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法制文學研究:路徑、成果與創(chuàng)新*

      2016-03-19 03:20:26曾曉林
      贛南師范大學學報 2016年2期
      關鍵詞:判詞法制文學

      曾曉林

      (贛南師范學院 政治與法律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

      ·文學研究·

      法制文學研究:路徑、成果與創(chuàng)新*

      曾曉林

      (贛南師范學院 政治與法律學院,江西 贛州341000)

      中國法制文學與美國法律學者主導的“法律與文學運動”有異有同。中國法制文學研究早期主要在文學圈中,逐漸有法學家介入,主要從文學的視角對中國先秦至今的文學作品進行主題與類型研究,特別是對古代判詞進行法律分析,初步建構法制文學理論體系。法制文學研究中存在理論建設不足、文學與法律科際整合不強等問題,應突顯問題意識,強化法律、文學與社會的關聯(lián)。

      法制文學;法律與文學運動;法律生活

      中國的法制文學概念提起、創(chuàng)作及展開系列研究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且由文學背景的學者及有關機構進行。它與西方特別是以美國法律學者主導的“法律與文學運動”有所異同,這方面的比較研究已有相關學術成果。如果說法制文學及中國法制文學研究是中國的“法律與文學運動”,將兩者聯(lián)系起來,有較為充分的理由。

      一、 法制文學研究進程與路徑

      “法制”一詞,少數(shù)時候也會用成“法治”,但兩者有所區(qū)別,前者更傾向于制度文本、法律規(guī)定,后者則更重在“以法治理”、偏向于法律的實踐性操作。法制是“統(tǒng)治階級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政權機關建立起來的法律制度?!盵1]法制文學及其研究偏向于文藝學范疇,作為文藝學的一個分支,有學者認為“法制文學是以人類的法制生活為描寫對象,通過形象化的手法反映社會生活、弘揚法制精神的一種文學樣式?!盵2]法制文學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偏向于戲劇性矛盾沖突中有關法律生活空間為題材對象,通過文學手段塑造人物性格、以豐富的細節(jié)與故事結構來反映法律生活,從而達到宣傳推廣法治觀念為目的的文學樣式。張鵬梳理了法制文學的概念、特征,認為法制文學“起源于先秦,成熟于明清,繁榮于當代?!盵3]并且認為在當代更應當注重法制文學主題、創(chuàng)作手法、典型形象與社會內容的創(chuàng)新。

      “法制文學”的名稱多樣化,研究內容也較龐雜。從文學形式上看,有小說、散文、戲劇、詩歌,乃至于語言形式上的相聲、諺語等,以多種形式來反映法律生活問題。從法制文學特征上看,它與言情文學、偵探文學、傳奇文學、神怪文學等并列的話,有一定道理但也有不妥之處。[4]就其內部劃分來說,從主題類型上看,古代的法制文學主要有冤獄型、義俠型、清官型、復仇型、警世型等5種。[5]也有人從現(xiàn)代法律的治罪與懲罰功能分為反特文學、肅反文學、驚險文學、平冤文學等[6],這種劃分參照了我國各階段情形與作品特征,但分類標準并不周密與統(tǒng)一。

