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覺 敏
?
評《南湖藏書樓紀事》
蔡 覺 敏
南湖藏書樓樓主余三定先生,素喜讀書,好書、購書至藏書無數(shù),遂筑樓以藏之,又因樓緣結四方,論天下文章學術,譜藏書雅趣逸聞,匯成《南湖藏書樓紀事》(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南北東西的藹然長者、青年學子于此間與古圣今賢共飲書之芳澤,同求讀書之法,齊商著書之道。筆者不揣固陋,以管窺天,述其雅志。
當世的“讀書返貧”“讀書無用”論使人們懷疑讀書之“用”,藏書樓為此多次座談,學子碩儒各抒己見,樓主則獨拎出“樂”字。
依傳統(tǒng)之見,讀書或是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或是為治國平天下?!蹲x者、社會與書本》從社會學角度指出讀書有學習、娛樂和審美之“用”。循此以求,可知讀書“無用”之因。多元化社會中,眾多方式比“讀書”更能“有效”地實現(xiàn)“暮登天子堂”和帶來感官刺激,而治國平天下并非讀書就能致得,故讀書之“用”受限,這導致了它的“無用”。
讀書“無用”,但舊書市場和個性化書店仍廣受歡迎,《藏書樓:思想對話、交流與碰撞的媒介》表明了它的深層原因。人的需要是多層次的,聲光色電的刺激無法滿足心靈需要,甚至可能引人毀滅;名利讓人“自我實現(xiàn)”的同時可能成為枷鎖;唯有讀書可帶來精神層面的滿足?!杜c人同樂,讀書更樂》《讀書是心靈的游歷》等抒寫了青年讀者讀書的感受,他們認為書是豐盈個體精神世界的源泉。書本還是支撐人類群體與社會的強大力量,愛好書的民族永遠也打不垮。正因此,《一種昂揚的人文精神的矗立》的作者提出樓主的讀書理想是“中國傳統(tǒng)士人理想在新時代的發(fā)揚光大”,這也是浮躁社會中保持中華文脈命脈的關鍵。以此,藏書樓廁身鄉(xiāng)野,但姜清遠認為“面對藏書樓感覺到了一種敬畏”。
如上所述,書有“大用”,然樓主不提其用而只提其“樂”,這種讀書非為“樂”而讀,讀的過程中已有至樂。樓主在《做一個真正的讀書人》中說:“真正喜歡書、真正喜歡讀書,對書有感情,看到書就想讀,情不自禁”,兩相聯(lián)系,可以發(fā)現(xiàn)這種讀書之樂是自然獲得的思想和情感體驗高峰,應歸于“超自我實現(xiàn)”(馬斯洛晚期提出的“高峰經(jīng)驗”,指充分自我實現(xiàn)了時的心理狀態(tài))。為樂而讀,心中尚有書,不知所以讀而讀則是“無書”——由書而欣欣然不知所至,神弛于宇宙天地,超越具體有限而至于無限理解,它近于道家之“無知”:“莊子……指出了有知之知和無知之知的區(qū)別……有知之知是有限的,無知之知才可以讓人們超越……你必須忘掉這個世界,才可以到達另外一個世界。忘掉道,才可以走向道?!盵1](P40)借用馮友蘭先生之人生境界說,可謂自然境界者不知有書;功利境界者之讀是為獲得學歷、證書;道德境界者求修齊治平;唯有天地境界者不知為何讀而讀。樓主余三定先生及其文友“局限”于讀書的“天地境界”,然也因“無書”而得“樂”之“大用”。
然要紙上文字變心中愉悅,需讀書之“法”。
讀書需要方法??鬃犹岢觥皩W而時習之”。莊子認為言不盡意,提出“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莊子·天道》)。漢代歐陽建認為言可盡意,提出“古今務于正名,圣賢不能去言”(《言盡意論》)。言意之辨表明語言表達力有限,故莊子有“得魚忘筌”,佛教有“舍筏登岸”,這可謂讀書之“法”。然而千載之下,新的問題又凸顯——人們疏離經(jīng)典。對此,論者或是討論經(jīng)典閱讀之法,或是探討青少年閱讀習慣之培養(yǎng),這都針對社會現(xiàn)實而發(fā),體現(xiàn)了樓主一貫主張的問題意識。然論者所論之經(jīng)典有二,故閱讀之法也分二,一是學術經(jīng)典閱讀之法,一是人文經(jīng)典閱讀之法。
