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近代中國慈善事業(yè)六大影響

      2016-03-19 04:38:40蔡勤禹尹寶平
      東方論壇 2016年3期
      關鍵詞:近代中國社會影響慈善事業(yè)

      蔡勤禹 李 靜 尹寶平

      (中國海洋大學 中國社會史研究所,山東 青島 266100)

      ?

      近代中國慈善事業(yè)六大影響

      蔡勤禹李靜尹寶平

      (中國海洋大學 中國社會史研究所,山東 青島 266100)

      摘 要:近代中國慈善事業(yè)對近代思想、文化、社會、經(jīng)濟、生態(tài)和國際合作等都產(chǎn)生積極影響,具體表現(xiàn)為:推動近代中國社會思想和社會風尚,促進社會生機恢復與社會整合,提高民族文化素質(zhì)和民眾生存技能,調(diào)節(jié)財富分配和資金流動減緩社會矛盾,保護環(huán)境促進生態(tài)平衡,中外合作互助推動民間外交。

      關鍵詞:近代中國;慈善事業(yè);社會影響

      慈善作為一種公益性志愿行為,在諸多方面為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產(chǎn)生推動作用。中國學術界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對中國近代慈善事業(yè)的研究已經(jīng)有許多成果,然而鮮有系統(tǒng)全面地歸納慈善事業(yè)對中國近代社會發(fā)展的意義和影響。[1]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礎上,試就這種影響進行總結(jié)和梳理,以使人們對近代中國慈善事業(yè)影響的廣度與深度有更加全面理性認識。

      一、推動社會思想與社會風尚變革

      近代中國開放以后,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他們在中國興辦了大量慈善設施,將西方的慈善思想、理念和方法傳入中國,推動了中國慈善思想的變革。[2](P46-49)變化之一是中國傳統(tǒng)慈善思想中,偏重于對弱勢群體的“養(yǎng)”,近代以后工商業(yè)的發(fā)展使社會階層分化加快,弱勢群體的構(gòu)成發(fā)生了變化,傳統(tǒng)“重養(yǎng)輕教”的慈善思想已不適應社會需要,開始產(chǎn)生“以教代養(yǎng)”的新觀念。清末大慈善家經(jīng)元善說:中國“善舉以博施濟眾為極功。養(yǎng)老、育嬰、恤嫠非不善也,然惠僅一身,不能及一家也。施粥、施衣、施藥非不善也,然惠僅一時。不能及永久也”,西方的工藝院教成一藝,“則一身一家永可溫飽,況更可以技教人,功德尤無限量”。[3](P245)授人魚莫如授人以漁,“以教代養(yǎng)”逐漸成為近代慈善思想的主流。變化之二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思想中,民間慈善難于在國家治理層面得到充分肯定,而近代中國由于國家政權(quán)的衰弱,慈善組織承擔了國家讓渡的部分公共事業(yè),逐漸成為國家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從晚清到民國歷屆政府面對民間展現(xiàn)的慈善力量和呼聲給與回應,從立法層面來規(guī)范和保護慈善行為,使中國慈善事業(yè)破天荒地有了較為健全的法規(guī)制度[4],保障了慈善組織合理合法地參與國家的治理。社會思想是關于人們的社會生活、社會問題、社會模式的觀念、構(gòu)想或理論,近代中國慈善事業(yè)理念和思想的變化既是中國社會思想變革的一部分,更推動著中國社會向健全社會保障方向發(fā)展。

      同時,近代慈善事業(yè)在喚起民眾的公共意識方面也起著推動作用。中國是一個家族本位社會,公共意識缺乏,如何喚起民眾公共意識,慈善事業(yè)可以說是一個合適的提升平臺。清末有人論到:“欲救今日之中國,必自改良習俗始,必自增進民德始,欲自聯(lián)合人群始,而是數(shù)者,皆非以慈善事業(yè)誘掖而獎助之,則終無以立其基礎?!盵5]慈善成為誘掖公眾公共意識喚起的手段,主要是通過義演、義唱、義賣、義畫、義捐等方式實現(xiàn)的。舉例明之:1907年,直隸、山東、江蘇等江北地區(qū)發(fā)生水災,天津的公益善會就演出過一場“救人者人亦救之”活劇?;顒娱_始是幾場曲藝表演,接著天津名流英斂之上臺發(fā)表主題演說,大講愛群、救災,訴諸于群體意識、公益精神、公德思想,進行“口語啟蒙”。[6](P128)在演藝場門口,北京中國婦人會的英淑仲、英懷清兩位女士將印有難民圖的傳單向觀眾散發(fā),進行宣傳。此時,從門外沖進來兩個丐婦,表示要把當天乞討所得49枚銅元捐出賑災。在坐的現(xiàn)場觀眾,看到這般情景,無不為之動情,從而喚起民眾愛國情操和休戚與共同胞之情。[7](P516-517)再如,1931年江淮流域大水災發(fā)生后,上海、北京、天津等許多城市,慈善組織通過演劇、游藝、電影、說書等方式籌賑,既使觀眾欣賞到名伶、明星、名角等精彩演技,享受了一次精神盛宴,更是一種善心的教育與精神的洗禮。[8]在每次災荒發(fā)生后的各種募捐廣告中,更將同情心和公益性作為感動的支點:“萬千災民,延命待救,掬誠代呼,佇侯仁漿”,“凡國中未受災之人民,當然應一刻不停,努力去救,有一分力盡一分,有十分力盡十分”,“發(fā)揚中國民族仁俠之精神,牢記救人救己社會連帶之真理,各量其力,有所捐助?!盵9]這種簡潔、直指心扉的捐啟,不僅是一次募捐活動,更是一次“開民智”“鼓民力”的國民公德啟蒙教育運動。

