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客家傳統(tǒng)手工造紙技藝的變遷與保護
      ——以石城“橫江重紙”為例的考察*

      2016-03-18 18:30:32溫小興
      贛南師范大學學報 2016年4期
      關鍵詞:客家變遷保護

      溫小興

      (贛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

      ·民俗學研究·

      客家傳統(tǒng)手工造紙技藝的變遷與保護
      ——以石城“橫江重紙”為例的考察*

      溫小興

      (贛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江西 贛州341000)

      摘要:石城橫江重紙經過數百年來的發(fā)展,一直長盛不衰,直至20世紀80年代以后才走向衰退,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現代化的沖擊,也有傳統(tǒng)手工造紙本身的技術局限。因此,客家傳統(tǒng)手工造紙技藝的保護,除了前人習用的傳承人保護、學校教育傳承等外,對傳統(tǒng)手工造紙技藝的革新和改造升級也是題中之義。

      關鍵詞:客家;手工造紙技藝;變遷;保護

      石城橫江重紙是客家傳統(tǒng)手工紙中的奇葩,其發(fā)端于明,興盛于清。作為客家地區(qū)的支柱產業(yè)和客家人重要的生計來源,橫江重紙的生產延續(xù)至今。但學界對橫江重紙的研究鮮有涉及。作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文結合文獻資料和田野調查資料對客家傳統(tǒng)手工造紙的變遷與保護作了初步探索,以期拋磚引玉。

      一、橫江重紙生產的基本情況

      橫江重紙以地命名,主要產于石城縣橫江鎮(zhèn),清乾隆時期列為貢品,名冠江南,素有“石城不出名,橫江傳千里”之稱。[1]橫江重紙的原料主要為貓竹,“貓竹:或云茅竹,方言也,州人俗呼作苗竹。山居者,多種以為利,……皆伐初生未成竹之苗作紙,名曰竹蔴”。[2]輔助材料為石灰和藍葉汁(俗稱毛冬青)。其生產流程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一)備料砍蔴階段

      1.砍蔴。當地人把剛落葉生枝的竹筍稱為竹蔴,是造紙的主要原料。一般農歷谷雨前后開始砍蔴,直到小滿為止,一般是半個月左右。砍蔴前要擇吉日開山,殺雞祭祀蔡倫先師,并選砍一根竹蔴馱運回紙寮,在竹蔴上刻上“開山大吉”四個字,以求吉祥平安。砍蔴主要選擇未開椏的嫩竹,砍倒后用砍筒刀裁成竹筒子,削去青皮剖成一寸左右寬的竹片,削青皮時要做到“一頭開椏兩頭削,二頭開椏一頭削,篼子削重,胺子、尾巴削輕”。剖成竹片時要均勻,節(jié)巴要削干凈,再扎成小捆,然后放進腌竹蔴的湖塘里,放進水,當水流滿自竹蔴面上時,才能撒放石灰。一層竹蔴一層石灰,直至湖塘裝滿。在湖塘裝滿竹蔴的面上排放一層老竹片,然后加上大石頭,再撒上一層石灰即可。

      2.腌蔴。落湖后的竹蔴浸泡四十天左右。先用鋤頭把浸泡在湖塘里的竹蔴攪動,使石灰水沉底,然后用人工洗撈干凈,放在湖塘邊上面。竹蔴全部洗撈完后,把湖內石灰水放掉。在湖底,每隔一米左右放一根枕木,枕木上排放一層竹片,然后將原竹蔴再放回湖塘里。竹蔴放入湖后加滿水,把原有的石灰水漂凈,每隔一至兩天換一次水,連續(xù)換八至十次水后,再進行漂污水,時間大概十至二十天,直到竹蔴發(fā)酵腐爛。污水漂凈后,再放進清水,清洗竹蔴,保證竹蔴的潔凈。

      (二)產品生產階段

      1.剝竹蔴。把湖塘里發(fā)酵好的竹蔴一塊一塊地用手工去掉泥漿、雜質、沙子、黃竹節(jié)、竹蔴兩頭的烏頭子、未削干凈的青竹皮和老蔸子上面的赤皮。操作時身邊要放一桶水,以便洗料。接著將剝干凈的竹蔴用糞箕從湖塘里提到竹蔴榨內,榨干水分,然后挑到紙槽內的制漿槽中。

