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濤
晉祠建筑在中國建筑史擁有特殊的歷史地位,眾多前輩和專家學者對晉祠的研究較為深刻。本人收集了眾多文獻資料及對老前輩的采訪筆錄,結合本人的一些淺解,選取了晉祠的圣母殿、獻殿、魚沼飛梁、唐叔虞祠、難老泉善利泉亭以及水鏡臺作為基礎,細致地分析了晉祠眾多古建筑中的獨到之處及珍貴價值。拋磚引玉,以求方家。
一、圣母殿
圣母殿,創(chuàng)建于北宋太平興國九年(公元984年),殿四周圍廊,為我國現(xiàn)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實例(見圖1)。它是中國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對研究中國宋代建筑和建筑發(fā)展史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圣母殿本身面闊七間,進深六間,平面接近方形。就平面來講,宋金以前類似這樣大型的五間、七間、九間的殿宇,平面大都是呈長方形,像圣母殿這樣規(guī)格的建筑平面呈方形的或者接近方形的都是極為稀少的,全國僅有二座,另一座為河北正定隆興寺摩尼殿。從建筑的外觀形式來說,圣母殿是重檐歇山頂式建筑,四周圍廊,并不是像大多數(shù)建筑一樣前檐設廊。著名古建筑學家柴澤俊老先生曾說,現(xiàn)存的宋代以及之前的建筑當中,能擁有如此大規(guī)格且四周圍廊的,晉祠圣母殿實屬孤例。圣母殿前檐的廊子為兩間,這樣的做法不僅在其他實物中沒有見到,而且在宋《營造法式》及其他歷史文獻中也并未有這個規(guī)格記載,所以前廊二間的做法,更是堪稱千古一絕!這樣做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從五代時期的女郎祠(晉祠西十里處)到宋天圣年間遷至晉祠圣母殿。圣母的供奉非常興盛,民眾祈福、求善、求雨、求安寧都來此,前廊深二間就是為他們瞻仰朝拜提供最好平臺。這類似于元朝以后出現(xiàn)的白山廟、東岳廟,白山寺香火十分旺盛,一座獻亭不足以容納眾多供奉之人,故而建了兩座獻亭,直到今天香火依然。圣母殿的使用價值,前所未有,各個廟堂從未這樣建造。
圣母殿斗拱建造也極具特點,下檐斗拱是五鋪作,柱頭五鋪作,斗拱出雙下昂,兩昂朝前,在補間上出單栱單向昂,即出一條華栱,還出一個昂,上下層的柱頭和補間斗拱不一樣。圣母殿的斗拱、柱頭、補間上層下層幾乎沒有重復的。柱頭的昂嘴一般都是平出往下斜,但圣母殿的昂嘴比較奇特,下檐柱頭昂嘴和上檐補間的昂嘴全部平出,與地面平行,和柱子垂直。在出正昂的地方,即后尾跳到檁子上,前面加耍頭(耍頭本來是短的),昂前面加了耍頭,即長昂型耍頭,看上去似多了一個昂,實為耍頭。下昂的斜度大約是38度,耍頭的斜度可能是26度。總之,斗拱上檐和下檐不同,柱頭和補間不同,昂的使用多寡不等,華栱的使用有高有低,耍頭的使用超過了一般的規(guī)律,這在中國現(xiàn)存的古建筑中,唯晉祠圣母殿獨有,這樣變化的斗拱做法,除應縣木塔的反復斗拱之外,在殿堂之中惟圣母殿獨有。而且耍頭的形式和昂嘴的平出,在應縣木塔54種斗拱之中也未曾出現(xiàn)。僅一座重檐歇山頂式殿宇,斗拱變換如此復雜,大大增添了圣母殿外觀的雄壯和美麗,這一點就極大地拉開了圣母殿與其他廟宇的距離(多數(shù)廟宇的斗拱柱頭、補間及上檐下檐都是一樣的,格式較為單一)。在全國約150座宋金以前建筑當中,圣母殿是孤例(見圖2~圖5)。
一般來講,宋代建筑均用“駝峰”。駝峰是用在各梁架之間配合斗拱承托梁栿的構件,因其外形似駱駝之背,故名之。但圣母殿在平梁位置上使用了“合踏”(見圖6),駝峰起承托作用,合踏起的是穩(wěn)固作用。沒有承托作用,駝峰始用于漢唐,宋代仍然流行,而到金代才使用合踏。晉祠圣母殿大多數(shù)是駝峰,但其中也用了合踏,在宋代建筑史上創(chuàng)建了使用合踏的先河,是中國最早的合踏。
