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向陽 圖/顧浩 柳向陽 編輯/李顏岐
?
豐年留客足雞豚
文/柳向陽 圖/顧浩 柳向陽 編輯/李顏岐
12月17日,赴寧波參加由寧波市水利局、紹興市水利局聯(lián)辦的浙東水利史研討會,看它山堰、東錢湖、浙東運河,再轉(zhuǎn)紹興,看鑒湖。
寧紹平原是人文繁盛之地,亦是水利發(fā)達之地。正如成都以都江堰而得天府之名,寧波亦因它山堰、東錢湖而成河網(wǎng)密布的水鄉(xiāng)。何況,浙東運河在寧波出海,一下子海闊天空。中國水利學會顧浩先生從水利角度將秦漢、隋唐進行類比,以“超大型戰(zhàn)略性工程”稱謂大運河,點出其關(guān)乎國家興衰的要義。驗之以唐,倘無大運河,國勢實難維持;驗之以南宋一百五十年,倘無浙東運河,其繁榮著實不可想象。
18日正好趕上放晴,看它山堰在明媚的冬日陽光里清冽而寧靜。它山堰是雙向的,堰住上游來的淡水,用于民生,也抵擋下游隨潮而來的海水。與都江堰一樣,它山堰是活著的,至今仍是當?shù)孛裆谋U?,這或許是文化的意義吧。
東錢湖在寧波城外,水面極為開闊,在冬日里亦冷清許多。白居易離別杭州時有詩:“唯留一湖水,與汝度兇年”,倘非結(jié)緣水利,眼中的湖泊恐怕只是風景吧。
紹興古稱越州,又稱會稽、山陰,素為“文物之邦、魚米之鄉(xiāng)”,湖山奇麗,名士風流。晚上走過龍山路的拱橋,橋下水波映光,坐在龍山路的咖啡店里,窗下即是河水,極似“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的姑蘇。從龍山路走到秋瑾就義的古軒亭口,想想“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不禁讓人想到越文化的另一面了。這或許就是水的至柔至剛吧。
在鑒湖邊午飯時,院子里壯觀的臘肉、瓷盆里渾濁的黃酒讓我想到了陸游的詩句:“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苯B興朋友說:“陸游的這首《游山西村》確實是寫在這里的?!迸?,紹興人是有福的。
水文化講壇
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