      2.踏料。把挑回來的竹蔴放在制漿槽內,用腳一腳一腳地踏,最后踏成竹蔴漿。踏料是一項苦力活,耗時又費力,并且踏料工人相沿成習都是赤腳踏料,卻從不會傷腳。這里面有個傳說故事,傳說有個羅源秀才,他是“凡人身子天子嘴”,所以嘴巴非常靈驗,能“呼山山即倒,道物物就來”。有一次羅源路過紙寮,踏料工見了趕忙倒茶搬凳,很有禮貌,羅源問他為啥穿著草鞋,他答怕竹蔴刺傷腳。秀才說:“竹蔴是不會刺傷腳的,不用怕”。從此踏料工赤腳踏料,也不會受傷。如今的槽戶都添置了攪拌機,直接將竹蔴攪拌成漿。

      3.制藍。藍葉是當地野生的一種草本植物,其汁有調和紙張韌性的作用。當地紙農在長期實踐中,發(fā)現了這種性辛辣、汁粘膠的藍葉(又稱毛冬青,一年四季均可采集)。紙漿滲入藍葉汁,能使紙張更加光潔美觀,堅韌耐用,并防止蟲蝕。制藍工藝簡單,采集藍葉若干,置滿鐵鍋燜一個半小時,去渣取汁。按每13擔紙料滲入5斤藍葉汁的標準倒入紙漿。

      4.抄紙。把踏好的紙漿放進槽潢內,用竹簾分頭、尾兩人扛簾抄紙,抄紙的兩位師傅分別叫做扛頭師傅和扛尾師傅,兩人抬著內置紙簾的簾床,以外高內低的姿勢,將簾床斜插入槽潢內,等紙漿注入,即行持出,抄成潮濕紙張,一張張放在紙榨板上,抄到約600張~700張濕紙時,把紙榨板抬到紙榨上進行人工壓榨,壓干一半的水分時,再進行牽紙,每牽14張濕紙為一焙,以焙為單位送到焙房進行焙干。

      5.焙紙。焙紙工人先用水細潤焙壁,左手提紙,右手用刷,用棕毛刷將濕紙一張一張刷到焙壁上焙干。視熟練程度而定,每10分鐘~15分鐘可焙紙28張。焙紙是一項技術活,不熟練的話很容易將濕紙刷裂或者時間掌握不好很容易將紙焙皺。所以在焙紙的過程中,要不停地用米漿水洗焙壁,保持焙壁的粘性。

      6.切紙。切紙的規(guī)格為長4.05尺,寬1.85尺,用刀切去多余的紙頭和紙邊,同時要保證紙張不破不爛,每200張為一刀即切一刀為200張。每刀重量為10.5斤~11.5斤,每5刀為一件,打捆裝簍出廠。

      二、橫江重紙從興盛到衰落的歷史回顧

      清乾隆時期,橫江重紙已聞名中外,被譽為天然國寶?!妒强h志》曾記載“紙:去城六十里禮上里有橫江紙煮竹絲為之,制造甚精潔,省會山古通行,每商賈貿販不下累萬金”,[3]《農工商礦紀略》也有記載,石城縣“素以造紙為業(yè),紙料尚稱堅白,未??婆e以前銷路甚廣,昔年出口,不下百萬之數”。可見當時紙業(yè)制造之盛。至清末民初,隨著洋紙的盛行,橫江的造紙業(yè)也受到不小的沖擊。特別是光緒末年“因洋紙盛行,銷路既滯,歇山者十居八九”。[4]但橫江地區(qū)仍有紙槽207家,年產土紙2.1萬擔。

