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子鈺
今年的冬天格外冷。我挑了靠窗的位子坐下來,在開得足足的暖氣中看數(shù)九寒天里凜冽的風消磨盡了枝頭最后一點顏色。忽然離店門不遠的墻根處蜷縮著的一個灰藍色身影吸引住了我的目光。
一個行乞的老人。
啊,真是可憐。我默默感慨了一下,他蒼老得幾乎半透明的臉頰和枯枝一樣的手指勾起我內(nèi)心的同情,我決定一會兒出門給他一點錢。
此時,遠遠的街角轉(zhuǎn)出兩個鮮艷的身影。圍著皮草挎著小包蹬著高跟鞋的母親牽著一個七八歲粉雕玉飾的小姑娘。
老人眼睛亮了一下,從墻根的陰影下探出腦袋,拾起腳邊的搪瓷小碗哆哆嗦嗦地湊上去,半開的店門傳入他不太連貫的聲音:“行……行……行好……”
小姑娘尖叫一聲就往母親后面躲。母親一把抓住她,低聲輕斥道:“我平時怎么教你的?學校老師怎么教你的?記不記得你這兩天寫的那篇作文題目是什么了?”
小姑娘低下頭,抽抽噎噎地回答:“《學做樂于助人的好孩子》?!?/p>
小姑娘接過母親塞給她的幾枚硬幣,不高興地嘟著嘴,站得遠遠地,往小碗中隨意一拋,“叮叮當當”的響聲清晰可聞,甚至還有幾枚不甘寂寞地彈到了破碗外。
小姑娘轉(zhuǎn)身飛快地躲回了母親身后。我隱約看到老人輕輕抖了一下,亮起的眼睛熄滅了,一片混沌的麻木與哀傷。
他唯唯道了謝,指尖一下一下艱難地摳起地上的硬幣。他緊了緊身上老舊的棉衣,似乎不堪忍受這嚴冬的酷寒,蜷縮成一個脆弱的姿態(tài),慢慢地又縮回了墻根。
母親的目光只注視著女兒,她滿意地點點頭,牽著女兒離開,聲音遠遠傳來:“這是你必須要學會的……”
我愣怔地看著,心里說不出什么滋味,一會兒覺得這很正常,從小被教育要樂于助人的我們不都是這樣匆匆地、遠遠地行善的嗎?一會兒又因為老人的反應(yīng)心微微地疼。
這時,一個西裝革履、行色匆匆的男人走來,他也注意到了老人,老人沒有迎上去,只是低垂著頭,沉默地推了推小碗。
在我以為這個明顯在趕時間的男人會丟下錢不停頓地離開時,我卻看到他停在了老人面前,掏出錢包,然后蹲下了身。
我看不見男人背對我時的表情,不過我從老人驟然間明亮到幾乎泛著淚光的眼睛里,可以勾勒出男人溫和的笑容。
男人輕輕把錢放在破舊的小瓷碗中,沖老人點點頭,起身離開。
我注視著他依舊行色匆匆的背影,心中升騰起難以言說的感動。
我們從小被教育必須做一個樂于助人的人,卻不懂得該如何行善。蹲下身行善,是自覺而發(fā)的善舉,更是對弱者人格上的一份尊重。
他蹲下之際,正是靈魂升起之時。
我暗下決心,一會兒離開時,路過老人,我也會蹲下身,去做一個真正的“樂于助人的好孩子”。
【評點】
文章以寒冬的嚴酷環(huán)境為背景,同時選擇了“行善”這一與之相對的溫暖題材。同時又將“行善”通過兩種不同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對于媽媽和小女孩以及男人的各自“行善”方式,作者并沒有直接進行褒貶,而是通過對老人行動表情的細致刻畫反映出來,告誡我們“行善”的真正意義不僅在于物質(zhì)上幫助他人,而更在于對弱勢群體人格和靈魂上的尊重。作者對身邊小事的觀察細致入微,發(fā)現(xiàn)了我們經(jīng)常忽略的細節(jié),意義深刻,教育性強。此外,文章語言樸實無華,對人物細節(jié)的捕捉極為出色,對比手法的運用更加突出了“行善”意義的本質(zhì)和重要性。
王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