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外國文學教學中的女大學生人格培養(yǎng)

      2016-03-20 15:52:15張一立
      讀寫月報(語文教育版) 2016年2期
      關鍵詞:外國文學神話理性

      陳 靜 張一立

      外國文學教學中的女大學生人格培養(yǎng)

      陳 靜 張一立

      當前,女大學生這一群體存在著普遍性的人格問題。在外國文學教學實踐中,可以嘗試著力培養(yǎng)女大學生的理性認知能力與雙性人格,并實踐一種解構神話式的閱讀模式,以引導她們正視自我性別,培養(yǎng)健康智性人格。

      外國文學教學;女大學生;人格培養(yǎng)

      自從上個世紀末教育部實施高等教育擴招政策以來,越來越多的女性進入大學殿堂。目前,在我國高校學生中女性與男性比例已接近持平,在師范院校和一些以文科為主的院校甚至女生比例還更高。而正值生理成長期與人格塑型期的女大學生們在思想與價值選擇上必然面對或多或少的迷茫與困惑,思想游移或錯位。作為外國文學教師,筆者認為教學任務不僅僅是傳授基本專業(yè)知識,還要滋養(yǎng)心靈、擴展視野與提升人格。特別是對女大學生,要引導她們正視自我性別,培養(yǎng)健康智性人格。

      一、當代女大學生存在的主要人格問題

      人格的定義與內涵在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哲學等不同學科是不同的。但總體來講,人格既反映人的內在品性,又表現(xiàn)為外在實踐行為;既具有穩(wěn)定性,又有可塑性?;谀壳皣鴥葘ε髮W生人格和心理等調查的相關資料,從價值觀、性格、愛好、追求、意志、情感、心理素質等方面來看,當代女大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一)理性認知的缺乏

      這表現(xiàn)在價值觀與人生觀游移不定,缺乏主見,容易受父權傳統(tǒng)封建思想和大眾流行文化的影響。在成長過程中最易對女大學生影響的觀念是妨礙女性發(fā)展的傳統(tǒng)封建思想、取悅和駕馭男性“絕招”的大眾流行觀念。遇到的最普遍的困境是在兩種價值觀念——傳統(tǒng)父權意識與女性主體性別意識中的游移不定與矛盾分裂。造成這種矛盾分裂觀念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理性認知,而理性認知不是一蹴而就、天然獲得的,它的獲得需要一定的人生閱識積累和深刻體悟,所以,尚未踏入社會實踐的女大學生就容易受到外界聲音的影響,沒有理性而堅定的判斷力,潛意識中迎合傳統(tǒng)的角色期待把自己定位為第二性的位置,阻礙了追求和發(fā)展空間,尤其是通過教育獲得的參與并創(chuàng)造社會生產的發(fā)展空間,在一定時期就自動停滯了學識與智能的提升,安于傳統(tǒng)的“男主外,女主內”現(xiàn)狀,難以獲得真正的幸福。女大學生理性缺乏的另一表現(xiàn)是面對戀愛,往往缺乏一種理智的駕馭能力,比男生更容易為情所困,影響學業(yè)和生活。

      (二)女性人格的單一

      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大學生男性的性別類型分布主要是男性化和雙性化,而女性的性別類型還以女性化為主。[1]而一般表現(xiàn)在男女人格特征總體上的主要差別為:情感上,男性理智、有意志力,女性感性、情緒化;社會態(tài)度上,男性見多識廣,女性封閉狹隘;社會責任上,男性事業(yè)家國,女性賢妻良母;意志特征上,男性剛健頑強,女性薄弱依賴;智慧特征上,男性理性、靈活,女性自卑、屈從。當代社會隨著女性受高等教育群體的增多,越來越多的女性邁向職場同男性一樣競爭拼搏,同時她們仍面臨傳統(tǒng)的生育、教育孩子和管理家庭的責任,這種雙重身份給她們帶來沉重的身心壓力,按照傳統(tǒng)的單一女性化人格已經不能承擔各種責任和化解困難,她們需要剛柔相濟的雙性化人格才能有所擔當。