      民國七年,縣內從事土紙生產的主要有5處,橫江的珠璣、齊賢、小姑有紙槽103家,從業(yè)者727人。抗戰(zhàn)時期,政府貸款20億元(金元券)扶持紙業(yè)生產,至翌年紙槽發(fā)展至371家,從業(yè)者2 016人,年產紙5萬余擔。由于政府的大力扶持,橫江重紙的生產在經歷短暫的衰落后又迎來了一個春天,“江西之橫江重紙,質料甚優(yōu),在戰(zhàn)時曾供應西南各省之需要”。[5]

      當時,不但國民政府重視紙業(yè)的發(fā)展,蘇區(qū)政府也不例外,當時寧都的夏布、石城的紙是蘇區(qū)重要的出口物資。1932年6月,閩贛紙業(yè)工會在《關于運紙出口問題》的通知中,要求“督促紙行老板經常設法運紙出口來流通蘇區(qū)經濟”。[6]蘇區(qū)政府也制定了許多的措施來恢復和發(fā)展紙業(yè)生產,《紅色中華》就曾報道“紙業(yè)是江西蘇區(qū)一種主要的生產,近因敵人連年的圍剿和資本家故意卷資歇業(yè),以致倒閉紙廠很多,工人失業(yè),省國民經濟部為著救濟失業(yè)工人起見,決定組織江西省紙業(yè)合作社,來恢復紙業(yè)生產”。[7]因此“許多手工業(yè)的生產如制鐵、燒石灰、造紙等不但開始恢復,而且有了新的發(fā)展”。[8]抗戰(zhàn)勝利后,隨著洋紙的再次入侵,手工造紙雖受影響但仍有所發(fā)展。“勝利以后,洋紙侵銷內地,故造紙業(yè)遭受打擊。本年度各廠先后停頓,惟一般手工制紙則仍維持其原有之生產,若橫江重紙目前仍有供不應求之勢”。[9]

      解放后,橫江重紙的生產均由個體經營逐步轉為集體經營或國家經營。政府重視紙業(yè)生產,撥款賑濟造紙工人,并組織成立生產合作社。1951年成立國營橫江手工造紙廠,共經營紙槽74家,年平均生產土紙207噸,產值21.5萬元。由于保持了傳統(tǒng)的手工造紙工藝,故一直以明如玉,質如扣而聞名于中外。1962年在江西省手工業(yè)產品評比會上,橫江重紙被評為一等優(yōu)質產品。1980年榮獲國家外貿部優(yōu)質出口產品榮譽證書,一直暢銷日本、印度、新加坡、港澳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qū)。

      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由于機制紙的發(fā)展和市場的開放,傳統(tǒng)手工紙的發(fā)展真正陷入困境,建在竹山上的紙寮由于成本和污染問題紛紛停產。為了尋找橫江手工紙的出路,1986年橫江手工造紙廠派出20余人到廣東澄海學做南金紙,然后辦起了紙品工藝廠。當地人開始引進造紙機械,開辦機制紙車間,以芒桿、稻草為原料,從切料、打漿、抄紙、烘干等工序均機械操作,生產橫江重紙,作為南金紙的原料。南金紙是一種高級迷信“焚化紙”,主要用于朝神敬佛敬祖宗,產品銷往廣東,再轉銷東南亞各國和港澳臺等地。經過幾年的發(fā)展,橫江南金紙業(yè)成為橫江鎮(zhèn)的支柱產業(yè),橫江手工紙作為原紙,都由各南金紙廠加工成南金紙,為了降低成本,南金紙的原紙大都采用機器紙。南金紙的暢銷在促進了當地機械造紙業(yè)發(fā)展的同時,也加速了傳統(tǒng)手工造紙業(yè)的衰落,目前還在使用傳統(tǒng)手工藝造紙的紙寮剩下不到10戶,鎮(zhèn)上手工造紙活動越來越少,造紙工藝也只有鎮(zhèn)上五十歲以上的男子才會。

