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長安街》的中國想象*

      2016-03-23 12:48:15楊保林
      關鍵詞:長安街澳大利亞人亞洲

      楊保林

      (西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論《長安街》的中國想象*

      楊保林

      (西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自澳大利亞文學濫觴以降,澳大利亞作家刻畫了諸多亞洲人形象,借此比照其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及文化特性。作為當代澳大利亞“虛構亞洲”的中國題材小說,《長安街》從澳大利亞訪客的視角繪制了一幅當代中國社會地圖,刻畫了諸多中國人形象。盡管《長安街》對中國的想象較之其他作品有明顯的轉(zhuǎn)變,但是該小說所述的中國仍然是神秘難測、充滿異域色彩的“他者”?!堕L安街》的中國想象并非簡單的東方主義話語表征問題,而是作者在新時期對澳大利亞民族身份建構所做的深刻思考。

      尼古拉斯·周思;《長安街》;東方主義;想象

      自澳大利亞文學濫觴以降,澳大利亞作家在熱情謳歌本國獨特的風土人情、民族性格的同時,總不免適時地刻畫亞洲人形象,借此彰顯其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及文化的優(yōu)越性。尤其是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澳大利亞政府逐漸取消了“白澳政策”,并積極推行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受此影響,澳大利亞文學界掀起了“虛構亞洲”(fictionalizing Asia)的熱潮,“一些澳大利亞作家積極主動地開拓亞洲題材,自覺地從亞洲文化和思想中汲取精神養(yǎng)料,以文學形式反映澳大利亞在向亞洲開放和走向亞洲這個雙向交流的歷史進程中和亞洲之間發(fā)生的種種沖突和融合?!保?]225中國作為亞洲的重要國家,其國民形象在各類澳大利亞文學作品中反復出現(xiàn),成為澳大利亞文學的重要構成因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澳大利亞作家筆下的中國人大多為負面消極的形象,但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增多和旅游業(yè)的蓬勃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澳大利亞人到訪中國,他們在中國的交流活動或旅行經(jīng)歷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既定的偏見,因此,他們對中國的認識和講述也發(fā)生了變化。當代澳大利亞著名作家尼古拉斯?周思(Nicholas Jose,1952—)的中國題材作品便體現(xiàn)了這一重大變化。周思迄今創(chuàng)作并出版了七部小說,其中四部涉及中國,包括《長安街》(Avenue of Eternal Peace,1989)、《黑玫瑰》(The Rose Crossing,1994)、《紅線》(The Red Thread,2000)以及《原臉》(Original Face,2005)。這些小說廣泛涉及中國的歷史、文化、哲學、宗教、社會、政治、地理、民俗等方面,體現(xiàn)了周思對中國及其文化全面深入的見解。本文將以周思的第一部中國題材小說《長安街》為主要研究對象,同時結合周思在其他作品中對中國的相關描寫進行論述,以期探討當代澳大利亞人的中國想象。

      《長安街》講述了澳大利亞醫(yī)學專家沃利·弗里斯(Wally Frith)在中國的尋醫(yī)之旅。沃利的妻子因罹患癌癥不治而亡,他因此認定西醫(yī)在癌癥治療領域具有明顯的局限性,為了尋找中醫(yī)治癌偏方,沃利遠涉重洋到訪中國,歷經(jīng)曲折終于覓得中醫(yī)治癌專家徐潛龍教授(Professor Hsu Chien Lung\Xu Qianlong)。在此期間,沃利造訪了中國的多個城市與鄉(xiāng)村,接觸到中國社會的各類人物,對當代中國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和了解。囿于迥異的文化教育背景和特定的社會歷史現(xiàn)狀,沃利始終未能理解中國所呈現(xiàn)出來的種種神秘性,也沒能從徐潛龍教授那里獲得治療癌癥的奇方妙藥,但是他的中國之行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喪妻之痛,使他的中國知識和個人心靈得到了豐富和提升。

      小說《長安街》展現(xiàn)了一個電視鏡頭無法企及的中國,一個蘊藏于中國人心中的中國[2]。當代中國特有的“奧秘”(China's secrets)令來自澳大利亞的沃利神迷也使他疑惑,這也是長期以來許多澳大利亞人對中國所持的普遍心理,即對古代中國的宗教哲學、文學歷史、醫(yī)藥技術等傳統(tǒng)文明持強烈的好奇心甚至崇拜心理,而對現(xiàn)當代中國的政治改革、社會現(xiàn)實帶有明顯的偏見甚至恐懼心理。毋庸諱言,《長安街》淋漓盡致地再現(xiàn)了澳大利亞人面對中國時的這種矛盾情結。