      中國的法制文學研究起步較晚。最早是文學界文士在探索,且以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文學作品中的法制問題為主要研究對象。1981年9月,作家、出版人魏軍在北京文學學會上提出“中國社會主義法制文學”概念,并于次月在北京成立法制文學研究組織,年底召開了首屆“法制文學學術討論會”,第二年7月在北京文藝學會支持下成立了“北京法制文學研究會”。從這一線索的推進過程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法制文學研究活動與機構組織是以文藝人才為主的,從文學的路徑來進行法制文學的研究。首屆研討會上,魏軍在提交的論文中對“法制文學”作了當時看來較為全面的界定:“凡從社會主義現(xiàn)實生活、從社會主義的法的觀念出發(fā),而又創(chuàng)作在社會主義時代,而且運用文學藝術手段,完成對維護中國社會主義法制和揭露違法的社會現(xiàn)象的塑造任務,無論何種體裁、風格、樣式,只要是反映了法律與犯罪的作品,概屬中國社會主義法制文學的性質和范疇?!盵7]這個概念似乎“繁花似錦”,從藝術觀念、背景、手段、對象、形式、主題、任務等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來限定法制文學的性質與范圍,但從現(xiàn)在的學術觀點來看,它無疑局限在文學層面,只是從文學的視點來理解法制文學,這種學術認識起源于當時中國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與文學界的創(chuàng)作實際狀況,實際上并不準確。作為法制文學研究會會長的魏軍在當時及此后的理論總結中都是基于文學視點來看待法制文學的,他也是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待法制文學實踐的[8],甚至可以說他也是從文學角度對法制文學進行理論探索的[9],他最近對法制文學批評理論的觀點也毫不脫離文學路徑。這既可以看出一個學者、組織者學術觀念的堅持與承續(xù),同時也可以得出中國法制文學的文學理念與中國特色。換句話說,法制文學的研究者大多是文學背景的學者,如持續(xù)進行這方面研究的學者余宗其的學術成果中也即可從中得到解釋,他先后出版了系列專著《法律與文學的交叉地》[10]《文學與法律漫話》[11]《魯迅與法律》[12]《中國文學與中國法律》[13]《外國文學與外國法律》[14]等,從文學的角度進行了大量研究,這也可以側面看出中國法制文學研究群體的學養(yǎng)背景與研究路徑。

      法制文學研究進程中離不開法學家的參與。雖然目前法制文學主要在文學圈中進行探討,但法制文學作品中有關法制、法律與法治的部分理應進入法學家視野,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隨著對西方“法律與文學運動”譯介成果的不斷豐富,中國法學家對本土文學材料中法律問題的分析,法制文學必定會持續(xù)與法學界結緣。2008年10月中國法學會同意成立下屬二級學會“法制文學研究會”,并以之牽頭啟動了首屆中國法制文學原創(chuàng)作品大賽,重心不在研究而在法制文學的創(chuàng)作,從中也可看出兩方面趨向,一是重視法制文學的創(chuàng)作實踐,二是以法學為背景的中國法學會在重視法律與文學的交叉結緣,或者說部分法學家的文學化研究已引起重視。也可以說,從這個時段開始,中國法制文學轉向以法學家為主導。2008年,中國政法大學還著手在法理學的名目下招收了法制文學方向碩士研究生,從人才培養(yǎng)角度認同了法制文學在學科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15]盡管同樣是從法學的角度研究文學,有人提出“文藝法學”名稱,認為“文藝法學的建立,從學科的意義而言,它能促進文學與法律研究的深化”[16],但認為文藝法學或法制文學僅僅是從法學角度研究文學或從文學角度研究法學,這是有局限的,而且會模糊這門學科設置的功能,實際的路徑與方法應是放置在整個社會層面來研判文學與法律的關系,按照在這方面以中國傳統(tǒng)戲劇來考察中國法律問題用力最勤的法學家蘇力的話來說,就是“力圖在社會生產(chǎn)力、經(jīng)濟基礎、社會結構中考察文學作品中反映出來的法律制度問題,考察法律與文學在社會中的關系格局?!盵17]另一條有效路徑是透過民間文學材料開展對中國法律觀念史、法律文化史的研究,這方面數(shù)法學史家徐忠明的探索最用力且取得的成果最為豐碩,如他對包公故事的研究[18],另外他的論文《中國的“法律與文學”研究述評》是一篇不得不提的很有份量的論文。[19]以上所述可知,中國的法制文學既并行于西方“法律與文學運動”,又受此運動影響且產(chǎn)生重要變化與深化。