      三、橫江重紙生產的變遷

      橫江重紙的生產從興盛到衰落可以看出,傳統(tǒng)手工造紙之所以走向急劇的衰落,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受到戰(zhàn)爭的影響,也不在于解放后國家對手工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而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改革開放使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紙業(yè)市場的開放,機制紙重新侵蝕和占領了傳統(tǒng)手工紙的市場,手工紙的獲利空間越來越小。在生產資料由市場配置,經濟效益優(yōu)先的情況下,傳統(tǒng)手工造紙工藝由于技術、資金、效益、組織、制度及環(huán)境污染等困境無法適應新的經濟形勢,最終走向絕境。但是,從橫江重紙的個案也可以看出,橫江重紙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并沒有完全消失,而是開始了向機器造紙和紙品工藝生產的轉型,并發(fā)生了急劇的變遷。

      (一)生產原料的變化

      橫江重紙是典型的竹制紙,其原料主要為橫江鎮(zhèn)當地生長的貓竹。用貓竹作為造紙的生產原料,工序復雜,要經歷砍蔴、腌蔴、剝竹蔴、踏料等程序,費時費力,不適合機器生產。當地引入造紙機械后,開始以芒桿、稻草為原料。當地的芒桿和稻草產量大,價格便宜,適合機器生產,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

      (二)工藝技術的變化

      20世紀80年代以后,橫江鎮(zhèn)出現了傳統(tǒng)的手工造紙和機器造紙并行的局面。傳統(tǒng)的手工造紙在部分工序上開始由機器取代人力,比如在踏料上,攪拌機取代了人工踏料,在壓紙上,千斤頂取代了傳統(tǒng)的手工杠桿。這些工序上變化,對紙的質量并無影響,攪拌機拌料與人工踏料比,省時省力,只要操作得當,機打紙漿可以和人工踏料的紙漿一樣精細。機器造紙則從切料、打漿、抄紙、烘干等工序均實現了機械操作,與手工制作的紙張有明顯區(qū)別,但與一般的機器紙無異。

      (三)生產方式的變化

      橫江重紙的生產方式經歷了幾次的變化,一是從解放前的個體經營轉變?yōu)榻夥藕蟮募w經營或國家經營,成立了生產合作社和手工造紙廠;二是到20世紀80年代后,生產合作社和國營手工造紙廠解體或由個人承包,又回到了個體經營。這個時候的個體經營,因為引進了造紙機械,開辦了機制紙車間,開始向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轉變。造紙戶可以在紙廠打工,領取工資,也可以在自家的手工作坊生產重紙,把成品賣給紙廠。

      (四)產品用途的變化

      20世紀80年代以前,橫江重紙由于保持了傳統(tǒng)的手工造紙工藝,一直以明如玉,質如扣而聞名于中外,主要作為書畫紙使用,并出口日本、印度、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qū)。20世紀80年代以后,橫江重紙受到機器紙和市場經濟的沖擊,發(fā)展陷入困境。為了擺脫困局,橫江重紙由書畫紙向迷信用紙轉變。因為產品用途的變化,對紙品質量相應有了調整,從這一時期開始,不管是傳統(tǒng)手工制造的橫江重紙還是機制橫江重紙在質量上跟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重紙有了本質的區(qū)別。紙品雖然也冠以橫江重紙的稱號,但跟以往橫江重紙已經不是同一種紙品。

      (五)造紙觀念的變化

      橫江重紙的生產由盛轉衰,最終影響的是傳統(tǒng)手工造紙技藝持有者的造紙觀念和傳承生態(tài)。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造紙是當地農民農閑時期的主要副業(yè)和重要收入來源,甚至超過了主業(yè)農業(yè)的收入。因此,當地人會不會造紙,是家庭生活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影響當地人擇偶的重要指標。掌握手工造紙技藝的成年男子和成年女子都更容易找到對象,因此,當地人從小就開始培養(yǎng)家里的小孩參與造紙,學習造紙的技藝。當前,懂得傳統(tǒng)造紙的50多歲的老人幾乎都是從小跟著家里造紙,在耳濡目染和父輩的口耳相傳中習得了這門技藝。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思想的解放和傳統(tǒng)造紙的衰弱,年輕人有了更多的選擇,一方面父輩也不希望小孩留在農村,在家種地和造紙已經成了沒有出息的表現,反而找不到對象;另一方面,年輕人也不愿意從事收入低且又苦又累的造紙業(yè),離開農村成了年輕人新的追求,而城市也給年輕人提供了更多更好的謀生機會。造紙觀念和傳承生態(tài)的變化,使當前的傳統(tǒng)手工造紙后繼無人,瀕臨失傳。