      《長安街》中的澳大利亞醫(yī)學專家沃利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好奇。初到北京的沃利在這個陌生的城市百無聊賴,于是經(jīng)常外出游逛,有一天,他在北京胡同的某個飯店里看到了中國人的氣功表演:“那個男子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然后將一把鉛筆刀的刀尖插入自己的喉嚨。當他把那把鉛筆刀拿開的時候,那塊皮膚上只留下半點凹痕,而刀刃沒能扎透?!保?]4沃利對中國武術早有耳聞,而這次卻是他親眼所見,因此不由地連聲喝彩。不久,沃利在中國朋友鷹(Ying)的陪伴下去逛春節(jié)廟會,他在那里又一次見識了武術表演:

      他看到一個女孩躺在一張釘子床上,而她的兄弟則掄起大錘不斷地砸向放在她腹部的一塊巨大石板,將其砸得粉碎;一個年輕男子用腦袋猛撞一摞板磚;他的老父光著肚皮在一根長矛的端頭像螺旋槳一樣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就像一只鳥兒振翅一樣舞動著臂膀。表演結束后,他那被矛頭扎過的光膀子竟沒留下半點傷痕。[3]11

      武術作為中國的國粹,歷來蜚聲于世界各國,來自澳大利亞的沃利自然對其神往不已。但是《長安街》對武術這一中國國粹的詳細描寫除了有展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之外,還在于表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神秘性或“奧秘”:刀扎喉嚨、胸口碎大石、槍刺腹部等武術表演都是挑戰(zhàn)人體極限的行為,普通人無法習得其精妙之處。正是這種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白描式刻畫,《長安街》呈現(xiàn)了一個迥異于西方的中國,激發(fā)了包括澳大利亞人在內(nèi)的西方人對中國的無限遐想。

      “中國的奧秘”吸引了無數(shù)的西方人,“‘東方的'包含著對任何亞洲事物所表現(xiàn)出來的或?qū)I(yè)或業(yè)余的熱情,而‘亞洲的'則被奇妙地等同于異國情調(diào)的、神秘的、深奧的、含蓄的:這是文藝復興盛期歐洲對古代希臘和拉丁所爆發(fā)的同一種熱情向東方的轉(zhuǎn)移?!保?]64不難看出,《長安街》對中國的刻畫具有上述特征。換言之,該小說對中國人及中國文化的書寫具有不同程度的神秘化與片面化特征。在其著作《中國細語:文化論文集》收錄的“亞洲扮演”(Asian impersonations)一文中,周思指出,“在澳大利亞的歷史中,在更廣闊的西方文明進程中,人們通常向東方尋求靈感、獲得重生、釋放自我,甚至是尋求救贖?!保?]68《長安街》的主人公沃利在中國的經(jīng)歷與感知表現(xiàn)了當代澳大利亞人對中國文化的好奇與欲望。

      尼古拉斯·周思是當代澳大利亞著名漢學家,他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對當代中國的表征主要基于社會文化視角,而不是基于政治經(jīng)濟的立場。與其他澳大利亞作家一樣,周思在描寫中國故事和異域風情的時候,難免將其與澳大利亞的本土特征進行比照,進而反思澳大利亞的民族身份。周思對自己的中國情結直言不諱,“我對澳大利亞與中國的聯(lián)系、對中國作為澳大利亞生活的一個構成因素,變得愈發(fā)有興趣。中澳關系不僅存在于過去,而且存在于時下,更會延續(xù)至未來。這一關系可能對澳大利亞有所裨益,甚至能夠改造澳大利亞?;蛟S,受益的不僅僅是澳大利亞,還有中國。”[6]131

      周思的中國情結是由“基因決定的”[7]86。周思的曾祖父母于19世紀末在中國浙東地區(qū)傳教,后來受義和團的攻擊而離開中國。在周思的記憶中,他的曾祖父是個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昏暗的書房里擺放著許多好玩的器物,其中包括中國書法作品以及一本當?shù)刈o照,上面印著的姓便是“周”,這正是周思本人的中文名以周為姓的緣由。1983年,周思第一次造訪中國,1986年至1990年,周思先后在中國上海和北京等地駐校講學、創(chuàng)作,期間還擔任了澳大利亞駐華使館文化參贊一職。在中國工作生活期間,周思對中國的興趣與日俱增,他慕名拜訪了中國的諸多名勝古跡,當然也進行了一次“尋根之旅”——前往浙江臺州地區(qū)尋訪曾祖父母的遺蹤,并且得償所愿。周思將這一真實經(jīng)歷編織于其第一部中國小說《長安街》中,以虛構澳大利亞醫(yī)學專家沃利·弗里斯的尋親之旅為線索,再現(xiàn)了中澳兩國人民在長達一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所經(jīng)歷的收獲與失敗、幸運及不滿。