      慈善事業(yè)在提升國民精神同時,也在引領社會消費風氣的轉(zhuǎn)變。近代許多慈善組織開展禁煙運動、不纏足運動、普及教育以及敦促讀書閱報,潛移默化中促使人們破除封建迷信,廢除陳俗陋習,起到了啟迪民智、開化社會的作用。移糜助賑就是近代一種新的公益消費風尚。張謇在60歲和70歲華誕時,將親友贈送的饋金及生日宴客費悉數(shù)捐贈建南通養(yǎng)老院。熊希齡在1932年將全部家產(chǎn)計大洋27.5萬元、白銀6.2萬兩捐獻出來,設立“熊朱義助兒童幸?;鹕纭?。[10](P320)在名流的帶動下,許多市民懷著積德行善心理,將壽誕宴席費、孩子過節(jié)費等糜費移作善款。至于書畫助賑、儀禮助賑、毀家助賑、售地助賑、比賽助賑、質(zhì)當助賑、廣告助賑等助賑方式,更是屢見不鮮。[11](P247-264)日行一善成為近代城市中許多富人和中產(chǎn)階層的生活方式和都市新風尚,實現(xiàn)著他們“必須有健強的體魄,休戚與共的民族情感,強烈的國家意識與愛國心”的新國民理想。[6](P162)

      二、促進社會生機恢復與社會整合

      近代中國頻繁的災害使民眾常常游走于生與死的邊緣,每一次災難的發(fā)生,都造成餓殍載途,饑號遍地,社會的生機和活力遭到重創(chuàng),社會生產(chǎn)力遭到嚴重破壞。僅民國時期發(fā)生死亡1萬人以上災害就有75次,其中10萬人以上的18次,50萬人以上的7次,100萬人以上的4次,1000萬人以上的1次。[12](P42)面對災害,近代慈善組織和社會各界一道,承擔起拯災救難責任。清末“丁戊奇荒”(1876-1878)發(fā)生后,江浙紳商李金鏞、胡雪巖、徐潤、唐廷樞、經(jīng)元善等富商一起發(fā)起義賑,使百十萬人之性命得到拯救。[13]1920年北方五省大旱災發(fā)生后,全國成立眾多賑災組織,募集資金3700萬美元,[14](P6)僅1920年11月到1921年8月,各地華洋義賑會就支出賑款1523萬多元,救濟災民773萬多人,占全部災民數(shù)的1/4以上。[15](P195)中國紅十字會1904年成立后,在全國各地建立分會,1936年時分會多達463個。[16](P50)紅十字會“凡遇戰(zhàn)事,療傷瘞骼,固其天之,而平時濟荒賑饑,亦其當盡之義務?!盵17](P521)以最殘酷的抗戰(zhàn)時期為例,中國紅十字會共為894萬多人實施外科手術,內(nèi)科救治1126萬多人,其他如X光透視、滅虱、檢驗和特別營養(yǎng)等計有589萬多人。另在戰(zhàn)爭初期救治淞滬會戰(zhàn)期間上海地區(qū)傷病兵民70113人。[17](P521-522)另一個著名的慈善組織中華紅卍字會,自1922年成立至1936年,屢次在水災、旱災、兵災中收容僑民、難民840多萬人[18](P2207-2208)。正是這些慈善組織拯災救難,才使成千上萬的饑民難民得以活命,社會生機才有重新恢復之張本。

      在動蕩社會里兒童常常成為人販子獵物,為了救濟這一困難群體,1912年和1928年,上海婦孺救濟會和中華慈幼協(xié)會先后成立。前者主要工作是拯救人販誘拐之婦孺,他們有偵探10余名,偵察被誘拐之人與人販子。自1912年至1936年,其所拯救人數(shù)達16000余名。后者在全國建有許多分會,設有兒童學業(yè)部、兒童幸福部和兒童保護部。[18](P2207)另外,近代還有許多慈善組織設立慈幼院、孤兒所、難童教養(yǎng)所等,專門收養(yǎng)貧苦孤棄兒童。兒童作為民族的希望,也是最弱勢的群體,慈善組織的救助既保護了弱小的生命,又延續(xù)了社會生機血脈。

      近代中國慈善事業(yè)發(fā)展也促進了社會整合。傳統(tǒng)中國合群結(jié)社意識差,社會一盤散沙。對此弊端,嚴復指出:“天演之事,將使能群者存,不群者滅;善群者存,不善群者滅?!盵19]梁啟超說:“不能群者必為能群者所摧壞。”[20](P5)近代思想家將合群結(jié)社與民族興衰聯(lián)結(jié)在一起,正是在這樣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激勵下,中國各種社會組織紛紛涌現(xiàn),社會從離散走向整合,慈善組織就是社會整合的方式之一。合群對于慈善作用,民國學者在《慈善事業(yè)貴合群》文章中指出:“慈善事業(yè)之所從出,其所為則救濟人群也,而人群之救濟,要必自合群始,因一人之財力有限,合之眾人則無窮,集狐之腋可以成裘,聚眾之力可以扛鼎,以眾人之財力,施之于無告之人,則集之既不甚難,而施之自有余裕矣。”[21]

