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燦麗1,李 銘2
(廣東海洋大學,廣東湛江 524088)
湛江伏波海神的形成與發(fā)展
盧燦麗1,李 銘2
(廣東海洋大學,廣東湛江 524088)
湛江漁民靠海而居、以海經商,風平浪靜、波瀾不驚的海洋環(huán)境對于湛江漁民而言極為重要,因此,湛江漁民對伏波將軍擁有著深厚的崇拜、敬仰之情,勻深日久,便逐漸形成了伏波信仰。伏波信仰在湛江地域中作為水神已經形成了極富有地域特色的信仰文化,散發(fā)出悠久的歷史味道。文章對湛江地區(qū)伏波信仰的形成原因進行了剖析,并介紹了湛江地區(qū)主要的伏波祠的發(fā)展情況。
湛江;伏波;海洋信仰
自盤古開天辟地,神靈崇拜便一直縈繞在人們的周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久而久之便成為一種歷史悠久的神靈信仰。湛江,位于中國大陸最南端的雷州半島上,東臨南海,西臨北部灣,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當?shù)鼐用駥Q髶碛兄鴿夂竦那楦校诰裆蠈Α胺ā睂④娨伯a生了崇拜之情。伏波,“伏息波濤”之義,當?shù)匕傩占雀衅涞掠旨纹涿瑢⑵鋫髌婊?,祀為海神,成為當?shù)氐暮I媳Wo神。
伏波,“伏息波濤”之義。湛江漁民靠海而居、以海經商,風平浪靜、波瀾不驚的海洋環(huán)境對于湛江漁民而言極為重要,因此,湛江漁民對伏波將軍擁有著深厚的崇拜、敬仰之情,勻深日久,便逐漸形成了伏波信仰。伏波信仰在湛江地域中作為水神已經形成了極富有地域特色的信仰文化,散發(fā)出悠久的歷史味道。
湛江地區(qū)對伏波神靈的崇拜已成為該地域引人注目的風景線之一,其形成緣由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歷史文化層面:路馬將軍,功績顯著,流芳后世
蘇軾曾說:“漢有兩伏波,皆有功德于嶺南之民能,前伏波為邳離路侯也,后伏波新息馬侯也?!碧K軾認為路博德和馬援對嶺南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才受到世人的供奉。
西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路博德被漢武帝劉徹任命為伏波將軍南下平定了南越,同時,路博德以“兵不刃血而收全粵”揮師直指海南島,并將越地分置南海、合浦、珠崖、儋耳、蒼梧、桂林、九真、日南、交趾九郡。當時的雷州半島屬合浦郡。
東漢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九真、日南、合浦等60余城處于兵荒馬亂狀態(tài)。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光武帝劉秀命馬援為伏波將軍,馬援不辱使命,率領其士兵沿雷州半島西海岸一路奮進,艱難作戰(zhàn),長驅直入,終平交趾,將所失之地如數(shù)收復[1]。
兩位將軍平息叛亂,深深造福了雷州人民,為祖國一統(tǒng)大業(yè)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雷州的百姓為紀念兩位將軍的豐功偉績,便紛紛為他們修廟供奉,再加上兩位將軍均官拜伏波將軍,因而所修廟宇多稱“伏波廟(祠)”,祈求能為一方百姓帶來安定與安寧。
(二)地緣位置層面:臨??亢?,以海為生,崇拜海神
湛江擁有非常特殊的地理格局,這也是伏波信仰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湛江地區(qū)三面環(huán)海,東臨南海,南隔瓊州海峽與海南島相望,西臨北部灣,海岸線長達2 023.6公里,是我們中國海岸線最長的城市,同時,湛江由30多個海島組成,擁有著“一海多岸”的海灣格局,是典型的海濱城市。正是由于湛江這種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迸c大家的生活息息相關。