《營造法式》是宋代人李誡在兩浙工匠喻皓的《木經(jīng)》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是北宋官方頒布的一部建筑設計、施工的規(guī)范書?!稜I造法式》把隋唐時期的建筑規(guī)格、形式、作法、制度加以認真收集、整理、繪畫成冊,著成經(jīng)過反復審核,由國家頒布的時間是宋崇寧二年(1103年)。圣母殿天圣年間建成以后,崇年元年(1102年)因地震重修,至遲也算是崇寧元年(1102年)的建筑,和《營造法式》出版的時間非常接近,全國只此一例。所以把其結構特點、建筑特點、建筑時間結合在一起可以推測它是中國宋代建筑的代表作,而且《營造法式》中的各種規(guī)格、制度在圣母殿上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從觀感而言,圣母殿的唯一不足之處是臺基稍低,特別是在魚沼飛梁前面觀測,顯得前檐稍微低了點,而且下層的廊柱也略微低了點。影響了整個建筑的雄偉氣魄。但前檐的臺基高度是完全按照宋《營造法式》做的,宋《營造法式》規(guī)定“柱高不越間廣”。柴哲軍老先生曾做過分析,從臺基到每個構建,一直到屋頂?shù)钠露?,圣母?0%符合宋營造法式。一座建筑能百分之八九十的符合國家規(guī)定的實在稀少,尤其是各個構建,除了剛才所提,其他都是嚴格按照法式所作,現(xiàn)存古建筑中沒有比它更符合法式的建筑。
圣母殿上的木雕龍形象張牙舞爪(見圖7、圖8),龍之眼神兇而不散,其功用是威脅禮拜者的不軌,因此要有一定的兇相。宋代的龍通常身子細,頭大,一條龍就好像一個“弓”形,像一條蛇。頭首和身子粗細的比例和諧。鱗甲俯著的很多,翹起的很少。四只爪子,前三后一,沒有五爪(皇宮明萬歷以后才有五爪,清康熙以后民間才用五爪),鱗爪有力,盤旋自如。盤龍柱,最早出現(xiàn)于北齊時期,建于一些佛雕的石幢、小石塔的佛龕之上。木柱盤龍者,除了明清神龕和晉祠上出現(xiàn)過木雕盤龍外,在其他古建筑實物中未有發(fā)現(xiàn)。它雕刻精致,保存完好,有確切紀年和承辦單位,在中國建筑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無法復制。
二、獻殿
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獻殿就是晉祠獻殿。其結構穩(wěn)固,梁架輕巧,既為大殿,又巧似涼亭(見圖9)。獻殿的梁架、斗拱的做法完全和圣母殿相同(見圖10~圖13)。它的手法、技術、用材規(guī)格都是近于北宋而異于金,雖然是金代的獻殿,但做法是宋代的,這就標志著獻殿的時間可能會更早。有兩種可能性:一種可能是北宋就有圣母殿,同時也有獻殿,但后期毀壞,金大定八年(1168年)參照圣母殿重修;另一種可能,金大定八年(1168年)對獻殿做了個補修,立重修碑??梢悦鞔_的是,獻殿的做法是宋代的,臺基、梁架、斗拱等所有的做法都是非常古樸、簡潔,沒有一個多余的構件。站在任何角度看去,獻殿的高低、地理、寬窄、大小給人們的舒展感覺似乎都比其他的殿宇要好。
在山西眾多古建筑當中,地理最和諧的大殿是朔州崇福寺,各個部件,朔州崇福寺在中國建筑史上美學程度上達到了高峰。而晉祠獻殿作為小型殿宇,在建筑藝術上、建筑地理上、古樸的手法上也是達到了頂點,在小型殿宇中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柵欄的做法,好像一座涼亭,這種獻殿的做法北方?jīng)]有,南方也未曾見到(南方多是長廊),安柵欄在園林、廟宇乃至獻殿當中更是沒有,全國僅此一例。
三、魚沼飛梁
宋代建筑魚沼飛梁(見圖14),造型奇特,巧奪天工,在世界古代橋梁建筑史上也具有較高的科學、藝術、研究價值。
魚沼飛梁是一個多功能的建筑,它是魚沼上面的橋梁,是圣母殿的平臺,也是參觀朝拜者的通道。通過魚沼飛梁,游人可以俯視游魚(其他大多都是斜看)。中國的橋梁多為一字型的、八字型的,單拱橋、雙拱橋以及多拱橋,而十字型橋梁無論在廟宇、園林均未見過。古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曾說在敦煌壁畫上有此類橋,但實際上畫中并不是橋梁,而是在水面建起的十字型平臺。魚沼飛梁不僅是平臺,還是一座十字型橋梁。飛梁在1500年前就名物存在,北魏的《水經(jīng)柱》上曾記載“建飛梁于水上”。后人對于飛梁唯一修改的地方,就是把原來的磚花欄改成漢白玉花欄。在魚沼之中有34根石柱,魚沼下面的小八角石柱(法式規(guī)定“一個平面方柱,角磨的程度,和正面的寬度一致,成為八角柱,如果相當于正面寬度的一半,稱為小八角柱,比正面寬度還小則稱為方形柱”),方柱模棱的柱子,有四個柱子是原來留下的,有五六個柱礎亦是原物(見圖15),柱礎的蓮瓣也不是單蓮瓣,這是典型的北朝時期做法,其中有一個柱礎還有金代的氣息。綜上所述,1500年前魚沼就存在,自古文獻就未有記載十字型橋梁,可謂之千古一絕!為此,在昆明世博會專門復制一件魚沼飛梁接待全世界游客。
四、唐叔虞大殿