      《長安街》中有關中國的形象表征不是死水一潭、停滯不前的,而是神秘莫測、變幻多端的。這種表征很難以正確\錯誤、公正\偏倚的標準進行簡單的二元對立劃分。相反,《長安街》試圖從一名訪華外籍人士的角度對當代中國進行觀察和感知,其主旨并非借助虛構人物之口對當代中國妄加評判,而在于盡可能真實詳盡地向西方讀者呈現(xiàn)當代中國社會現(xiàn)實,進而引發(fā)其深入思考。在談及《長安街》的創(chuàng)作初衷時,周思強調(diào)這不是一本“關于”中國的小說,“沒有哪部作品可以說成是‘關于'中國的。那中國是什么呢?澳大利亞作家的故事能給出的最好答案就是邂逅,就是旅行,以及在此過程中由中國引起的變化。”[8]11

      即便如此,讀者仍然能夠從《長安街》中瞥見東方主義話語的運作痕跡?!堕L安街》有關北京城的描寫具有明顯的東方主義話語特征:

      廟宇里漆成血紅色的支柱映襯著灰白色的石板和紋絲不動的松樹,在灰蒙蒙的天空的掩蓋下,從工廠煙囪里冒出來的濃煙向四周散去。寺廟的周圍全是胡同,胡同連接著工廠的空曠地和涂了瀝青的墻垣,墻垣里頭是高爐、生產(chǎn)線、灌注房屋和用作化學反應的罐桶。還有供工人們居住的寒冷的毛坯房,即使在深冬時節(jié),工人們的生活物品也把陽臺塞得滿滿當當,日常用品由于空間不夠而堆成了堆:自行車、空瓶子緊挨著過冬的盆栽和鴿子籠。[3]46

      這段關于北京城一隅的特寫中,代表中國傳統(tǒng)宗教的寺廟與代表現(xiàn)代工業(yè)的工廠煙囪和其他設備交相映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北京城新舊交替的城市景觀具有顯而易見的異域風情,西方讀者不免從中獲得異域想象的快感。

      小說對北京車站的描寫凸顯了當代中國社會的混亂和無序。沃利和克拉倫斯(Clarence)一同前往北京火車站為達爾西亞(Dulcia)送行時目睹了一幅驚心動魄的場面:擁擠不堪的人群、如山似海的行李、長不見尾的隊列,“整個中國都在向前沖?!保?]281這一場面的描寫不禁使人想起澳大利亞人對亞洲尤其是中國的蔑視稱謂——“黃潮”(The Yellow Wave)。在澳大利亞的文學作品里,關于中國是“黃禍”(The Yellow Peril)和“紅色威脅”(The Red Menace)的聲音從來都是不絕于耳,這正是東方主義視野中的中國特性。

      《長安街》里的中國人物首先是具有神秘色彩的“他者”,是與西方人對比鮮明的東方人物?!堕L安街》力圖呈現(xiàn)出一幅具有強烈現(xiàn)實主義色彩的當代中國畫面,小說對中國人物的形象刻畫跳出了以偏概全或歪曲污化的傳統(tǒng)套路。比起那些將中國人視為“群氓”“黃潮”的陳腐觀點,《長安街》對中國人的表征顯然有著質(zhì)的飛躍。但是小說在具體刻畫當代中國社會中個性迥異的普通人物的時候,卻再次表現(xiàn)出東方主義話語思維的影響。

      在《長安街》里,澳大利亞人沃利抵達北京后最先接觸的中國人是顧太太(Mrs Gu),她的行為舉止讓沃利體會到一種難以名狀的神秘感:

      先前在機場,當他們拎著他的行李在寒冷的夜里尋找汽車的時候,她那戴著眼鏡的臉上露出一副讓人捉摸不透的笑容。此時,她把他帶到了一間暖烘烘的屋子,她又露出了另外一副面孔。她勉強靠坐在一把椅子的扶手上,給他講解一大堆外事辦要求他填寫的表格。[3]1