      近代中國慈善整合按照其整合的廣度可以分為地方性整合、區(qū)域性整合與全國性整合。地方性整合是將本地同鄉(xiāng)具有善心的人士聚合在一起。為救濟丁戊奇荒,各地建立義賑組織;為救濟1920年北方旱災,旱災救濟會在各地紛紛建立,僅北京就有救災團體20余個[2](P61-64)。然而,地方性慈善組織名目繁多,各自經(jīng)營,缺乏溝通,造成募捐和救濟的重復,一些有識之士認為確有聯(lián)合必要,如此就出現(xiàn)區(qū)域性整合。比如在北京,1920年各救災團體成立北京國際救災統(tǒng)一總會;1922年成立京師公益聯(lián)合會,聯(lián)合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北京地方服務團、北京基督教男女青年會等57個團體發(fā)起。1935年底,北平市社會局主持成立北平市各慈善團體聯(lián)合會。[22](P164-165)在上海,1927年4月,黃涵之、王一亭、顧馨一、王駿生、王曉籟等人發(fā)起成立上海慈善團體聯(lián)合會,目的是增進各團體之間的聯(lián)絡互助,維護各會員所辦一切事業(yè)。[4](P359)地方性慈善團體的聯(lián)合,使慈善資源得到整合,在人、財、物和信息溝通等方面能力得到增強。

      全國性整合是指慈善組織打破地域限制,建立起全國性組織網(wǎng)絡,代表性的有中國紅十字會、世界紅卍字會中華總會、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等。中國紅十字會在抗戰(zhàn)前的1934年分會總數(shù)已達496個,會員總數(shù)從1929年的94870人,到1936年擴大到139640人。[23](P145,P149)世界紅卍字會中華總會到30年代中期,在全國設有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4個主會、435個分會,會員總數(shù)有十數(shù)萬人。[24](P1,P40)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從成立之初的7個分會,發(fā)展到1928年15個分會,會員數(shù)萬人。[2](P92)可以看到,近代慈善組織成為社會整合的一個載體,它將全國官、紳、商、工、學、兵等各個行業(yè)、各個階層的熱心慈善人士聚合在一起,通過組織的力量,發(fā)揮了個體和宗族慈善難于匹敵的作用。社會的整合“在將國家主體由皇權(quán)轉(zhuǎn)移到民權(quán)同時,既打破了狹隘的地方主義的局限,又解脫了傳統(tǒng)社會社稷觀的桎梏”[25](P286),使中國由家族本位向團體本位轉(zhuǎn)向,成為中國社會現(xiàn)代化的一個顯著標志。

      三、提高民族文化素質(zhì)和民眾生存技能

      近代中國慈善事業(yè)最大的一個亮點是“以教為主”的慈善理念深入人心,慈善教育成為這一理念的最好實踐。近代中國的貧窮使多數(shù)家庭的孩子無法接受教育,民間捐資興學成為改變這一現(xiàn)狀的有效途徑。

      鴉片戰(zhàn)爭后,教會學校的興起是近代慈善教育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傳教士在通商口岸創(chuàng)辦了孤兒院、盲童學校及聾啞學校,不僅維持他們的基本生活需求,也教授簡易生存技能,近代慈善教育由此發(fā)軔。1840-1860年間,教會學校約50所,學生約1000人,規(guī)模較小,程度都屬小學,不僅免收學費,其他一切膳宿生活甚至路費全都由學校提供,招生對象都是窮苦教徒子弟入學。[26](P226)教會學校在1860年以后隨著傳教士到內(nèi)地傳教以及外國在中國對實用人才需求增加而得到快速發(fā)展,從只辦小學發(fā)展到辦中學和大學。1899年,教會學校增加到2000所左右,學生增至約4萬名以上,中學約占10%,開始出現(xiàn)大學。[26](P228)教會學校從興辦之初只招生窮苦孩子,到19世紀后期一些教會學校也開始吸收富家子弟入學,并收取較高學費,以解決學校規(guī)模擴大和人數(shù)增加而產(chǎn)生的費用不足問題。到1918年,教會學校增加到約13000所,其中大學14所,中學約占15%,小學約占85%,學生總數(shù)35萬名。[26](P333)至1937年,教會學校已達15000所,學生總數(shù)約100萬名,其中大學生約8000名,中學生約9萬名,其余為小學生和其他神學院校學生。[26](P337)教會學校在中國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彌補了中國官辦教育不足,許多窮苦孩子得到受教育機會,一些富家子弟受到西式良好教育,許多優(yōu)秀人才從教會學校畢業(yè)貢獻于社會,推動了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和民族文化素質(zhì)提升。