      (三)閱讀視域的狹隘

      人格的提升與閱讀教育有互為因果的關系。而據調查,不少女大學生的閱讀觀賞興趣更多的是時尚娛樂、美容雜志和偶像劇等,物質享受大于精神追求,愛慕虛榮,攀比成風。即使是文學閱讀,一些女大學生往往傾向于流行媚俗小說,喜歡的作品類型則是流于對自我意識小世界的性情抒寫,視野狹隘,主題缺乏歷史感、思辨色彩、思想深度及對人類民族的憂患意識與大愛。而健全人格除了包括價值觀、人性、人際態(tài)度等這些要素,還有超越狹隘自我的多元視域與民族文化意識,這往往是人格教育,尤其是女性教育中缺乏和容易忽略之處。

      二、女大學生人格培養(yǎng)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體現(xiàn)

      (一)理性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

      針對女大學生理性認知缺失和待完善的問題,筆者著重分析外國文學經典作品中女主人公因理性認知缺失所導致的不幸或悲劇,使當代女大學生理性對待自我價值追求與實現(xiàn)過程,以及愛情、婚姻與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調和。女主人公的不幸和悲劇更容易引起女大學生的心靈震撼,通過分析根源,可以使女大學生從悲劇女主人公的經歷和心靈變遷中看到相似的情感,引起共鳴和警醒。

      外國經典文學作品中對女性理性認知能夠進行積極引導的最典型的例子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女作家簡·奧斯丁的小說,即以日常生活中的凡人與瑣事來展現(xiàn)她所生活的時代的女性世界,側重女性關心的話題如愛情、婚姻、家庭等。在她的小說《理智與情感》中,奧斯丁以當時英國鄉(xiāng)村體面人家的姐妹倆各自的戀愛與婚姻為題材,對比展現(xiàn)出她們倆不同的性格特征。對于小說中理性的瑪麗安,奧斯丁這樣寫道:“她知道怎樣去控制自己的感情,對于這門學問,她母親還要學習,但她的一個妹妹下定決心永遠都不學”。[2]可見,奧斯丁認為存在把節(jié)制感情、培養(yǎng)理性當作一門學問來專門學習的必要性,女性需要通過學習來提高理性、提升人格的可塑性與潛力,這也正是在外國文學教學中應該把握和提煉的重點。小說中埃莉諾代表理性的人格:冷靜、細致、溫婉、含蓄、謙和,渴望愛情但懂得節(jié)制,她的感情是基于考慮他人的感受,在理性與責任的基礎上建立的;瑪麗安代表感性的人格:浪漫、熱情、率真、任性、無節(jié)制,把個人情感放在至高位置之上,自以為是地誤讀了他人與自己,缺少根據理性觀察和基本常識得出合理的見解。同樣是面對愛人的離開和背棄,姐妹倆不同的人格使她們有不同的反應:埃莉諾用自己的理性隱忍化解悲傷,以免家人替她擔心;瑪麗安則肆意釋放并加重自己的悲傷,讓家人也替她難受。當瑪麗安為自己的感性付出沉重的代價之后,她的感性理念的膚淺就暴露出來,于是她開始反悔,接受打擊和教訓,學會用理性看待生活,由感性轉向理性。通過埃莉諾與瑪麗安的故事,可以使學生感受到理性有利于女性在不利的境遇中進行自我保護,而感性的泛濫則會給女性身心帶來危險和災難。然而,瑪麗安和埃莉諾并不是代表兩種相反人格的極端對立,在奧斯丁的筆下,這兩種相反人格是共融與發(fā)展的,當時在相同環(huán)境下成長的姐妹倆有著相似的追求和命運,都是希望找到個理想伴侶把自己嫁了,她們慢慢在生活中縮小了對立性,走向實質的和睦相處。這正是奧斯丁所寄予的理性與感性結合的完美人格理想。