      小說里的顧太太是一個不帶任何個人感情色彩的面具型人物,她的笑容讓沃利捉摸不透,在給沃利解釋需要填寫的表格時,顧太太“又露出了另外一副面孔”,顧太太變幻莫測的表情讓沃利甚為不解。在接下來的一系列接觸中,沃利愈發(fā)認定顧太太是一位講套話、不近人情、甚至缺乏女性氣質(zhì)的中國人。

      小說對另一位女性人物金娟的刻畫也未能完全擺脫東方主義視野下中國女性的形象桎梏。金娟是一名中學英語教師,年近三十,住在沒有暖氣的單身宿舍。認識沃利后不久,金娟喬裝打扮前往其住所,這正是西方文學作品里中國女性主動投懷送抱的慣用情節(jié)。金娟最終并未同意沃利將其帶到澳大利亞的建議,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她具有女性主體意識,敢于追求個人價值,代表了新時代的中國女性形象。然而,金娟的行為舉止和處世態(tài)度令澳大利亞人沃利難以理解,她的神秘為東方主義話語提供了新的例證。由此可見,作為“虛構亞洲”,尤其是“虛構中國”的一部小說,《長安街》未能擺脫將亞洲\中國視為“他者”的東方主義話語思維影響。

      《長安街》對中國人的“他者”形象刻畫以及對中國的藝術想象并不是為了強化澳大利亞人對亞洲\中國的文化偏見,而是為了調(diào)整澳大利亞民族身份。誠如法國當代著名比較文學學者巴柔(D.H. Pageaux)所言:“‘我'注視他者,而他者形象也傳遞了‘我'這個注視者、言說者、書寫者的某種形象……在言說他者的同時,這個‘我'卻趨向于否定他者,從而言說了自我?!保?]1縱觀澳大利亞文學中的中國題材作品,無論是對中國的白描式書寫還是想象性表征都與澳大利亞人試圖建構并調(diào)整自己的民族身份密切相關。自19世紀中葉以后,大批中國勞工前往澳大利亞謀生,他們的形象隨之出現(xiàn)在各類報紙和文學作品中。澳大利亞歷史學家查爾斯·普萊斯指出,“年輕的新社會正是借助中國人這塊鐵把自己的國民性慢慢地敲打出來的。”[1]4中國作為澳大利亞的便利“他者”,是澳大利亞民族身份建構的重要參照。

      當代澳大利亞文學中“虛構亞洲”或“亞洲寫作”(Asia writing)的一個共同特征是“對東方的神秘化和片面化,舊有的殖民心態(tài)和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沖撞時的優(yōu)越感”。[10]116但是,這種優(yōu)越感源自澳大利亞人的“文化自卑”(Cultural Cringe)。周思曾經(jīng)指出,“像文化自卑那樣,澳大利亞民族身份的不確定伴隨著變化多端的種族主義思想?!保?]79澳大利亞人因其缺乏像母國英國那樣的偉大文學及文化傳統(tǒng)而具有“文化自卑”心理,而這種民族心理層面的“文化自卑”在面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文明時往往趨于強化而非減輕,周思就此論述道:

      中國也引起了澳大利亞的偏見。它在經(jīng)濟上和政治上足以落后到容許(澳大利亞的)同情傲慢。大多數(shù)游客驚奇地發(fā)現(xiàn)中國比他們預想的要“好很多”——此話可以任意理解。中國的文化與歷史具有無以倫比的豐富性,這就引發(fā)了一種新形式的文化自卑,一種集神秘化、誤解、欺騙與譏諷于一體的混合物,從根本上講,這源于未被承認的種族主義。[5]79

      周思的分析可謂鞭辟入里。雖然中國自近代以來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領域落后于西方,但中國的歷史與傳統(tǒng)文化仍然對西方人具有恒久的魅力,這或許是諸多西方人前往中國親身體驗的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包括澳大利亞在內(nèi)的西方世界仍然對中國存有深層次的文化顧慮,但是,當代中國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不菲的成就,這使得西方人再次產(chǎn)生了中國之行的欲望,澳大利亞文學中的中國想象作品也在不斷增加。