湛江的海岸線曲折綿長,湛江人民特別是漁民非常善于利用這種天然的自然優(yōu)勢,在長期的生活實踐探索中,慢慢地摸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發(fā)展的生存之道——靠海吃海、以海經商。
湛江人,尤其是居住在島上的人,他們靠著臨海的天然條件,大多數(shù)人直接從事捕撈打漁的工作。據(jù)《湛江晚報》報道的《豐富的湛江海洋文化》一文中曾寫道:“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每當臺風將來,便有大批的‘疍家船’停泊在霞山的避風塘(今之洪屋街造船廠附近),密密麻麻一大片,蔚為壯觀,足見當時漁民之多;亦漁亦農的人更多,20世紀50年代初,東海島、南三島、特呈島、硇洲島、東頭山島、調順島等島上居民亦漁亦農的,估計占六成以上?!庇纱丝梢姡拷臐O民人數(shù)之多,盡管現(xiàn)在很多年輕的湛江人出外工作,不再以打漁為主要的生存之道,但捕撈打漁仍然是當?shù)睾苤匾慕洜I謀生方式之一。然而,天然的海洋環(huán)境既給當?shù)貪O民以謀生生存之利,又造成風暴潮澇之弊,這也是當?shù)貪O民信仰海神的客觀原因之一?!稄V東新語·舟語》中曾記載:“溟海吞吐百粵,崩波鼓舞百十丈,狀如雪山。嘗有海神臨海而射,故海浪高者既下,下者乃復高,不為民客。父老云:凡渡海至海安所,聞濤聲咆哮,大地震動,則知三四日內有大風雨,不可渡。又每月十八日勿渡,渡則攖海神之怒?!边@里記載著“海神”的威猛狀態(tài)以及百姓對海神的恭敬之情。
湛江的漁民常與“海”打交道,他們理所當然地希望大海能長期的風平浪靜,以利于他們出海捕撈、作業(yè),但由于自然條件的影響,譬如夏季臺風等多方面的原因,大海也會有洶涌澎湃之時,因此,當?shù)氐臐O民對與海有關的神靈都會加倍敬重、頂禮膜拜。再加上古時候,人們無法通過自然科學的知識去解釋種種的怪異的“大海異象”,他們潛意識地認為種種異象皆因有神秘力量在控制著水域,這股神秘的力量便是“海神”,因此人們便寄希望在這些神靈身上,希望通過對神靈的禱告、敬重去獲得大海的風平浪靜,以利于他們獲得出海作業(yè)的安全條件。
路博德、馬援兩位將軍在歷史上被封為伏波將軍,同時兩人又皆曾到過嶺南之地,這種種原因使得湛江人特別是湛江的漁民對兩位將軍產生了濃烈的敬重之情。而伏波有“伏波平息”之意,與漁民所需的海不揚波的心理需要吻合,當?shù)厝藢⑵渖窕?,也成為了海神信仰之一?]。
(三)精神文化層面:精神慰藉,傳承文化,道德教化
路博德、馬援兩位將軍在嶺南地區(qū)的豐功偉績,以及湛江漁民所處的特殊的生存環(huán)境,使得路、馬兩位將軍被傳奇化甚至被神化。同時,從精神文化角度看來,湛江地域對兩位被神化的將軍的敬仰之心還來自于當?shù)貪O民對他們的強烈認同感以及兩位將軍英雄事跡對后人的精神教化。
向往幸福,是每個人心中的美好憧憬,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常有發(fā)生。各種天災人禍,尤其是我們人類無法控制、無法駕馭的自然災難使得人們的力量顯得非常渺小,迫使著人們急切地想著借助另一種力量——神或佛或上帝等超自然的力量以作為精神支柱,幫助我們在心理上度過一段可怕的焦慮期,在一定程度上能安定情緒、平伏心情。湛江靠海臨海,在湛江漁民看來,大海的力量極其神秘而又極其強大,甚至超過人們的控制能力而無法抵御,于是,伏波神的出現(xiàn)、伏波信仰的建立給予了當?shù)厮先藗儚姶蟮木窳α亢托撵`依托,當?shù)貪O民寄希望于通過對伏波神虔誠地祭祀和祭拜以換來在海上作業(yè)的平安、心靈上的安心,這也蘊含著湛江漁民對平安、安定的向往與追求。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后來人們祭拜伏波神所寄托的美好愿望也逐漸擴大,譬如求子、升官、升學、消災解難、延年益壽等。
