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鳳鳴
摘 要: 流行語作為“敏感神經(jīng)”,可以真實反映當時社會、經(jīng)濟、文娛等的熱門話題。雖然流行語廣泛傳播過后會逐漸冷卻,被人們淡忘,甚至成為“死語”,但流行語作為整體永遠都不會消失,隨著社會發(fā)展、人們意識形態(tài)的改變,社會事件的不斷發(fā)生,流行語會層出不窮、推陳出新,對日本流行語作以分析,可對其文化、社會現(xiàn)狀窺見一斑。
關鍵詞: 流行語 短暫性 趣味性
一
流行語是指在某一時期、地域出現(xiàn)的廣為流行的詞匯。它以鮮活的形式表達特殊的含義,是對某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文娛等方面的流行反映。它作為社會的“敏感神經(jīng)”,反映了社會整體變化和一定群體的心理傾向。流行語的發(fā)生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它可以投影社會,大眾流傳,有風趣性和流行性,卻同時具有短暫性和一時性。
日語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愈發(fā)追求個性化,將固有文化與舶來文化有機融合,構(gòu)詞較以前更加尋求自由、多樣,流行語亦是如此。舉例如下表:
二
通過對流行語眾多例子的比較分析,日語流行語的特點可總結(jié)如下。
1.省略化
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呈現(xiàn)出效率至上的傾向,語言亦是如此。為了快速、明確地將信息傳達給對方,語言較以前更加簡單化、省略化。例如:日語中的“フラ語”就是“フランス語”,“お気に”就是“お気に入る”的意思。日語中省略語非常多,特別是流行語經(jīng)常用首字母縮略語來表示。例如:“OL”是“Office Lady”的省略語,“超MM”是“超マジむかつく”的意思。省略語的形式有很多,主要遵循朗朗上口的原則。
2.委婉性和曖昧性
日本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崇尚以和為貴、互敬互讓,尊重他人感受,因此常采用委婉表達。例如:“白”、“小白”、“白さん”、“白ちゃん”等表示“馬鹿”,即“白癡”的意思,而不說“あなたはばかじゃん”。另外,島國文化的背景使日本流行語呈現(xiàn)出較強的曖昧性,傳達委婉、含蓄、使人愉快、親切的信息感受。例如:「やばい」本來是表示“發(fā)生了危險或情況不妙”的意思,近來卻流行成「すごい」,也就是“可怕、駭人、驚人、厲害”等意思。
3.羅馬字、片假名等的混用
隨著同世界各國的廣泛交流,特別是與美國的頻繁交往,日語中的外來語非常盛行,這也是愛用羅馬字和片假名的背景。比如:“超MM”就是文字與羅馬字的混用。“エコチュー”是“エコ中心的”的省略,“エコ”就是英語的“eco”。又如“ゲットする”是把片假名動詞化了,變成“手に入る”的意思,也就是“到手、歸自己所有”,“ゲット”就是“get”。
除此之外,“関ヶ原”是文字與片假名的混用,如今流行的意思是“10人以上參加的交流會”。
4.比喻、諧音、方言的使用
使用外來語給人很酷的感覺,方言又會給人帶來新鮮感,因此人人都愛使用。日本人擅用意思轉(zhuǎn)化、比喻、諧音及方言等。例如:“圣誕蛋糕”本來是指食物,但因為過了圣誕,即24日,蛋糕的價格會大幅下跌。因此,如今用來指代女子本來對結(jié)婚對象的期望值很高,但過了24歲,就不得不降低標準了。另外,日本標準語中的“~よね”常用九州方言“寒かー”代替,而年輕人中廣泛流傳靜岡方言“~ら”。
5.不規(guī)律性
日本流行語不遵守語法,脫離規(guī)則框架,追求自由。這與社會進步、思想開放、追求個性化的時代背景相關。如:在名詞及外來語的后面,隨意加上“る”就變成動詞了。如:“コピる”、“ミスる”。另外,也有形容詞的例子:“変チック”就是“変な”的意思。
6.派生力強
流行語的派生力很強,如:“超~”、“マジ~”、“めっちゃ~”這樣的表達,可以派生出“超人気”、“超うまい”、“マジむかつく”、“マジ受ける”、“めっちゃおいしい”、“めっちゃカワイイ”這些說法。
流行語在短暫的流行之后,有可能會成為“死語”,但流行語作為整體永遠都不會消失,隨著社會發(fā)展、人們意識形態(tài)的改變,社會事件的不斷發(fā)生,流行語會層出不窮、推陳出新。流行語可以反映當時社會的人間百態(tài),具有即時性、客觀性。將中日流行語作比較,對兩國文化、社會現(xiàn)狀可窺見一斑。
參考文獻:
[1]糸井通浩.流行語の修辭·造語法[J].解釈と教材の研究.國文學,1997.
[2]國語學會.國語學大辭典[M].東京堂,1980.
[3]篠崎晃一.流行語の発生と伝播[J].解釈と教材の研究.國文學,1997.
[4]米川明彥.新語と流行語[M].東京南雲(yún)堂,1989.
[5]水原明人.消えた言葉·消えない[J].解釈と教材の研究.國文學,1997.
[6]加藤主稅.世紀末死語辭典[M].中央公論社,1997.
[7]榎本正嗣.ことばを調(diào)べる[M].玉川大學出版部,2003.
[8]李潔.日本流行語特征及社會價值探析[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