      中國向有民間辦學傳統(tǒng),在教會學校沖擊下,中國有識之士開始捐資助學,吸收窮人子女入學。1897-1898年,經(jīng)元善同梁啟超、施則敬等社會名流,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所女學堂?!芭畬W堂之教人以善,與賑濟之分人以財可同日而論,且并行不悖”[3](P267-268)。清末慈善家張謇捐資興辦通州師范學校、盲啞傳習學校、幼稚園等教育機構(gòu),進行新式教育,培養(yǎng)人才。到民國時期,許多慈善組織奉行“養(yǎng)”“教”“工”并舉,行積極救濟之策。著名慈善家熊希齡在1920年創(chuàng)辦了北京香山慈幼院,招收華北孤苦無依的兒童入學,向他們免費傳授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基礎知識;還設立女校師范本部,培育女子師范人才;設嬰兒教保園,招收寡居、離異或年齡稍大的未婚女子入院學習兒童衛(wèi)生、保育等專業(yè)知識。香山慈幼院后來設置初小、高小、普通高中、中等師范、中等專職院校,形成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27](P138)世界紅卍字會興學助教成績尤為顯著,據(jù)1934年10月統(tǒng)計,各地分會設立小學62個,畢業(yè)學生5331人,在讀4552人;貧民習藝所5所,就學人數(shù)495人。[18](P2148)中華慈幼協(xié)濟會專門設立兒童教育部,創(chuàng)辦發(fā)行現(xiàn)代父母育兒刊物和掛圖,舉辦慈幼問題演講會,設立慈幼托兒所、慈幼教養(yǎng)院、慈幼小學、平民教養(yǎng)院等,從事教育工作,提高民族素質(zhì)。[28]

      近代許多慈善組織雖沒有直接辦學來從事專門文化教育,但也接受了“教養(yǎng)兼施,以教為主”的慈善理念,無論是孤兒院、貧兒院、乞丐收容所、恤嫠所、濟良所,還是救濟院或其他收容機構(gòu),都對收容人員按照他們的年齡、性別進行技能培訓。比如1906年由高鳳池、李平書、王一亭、沈嫚云等創(chuàng)辦的上海孤兒院收養(yǎng)6-18歲男女孤兒,規(guī)定男孤習作藤、木、竹、織四科,女孤學習縫紉、烹飪、圖畫、造花、刺繡等工藝。由曾鑄、施則敬于1910年創(chuàng)設的上海貧兒院向貧兒傳授多種技藝,如漆工、革工、印刷、看護婦、編物、農(nóng)桑等。[10](P305-306)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要求各地在人口繁盛之地的縣、鄉(xiāng)、區(qū)、村、鎮(zhèn)普遍設立救濟院,救濟院內(nèi)設立習藝所,教授技藝;設立恤嫠部,對婦女教授刺繡、縫紉、烹飪等家事工藝;設立感化所,除學習千字課本、普通常識和簡易算術外,學習木工、鐵工、縫紉等技術。[29](P120)民國時期設立的成百上千個救濟院通過教養(yǎng)兼施的辦法,塑造新人,培養(yǎng)受助者技能,使他們走向社會獲得了一定本領。

      慈善教育是近代中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彌補了官辦教育的不足,培養(yǎng)了大量新式人才和學有專長的勞動者,為民族素質(zhì)提升做出不可磨滅貢獻。

      四、調(diào)節(jié)財富分配和資金流動,減緩社會矛盾

      社會良性運行需要協(xié)調(diào)好社會階層之間矛盾,近代中國階層間矛盾突出表現(xiàn)為貧富差距,慈善作為國民收入第三次分配方式,在解決貧富差距,緩解社會矛盾方面,發(fā)揮了獨特作用。

      中國傳統(tǒng)的士農(nóng)工商四民結(jié)構(gòu)在近代逐漸變?yōu)樯坦な哭r(nóng),“商為四民之首”,工商階層崛起使他們有資本來參與公共事務,興辦慈善事業(yè)就是參與的一條有效途徑。近代許多工商業(yè)者既是實業(yè)家,也是慈善家,他們成立慈善組織,投入慈善活動?!岸∥炱婊摹卑l(fā)生后,上海紳商籌資賑款10余萬兩,前往蘇北淮安、徐州災區(qū)散放,救濟災民。經(jīng)元善于1878年在上海成立協(xié)賑公所,先后解往直隸、河南、山西、陜西四省賑災款共47萬余兩;上海文報局內(nèi)設立的“協(xié)賑公所”向山東災區(qū)籌解賑款計上海規(guī)銀124.5萬余兩,用于發(fā)放救濟災民。[13]在北京,熊希齡、魏震、黃思永、黃中惠、朱慶瀾、唐文治等,主要以致仕官員為主,興辦慈善設施。[22](P194-198)在天津,以工商業(yè)者“李善人”家族為代表,成為天津有名的慈善家族?!袄钌迫恕睆氖甲胬钗恼?、李春城,到第二代李士銘,到第三代李寶諴,興辦的慈善設施遍布天津城。[30](P199)在青島,形成了以工商業(yè)者宋雨亭、叢良弼、李涵清、鄒道臣等為代表的慈善家群體,他們創(chuàng)建和領導青島救濟院、青島紅十字會、青島紅卍字會等。[31](P173)上述工商名流不僅將自己積攢的財富部分地捐獻出來救濟窮人,還以群體的力量拓展、協(xié)調(diào)著慈善組織與外部關系,動員社會力量,募集善款,眾擎義舉,推動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

