06-007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