一方面,論者多為學者,本能關注提出了重要理論、對專業(yè)研究影響重大的學術典籍?!蹲x書之要點在于抓住幾個基本關系》一文提出要以“問題意識”讀書;原著反復讀,解釋類書籍次之;泛讀與精讀結合;讀書的“輸入”過程與“寫作”的“輸出”過程互為促進?!蹲x書的效用與讀書的方法》則提出要“通”,即在理解語句外還要與作者交流激發(fā)?!督?jīng)典閱讀:悅讀、苦讀與攻讀》提出要從悅讀中得到快樂,要以苦讀探求真理(這指讀書中之攻堅克難,與樓主所言之樂并不矛盾);要以“攻讀”提出新知。《經(jīng)典的特征與閱讀經(jīng)典的方法》也提倡善于質(zhì)疑的“攻讀”。如此可見,學者型讀者都認為應對經(jīng)典“否定之否定”,這種否定已經(jīng)得到歷史的證明,希臘啟蒙時期“傳統(tǒng)的宗教、道德、政治、哲學、科學和藝術觀點受到了批評……否定的精神在這個國家廣泛傳播”[2](P47);我國思想活躍的宋代也多疑古之解。這種“攻讀”也是現(xiàn)代世界思潮的折射。伽達默爾就認為“藝術作品只有當被表現(xiàn)、被理解和被解釋的時候,才具有意義,藝術作品只有在被表現(xiàn)、被理解和被解釋時,它的意義才得以實現(xiàn)?!盵3](P6)《南湖藏書樓紀事》提倡質(zhì)疑甚至批判對象文本,其實是對閱讀主體意義的再發(fā)現(xiàn)。
相比學術經(jīng)典之讀,樓主更憂慮引發(fā)思想碰撞、提升人生境界的人文經(jīng)典被快餐文化擠占的現(xiàn)狀,《“死活讀不下去”的經(jīng)典》即是心懷問題意識有感而發(fā),其《討論經(jīng)典閱讀適逢其時》和《高校學生為何疏離文學書籍》中,他提出經(jīng)典閱讀要結合實際,要以今天的眼光和時代來讀經(jīng)典,這是對經(jīng)典本質(zhì)的把握,因為能在不同時代詮釋出新內(nèi)涵的方為經(jīng)典,也與倡揚讀者主體意義的學術經(jīng)典閱讀之法內(nèi)在相通。與樓主的宏闊視野不同,青年學子更多從個體經(jīng)驗出發(fā)談及經(jīng)典閱讀,《閱讀經(jīng)典的意義與方法》《經(jīng)典閱讀的方法》提出應選擇適合自身年齡和層次的經(jīng)典和背誦經(jīng)典等。中學教師的論文《潛入與導入——談中學生與經(jīng)典閱讀》則提出“潛入”到青少年中了解其閱讀問題并設計出相應的閱讀之法,這對青少年閱讀現(xiàn)狀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
多讀書、讀好書是樓主對社會大眾的殷切希望,而其《云夢學刊》主編、編者、著者身份決定了“著書”也是其關注對象。與會者中多著作等身的學者、刊物編者和青年學子這些準著者,著書之道自然是重要論題。
“著書”是讀者對社會的反哺,是讀書的終端,又是新一輪讀書的起點,只有它才能延續(xù)和推進人類文明。馮友蘭提出對經(jīng)典要“照著讀,接著講”,可見“接”是對前人思想體系的接續(xù)和完善而不是照搬。