      發(fā)展會員、繳納會費是慈善組織穩(wěn)定長久發(fā)展的關鍵,也是調(diào)節(jié)財富分配的關鍵一環(huán)。慈善組織通過會員繳納會費方式將所得錢財用于救助弱勢群體。比如,中國紅十字會在1939年12月統(tǒng)計有會員159465名,分為名譽會員、特別會員、正會員、普通會員和青年會員。會費的繳納數(shù)額在不同時期不一樣,在1922年時青年會員會費1元,普通會員10元,正會員25元,特別會員200元以上,名譽會員1000元以上。而1936年征求會員時入會費降低,青年會員5角,普通會員5元,正會員10元,特別會員100元,名譽會員500元。[32](P133,230,236)再如,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將會員分為7類:童子會員及學生會員每年納費5角以上;普通會員每年納費1元以上;正會員每年納費5元以上;特別會員每年納費10元以上;贊成會員每年納費25元以上;終身會員一次性納費500元以上或勸募10000元以上;名譽會員一次性納費5000元以上或勸募10萬元以上。[33](P63)會員成員除青年學生外,多為官紳或工商人士。根據(jù)1941年世界紅卍字會中華總會會員職業(yè)可以看出主要來自工商界,其中明確歸入商界的有242人,占總?cè)藬?shù)的52.5%;與商業(yè)密切相關的公司職員有103人,占總?cè)藬?shù)的22.3%,二者合計占總?cè)藬?shù)的74.8%。此外,官吏有22人,占總數(shù)的4.8%。從事農(nóng)業(yè)的8人,主要是農(nóng)村的富裕階層,占1.7%。[24](P65)許多工商業(yè)者通過繳納會費方式成為慈善組織會員,將財富轉(zhuǎn)移給慈善事業(yè),既為自己和家族贏得好名聲,也周濟了窮人,縮小了貧富差距。另外,慈善組織還通過向社會募捐,來籌集善款。以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為例,截至1930年來自公眾捐款總計達12704530.01元,占此間賑款總數(shù)的38.9%。[34](P40)捐款者既有公司、商號、企業(yè)、銀行,更多的是來自社會中產(chǎn)階層,他們拿出一些錢通過慈善組織賑濟弱勢群體,利于緩解社會緊張。

      城鄉(xiāng)之間差距也是導致社會動蕩不安的因素之一,縮小城鄉(xiāng)差距是促進社會良性發(fā)展的手段之一。近代慈善組織不僅實現(xiàn)財富的第三次分配,還通過財富向農(nóng)村轉(zhuǎn)移,改善農(nóng)村基礎設施,縮小城鄉(xiāng)差距。在“丁戊奇荒”期間,李金墉等人提出開展工賑以救濟山東,根據(jù)青州的自然環(huán)境以及地理條件,“招集災民從羊角溝海口一路辟達小清河”,“欲乘此災旱頻仍,民力易使,借就賑款之余,勉助官中之力,以工代賑,量為疏通?!盵35]此項水利工程到1892年完成,不僅清理了河道,建設了排水系統(tǒng),保證了農(nóng)田灌溉,取得了良好的救災效果。在這方面,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最具代表性,該組織以“建設救災”為宗旨,將募集資金主要用于農(nóng)村基礎設施建設,他們直接主持或參與的工賑項目達百余項,工賑項目遍及14個省,到1934年“于救濟及預防工作,用款已達五千萬元之巨”,累計修路3269.5英里,疏修水渠553英里,掘井5036口,修堤904英里,修復河道21英里。[36](P17-20)華洋義賑會將公眾捐款轉(zhuǎn)為可資生產(chǎn)的資金,不僅增強了農(nóng)村抵御天災的能力,也部分地改善了農(nóng)村極為落后的面貌。

      社會階層之間和城鄉(xiāng)之間貧富差距的解決歸根到底需要依賴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國力增強及社會保障政策完善,但是,慈善組織通過財富轉(zhuǎn)移方式救濟弱勢群體或改善農(nóng)村基礎設施,一定程度上減小階層之間和城鄉(xiāng)之間的貧富差距,有助于社會良性發(fā)展。

      五、保護環(huán)境,促進生態(tài)平衡

      近代中國一些慈善組織從樸素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理念出發(fā),在植樹、放生、埋尸、收紙等方面開展慈善行動,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促進生態(tài)平衡。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總干事馬羅立(WalterH.Mallory)在其所著《饑荒的中國》一書中,對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有較深刻認識。他認為中國北方對于森林的作用常常不注意,“即使有幾個人已漸漸識透樹木底價值而從事栽種,但其結(jié)果,多半是歸于失敗的。他們所栽植的樹木,往往被鄰居的農(nóng)夫或兇殘的軍隊,隨時伐去,以供燃燒之用”,其結(jié)果是水土流失日益嚴重,這是導致北方多旱災的一個原因。[37](P30)為此,華洋義賑會將“建設救災”作為宗旨,開展植樹造林,改善植被環(huán)境。1920年資助定縣2000元,專門用于造林,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38](P29)他們還進行了一些林事試驗,保護惠濟河柳樹、西關外試驗林場及苗圃計劃等。后來因資金、氣候及民風等原因,林事試驗停滯下來,畢竟他們從治本方面為救治災荒進行了有益探索。

