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在教學內(nèi)容上要接地氣,拓展寬度,與多彩的生活世界接通;在文本解讀上要顯大氣,開掘深度,使學生成為大氣的人;在課堂氛圍上要蘊靈氣,增加溫度,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中自由地舒展童真與靈氣。
關鍵詞:地氣、寬度;大氣、深度;靈氣、溫度
一、教學內(nèi)容上:接地氣,拓展寬度
“接地氣”是一種形象性說法,教師要善于把閱讀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有效地勾連起來。語文教學強調(diào)俯下身子引發(fā)對生活的感觸,把學生對生活的體味納入到教學的體系框架中,引領學生運用親身體驗去貼近文本,讓氣象萬千的現(xiàn)實存在潛入到學生豐富的精神家園里,讓學生真正走入到激情似火的現(xiàn)實情景中,回到健全發(fā)展使之成人的教育原點。語文教學的內(nèi)容無不與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教師應引領學生沉浸于理想社會與完美生活中,在生活中歷練語文技能,形成高尚的思想境界,讓學生在語文教學的廣闊天地中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的美,放飛心靈闡釋生活,迸發(fā)智慧創(chuàng)造生活。
要拓展語文課堂的寬度,師生要從以教材為中心走向以課程資源為中心,由課堂生活走向常態(tài)生活。面對語文與生活之間的堅實壁壘,應該搭建一座使課堂與廣闊社會時空妙合的平臺,使語文教學走出應試語文的陰影,成為生活化場景的語文。語文教學的外延等于生活,這意味著應把語文教育的價值訴求投射到學生個體對生活的感知中去,實現(xiàn)與生活的零距離接觸。語文的學習離不開生活閱歷的融入,更離不開對生活的潛心體味,否則技能的形成就可能舉步維艱,寫作過程就會變成忸怩作態(tài)、裝模作樣、虛假作偽橫行的過程。我們要摒棄模式化教學,以活動促進學生的心智發(fā)展,讓濃郁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讓學生吸吮生活的清新氣息,才能夠站在堅實的大地上,真正接觸地氣。
二、文本解讀上:顯大氣,開掘深度
“大氣”意味著大境界,可以讓我們從更多角度來觀察和分析問題。有了大氣,你才能教給學生大智慧;有了大氣,你才能高屋建瓴;有了大氣,你才能海納百川、波瀾壯闊。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要善于使每一個學生,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發(fā)展上有困難的學生顯示自己,宣告大寫的“我”的存在,成為一個精神豐富的人。
所謂“深度”,意味著對文本的解讀要深入、對文本的理解要有深意、對文本的感悟要透徹深刻。孫紹振教授說過,當前語文教學的潮流是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如何引導學生進入教師的規(guī)定情景進行對話上。但是,文本并未得到深入的理解。教師對文本的深度理解,是語文教改成敗的關鍵。而對文本的理解每深入一步,就要求教師的學識相應增加。沒有學問,濫用對話,只能在感知的平面上滑行。語言是抵達文本深處的交叉花園的小徑,沒有對文本語言的深入咂摸與回味,就難以體察作者飽蘸的情感指向與人生感悟。我們語文教師最上乘的境界就是要與學生一起浸入文本,在語言的茂密叢林里采摘帶著清香的花朵,在語言的大海里打撈起純粹的蚌珠,做到對文本的深度解讀,得到人生的感悟與靈魂的洗禮。
由此,我們應從語言出發(fā),在語言里穿行,再回到語言,傾聽文本,揣摩文意,感悟升華,在發(fā)現(xiàn)文本奧區(qū)的同時打造淬礪自己。善于利用文本催生問題情境,用溫馨對話澆灌學生的情感之花,拓寬學生作為獨立個體的思維大門,提升他們的心靈境界,進而使他們成為大氣的人。
三、課堂氛圍上:蘊靈氣,增加溫度
后現(xiàn)代主義課程觀主張知識不是靜存于課程文本之中的,語文教師要從靜態(tài)的語文知識觀理念中擺脫出來。任何知識要具有生命力,都必須存在于一定的生活環(huán)境或問題情境中。語文教師要激活、活化知識的“種子”,賦予知識以生命的活力,讓知識嵌入學生的思維之壤,并用自己的體溫小心呵護這些具有生命活力的知識種子,用自己的匠心把種子播撒到學生的腦海中,用愛意澆灌這些活的知識讓其在學生的頭腦中慢慢萌生,使知識蘊含且富有靈氣,使冷冰冰的知識變得有溫度,進而滋養(yǎng)學生的個性、智慧、品格、氣質(zhì)等。常態(tài)的課堂充滿了人性的光輝,飽含著溫暖的關切,充盈著智慧的碰撞,但一些常見的侮蔑性的話語卻如同暑天的寒雪,會讓學生感到課堂的枯燥寡味、情感上的折磨苦痛,使學生脆弱的心靈不得不去承受本不該承受的壓抑煩悶、冷漠放棄,這種語文教育的結(jié)果只能抑制學生潛在的創(chuàng)造能力,扼殺學生的活力和靈氣。
語文教學應當有溫度。我們每一位教師在課堂上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他們的感受,用自己的智慧火把點燃學生的智慧星火,用自己的心靈世界溫暖學生的弱小心靈,用自己的真誠感染學生的靈魂家園,從而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教師最溫暖與最敏銳的細膩情感。教師應站在兒童的視角去觀察現(xiàn)實教學情境,把自己視為孩童,由此就有了同理心,才會對學生的多樣化、異質(zhì)性觀點感同身受、真心悅納,才能成為一個富有人文關懷精神的教師。
語文教學要將教育目的定位成“讓學生成長為一個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將學生的發(fā)展從待灌裝的知識之“桶”的層面提升到能自由呼吸、自主發(fā)聲的“人”的層面,重心不要只放在對知識的填充與灌裝上,更要傾聽學生成長的拔節(jié)之音,加固學生精神靈魂的底座,進而實現(xiàn)其人生價值的提升。
有溫度的語文像一壇老酒,綿長醇厚,芬芳醉人。教師要理解并尊重學生的奇思妙想,把學生看成是一塊塊有待打磨的璞玉。有了如此大度的涵容與衍化,學生才會沉醉于自主閱讀、思考探究中,才會愿意在課堂上自由地舒展童真與靈氣。
作者簡介:畢泗建 (1971—),男,山東省泰安市泰安一中高級教師,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培訓專家?guī)烊脒x專家,泰安市教育科研學術(shù)帶頭人、年度教育創(chuàng)新人物,主要研究方向為作文教學、閱讀教學與校本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