      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卡列尼娜也是理性缺失的典型形象。多年來,學術界對安娜的形象評價褒貶不一,對其悲劇根源的探究也多種多樣。筆者則側重從安娜的人格特質來分析其悲劇根源。安娜和《理智與情感》中的女主人公之一瑪麗安有著相似人格特質:真誠坦率、激情外露、追求浪漫、崇尚精神生活、理性往往讓位于感性、行為盲目而多變,總之是缺乏一種有所節(jié)制的理性與智識。在作家的筆下,安娜有著獨特的魅力,神態(tài)里流露出一種被壓抑的生氣,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期待宣泄,但這種過剩的生命力卻沒有得以理性地循序引導和升華。她愛情至上,甚至把愛情當作生命的全部,把愛本身當作生命的本質,這種偏執(zhí)使她以往的魅力蕩然無存,性格變得愚癡、瘋狂、乖戾、暴躁、多疑、妒忌、恐懼、怨恨,當把生命的全部砝碼都加在愛情上,當愛情破滅,情人背棄而去時,她便徹底崩潰了。這種對愛情的狹隘觀念最終導致她的人生悲劇。所以安娜的悲劇也是人格缺陷的悲劇,是理性缺失釀成的悲劇。

      (二)雙性人格的培養(yǎng)

      針對女性人格的單一問題,筆者有意通過分析外國文學作品中典型雙性人格的女主人公形象,喚起女大學生學生培養(yǎng)雙性人格的內在意識。

      作為教師,筆者經常思索哪些是女性普遍存在的、與生具有的、需要后天克服的人格缺陷。比如在解讀列夫·托爾斯泰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愛情悲劇時,我都會向學生提問:“為什么安娜把愛情當作生命意義的全部?為什么不能用生命中的其它內容來代替或分散對愛情的專注?為什么小說中的男性如渥倫斯基和列文,愛情可以只是體現(xiàn)生命意義的方式、手段或過程,當愛情失意時,他們可以很快轉換新的實現(xiàn)方式,而不是像安娜一樣把愛情當作生命的全部意義和目的,一旦失去,便成了致命傷?”由此,引導學生正視男女性格的差異。古希臘先哲亞里士多德曾說:“女性是未完成的男人,所以很多方面都是沒有男人那樣的性質,這是導致為什么女性沒有能夠成為哲學家的一個理由?!碑斎贿@樣的評價有些偏頗和歧視女性,但女權主義的先驅伍爾夫也曾說:“一個人,如果是個純粹的男人或是婦人,那將是天大的不幸。無論任何人,都應當是一個具有婦人味的男人或是一個具有男人味的女人?!敝匦聦徱晜鹘y(tǒng)的性別規(guī)定性、打破傳統(tǒng)性別模式能帶來更加完美的人的身心發(fā)展。