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延丹
(贛南師范學院 校醫(yī)院,江西 贛州 341000 )
?
·心理學研究·
女大學生生理期心理調適問題探析
——基于生理健康視角
朱延丹
(贛南師范學院 校醫(yī)院,江西 贛州341000 )
女大學生在生理期,出現諸多生理變化,往往造成自我意識不良、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感普遍等心理問題。這些問題處理不好不僅影響女大學生正常日常生活,而且對其人生成長發(fā)展也會引發(fā)諸多問題。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應從女學生心理及生理特點出發(fā),針對性地開展工作,使女大學生健康快樂的學習和生活。
女大學生;生理期;心理調適;心理健康
現代生理學、心理學及心身醫(yī)學的研究證明,人的情緒有著其物質基礎,它是與直接控制人體各種生命活動和物質代謝活動的下丘腦、大腦邊緣系統、植物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等相關。因此人的生理變化與人的情緒、心理變化存在關聯性。不良情緒既能使人的心理活動已有的平衡被打破,又能誘使身體各種器官已有平衡遭到破壞,從而引發(fā)生理上的改變,如功能上的混亂、物質結構上的突變等;特別是對內臟器官會產生嚴重影響,從而出現迷走神經紊亂等一系列軀體癥狀和心理問題,即人們常說的心身綜合癥。女性生理期就是女性生理變化導致心理、情緒波動的一個例子。
生理期是女性正常生理現象。生理與心理關聯的緊密性意味著生理期出現生理的變化,從而也會出現一些心理現象。對這一現象及過程處理不好,正常的生理反應及心理現象就會轉變?yōu)樾睦韱栴},而這一心身健康狀況問題將直接影響女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質量。這在醫(yī)學界已經有了廣泛共識,形成了經典性的關于女性生理期的心理問題的論述,并以“經前期緊張癥”來進行定義。認為經前期緊張癥的主要表現,除了常見的如頭昏頭痛,腹瀉或便秘等軀體癥狀外,更多的表現為焦慮緊張,煩躁不安甚至抑郁等情緒障礙或者情緒波動。從生理基礎而言,出現這些癥狀在于女性黃體期的高孕激素水平及個體對其敏感性(物質成份及其結構變化)的增高有關。當女性有著不良的個性特征如孤僻保守、缺乏同情心、情緒易激動,神經質樣性格,經前期緊張癥所表現出來的身心綜合癥,就更加明顯,其影響程度更為嚴重。因此經前期緊張癥的顯現有著個體之間的差異性。
(一)自我意識不良
女大學生從其成長歷程定位而言,就是學生而已。因此面對復雜的社會關系所需要的自我認知、自我判斷、自我決策等,顯然是不足的。所謂自我意識是指一個人對自我生存狀態(tài)及其思考的看法、判斷和態(tài)度,通俗地說,就是自己對何以何自己的一種判斷,自己對自己行為的決斷,因而它是人的主觀狀態(tài)。自我意識不良,就是這種自我認知、自我決斷出現了障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自卑
自卑是一個人無法對自己進行正確認識、判斷的一種心理。經期出現自卑,是基于生理變化及其社會文化影響而帶來情緒波動的結果,比如生理期有些活動無法參加所帶來的內疚感(因自己缺席使班集體榮譽受損)或者挫敗感,對外界反映敏感等。在這當中,常常以自我評價過低,不自信表現出來,比如在對自己的生理條件,如外貌、身體、體形以及對學習、交往等各方面能力的評價上,認為自己明顯不如他人。有時也以特別敏感和掩飾表現出來,對自己缺乏信心,對自己的不足和別人的評價很在意以致十分敏感,缺乏穩(wěn)定的自我形象和認知。自卑所帶來的自信心不足及敏感等,很容易使女大學生經期出現自卑情緒的泛化、彌漫。
2.自尊心過強與過低
女大學生經期對外界的相對敏感也會帶來一些女大學生自尊心異常,表現為自尊心的過強或過低,從生理而言,這或許與女性經期對人體下丘腦活動有所影響有關。比如有些平時隨和的女性,由于生理變化而變得更有膽氣,顯得有些蠻橫無理,甚至無理取鬧。也有的表現為如唯我獨尊、自命不凡、虛榮清高、孤芳自賞,前后判若兩人。嫉妒成為自尊心過強最常見的表現方式之一,也是危害較大的一種消極心理。自尊水平低的女大學生往往無法正視現實,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一旦出現這一情況,往往表現為焦慮感強烈,學習生活的幸福感很低,不愿意接受那些關于自己的負面信息,十分在乎別人的看法和觀點,從眾心理及行為的傾向明顯。
(二)人際關系敏感
經期生理變化所引發(fā)的心理問題,反映在女大學生學習與生活中,就是人際關系敏感。大學里,來自四面八方的學生匯集成一個社會群體,由于她們原來各自的生活習慣、性格、興趣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年輕人特有的激情,在人際交往過程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一些誤會、摩擦以至沖突。這些沖突往往會在經期被強化、凸顯,很容易因為一些小事而起沖撞導致心里憤懣甚至壓抑焦慮,以至演變?yōu)榇笫录_€有的是因為性格上相對孤癖,缺乏與他人接觸交流,久而久之就產生一種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的心理傾向,在經期時表現更加突出,從而把自己封閉在狹小的天地中,或多或少產生孤獨感、無助感、情緒抑郁等心理不適,進一步強化了身體上的不適和情緒上的不穩(wěn)定。
(三)被關注感與焦慮感并存
對一部分女性而言,經期的敏感更渴望得到他人尤其是異性的呵護、關心和照顧。為此在經期前后往往對異性表現出更強烈的關注,那些還未涉足“愛河”的學生,難免感到莫名的心理壓力,甚至演變?yōu)榻箲]、失落等不健康的心態(tài)。有的可能急匆匆地去趕校園戀愛的“末班車”,結果事與愿違。焦慮感未必能得以減輕,反倒可能更加矛盾重重,陷于進退兩難的境地。這些問題在經期,尤其是出現強烈身體不適需要人關照、幫助之時,其焦慮感更強烈,挫敗感更明顯。這些問題加劇了女大學生經期的心理困惑及情緒波動。
(一)普及經期的心理健康和生理衛(wèi)生知識