唐叔虞祠,坐北向南,西倚景宜園,東鄰昊天神祠,祠前有八角蓮池,與鐘鼓樓遙遙相望,專為祭祀周初晉國開國諸侯、武王次子、成王胞弟叔虞而建。唐叔虞祠早在《水經(jīng)注》《魏書》《史記·晉世家》等史料中便有記載,南北朝天保年間(550—559年)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筑池塘”。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游晉祠撰《晉祠之銘并序》碑文,又一次擴建。太平興國九年(984年)依山枕水建正殿,是供奉唐叔虞。至北宋天圣(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將其母邑姜亦供奉于正殿之中,并將唐叔虞祠堂遷于北側,形成今日格局(見圖16~圖20)。
我們在修繕圣母殿的時候除發(fā)現(xiàn)北魏時期唐叔虞祠的門檻石和門枕石之外,還在后檐正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很大的門,門框上(側面)還有宋代和元代的題字。由此可見,唐叔虞祠原來確實是在圣母殿的位置,供奉的原是唐叔虞,后轉為供奉了圣母,將后門堵之。
在金末元初唐叔虞祠大興擴建,在現(xiàn)在獻亭的位置上蓋了正殿。前有山門,和景清門遙遙相對,這就成為了當時的另一條軸線。至元四年(1267年),正殿蓋在現(xiàn)在的獻殿位置,后面又增加一座慶宮。明嘉靖年間重修時增鑄了神像。到清乾隆年間,廟宇已毀壞嚴重,正殿北撤,改為獻亭。蓋了東西廂房,筑有八角蓮池,所以收縮山門位置,大殿提高了2丈,修了屋頂(平梁以上),前面加了抱夏,加了雨打,把斗拱和隔扇擋住了,還在里面修葺了神龕,除此以外幾乎所有的木構件都是元代的。唐叔虞祠的用材都是3:2(高:寬),這是宋營造法式上的嚴格規(guī)定,宋元時期都沿用這樣的做法。由此可以斷定,托基北移就是把原來的慶宮做了叔虞祠大殿,把原來大殿的位置蓋了獻亭,形成現(xiàn)在的格局。所以叔虞祠大殿仍然是中國元代建筑當中的重要一處,甚至其純凈程度要比景清門還要高。柴澤俊老先生曾說,元代的建筑特征是用材很小建筑很大,唐叔虞祠如果要加以修葺,應該拆除雨打,修復周圍的斗拱,它將會放出元代建筑應有的光彩!
五、難老泉和善利泉亭
難老泉和善利泉是晉祠兩大名泉。泉亭建于北齊,明嘉靖年間重修。通常任何亭子的屋頂高度都沒有超過柱子的高度。更沒有超過屋檐到地面的高度,而難老和善利,柱高不過3米,檐高不過4米,屋頂?shù)拇怪备叨认喈斢陂芨叩?倍,柱高的3倍,四百年來依然穩(wěn)固,中國僅此一例(見圖21、圖22)。
六、水鏡臺
水鏡臺是一座由殿樓和卷棚合二為一的特殊建筑,容樓、臺、殿、閣為一體,造型奇巧,雕刻精細,彩繪艷麗,別具一格。水鏡臺的四面均有鑒賞價值,沒有一面會讓人感到枯燥。后半部分本來是明嘉靖年間的樂樓,到清乾隆年間前面加了戲臺的臺面以后,原來的樂樓成了后場,且周圍加了小廊子裝飾點綴,前臺不和北方傳統(tǒng)戲臺“三面堵墻一面開”一致,其三面均開敞,這種建筑風格是宋金時期的舞亭的風格,到明清北方戲臺大多數(shù)成了一面開敞,唯南方戲臺不僅三面開敞,而且正面收回,水鏡臺一間就有此收回,所以它是南方戲文和北方戲劇藝術的結合。總之,水鏡臺建筑是明清二代的結合體,此處是南北方戲曲藝術交流的集散地,在戲臺的造型藝術上堪稱佳作(見圖23~圖25)。
綜上所述,晉祠的價值在于其廣泛性和獨特性。廣泛性指它保存著宋、金、元、明、清各時代十余個建筑組群,完整地展示了中國古代建筑從宋代開始的演變過程,堪稱古建筑的博物館;獨特性指它的每個建筑都有其獨到之處,有些建筑可以稱之為建筑范例,有些建筑更是絕世珍品。它們都為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提供了珍貴的實物樣品,具有極為珍貴的建筑史料價值和極高的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柴澤俊等.太原晉祠圣母殿修繕工程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2]柴澤俊.柴澤俊古建筑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3]侯文正.晉祠志.山西.三晉出版社,2009
[4]柴澤俊.山西琉璃.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5]山西古建筑保護研究所.山西古建筑木結構模型.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
(作者單位:太原市晉祠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