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永遠記得父親教他寫毛筆字,“寫字要回鋒,走到盡頭時要回來,要圓潤才完整、好看”。1954年10月23日,臺灣屏東潮州,時任花蓮師專校長的李升家里,新添了一個大胖小子。按照老輩人的說法,這個孩子屬馬,其命納音為砂中金命,流年納音為長流水。金水相生,運勢不錯,但瑣碎,勞碌。
此時是李升到達臺灣的第四個年頭,這是他的第三個孩子,另外的一兒一女不得不留在老家江西省德安縣烏石門村,一同留下的還有他教育部主任秘書的頭銜,一棟五井大宅院,以及開在九江的“恒裕商行”。1954年,世事如棋,倏忽萬變,每個人都如風中漂萍。對于客居他鄉(xiāng)的李升來說,這個孩子的出生,使得中國人的隨遇而安和知識分子的悲天憫人,找到了更切實的著力點。李升給兒子起名為安,把他當作長子養(yǎng)。很多年后,在一次接受采訪的時候,李安解釋說,父親起的這個名字,一是要后人不要忘了老家德安,一是紀念來臺時搭乘的“永安號”貨輪。
當時誰都不會料到,這個叫李安的孩子,成了家里最不爭氣的那一個。他沒有做到父親希望的那個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甚至在李安結婚,有了孩子之后,父親還寫信罵他,要他“像個男人一樣”。但也正是這個父親口中的“鬼樣子”的李安,成為目前最成功的華人導演。他兩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一次金球獎最佳導演,兩個威尼斯電影節(jié)金獅獎,兩個柏林電影節(jié)金熊獎,他的每一部作品幾乎都被供奉進世界電影史。他打破了好萊塢對外裔導演綿延了近百年的偏見,也打破了民族、種族的文化界限?,F(xiàn)在,他忙于自己的第14部電影,《比利.林恩漫長的中場休息》,一部“伊戰(zhàn)版的《第22條軍規(guī)》”。他叫李安,他說他一直是個失敗者。
他的成績“比糟糕還糟糕”
小時候的李安在花蓮長大,對于花蓮,李安的記憶是“很單純,泥土性很強”。就像很多人對小時候的記憶一樣,李安對花蓮的記憶也是模糊,甚至是混亂的。他記得每年過年時候家里要拜祖宗,但他不記得拜祖儀式和隨后對父母大人的叩拜,在細節(jié)上有什么不同了。他記得每次吃飯時候,氣氛都很端莊,因為父親教導過“食不言,寢不語”。他也記得,父親還會在吃飯之前告訴他們,“不要把飯都吃光,留一點給內地的哥哥姐姐”。
很多年后,李安總結說,在花蓮“接受的是美式自由開放的實驗教育”,他像一匹野馬,可以隨意奔馳,但家里是典型的老式儒家環(huán)境,一回到堂屋,他必須安下心思,撫平所有縱橫交錯的念頭和舉動。但作為一個小孩子,李安永遠不會做到收放自如天衣無縫,弟弟李崗也說,“哥哥小時候挨揍比較多”。父親對于長子的期望,從一開始就沉甸甸地壓在李安身上,這是他直到現(xiàn)在為止還在心系念念的,每當家里出現(xiàn)了任何大事小情,他的第一反應都是,“我是長子,這個應該由我來”。和爸爸的嚴厲不同,媽媽和李安“是一伙兒的”,他最高興的就是和媽媽去看電影。十歲之前,李安記憶最深的,是和媽媽看了李翰祥的《梁祝》,九歲的李安哭得稀里嘩啦。這件事導致了兩個后果,一是,李安對李翰祥的崇拜綿延至今;二是換來了父親更大噸位的失望。李升第一次對兒子說出“要像個男人一樣”這句話,當時他不會料到,此后,這竟成了他對家中這個長子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李安不止一次地承認,“不是個合格的兒子”。從小李安就沒有表現(xiàn)出父親所期望的胸懷和擔當,不但不能“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就連“仁義、好施、慷慨、重諾”都磕磕絆絆。失敗的兒子當?shù)绞畾q,李安又迎來他生命中另一個更失敗的身份,學生。10歲那年,家里搬到臺南?!袄蠋煻贾v閩南話”,而且臺南實行的日式教育,李安“上課第二天,就因為數(shù)學考不好被打耳光”,“打完還要謝謝老師”。這讓李安再一次生出外省人之感,10歲的少年開始學習此后他一直需要學會的融入。