      二、 法制文學的研究成果

      中國法制文學自1981年提出此概念算起已有30余年,成果很多,本文著重談及的是本土運行的有關法制文學的研究,所以梳理其研究成果也主要以法制文學研究為主,較少涉及“法律與文學運動”方面的研究成果,而且已有徐忠明教授的《中國的“法律與文學”研究述評》作了深度的綜述。

      法制文學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三個方面:

      (一)法制文學作品的主題類型研究

      有關法制文學主題研究大多比照文學研究來進行,如韓春萌主要通過宋元話本作品來看當時對社會平等意識的追求[20],對冤獄型故事作了專題探討,認為冤獄型故事深刻揭露了人治社會的法制淪喪、義俠型故事體現(xiàn)了反貪除暴行為與匡扶正義的理想、清官型故事則以公正執(zhí)法求得平等正義、復仇型故事體現(xiàn)道德情感與法理的沖突、警世型故事則帶有報應說教成分和法制教育效果[21],并對《水滸傳》的反貪護法主題和作品中具有的法制文學故事類型進行分析[22],對明清時期長篇小說中的法制主題也作了梳理,對中國古代法制文學的理想與價值追求進行勾勒[23],甚至對中西法制文學藝術作出比較研究。[24]客觀地說,他這一系列的論文作為省級課題《中國古代法制文學研究》的成果對中國古代法制文學作品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從文學角度進行了主題、故事類型、藝術技巧等方面的探索。論文寫作并發(fā)表于2001-2005年間,與西方“法律與文學運動”理論的譯介及中國實踐相比并不算早,但作者論文中并沒有注意到這方面的成果,顯得理論視野較窄,而且論文在作品評價上主要選取讀者熟知的作品,對一些有價值但很少注意的作品未能展開研究,顯得選材范圍較小、新鮮感不足,有關觀點和材料也在多篇文章中屢有重復,發(fā)表刊物的層次也不高,以致沒有引起有關法學家的重視,徐忠明教授在評述中國的法律與文學研究成果時提及大量研究論文與著作,但對這些論文并沒有提及,這也說明一個問題——文學研究者對法制文學的研究得不到法學家的重視,意味著應當加強法律理論方面的修養(yǎng),并進行交叉學科研究。此外,對漢代文學的法律研究[25]、《紅樓夢》的法制問題[26]、魯迅的法律思想[27]等方面也引起研究者重視,有相關成果,但很不系統(tǒng)。從以上所述中也可看出這類研究存在至少兩個方面問題:一是新材料少,研究只關注“大家”之作;二是對作品的評析與法律觀點的結合并不緊密,或者說不深透,沒有得到法學家的青睞與認可。

      (二)古代判詞的研究

      古代判詞種類較多,主要有兩種:擬判與實判。擬判,有的也稱為“擬律”“看語”,通常是書吏所為,供州縣府官參考。實判,也有稱為“判語”“審語”,是衙門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判決文書。南宋《名公書判清明集》、明代顏俊仁《盟水齋存牘》、李清《折獄新語》、清代《刑案匯覽》等都是著名的判詞。另有后人輯注的《中國歷代判詞選注》[28]《清代名吏判牘七種叢編》[29]等,可作參考與研究。對判詞的研究也有文學與法學學者在研究。有的涉及判詞的發(fā)展歷史、文體風格、寫作特征、敘事信度等的研究[30],也有的學者作綜合研究,如汪世榮《中國古代判詞研究》[31]、向群的博士論文《唐判研究》[32]等。如果從文學與法制兩個視角來研究的話,高明的判詞具有文學審美性與法制實然性的融合與統(tǒng)一。如譚淑娟認為敦煌《文明判集殘卷》“不僅有深刻的法律意識,還具有鮮明的文學特征和極高的文學價值,顯示了唐代法律與文學的完美結合?!盵33]苗麗對清代張船山判牘的研究,認為“船山判牘既有充溢的文人性情,燦然的文辭風貌,又內含著執(zhí)著的對倫常合法性的堅守”,是“文學與治獄的完美結合?!盵34]現(xiàn)在這些研究大多精選優(yōu)秀判詞,結合判例中的事由、情節(jié)、推案與斷決的寫作,兼及制判者的身份、據(jù)情判決與文人關懷,得出文人循吏身份合一、文學與法制兼具的結論,應該說這樣的梳理是妥當?shù)?,但研究對象還應擴大,應開展多種類型、數(shù)量更廣泛的判詞的研究,對判詞的駢散體式、用詞特征、斷決準確性與人文性等涉及文學、法律兩方面及其相互關系的深層研究也要相應展開。