      近代有的慈善組織從事施棺、代葬、檢尸、拾浮尸等慈善活動,讓逝者安土入藏,達到凈化公共衛(wèi)生環(huán)境目的。如義梓會、掩骨會、施館所、崇善堂、同善堂、代葬局、順安善堂、明德慈善堂、紅卍字會等,從事收尸安葬和衛(wèi)生防疫、施診施藥活動。[39]紅卍字會認為掩葬“一則使生者安心,死者瞑目;一則免其暴露尸骨,于道德衛(wèi)生,兩有裨益”[40](P44)。施材掩埋體現(xiàn)了生者對死者的人道,凈化了公共衛(wèi)生,避免了疾病的傳播。

      近代還有一類慈善組織通過放生動物來協(xié)調(diào)人與自然和諧。這種組織主要以佛教徒組織的放生會為主,民國上海的世界佛教居士林和佛教凈業(yè)社都設有“放生會”,專門在觀音菩薩圣誕日、成道日和釋迦摩尼圣誕日、成道日等佛教重大節(jié)日舉辦放生活動。據(jù)統(tǒng)計,世界佛教居士林放生會僅在1926—1931年間就集體舉辦過放生活動50余次。佛教凈業(yè)社除放生外,還專門設有放生園,收養(yǎng)雞、鴨、鵝、兔。[41](P185-187)1933年5月,上海的居士們還組織了規(guī)模龐大的“中國動物保護會”,以仿照各國保護動物會之辦法,阻止虐待或殘殺各種動物為宗旨,成立之初會員達300余人。他們還在西安、北京、長沙、蘇州、如皋、東臺等第成立分會。1937年秋,在吳淞楊行鎮(zhèn)保安寺建筑放生園一座,占地二三十畝,作為該會放生的專門場所。[41](P187-188)以佛教為代表的慈善組織將放生作為重要的慈善活動,使鳥兒回歸天空,魚兒回歸池塘,主觀上是人們內(nèi)心孕育“慈悲向善”的情懷,客觀上有利于保持自然物種的生態(tài)多樣性和生態(tài)平衡。

      惜字會作為明清時期對文昌帝君崇拜的產(chǎn)物,主張敬重愛惜寫有字跡的紙張,不能隨便亂扔,要將其收集起來,沒有用的要送到專門的焚燒爐燒掉銷毀。清代惜字會專門雇人定時收拾廢紙,或向人買棄紙,并建燒紙的惜字爐,定期焚化。清代中后期的許多惜字會并不單純收拾字紙,還實行施棺、施藥、施粥、濟貧、掩埋等善舉。有些善會、善堂,不一定稱為惜字會,但是有惜字功能,梁其姿根據(jù)清代江蘇、浙江兩省縣志不完全統(tǒng)計,有43個以善會、善堂和惜字會從事惜字和施棺、掩埋等功能。[42](P186-187)民國時期,紅卍字會還保留著敬惜字紙的慈善活動,該會的宣傳冊寫到:“敬惜字紙,于尊重古人造字之義外,所以預防古圣先賢之名諱與事跡,因疏忽不敬,而有所沾污也。此舉人人盡知其為善舉,而卍會尤不可忽而不為,致失修范。斯應附設惜字處,購置惜字箱,置于通衢,以便惜字之人投紙于期間,或雇人沿街逐戶,專任收取,并于爐內(nèi)焚化,必將紙灰投諸諸河海之清流而后已?!盵40](P45)并且在城市街巷內(nèi)派專人拾理字紙,集中焚燒。這對于減輕污染,保護環(huán)境具有積極的作用。

      六、中外合作互助,推動國際友誼

      慈善合作是近代中西合作較早的一個領域,中西之間在慈善領域的合作交流包括許多方面,如人員、經(jīng)費、項目、救護、會務等。限于篇幅,本文主要考察在救災方面的合作互助事例。

      傳教士在中國興辦慈善之初,由于中西文化的沖突,慈善活動由華洋各自進行,極少溝通。隨著中西交流加強,雙方首先在救荒領域開始合作。清末“丁戊奇荒”發(fā)生后,一些傳教士開始加入到上海和天津的協(xié)賑公所,與華人一起參與賑災。[14](P5)1906年,為了救濟蘇北水災,上海中西人士乃合組織華洋義賑會,這是第一個以華洋為名的合作組織。[43]1920年,華北大旱災發(fā)生后,各地華洋義賑會紛紛設立。[15](P48-50)1921年11月16日,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成立,司庫和委員華洋各半,將中西慈善合作推向高潮,成為近代中西合作交流的一個典范。[2]1922年潮汕地區(qū)“八二風災”發(fā)生后,中國紅十字會與美國紅十字會攜手合作,共同派遣醫(yī)療隊赴潮汕地區(qū)賑災。兩國紅十字會組成醫(yī)療隊于8月12日和8月26日派出兩批醫(yī)療救護隊前往災區(qū)救助。[44]1927年華北大水災,華北賑災團體與美國紅十字會合作,各撥賑款20萬元,以工代賑,雇傭災民,建筑北平通州公路。還與英國代表蘭普森合作,在災區(qū)設立婦孺救濟所170座,救濟婦孺39893名。[18](P2207)從上述幾次主要合作可以看到,外國參與中國慈善事業(yè)不僅成為中國慈善事業(yè)推動力量,這種合作有助于國家之間的了解、交流和互信。