對于一個學生來說,融入一個環(huán)境,首先得在學習上占據(jù)話語權,而這恰恰是李安作為一個家學淵源的孩子,最感到丟臉的,他的成績“比糟糕還糟糕”。與此同時,作為一個失敗的學生,李安另一方面的優(yōu)點開始浮出水面,唱歌、跳舞、書法,他都冠絕全校。但每次放學,他又暗暗企盼,這些要是能反作用在他的科目上,該有多好。大概每一位天才都曾經(jīng)歷過這樣的撕扯吧,自我與他者的廝殺,要么以向現(xiàn)實繳械而終結,要么以涅槃重生為起點,而每一個這樣死里逃生的天才,這一番掙扎最后都成為其贊美詩中的一個特別的注腳,以供旁觀者津津樂道,但只有當事人才知道這有多兇險,有多煎熬。尤其是16歲之后,他進入了由父親做校長的臺南一中。
我要是有日本丈夫的氣節(jié),早就剖腹自殺了
李安不止一次地和媒體說起,在臺南一中時候,看見父親時的復雜心情以及他遠遠避開的舉動,聽者無不莞爾,李安亦憨厚地笑著。作為成功后的點綴,任何艱苦都有了足夠盛大的理由,但少年李安的艱苦,似乎應該更被記取其艱苦本身的意義。李安說,他至今遭到兩個重大的磨難,一是兩次高考落榜,第一年差了六分,第二年差了一分,也就在得知第二次高考失利的當天,李安摔了桌上的臺燈和課本,他說那是他“這輩子最激烈的舉動”,其恢弘可以和當年因為在戲劇社里扮演女生被父親罵,他摔門逃走相并列。第二個磨難就是從紐約大學畢業(yè)后,在家賦閑了六年。
這六年仍然是被大家津津樂道的傳奇,想想看,一個后來震驚世界影壇的大人物,在畢業(yè)后整整六年的時間里,在家洗衣做飯帶孩子。老婆要下班的時候,就和兒子規(guī)規(guī)矩矩地坐在沙發(fā)上,等待“英勇的獵人媽媽帶著獵物回家”,是不是比一部好萊塢電影還要驚險刺激?在一次和朋友閑聊的時候,李安說起那段被人贊嘆為“起跳前的下蹲”的六年時間,說“我要是有日本丈夫的氣節(jié),早就剖腹自殺了”。妻子林惠嘉是李安去芝加哥替中華榮工青少棒比賽加?由的時候認識的,在關于李安的各種文字里,林惠嘉被譽為奇女子。這個伊利諾大學畢業(yè)的生物學博士,比李安酷得多。
大兒子出生,她居然沒有通知李安,“第二天我搭飛機趕到伊利諾,醫(yī)院的人都高興得鼓起掌來。原來半夜惠嘉獨自進醫(yī)院,醫(yī)生問她要不要通知丈夫和親友,她說不用了,院方還以為她是棄婦。她感覺羊水破了,自己開著快沒油的汽車就到醫(yī)院生孩子去。二兒子出生時她也趕我走,說你又不能幫忙,又不能生!”李安功成名就后,和妻子去菜市場買菜,有人羨慕“你命真好,先生還可以和你買菜”,她答“是我今天特意抽空陪他買菜的”。即便酷如林惠嘉,也曾被李安那六年弄得幾近崩潰,她打電話和媽媽訴苦,媽媽要她離婚,放下電話,林惠嘉自責“我怎么變成這樣子的女人了”。難怪老父親寫信罵他,就連李安自己都喪失了信心,想去學電腦,聊以度日。妻子林惠嘉罵他,“學電腦的人這么多,不在乎你李安一個”。也許,很多人不相信的“成功與失敗永遠一步之遙”這種泛酸的話,是大多數(shù)人碌碌無為的主要原因吧,起碼這句話的光芒折射到了李安身上。他的成名作《推手》是獻給父親的,也是獻給妻子的,在影片最后他專門寫有鄭重鳴謝林惠嘉。這個失敗的兒子、丈夫,終于等到了極有可能等不到的這一天。
在父親面前的失敗,造就了李安的成功
李安的電影被譽為打破了東西方界限,曾有專家為此專門研討,他跨越種族與文化的藩籬的原因,結論是李安對人的思索是基于人性本身出發(fā)的,而人性從來都不曾被時間和空間圍剿得手過。這或許只是一家之言,當一個標志性的東西被納入到大眾視野的時候,其解讀永遠都帶著仰視的切入點。換句話說,李安的成功正在于他對自己失敗的直視。李安的電影一直沒有走出他的少年陰影,他在《推手》、《喜宴》、《飲食男女》中探討的是兩代的隔閡,所以,他把這三部電影命名為父親三部曲。他借著電影怯生生地和這個以父親為代表的世界講和,他試著去理解,去溝通,去勇敢地到父親面前大馬金刀地坐下來。但他到底還是那個在花蓮瘋跑完了,在進入堂屋之前,先整理了衣服的孩子。對父親的敬畏,是他探尋那些他所不知道的世界的緣由。父親高大的背影一直出現(xiàn)在他的每一部電影中,在這樣的背影的籠罩下,長大了的李安依然背負了那個小小的李安的全部,努力地和每一個風車戰(zhàn)斗,希望得到來自父親的認可。他說,從《綠巨人》開始,他走了出來,但這也是迄今為止他不甚成功的作品。在影片巨大的投入產(chǎn)出的壓力面前,最后還是父親對他說,“要是不行,你還是回來當老師吧”。在父親面前的失敗,造就了李安的成功。
據(jù)《看電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