當代國內一些教育學與心理學學者的調查分析也表明:雙性人格的學生“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與自尊,自我評價更為積極”[3]。當代女大學生的性別類型還是以女性化為主,傳統(tǒng)的性別觀念模式影響女性的發(fā)展,而用傳統(tǒng)的性別教育觀念很難培養(yǎng)出適應市場經濟環(huán)境生存的女性。在職場競爭和人生舞臺中的佼佼者都是必須具備堅毅、執(zhí)著、勇敢、獨立等典型男性品格的。外國文學教學可嘗試培養(yǎng)女大學生的雙性人格,即吸收兩性中優(yōu)勢品格,形成互補。中國雙性化大學生具有較高心理健康水平[4],而外國文學經典作品中有許多具有雙性人格的女性人物,她們更能在困境中抗爭,贏得獨立和尊嚴。比如講到《簡愛》時,筆者就會提及女權主義批評的一個重要概念 “雙性同體(androgyny)”,主要從兩方面入手:首先是講解這個觀念的演變過程。這個觀念的演變經歷了從神話原型到女性主義詩學的發(fā)展過程,從原始的只是出于懵懂、模糊、樸素的性別平等意識,到日趨完美的女性主義詩學的兩性和諧,這個觀念經歷了從生物學、心理學上的理性而科學的認知提升,當然其中也經歷了阻礙,導致了兩性分體,產生了父權制。由此可以使學生得到啟發(fā):“雙性同體”觀不是沒有科學依據的神話,而是有著實現(xiàn)的現(xiàn)實基礎的,可以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其中面臨的阻礙在當今社會中依然有所投射。其次是結合具體文本分析具有“雙性同體”特征的文學形象。比如簡愛的隱忍而不屈從,溫良而不軟弱,融會了女性的溫柔善良和男性的獨立堅強。這種“雙性同體”人格最終為其貌不揚、身份卑微的簡愛贏得了愛情與人格尊嚴。又比如以笛福小說《羅克珊娜》中的女主人公羅克珊娜為例,告訴學生“雙性同體”這種幾乎完美的人格并不是女性天生就有的。羅克珊娜的人格是隨著閱歷的增多而不斷完善的,一生的坎坷經歷最終磨礪出她趨向完善的雙性人格。從附屬于男人,沒有人格和自我到體現(xiàn)出了一種雙性人角色:不僅操持家務,盡妻子的職責和義務,同時擔當著男性的職責,經濟獨立,主導著家庭生活,羅克珊娜經歷了人格的蛻變,雙重角色在她身上互相融合,并不對抗。羅克珊娜這一角色是女性在男權社會中沒有社會和經濟地位的情境中自謀生路、抗爭、顛覆、重新建立女性獨立人格和平等地位的又一范例。在笛福的那個時代,羅克珊娜的抗爭顯然是反傳統(tǒng)的、進步的,也正是她的雙性人格使她最終完成了蛻變,獲得和男性平等的尊嚴。外國文學作品中的這些雙性人格形象對當代的女大學生有著很好的啟發(fā)和教育意義,使她們即使在衣食無愁時也引起警醒,丟掉依賴幻想,培養(yǎng)自尊、自立、自強、自愛的人格。