      外國來中國參與救災同時,中國對鄰國和遠邦也施以援手。1921年,俄國糧食主產(chǎn)區(qū)伏爾加河下游地區(qū)發(fā)生嚴重旱災,3000多萬人成為災民,超過200萬人餓死,是“亙古未有的俄羅斯絕大饑荒”。[45]中國民眾極為關注俄災,同年10月16日,由熊希齡、王葆真等22人在北京發(fā)起成立專門救濟外國災荒的組織——俄災賑濟會。[46]俄災賑濟會共四批次往俄國運送糧食等物資約130車廂,使10余萬災民受到救濟。[47]1923年9月1日,日本關東發(fā)生大地震,國內(nèi)眾多慈善組織行動起來,參與了救濟日本這次地震行動。[48]僅中國紅十字會救護隊就接回被災華僑6400多人,救護用款17200多元。[32](P444)救災結(jié)束后,日本派“國民答謝團”專程來華致謝,這就使得中日兩國日益緊密,加深了彼此的友誼關系,在國際社會產(chǎn)生了良好的影響。1927年,日本關西地震,中國紅卍字會籌資5000元交由日本公使館代匯日本災區(qū)散放。1934年,日本大阪、神戶等處遭颶風襲擊,中國紅卍字會籌款一萬元轉(zhuǎn)回災區(qū)施賑。[49](P434)1933年,美國洛杉磯發(fā)生劇烈地震,中國紅卍字會籌款10萬元,派代表函送美國使館,轉(zhuǎn)匯災區(qū)代為賑濟。[49](P434)1937年,美國遭遇水災,災區(qū)廣,災害重,又屆寒冬,災民生活困難,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聯(lián)合中華慈幼會、中國紅十字會、上海各界聯(lián)合救災會等團體,籌募賑款20萬元,以10萬現(xiàn)金匯寄,以10萬購物賑濟。[32](P410)此時的中國,已經(jīng)陷于對日戰(zhàn)爭中,工廠關閉,沿海城市陸續(xù)淪陷,民眾逃難,此時慈善組織還能籌得20萬巨款,實屬不易,顯示了國人博愛之心。

      近代中西慈善組織之間在救災領域合作互助,使中國慈善走出國門,成為一項與國際社會一道共同面對人類災難、共建美好世界的全球性事業(yè)。慈善組織通過國際救災合作,不僅提高了中國慈善組織能力建設,擴大了中國慈善組織在國際上的影響,也推動了民間外交,加深了國家人民間友誼。

      綜上所述,近代中國慈善事業(yè)的社會影響是全面的,表現(xiàn)在思想文化、社會生產(chǎn)、民族素質(zhì)、財富分配、環(huán)境保護和國際交往等六個方面,涉及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和外交等領域。從這些影響中不僅有助于我們改變近代慈善事業(yè)就是扶危濟困事業(yè)的膚淺認識,還可以看到近代中國慈善事業(yè)由救災濟貧向著環(huán)保、公益、福利方向發(fā)展,有助于我們把握慈善事業(yè)發(fā)展規(guī)律,預見慈善事業(yè)發(fā)展趨勢,提升近代慈善事業(yè)地位和作用。

      參考文獻:

      [1]周秋光.論慈善事業(yè)在中國社會的作用和影響[A].周秋光.近代中國慈善論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周先生首次從近代中國慈善事業(yè)對社會秩序、民族精神、近代化三個方面影響進行探討,本文吸收了其部分觀點.

      [2]蔡勤禹.民間組織與災荒救治——民國華洋義賑會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3]經(jīng)元善.救急不救貧[A].虞和平編.經(jīng)元善集[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

      [4]曾桂林.民國慈善法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論慈善事業(yè)中外之不同[J].東方雜志,1904,(11):6-10.

      [6]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7]蔡勤禹.民國時期的善款籌集及其限制[A].李長莉,左玉河主編.近代中國的城市與鄉(xiāng)村[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8]參見申報[N].1931-08-28、08-30、09-01、09-18.

      [9]請求全國讀者捐賑[N].大公報,1931-08-20.

      [10]周秋光,曾桂林.中國慈善簡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孫語圣.1931·救災社會化[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

      [12]夏明方.民國時期自然災害與鄉(xiāng)村社會[M].北京:中華書局,2000.

      [13]李文海.晚清義賑的興起與發(fā)展[J].清史研究,1993,(3).

      [14]AndrewJamesNathan.AHistoryofChinaInternationalFamineReliefCommission[M].M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65.

      [15]北京國際統(tǒng)一救災總會編.北京國際統(tǒng)一救災總會報告書[M].1922.

      [16]高鵬程.近代紅十字會與紅卍字會比較研究[M].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15.

      [17]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編.中國紅十字會歷史資料匯編,1904—1949[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18]周秋光編.熊希齡集(下)[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

      [19]嚴復.天演論[M],導言十三之“按語”.