      (三)法制文學批評理論的建構

      對法制文學批評理論的建構源于文學批評理論研究,對法律研究而言大體可對應于法律思想及其批評理論的研究。在豐富的法制文學創(chuàng)作及大量的法制文學作品不斷涌現(xiàn)的情況下,迫切需要開展法制文學作品的研究,并對之進行理論總結與提升,這使得法制文學理論批評的研究提到緊迫的日程上來,以便以強有力的法制文學理論來指導實踐,強化法制文學創(chuàng)作,推進法制教育與法治建設。韓春萌認為古代小說批評家對作品的評點中“對法制文學的教育作用、憂患意識、導向問題以及作品藝術表現(xiàn)等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對古代法制文學的發(fā)展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盵35]魏軍也對當代法制文學的評論與批評提出了政治與藝術兩方面的標準,認為“科學的批評與評論才能更好地繁榮法制文學創(chuàng)作,推動法制和法的進程”,“法制文學評論和批評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法制文學創(chuàng)作、欣賞的繁榮與發(fā)展。只有達到這個根本目的,法制文學才能產(chǎn)生較好的社會效果。”[36]可以說,學界對此已看到了法制文學理論建設的重要性,并作出了初步建構,但這里涉及的問題很多,如對古代清官的贊譽與其維護封建禮治秩序的矛盾、勸善懲惡與因果報應思想、古代反貪與吏治清濁問題、法制探索與審判實踐問題,古代文學批評家對法制文學的批評理論總結,法制文學的批評標準,等等,都是應當及時作出梳理總結的研究課題。

      三、 法制文學研究空間的拓展

      從對以上法制文學研究成果的梳理中,我們既可看到目前研究的成績,同時也感受到研究還存在不少制約因素,研究的空間還有待拓展。

      一是要加強理論建設。目前不光法制文學研究存在理念建設不足的問題,就成果相對豐富的我國法學家所進行的“法律與文學運動”研究來說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應在學科定位與學術思想突破方面有所建樹。正如劉星顯所言:“目前的法律與文學還沒有形成理論通說,乃至是否為學派都頗受爭議,這不僅是法律與文學發(fā)展的最大理論障礙,成為法律與文學理論研究最急迫解決的理論問題?!盵37]既要加強宏觀理念的總結提升,也應豐富對微觀問題、具體作品的研究,以期夯實基礎,使理念建設有所依據(jù)并回饋到現(xiàn)實生活中來指導實踐。

      二是研究者的雙重學科背景與理論修養(yǎng)的強化問題。應將文學修養(yǎng)與法學修養(yǎng)兼修并蓄,專業(yè)知識及時更新。這既要盯緊文學與法律兩門學科的發(fā)展,注重科際整合與運用,也應開拓視野兼顧國內外的研究走向。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應當使學術本土化[38],使外來理論與本土材料、本土語言結合,提供對此問題研究的“元動力”[39],以期有所創(chuàng)新。目前有些論文注意吸納國外研究成果,但中國化、本土化結合不足,翻譯移植痕跡較重,如明輝、李霞兩位博士的論文《西方法律與文學運動的形成、發(fā)展與轉向》[40]介紹并引用了大量的國外資料,這有助于讀者對這一問題更全面的認識,但可能更偏重于翻譯與敘寫。

