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奇清
澳大利亞的動物學(xué)家戴維森,一直研究猴子的生活習(xí)性。一次,他來到了亞馬遜河流域,并帶回兩只猴子。戴維森把它們分別關(guān)進兩個籠子里,每天精心喂養(yǎng),隨時觀察它們。
一年后,一只猴子健健康康的,另一只卻不幸死掉了。戴維森百思不得其解,按一般人的眼光,如果兩只猴子一定要死掉一只的話,死掉的應(yīng)該是還活著的這只。因為把它們帶回來時,死掉的那只猴子又大又壯,活著的這只卻瘦小羸弱。
為了找到原因,戴維森又讓人從亞馬遜河流域帶回一只更大、更健壯的猴子。不想,這只猴子死得更快,僅僅半年的工夫就撒手人寰,倒是那只小猴子依然健在。
難道說這是偶然嗎?戴維森又進行了兩次類似的試驗,強壯的大猴子依然在一年內(nèi)死去。戴維森坐不住了,再次來到亞馬遜河流域。這一次,他索性住在了猴子非常多的巴西。經(jīng)過半年多的觀察研究,他終于弄清楚了被關(guān)進籠子的大猴子必死的原因。
原來,體大健壯的猴子容易被其他猴子接受,它們也樂于和其他猴子在一起,一旦有空,就在猴群中來回穿梭,同時還能得到其他猴子供奉的食物。這樣的猴子最怕孤立,一旦失去自由,被關(guān)進籠子里往往活不過一年。那些瘦小的猴子則不然,沒有同類愿意搭理它們,久受孤立,也就學(xué)會了獨立,或者說適應(yīng)了被孤立,被關(guān)在籠子里時也絲毫不影響它們的生活質(zhì)量,且不愁吃,所以它們反而會健壯起來。
于是,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或者說生命的悖論出現(xiàn)了:強者淪為生存的弱者,而弱者反倒成為生存的強者。
我不禁想到發(fā)生在二戰(zhàn)時期的一個故事。在德國東部布痕瓦爾德納粹的集中營,看守人員創(chuàng)造了一種獨特的死刑執(zhí)行方式。在集中營附近有一座埃特斯山,山間有一道深不見底的峽谷,峽谷上拉起了一條鋼索。在對死囚行刑時,看守人員就押著他們來到峽谷前,對他們說,誰能赤手空拳爬過鋼索,誰就能獲得自由。
按理說,比起挨槍子兒或刀子來看,這樣還有一定的生存希望。但是,一名男死刑犯爬著爬著,就墜入了深淵,兩名,三名……十名……三十名,無一例外。這也是看守人員敢玩這種“死亡游戲”的原因所在,因為這根鋼索足有2公里長,他們認為沒有一個囚犯能夠爬到終點。
然而,到底還是出現(xiàn)了奇跡。一天,看守人員又押來了一個死囚,是一位叫艾米麗的女子。這位犯人爬過約三分之一時,兩位行刑人員就開始喝起酒、聊起天來,他們想,連男犯人都沒有一個能爬過去,更何況這位瘦小羸弱的女子。
可是,艾米麗卻成為了第一位逃過死亡魔掌的人。最后,研究人員認定,艾米麗能爬過鋼索,是由于她內(nèi)心的寧靜。男囚犯沒有把鋼索放在眼里,再加上求生心切,一到鋼索上便拼盡全力地爬動,終于力所不支,不得不絕望地松開求生的手。而艾米麗則緩緩爬動,一開始就能做到爬一會兒,再伏到鋼索上,閉上眼睛歇息一會兒,或看一看峽谷中緩緩飄動的霧靄,因為屬于弱者的她根本沒有逞強的資本。
(摘自《知識窗》)
【素材解讀】
健壯的猴子先死亡,強壯的男囚會體力不支墜入深淵,而那些看似弱小的反而會生存下來??梢?,世事都是相對的,所謂的大與小,好與壞,強與弱,都有可能相互轉(zhuǎn)化。任何人都不必因為一時的強弱而自傲或自卑。
【適用話題】
強大與弱小;相對;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