      當代澳大利亞著名歷史學家戴維·沃克曾反復強調(diào)澳大利亞民族意識的產(chǎn)生與強化離不開對亞洲的認識和參照,“無論是好是壞,澳大利亞的未來似乎與亞洲的發(fā)展直接聯(lián)系”[11]2。毋庸置疑,周思對亞洲\中國的文學想象是以關切本民族為基礎的,“澳大利亞對亞洲的關注似乎湊巧與我們想在世界范圍內(nèi)尋求新的獨立和身份相吻合?!保?]81對澳大利亞人而言,中國是重新反思新時期澳大利亞民族身份的基本要素。在這種意義上,《長安街》的中國想象并非簡單的東方主義話語表征問題,而是作者在新時期對澳大利亞民族身份建構所做的深刻思考。

      [1]歐陽昱.表現(xiàn)他者:澳大利亞小說中的中國人1888—1988[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

      [2]http://www.nicholasjose.com.au/fiction_and_non_fiction. html[EB/OL].

      [3]Jose,Nicholas.Avenue of Eternal Peace[M].Ringwood:Penguin Books,1989.

      [4]薩義德.東方學[M].王宇根,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7.

      [5]Jose,Nicholas.Chinese Whispers:Cultural Essays[M]. Kent Town:Wakefield Press,1995.

      [6]程爽.我的中國情結——當代澳大利亞作家尼古拉·周思訪談[J].當代外國文學,2005(2):128-132.

      [7]Jones,Margaret.The author is hooked on China[N].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Nov.28,1987:86.

      [8]Jose,Nicholas.Non-Chinese Characters:Translating China[J].Southerly,1992,52(2):3-11.

      [9]姜智芹.鏡像后的文化沖突與文化認同——英美文學中的中國形象[M].北京:中華書局,2008.

      [10]張金良.神秘化、扭曲與誤現(xiàn)——解讀《紅線》中的中國文化[J].當代外國文學,2005(2):116-121.

      [11]Walker,David.Anxious Nation:Australia and the Rise of Asia[M].St.Lucia: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1999.

      [12]楊保林.近北之行——當代澳大利亞旅亞小說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1.

      (責任編校:朱德東)

      Fictionalizing China in Avenue of Eternal Peace

      YANG Bao-l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Gansu Lanzhou 730070,China)

      Since the advent of Australian literature,Asians have been frequently described and even stereotyped in various works of literature so as to consolidate Australian identity and national awareness by comparing Asians with national and cultural features of Anglo-Saxon.Avenue of Eternal Peace,one of best-known novels written by Nicholas Jose in the trend of“fictionalizing Asia”,remaps contemporary China and characterizes different Chinese people.Despite its partial authenticity in describing contemporary China,the novel depicts China as a mysterious and exotic country.The novel is a combination of imagining China and reorienting Australian identity.

      Nicholas Jose;Avenue of Eternal Peace;Orientalism;imagination

      J905

      A

      1672-0598(2016)05-0124-05

      10.3969/j.issn.1672-0598.2016.05.020

      2016-03-19

      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當代澳大利亞小說中的亞洲想象與民族神話建構研究”(14YJC752028);甘肅省高等學校科研項目“當代澳大利亞小說中的亞洲形象研究”(2013B-013)

      楊保林(1982—),男,甘肅省甘合人;文學博士,西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英語文學研究。

      猜你喜歡
      長安街澳大利亞人亞洲
      亞洲自動售貨機展
      一個澳大利亞人的中國春節(jié)
      為什么澳大利亞人不愛吃辣
      為什么澳大利亞人不愛吃辣
      幽默大師(2019年11期)2019-11-23 08:47:46
      祖國在長安街上趕路——獻給新中國成立70周年
      紅土地(2019年10期)2019-10-30 03:35:12
      春分的秘密
      Australians Enjoy Life 享受生活的澳大利亞人
      中學生英語(2016年4期)2016-12-01 07:04:30
      亞洲足球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1:42:02
      那些早已紅透VOL.03半邊天的亞洲it gril,你都關注了嗎?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3:11:51
      長安街上賽琵琶
      尉犁县| 海城市| 峨眉山市| 林周县| 南投县| 太和县| 曲松县| 临泉县| 都匀市| 东阳市| 曲阜市| 错那县| 河津市| 崇阳县| 馆陶县| 项城市| 孟津县| 邯郸市| 牙克石市| 剑川县| 金坛市| 英德市| 永福县| 东兰县| 岑溪市| 城步| 苏尼特左旗| 鄂伦春自治旗| 谢通门县| 天柱县| 双峰县| 家居| 汾西县| 三穗县| 文水县| 洛浦县| 新野县| 白河县| 新绛县| 富蕴县| 万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