      [20]梁啟超.說群一[A].飲冰室合集[M]文集之二.

      [21]偉.慈善事業(yè)貴合群[J].方便月刊(廣州),1936,(1).

      [22]王娟.近代北京的慈善事業(y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3]張建俅.中國紅十字會初期發(fā)展之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4]高鵬程.紅卍字會及其社會救助事業(yè)研究[M].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11.

      [25]桑兵.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5.

      [26]顧長聲.傳教士與近代中國[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7]周秋光.熊希齡與慈善教育事業(yè)[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1981.

      [28]中華慈幼協(xié)會概況[J].新北辰,1937年第3卷第1期.

      [29]蔡勤禹.國家、社會與弱勢群體——民國時期的社會救濟[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30]任云蘭.近代天津的慈善與社會救濟[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31]蔡勤禹,張家惠.青島慈善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32]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編.中國紅十字會歷史資料選編(1904-1949)[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33]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叢刊甲種第17號.民國十四年度賑務報告書[R].1926.

      [34]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編.救災會刊[J].1930.

      [35]票開羊角溝接通小清河由[N].申報,1877-12-01.

      [36]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叢刊甲種第39號.華洋賑團工賑成績概要[M]第五集,1934.

      [37]WalterH.Mallory.饑荒的中國[M].吳鵬飛譯.上海民智書局,1929.

      [38]北京國際統(tǒng)一救災總會編.北京國際統(tǒng)一救災總會報告書[R].1922.

      [39]蔡勤禹,尹寶平.南京淪陷初期的慈善救助[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15,(5).

      [40]呂梁建.道慈概要[M]下卷.山東龍口道院刊印,1938.

      [41]唐忠毛.中國佛教近代轉(zhuǎn)型的社會之維——民國上海居士佛教組織與慈善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42]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43]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上海華洋義賑會史略[Z].全宗號573,案卷號194.

      [44]紅會隊醫(yī)出發(fā)[N].申報.1922-08-13.中國紅十字會救護汕災[N].申報.1922-08-26.

      [45]朱枕薪.蘇維埃俄國的過去與現(xiàn)在[J].東方雜志.1922,(12).

      [46]國人籌賑俄災之第一聲[J].晨報,1921-10-27,第2版.

      [47]北京市檔案館藏.哈爾濱購募賑糧情形述略[Z].賑災恤鄰.第二冊,檔案號:J181-018-15729.

      [48]李學智.1923年中國人對日本震災的賑救行動[J].近代史研究,1998,(3).

      [49]周秋光.熊希齡傳[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侯德彤

      中圖分類號:C91-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7110(2016)03-0041-07

      收稿日期:2016-03-30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慈善通史”(11&ZD091);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近代中國慈善組織公信力研究”(15BZS019);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近代以來我國應對海洋災害機制變遷研究”(13YJA770002)

      作者簡介:蔡勤禹(1966-),河北邯鄲人,歷史學博士,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所教授;李靜(1989-),女,山東臨沂人,中國海洋大學社會科學部碩士研究生;尹寶平(1990-),男,山東日照人,中國海洋大學社會科學部碩士研究生。

      The Six Great Influence of Modern Chinese Philanthropy

      CAI Qin-yuLI JingYIN Bao-ping
      (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social History,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

      Abstract:Modern Chinese philanthropy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modern Chinese thought, culture, society, economy, ecology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Specifically speaking, it promoted the social thoughts and customs of modern China, quickened the recovery of social vitality and social integration, improved the people's cultural awareness and survival skills, adjusted the distribution of wealth and capital flow to reduce social problems, protected the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balance, and propelled forward the non-governmental diplomacy through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Key word:modern China; philanthropy; social influence

      猜你喜歡
      近代中國社會影響慈善事業(yè)
      近代中國孔子形象的變異及其原因分析
      西方民族概念引入近代中國源流考
      從莎士比亞筆下看文藝復興時期的女性形象
      青春歲月(2016年20期)2016-12-21 08:16:17
      退牧還草政策對牧區(qū)社會影響的人類學個案研究
      人間(2016年31期)2016-12-17 19:32:05
      關于當代大學生興趣愛好的差異性分析
      商(2016年32期)2016-11-24 15:23:52
      淺論近代中國道路選擇的曲折性
      阿甫夏洛穆夫?qū)χ袊魳钒l(fā)展所作的貢獻
      戲劇之家(2016年14期)2016-08-02 11:11:38
      深入實施慈善法 促進廣東慈善事業(yè)大發(fā)展
      大社會(2016年7期)2016-05-04 07:12:06
      慈善事業(yè)的核心定位
      提高基金會透明度 促進慈善事業(yè)發(fā)展
      庆云县| 建瓯市| 遂平县| 隆回县| 广州市| 公主岭市| 新平| 南开区| 江城| 崇义县| 三原县| 宜州市| 永定县| 平遥县| 武鸣县| 青岛市| 财经| 湖北省| 怀来县| 保定市| 措勤县| 永康市| 霍城县| 阳曲县| 蕉岭县| 岑巩县| 韩城市| 瑞安市| 莆田市| 汾西县| 正阳县| 三门县| 文登市| 万山特区| 松原市| 唐山市| 新源县| 吉林省| 太白县| 古丈县| 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