      三是要突顯問題意識。不應僅僅在文學與法律(法制)及其關系方面考慮,僅關注法律問題或法制問題,更應注意開闊視野,抓住學術問題與現(xiàn)實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以問題的解決帶動學術研究,應注意到法律、文學與社會的內在關聯(lián)。比如以文化史的視角來關注法律文化,注意到法律觀念史、思維史與文學史進程的關系,法律與禮治、德治的關系,等等。“要挖掘和顯示法律及其運行中自身無法反映出來的東西。即:人性和善的法律,現(xiàn)象與本質的真實還原,法律與文學的雙重審美和價值與方法的視角轉換等?!盵41]更為重要的是將學術研究與社會服務結合起來,比如更清晰地認識到法制文學的普法教育功能和在當代司法實踐中的價值[42],以文學方式傳播法律文化[43],并更好地進行法制教育、解決法律問題[44],這無疑會給法制文學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促進社會治理與和諧社會建設。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343.

      [2]韓春萌,吳龍.水滸傳——中國法制文學的典范之作[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4,(5):69-71.

      [3]張鵬.對我國法制文學的思考[J].飛天,2009,(18):30-32.

      [4]侯睿.對新時期的法制文學再定義[J].青年文學家,2009,(18):48.

      [5]韓春萌,吳龍.古代法制文學五大故事類型論[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05,(3):23-28.

      [6]侯睿.從“罪與罰”談法制文學的命名[J].青年文學家,2009,(16):24.

      [7]魏軍,聞龍.關于中國社會主義法制文學[J].當代文藝思潮,1982,(2).

      [8]魏軍.法制文學與創(chuàng)作[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0.

      [9]魏軍.中國法制文學導論[M].北京:中國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

      [10]余宗其.文學與法學的交叉地[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5.

      [11]余宗其.文學與法律漫話[M].北京:華藝出版社,2001.

      [12]余宗其.魯迅與法律[M].北京:華藝出版社,2001.

      [13]余宗其.中國文學與中國法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14]余宗其.外國文學與外國法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15]黃震云,邱勝俠.關于法制文學學科的定義理論和方法[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11,(3):31-37.

      [16]鄭周明.文藝法學初探[J].江西社會科學,2006,(7):103-107.

      [17]蘇力.法律與文學[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6:35.

      [18]徐忠明.包公故事:一個解讀中國法律文化的視角[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19]徐忠明,溫榮.中國的法律與文學研究述評[J].中山大學學報,2010,(6):162-174.

      [20]韓春萌.從“平等”主題看話本小說的法制意識[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3,(3):13-16.

      [21]韓春萌.批判現(xiàn)實與理想探索的完美結合--古代冤獄題材的法制文學淺論[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4):68-70.

      [22]韓春萌.《水滸傳》--中國法制文學的典范之作[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4,(5):69-71.

      [23]韓春萌.中國古代法制文學的理想探索淺論[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01,(3):7-10.

      [24]韓春萌.中西法制文學藝術探索比較[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5,(6):9-12.

      [25]余書涵,黃震云.法律語境下的漢代文學[J].西北大學學報,2012,(5):151-154.

      [26]童珊.從《紅樓夢》看清代法制[J].學習與探索,2011,(1);231-233.

      [27]宋寒亮.魯迅法律思想初探[J].南華大學學報,2012,(1):67-75.

      [28]馬建石,楊育棠,徐世虹.中國歷代判詞選注[G].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7.

      [29]襟霞閣.清代名吏判牘七種叢編[G].臺北:老古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01.

      [30]徐忠明.法律的歷史敘事與文學敘事(上)--閱讀中國古代法律的視野[J].中西法律傳統(tǒng),2002,(2):1-58.

      [31]汪世榮.中國古代判詞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32]向群.唐判研究[D].廣州:中山大學博士論文,1994.