伏波信仰給予民眾強大的心理慰藉作用,同時也因其具有文化傳承、道德教化之功能而得以不斷地加以崇拜。我國一貫以來都提倡敬祖、敬老、愛國、仁愛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路博德、馬援兩位將軍對祖國統(tǒng)一、民族團結以及對邊疆的穩(wěn)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一精神非常值得后人的不斷學習。在湛江漁民的心中,路博德和馬援兩位將軍不僅能使大海水不揚波,更重要的在于對兩位將軍的豐功偉績的崇拜與敬仰,從而紛紛建立廟宇以供奉兩位將軍,使得后人能對兩位將軍的精神銘記于心,同時也鞭策著后人努力學習兩位將軍的英雄事跡,使兩位將軍的高貴精神、高尚品質能得以生生不息、永不磨滅[3]。
此外,供奉伏波神的祠廟以及祠廟里的詩碑、石刻、楹聯(lián)、題詞、書法等也有著非常珍貴的歷史價值,這也是傳承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湛江地區(qū),各縣級市為紀念路博德、馬援兩位將軍而修葺的伏波祠、廟,吳川、徐聞、雷州皆有。其中以位于雷州市雷州大道的伏波祠以及徐聞伏波庵最有代表性。
(一)雷州伏波祠
“天南臨???,漢代伏波祠”,這是明末廣東名儒屈大均參觀雷州伏波祠后所寫下的詩句。雷州的伏波祠又稱為伏波廟,始建于東漢時期,位于雷城南亭街,這是嶺南最古老的祠廟之一,屬雷州市的文物保護單位。祠內敬奉西漢邳離侯路博德及東漢新息侯馬援兩位伏波將軍。
雷州伏波祠歷經多次的反復修葺,明末祠已傾圯,清朝康熙年間在原址上重建,目前,伏波祠仍然保持著其原始遺址的風貌和清朝修葺的基本結構。伏波祠的總面積為1 170平方米,其主體的建筑面積為516平方米,該祠依山而建,坐北向南,遠眺該祠,古色古香、雄偉壯觀。該祠門匾由中國書法協(xié)會副主席、著名書法家劉炳森用蒼勁有力的隸書書寫著“伏波祠”三個赤金大字,赫然醒目,預示著祠里主要供奉著路博德、馬援兩位伏波將軍。而在祠的大門兩側有一石聯(lián):東西輔漢勛名著,前后登壇嶺海遙,這是由清光緒年間兵部主事吳應銓撰并書。
由門而進,祠分三進:山門、中廳、正殿。進入大門后有一天井,在天井兩邊有著石碑廊,這里有著明清朝時期的重修碑以及詩碑,再往上登則是新碑廊,這里雕刻的則是現(xiàn)代名人的題詞,譬如楹聯(lián)、書法賽作品、詩詞歌賦等,重修碑以及新碑廊的碑文內涵豐富,其內容及書法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歷史文化價值。從中廳再經一小天井便進入正殿,正殿建筑保留著清朝的建筑風格,規(guī)模宏闊、氣象莊嚴、氣勢磅礴,殿中雕刻精致,山水花鳥、人物故事均活靈活現(xiàn),同時也能看到閣中供奉著路博德、馬援兩位伏波將軍,其中路博德在左,馬援在右,這是特殊的“一廟兩主”的現(xiàn)象,即為“兩祀”。
此外,在祠東邊為觀音閣,西邊則為伏波園,園中青磚鋪地,樹木蔥郁,芳草青青,環(huán)境極為優(yōu)美,祠的西北角有一“馬跑泉”(俗稱伏波井)以及“神泉勝跡”石雕亭閣,此井據(jù)說為東漢馬援駐雷之時,天氣炎熱,周圍卻無法找到一口淡水以緩解旱情,軍馬饑渴難忍,突然,馬援坐騎的白馬長嘶一聲,以蹄挖地,挖出了一口涓涓涌泉,這就是著名的“馬跑泉”,這雖為一則傳說,但也體現(xiàn)了馬援將軍當時的血汗功勞,值得人們深深的紀念。
雷州伏波祠幾經修葺,現(xiàn)面貌煥然一新,慕名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倦,這對于宣傳兩伏波將軍的精神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對于追溯雷州的歷史文化也具有很高的價值意義。
(二)徐聞伏波庵