經期心理問題與女大學生生理及心理常識缺乏有關。因為相關生理知識的缺乏,加上許多學校都缺乏必要的咨詢渠道,原本屬于常識性的生理問題經常成為一些女大學生心理困擾的緣由。因此可結合高校特點,如采用選修課的形式進行女性生殖健康保健知識的普及;利用學術交流等方式,針對女大學生經期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點以及不同階段的心理問題,聘請專家進行心理健康知識講座,來幫助女大學生學會正確的自我歸因,悅納自己,養(yǎng)成健康良好的個性,懂得合理發(fā)泄自己的消極情緒。當然也可以通過知識普及,使女大學生懂得心理疏導方法,如通過向師長或朋友傾訴,或通過轉移注意力做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或通過運動體內產生的內啡肽使人愉悅等方式來化解特殊時期的不良情緒給學習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
(二)增強女大學生自我意識及提高心理素質,提高經期心理彈性
經期伴隨生理變化而出現心理反應及波動,對女大學生而言,需要獨自面對并承擔接受。因此,女大學生身心狀況,尤其是自我意識的健康穩(wěn)定、心理狀態(tài)的樂觀顯得特別重要。這不僅與整個社會文化觀念的轉變和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大背景有關,更取決于女大學生自身身心發(fā)展及其自我努力和自我提升。所以,學校思想教育工作必須從女大學生心理特點出發(fā),多渠道多形式對女大學生進行抗挫折、抗壓力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女大學生了解并掌握心理調節(jié)的方法,提高承受挫折抵抗外界干擾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三)強化高校各種咨詢功能,加強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有許多優(yōu)質高效的咨詢資源,尤其是目前各個學校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而建立的心理咨詢機構。可以通過強化咨詢的疏導,針對女大學生經期心理特征,開設經期生理與心理學健康咨詢;針對女大學生在經期容易在成就意識偏弱、自卑心理突出、戀愛等問題上被強化與激化現象,展開夜間悄悄話等方式的系統性、系列化的主題心理咨詢。通過建立各種適合女大學生特點的熱線,及時解答她們在經期生活學習上的心理問題;通過這些措施,建立與女大學生溝通交流、分憂解困的平臺,從而增強女大學生化解經期不良情緒的自信心,及時幫助女大學生分析和解決經期學習困惑、戀愛挫折、人際關系沖突和求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消除各種可能帶來心理困惑的隱患,提高應付挫折的容忍力。
(四)引導女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和校園文化活動
經期的不適及其由此帶來的心理問題,必須從女大學生實際出發(fā),結合女大學生及高校現狀開展工作。緊扣女大學生這一主體特征,圍繞女大學生與高校這一關系,來建構豐富多彩的活動,提升這一群體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如組織女大學生參加適合女性特征、發(fā)揮女性特長的社會實踐活動,進行積極的健康的社交活動,培養(yǎng)她們的參與意識和獨立能力;通過開展各種學術、文化、藝術、體育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使女大學生特有的潛能和優(yōu)勢得到充分的展示和發(fā)展,進一步增強女大學生自我發(fā)展和推動社會發(fā)展的使命感、責任感,不斷提高女大學生追求事業(yè)成功的信心。
責任編輯:吳旻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of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Physiological Times
ZHU Yandan
(HospitalofGannanNormalUniversity,Ganzhou341000,China)
The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of physiological terms may have many psychological changes, such as bad self-counsciousness, sensitiveness of relationship and anxieties, which will influence their daily life and growing up. Teachers of moralities education should do their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realities and made their live a better life.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physiological times;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mental health
1004-8332(2016)02-0123-02
2016-03-02
10.13698/j.cnki.cn36-1037/c.2016.02.032
朱延丹(1971-),女,江西萬安人,贛南師范學院校醫(yī)院副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女性健康。
B848
A
網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6.1037.C.20160411.1151.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