      [33]譚淑娟.法制與文學的完美融合:敦煌《文明判集殘卷》分析[J].前沿,2010,(10):133-135.

      [34]苗麗.論文學與法制雙重視域中的張船山判牘[J].甘肅社會科學,2011,(6):163-166.

      [35]韓春萌.古代小說批評中的法制文學理論[J].創(chuàng)作評譚,2005,(11):56-59.

      [36]魏軍.中國法制文學的評論與批評[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12,(4):49-53.

      [37]劉星顯.基于關系視角的法律與文學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2.

      [38]陳文瓊.“法律與文學”的中國語境解讀[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09,(2):136-140.

      [39]李玄.中國語境下的法律與文學及其元問題透視[J].學術探索,2012,(3):53-55.

      [40]明輝,李霞.西方法律與文學運動的形成、發(fā)展與轉向[J].國外社會科學,2011,(3):65-73.

      [41]蘇曉宏.法律與文學在中國的出路[J].東方法學,2011,(4):62-68.

      [42]曾曉林.客家民間故事研究的法學路徑初探[J].贛南師范學院學院學報,2010,(4):15-18.

      [43]劉作翔.法律文化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86-187.

      [44]曾曉林.客家民間文學作品中的法律問題闡釋[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3,(2):7-11.

      責任編輯:侯偉浩

      Legal Literature Research: Path, the Achievement and Innovation

      ZENG Xiaolin

      (SchoolofPoliticsandLaw,GannanNormalUniversity,Ganzhou341000,China)

      China's legal literature and American legal scholar of "law and literature movement" a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China's legal literature research is mainly active in the literary world at an early age. Gradually, researches have a jurist intervention. And it mainly in the perspectiv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works of literature theme and type of research, legal analyses, summed up in antiquity preliminarily construct the legal system of literary theory.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of legal literature, such as insufficient construction, literature and law is not strong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etc. When deal with literature research we also should highlight the problem consciousness of legal system, strengthen the legal associations, literature and society.

      legal literature; law and literature movement; the legal life

      1004-8332(2016)02-0052-04

      2015-10-15

      10.13698/j.cnki.cn36-1037/c.2016.02.015

      江西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2012年一般項目(12WX11)

      曾曉林(1971-),女,四川自貢人,江西贛南師范學院政治與法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法人類學。

      I04

      A

      網(wǎng)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6.1037.C.20160411.1127.025.html

      猜你喜歡
      判詞法制文學
      我們需要文學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漢詩和譯的文體研究——以《紅樓夢》“金陵十二釵判詞”為例
      時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 01:35:22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紅樓夢學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法制報道“負效應”的規(guī)避與防范
      新聞傳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2
      關于法制新聞的幾點認識
      新聞傳播(2016年22期)2016-07-12 10:09:55
      論我國古代判詞中的傳統(tǒng)訴訟文化
      人間(2015年11期)2016-01-09 13:12:58
      醫(yī)養(yǎng)結合亟須法制規(guī)范
      淺議中國古代判詞
      文教資料(2014年36期)2014-03-06 05:32:40
      我與文學三十年
      小說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
      論中國古代判詞說理性修辭的意蘊及其價值趨向*——以《名公書判清明集》為例
      法律方法(2013年1期)2013-10-27 02:27:09
      五河县| 乐陵市| 安新县| 商都县| 临夏县| 铁岭县| 蓬溪县| 射阳县| 揭东县| 兴仁县| 北海市| 五峰| 莱西市| 定日县| 五常市| 黎城县| 安丘市| 绍兴市| 迁安市| 阿图什市| 濮阳县| 天水市| 武鸣县| 滕州市| 出国| 昌平区| 苏尼特右旗| 潜江市| 东阿县| 布拖县| 延津县| 临高县| 清涧县| 东丽区| 泾源县| 大埔区| 延川县| 宁陕县| 遂溪县| 宣威市| 内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