“講”是中國士人實現(xiàn)自我的重要方式,因為“立言”能“不朽”,曹丕認為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典論·論文》)。文章重要,作文之“道”自然也倍受關注?!段男牡颀垺氛J為作文以“明道”“征圣”“宗經(jīng)”為要,白居易提出為文要“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新樂府序》)?!拔囊暂d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論等都表現(xiàn)出“道”的重要性??梢哉f,“文”是濟世的重要方式,濟世熱情使身兼士子的文人多在文中抒發(fā)為國家的憂樂、對君主的忠誠、對百姓的同情等。樓主在《學術研究要關注社會、關注現(xiàn)實》中呼吁創(chuàng)作主體的社會責任感,強調(diào)學術研究要反映當下社會現(xiàn)狀和以學術成果影響社會,這實際上是對傳統(tǒng)儒家文道觀的回歸,是對“娛樂至死”、著書多為職稱謀的社會現(xiàn)狀的反撥。樓主該文與柳春蕊的《言說的德性》互為表里,后者表達了對知識分子“言說什么”和“如何言說”的時代憂思,是在呼喚“有思想且能開啟新思想新潮流”的著書者。
著書之意義是形上之“道”,著書之方法則是形下之“器”。僅有形上之道而無形下之器,則無法將關注社會和現(xiàn)實的宏愿形而為文。對此“器”,大家各抒己見。朱平珍先生提出《學術爭鳴不要作無謂的爭論》,小處著眼,輕松幽默?!度绾伍_展研究工作和著書》《從人類學思考著書以及人類學家如何著書》《問題意識和著書》強調(diào)著書應從小問題著手,沿波討源以解決問題?!缎詣e和著書》《從語言學來看著書寫作的多維面向》兩文作者尚在攻讀學位,文章雖短卻有現(xiàn)實針對性??梢?,成長中的新一代學子已經(jīng)具有明確的方法論意識和問題意識,這也是對樓主多年來呼吁學術研究要有“問題意識”的回應。
讀書、著書之外,藏書更是樓主的日常生活狀態(tài)。幸得樓主并不孤獨,藏書樓隱于農(nóng)舍卻得到了廣泛關注,《南湖藏書樓》于2010年由北大出版社出版后吸引了更多騷客學者,因此而有續(xù)篇《南湖藏書樓紀事》,從系列“事”中可見藏書之人文意義。
藏書樓所紀均為“無用”之事,“無用”方見讀書群體之意趣,《南湖樓外的因緣》《萬卷藏書皆自得》《品讀〈南湖藏書樓〉》《南湖藏書樓印象》《余三定:焉得南湖書萬卷?》《一灣明月,萬卷書香》《讀書的風景》《南湖藏書樓賦》系列文章彰顯了對樓主情懷的共鳴與激賞;韓少功、李元洛、葉朗、盧永遴、文選德等慷慨留贈,證明了藏書這一文化行為和藏書樓這一當代文化符號的當代價值?!妒赝喿x》中說閱讀是一種精神,那么,藏書樓可謂這種精神在物質(zhì)時空中的符號。
《南湖藏書樓紀事》還留存大量與樓有關的文章和本事,顯示了當代藏書行為的特征。如《南湖藏書樓的主要功用》折射出藏書樓的當代意義。其一,藏書樓在藏書之外,為讀書、著書、編書、教書事業(yè)提供了交流平臺,兩次“讀書、著書與教書”座談會即是明證。其二,中國古代文人活動往往引領創(chuàng)作或理論風騷,西方則盛行文化沙龍,藏書樓部分地承擔了這樣的文化使命。“當代散文創(chuàng)作”“關于一種民間寫作的立場”研討會討論了文學創(chuàng)作,“當代中國藝術狀況反思”座談會討論了文學理論;“學術期刊、學術評價、學術創(chuàng)新”座談會呼吁建立健康的學術發(fā)展環(huán)境。藏書樓由文化載體進而為民間學術力量,對體制內(nèi)的學術研究可起到補闕作用。再次,樓主藏書是個體行為,但它聚焦了當代的藏書事業(yè)?!稄男”娭诺酱蟊娭畼贰P于我國當代民間藏書的幾點淺見》《民間藏書之“無用之大用”》《新媒體時代民間藏書的機遇與挑戰(zhàn)》等都可為后世藏書工作研究者和社會文化研究者提供史料鑒證。
參考文獻:
[1]王博.莊子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梯利.西方哲學史[M].北京:光明出版社,2014.
[3]加達默爾.真理與方法[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