徐聞伏波庵,為紀念漢代兩位伏波將軍(路博德和馬援)平定南方而建。該縣較早的伏波廟在討網(wǎng)村(舊縣治址)海濱,后因縣治搬遷而廟址他移。宣統(tǒng)《徐聞縣志》載:“伏波廟在縣南門內,蘇軾、李綱有記?!本嘟衲甏罱姆◤R在徐城鎮(zhèn)東南2公里處的九壇鋪(舊地名觀濤坡),徐城至海安公路旁。清光緒丁酉年(1897年)曾重修。廟宇原系一座單間,名“濤山寺”。兩側有楹聯(lián)。清宣統(tǒng)三年知縣王輔之主持在廟前擴建二廳、重廊及門樓,廟宇初具規(guī)模。民國以后,宇所逐年被毀。1978、1985年間,有佛教徒在此舊址重建庵堂,分前后殿,門楣題“伏波庵”,其有聯(lián):“伏嫡奸徽當年掃凈黎氛前后兩漢之戎行曾經此地。波平浪靜翌日但消蠻慮路馬二公之武烈益著今時。”蘇軾《伏波廟記》載:“自徐聞渡海適珠崖,南望連山,若有若無,杳杳一發(fā)耳。艤舟得濟,股慄魂喪。海上有伏波祠,元豐中詔封忠顯王,凡濟海者必卜焉,曰:某日可濟乎?必吉而后敢濟,使人信之如度量衡石,必不吾欺者。嗚呼非盛德其孰能然!……四州之人,以徐聞為咽喉,南北之濟以伏波為指南,事神其敢不恭!”伏波庵法脈屬臨濟宗。庵內現(xiàn)有大雄寶殿、韋馱殿、觀音殿等殿,不見伏波將軍牌位。庵堂與原貌相去甚遠。
在伏波庵前80米處,距徐聞至海安公路70米有一馬蹄井。其實,此井并非東漢時之遺物,而是后代人民為了紀念伏波將軍的功德而挖掘的,于是凡有伏波廟的地方必有所謂的馬跑泉或伏波井無疑。1996年,伏波庵住持在井旁立“馬蹄井”碑以紀念。
[1]王元林.明清伏波神信仰地理新探[J].廣西民族研究,2010(2):112-119.
[2]范玉春.馬援崇拜的地理分布:以伏波廟為視角[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10(3):101-105.
[3]陳建斌.伏波文化的現(xiàn)代價值研究[J].傳承,2010(30): 162-163.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Zhanjiang Fubo Seagod
LU Canli1,LI Ming2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 Jiang,Guangdong,524088 China)
Zhanjiang fishermen are living by the sea,so the smoothly marine environment is extremely important.Therefore,Zhanji?ang fishermen have deep worship and admiration of Fubo.It gradually formed Fubo belief.In the Zhanjiang region,Fubo belief displays its specific local features and had a long history.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asons of Fubo belief’s formation,and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of Fubo temples in Zhanjiang area.
Zhanjiang;Fubo;marine belief
K248
: A
: 2096-2126(2016)06-0038-03
(責任編輯:雷凱)
2016-10-10
廣東海洋大學2015年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湛江海洋民俗與信仰研究”(21)。
盧燦麗(1983—),女,廣東郁南人,法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銘(1985—),女,廣東高州人,教育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