      四、關于客家傳統(tǒng)手工造紙技藝保護的思考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進步,傳統(tǒng)手工技藝受現代化的沖擊是不可避免的,它的衰退有其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以橫江重紙為例,傳統(tǒng)手工造紙經過數百年的發(fā)展演變, 雖然受到政治、經濟以及現代化的沖擊, 但造紙的工藝流程大體保持不變。雖然手工造紙延續(xù)了傳統(tǒng)工藝,保持了橫江重紙的品質,但該紙生產的周期長,費時費力,環(huán)境污染嚴重,效益不高,工藝技術的停滯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傳統(tǒng)造紙工藝的衰退??图覀鹘y(tǒng)手工造紙技藝是客家社會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客家人開發(fā)山區(qū),建設家園的歷史記憶。面對傳統(tǒng)造紙技藝失傳的形勢,保護與傳承手工技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針對橫江重紙衰退的原因以及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統(tǒng)造紙技藝保護的狀況,橫江重紙作為竹制紙的一種,跟全國其他地方的竹制紙在工藝技術上沒有本質的區(qū)別,在代表性和知名度上與已經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江西和福建的連史紙、安徽的宣紙和四川的竹制紙差距明顯。橫江重紙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的難度較大,加上地處邊遠山區(qū),進行旅游開發(fā)的可行性也較小。鑒于此,筆者認為應采取下列措施加以保護。

      一是傳統(tǒng)手工造紙技藝的革新和改造。傳統(tǒng)手工造紙技藝的停滯是導致橫江重紙衰退的重要原因。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tài)保護和整體性保護的原則,要保護傳統(tǒng)手工造紙技藝就必須保護好手工造紙的生產和傳承環(huán)境。傳統(tǒng)手工造紙技藝的革新和改造是新形勢下傳統(tǒng)手工技藝的自救手段。在保證紙品質量的前提下,讓機器部分地取代人力,降低傳統(tǒng)手工造紙的生產成本和環(huán)境污染,提高傳統(tǒng)手工紙的獲利空間和生產效益,才能從根本上保證傳統(tǒng)手工造紙技藝持有者生產的積極性和傳承性。傳統(tǒng)手工造紙技藝的革新并不是向機器造紙轉變,而在傳統(tǒng)手工造紙流程和工藝不變的情況下,部分地進行機械化的改造。由于傳統(tǒng)手工造紙技藝復雜,流程多,歷時長,可以進行技術升級和改造的潛力大,只要合理利用和操作得當,這些工藝的變革并不影響手工紙的品質。這對于提升傳統(tǒng)手工造紙的經濟效益,適應現代化的生產需要,保護傳統(tǒng)手工造紙的生產和傳承空間具有重要價值。

      二是保護培養(yǎng)造紙戶和傳承人。傳統(tǒng)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集中掌握在民間藝人、匠人和生產者手中,他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主體,隨著老藝人的離世,許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滅絕。因此,保護和傳承手工造紙技藝,保護好培養(yǎng)好造紙戶和傳承人便成了關鍵。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門應積極行動,對傳統(tǒng)手工造紙的生產情況進行普查,對造紙戶和傳承人進行認定登記,對現存的造紙戶和傳承人給予適當的經濟補償,解決造紙戶和傳承人的生存問題,并以適當的經濟刺激調動手工造紙戶的積極性。其次是鼓勵造紙戶和傳承人申報省級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鼓勵他們招生傳藝,并采取各種獎勵措施鼓勵年輕人學習這些傳統(tǒng)的手工技術,解決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后繼乏人的問題。