      (三)解構原型神話:一種釜底抽薪式閱讀方式的引入

      針對女大學生閱讀視域的狹隘這一問題,筆者在外國文學教學中引入一種釜底抽薪式閱讀方式:解構原型神話。

      如果我們多留心,會發(fā)現(xiàn)不少作家的筆墨中涉及女主人公的閱讀問題。福樓拜的小說《包法利夫人》中的愛瑪·包法利,因為只讀了浪漫愛情小說,按照小說中的模式設計自己的生活,看不到幻想與實際的巨大裂隙,所以在生命的空虛時獲得的是錯誤示范,結果采取了與書中女主人公的相同做法而服毒自盡。錯誤的閱讀給她帶來的是生命危險,實際的生活進程一步步戳破了她閱讀中的“神話”,福樓拜通過愛瑪對浪漫愛情小說的模仿力的潑墨,完成了對浪漫愛情小說的解構與批判。哈代的小說《德伯家的苔絲》中的苔絲天性純真,但因為她不像名門小姐們去讀小說,所以就沒有機會看到小說中寫的男人們的詭計,沒有機會增加見識,不懂得去防備男人和保護自己,最終被毀滅。錯誤閱讀和不去閱讀都給女主人公帶來負面影響。所以,閱讀什么書籍,怎樣閱讀,閱讀時學會分辨良莠真假非常重要。如果只是作為一般的閱讀者,難免會被各種良莠不齊的書籍引入迷霧之中。西蒙·波伏娃在 《婦女與創(chuàng)造力》中談到:“婦女是受條件限制的。她們不僅受從父母和老師那里直接受到的教育的限制,而且也受到她們所讀的那些書的限制?!盵5]比如,對于兩性性別刻板模式的迷信無意識地滲透到不少作家的作品中,而根源就在于很多文學作品是我們祖先留下的神話在不同時期的作家筆下不同程度地置換變形,這些原型的變形是比較復雜的。在那些神話中,通常男性原型被設置為邏各斯、獨立性、客觀性的代表,而女性原型被設置為愛欲、自然、依賴性的代表。比如,作為希臘神話中美女原型的潘多拉,象征著能給男人帶來肉體激情與權力勝利的欲望對象,而不是女性自身的欲望主體。她的魅力是建構在人類童年早期不科學的幻象基礎之上。一代代女讀者對潘多拉原型不加思索的效仿實質上是在效仿成為男性的欲望對象,而不是主動傾聽自己心靈中的聲音,正視和認可自我真實的人格成分,所以一代代的女性讀者看到的文學中女性形象鏈上的便是潘多拉原型的類同變體,她們沒有意識到,其實被誤導的根源在于人類早期的原始神話,只有重新審視反思文學敘事的深層結構——神話,清醒地面對一代代作家筆下演化出的神話變體,分析檢驗它們的合理性,才能找到造成閱讀負面效應的病根,才能使閱讀變?yōu)榻夥诺膭恿Γ拍艹礁笝嗌裨拵Ыo女性意識上的局限,而不是將原始的文化意象變成一代代讀者的思想桎梏。試想,重建現(xiàn)代新型神話是多么激動人心和令人鼓舞的事情!潘多拉在現(xiàn)代神話中變成了不是一位只有外表誘惑力的女性,她成為一個蘭心蕙質,有著明晰自我意識的女士,那么,未來我們以此為原型的文學續(xù)寫和演變又將是多么令人欣喜、令人鼓舞的景象呢!所以,鼓勵引導女大學生在閱讀中尋找文學作品中的神話痕跡,解構、分析、打破原始神話,嘗試建構符合女性自身發(fā)展的新型神話敘事模本是一種值得推崇的閱讀模式。

      國內近幾年來有關女大學生的人格培養(yǎng)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但從外國文學教學中全面提煉滲透人格教育的研究報告還不多。本文只是一個初步嘗試,希望能夠對學界深化這一研究以及在此基礎之上的教學實踐有所助益。

      注釋:

      [1]張莉:《大學生雙性化人格特征及影響因素的研究》,2003年云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馮江平、張峰,第40-41頁。

      [2][英]簡·奧斯?。骸独碇桥c情感》,崔亞君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頁。 [3]李少梅:《大學生雙性化性別特質與人格特征的相關研究》,《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2期,第148-152頁。

      [4]馬錦華:《大學生雙性化人格模式與心理健康關系探析》,《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第87-89頁。

      [5]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156-157頁。

      [作者單位:(陳靜)江西師范大學當代形態(tài)文藝學研究中心,(張一立)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

      編輯:金潤根

      責任編輯:文海

      猜你喜歡
      外國文學神話理性
      東方神話
      阿來對外國文學的擇取與接受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9:06
      外國文學研究“認知轉向”評述
      神話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話謝幕
      NBA特刊(2018年21期)2018-11-24 02:48:14
      淺析外國文學作品翻譯過程中的模糊處理
      “神話”再現(xiàn)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2:52:18
      新媒體語境下外國文學經典的傳播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30:23
      “本轉職”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歸
      理性的回歸
      汽車科技(2014年6期)2014-03-11 17:45:28
      侯马市| 灌南县| 建始县| 太谷县| 长兴县| 湖州市| 洛川县| 平湖市| 山阴县| 黄山市| 仁化县| 大庆市| 徐州市| 石城县| 温州市| 乌拉特后旗| 南京市| 芒康县| 德惠市| 从江县| 大余县| 夹江县| 辉南县| 康马县| 绥化市| 青神县| 本溪市| 察哈| 金平| 佳木斯市| 娄底市| 庆元县| 凤冈县| 广汉市| 工布江达县| 柯坪县| 开原市| 新巴尔虎左旗| 进贤县| 尚义县| 宣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