      三是推動傳統(tǒng)手工造紙技藝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鄉(xiāng)土教育是愛國愛家教育的重要內容,當前各級政府和教育機構都在積極編寫鄉(xiāng)土教材,應該充分利用這一契機,將傳統(tǒng)手工造紙技藝以圖文并茂,淺顯易懂的形式編入中小學鄉(xiāng)土教材,引入中小學課堂,讓學生從小就接觸傳統(tǒng)手工造紙技藝,也可以邀請傳統(tǒng)手工造紙的傳承人走進中小學課堂,現場演示和表演,從而培養(yǎng)下一代青少年對客家傳統(tǒng)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與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相輔相成,還要推動傳統(tǒng)手工造紙技藝進博物館、進村史館、進各類展覽館,讓更多人了解和認識到客家傳統(tǒng)手工技藝的魅力,使客家傳統(tǒng)手工造紙得到各級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認可和支持。

      參考文獻:

      [1]石城縣志編輯委員會.石城縣志[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257.

      [2]清同治. 土產志[A].寧都直隸州志[M].1980年重印本:254.

      [3]清道光. 輿地志·物產[A].石城縣志[M].1982年重印本:36.

      [4]傅春官.石城縣·商務[A].農工商礦紀略[M].光緒三十四年石印本,江西博物館藏:364.

      [5]江西特產調查[A].吳宗慈.民國江西通志稿[C].南昌:江西圖書館(油印本),1985:77.

      [6]許毅.中央革命根據地財政經濟史長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68.

      [7]江西蘇區(qū)的職業(yè)合作運動[N].紅色中華,1934-1-1-3.

      [8]關于蘇維埃經濟建設的決議——一九三四年一月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通過[N].紅色中華,1934-2-16-2.

      [9]江西特產調查[A].吳宗慈.民國江西通志稿[C].南昌:江西圖書館(油印本),1985:77.

      責任編輯:侯偉浩

      *收稿日期:2016-05-23

      DOI:10.13698/j.cnki.cn36-1037/c.2016.04.019基金項目:江西省藝術科學規(guī)劃項目(YG2014011);江西省高校高水平學科(社會學)建設項目資助

      作者簡介:溫小興(1986-),男,江西石城人,贛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講師,華東師范大學2015級民俗學專業(y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俗學。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8332(2016)04-0090-04

      The Change and Protection of Hakka's Traditional Papermaking by Hand——Study on Shicheng County "Heng Jiang Paper" as an Example

      WEN Xiaoxing

      (SchoolofHistoryCultureandTourism,GannanNormalUniversity,Ganzhou341000,China)

      Abstract:Until 1980s, Shicheng County "Heng Jiang paper" began to decline. Prior to this, has been flourishing.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is situation, both the impact of modernization, but also the technical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handmade paper itself. Therefore, The protection of Hakka traditional papermaking by hand, In addi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heritage, the school education,The innovation and 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handmade paper making technology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Key words:Hakkas; papermaking by hand; change; protection

      網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6.1037.C.20160708.1010.017.html

      猜你喜歡
      客家變遷保護
      40年變遷(三)
      40年變遷(一)
      40年變遷(二)
      清潩河的變遷
      人大建設(2017年6期)2017-09-26 11:50:43
      客家傳統(tǒng)女裝結構設計初探
      贛南客家傳統(tǒng)器具設計的文化語境
      論閩西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與客家民歌的融合
      東方教育(2016年3期)2016-12-14 21:00:40
      客屬地區(qū)圖書館客家專題文獻資源建設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26:18
      芻議增強林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有效途
      現代園藝(2016年17期)2016-10-17 08:49:07
      淺談遺址公園的保護
      現代園藝(2016年17期)2016-10-17 07:58:52
      临武县| 寻甸| 康马县| 凤城市| 长阳| 左贡县| 金湖县| 朝阳区| 太白县| 右玉县| 库尔勒市| 宝兴县| 桐乡市| 呼图壁县| 咸阳市| 清水河县| 仁怀市| 专栏| 阜宁县| 元朗区| 南平市| 广河县| 淄博市| 雷波县| 拉萨市| 读书| 宝应县| 黑水县| 龙门县| 龙陵县| 长泰县| 内丘县| 根河市| 临海市| 江阴市| 沙坪坝区| 湘潭县| 泾川县| 图木舒克市| 铜山县| 岳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