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繼和
隗瀛濤師是中國近代史和中國城市史領域獨辟蹊徑、自成一家的大學者。學者之可貴,貴在為人與治學。這兩方面是緊密聯(lián)系的。為人是治學的基礎,治學當以為人為先。沒有高尚的道德品格,在學術上是難以有大成就的。道德和文章,從古以來有良心的學者都重視齊頭并進,相得益彰。能將這二者統(tǒng)一起來,兩美具備的當代學者群中,隗師是其中值得崇敬者之一。
在人品上,隗師的特色有兩點:一是忠誠愛國,耿介正直,具有獨立不移、卷舒不隨乎時的堅貞品格;二是強學力行、誨爾諄諄、無私奉獻的從教育人精神。他在學術上也有兩點特色:一是立足近代,學具通識,放眼中外,善于掌握當代學術前沿潮流;二是思慮明達,識解不凡,具有開拓性的原創(chuàng)思維和深邃敏銳的學術洞察力。這兩方面的四個特色,都是值得弟子們孺慕學習的。古人說:“經(jīng)師易求,人師難得?!弊鳛橼髱煔v時最久的幸運弟子之一,人師與經(jīng)師兼得際遇,我在這里談點粗淺的體會。
一
人生難得是際遇。隗師從教六十余年。這六十年中,隗師與我有幾段際遇:我們都是開縣人,彼此老家都離得不遠。小學時,他是我的老師。進入大學時,他又是我的老師。我回成都工作后,我擔任省政協(xié)委員20年,又與他同在一個界別小組,還同在他任副主任的文史委員會。后來,繼他和譚洛非副院長之后,我又擔任文史委副主任。他是省歷史學會會長,是他要我出來參加學會工作,后來由他與紹明學長推薦我為繼任會長。可以說我的學習與學術生涯中,多數(shù)時間都與隗師有關,因此也有更多機會聆聽師尊教誨,這真是難得的機遇和人生的巧合。
新中國成立初期,隗師即在開縣的小學任教。1950年,我與內子祁和暉同時就讀于開縣城廂二小,隗師是我們小學的校長。他導演了小學生舞劇《白雪公主》,和暉任公主角色,我是小白兔演員之一。后來,1957年隗師從四川大學歷史系畢業(yè)的時候,我又剛好考進川大歷史系。隗師雖沒有直接給我們年級上課,但作為指導教師參加對我們年級學年論文和畢業(yè)論文的指導。為選擇論文題目,我與同鄉(xiāng)學友赫志清找隗師作指導。隗師親切、熱忱、健談、風趣、敏捷,教我們作論文的方法,談近代史可供選題的范圍,使稚嫩的學生很快消失蹐之感,堅定了選題的信心。我體會高邁俊爽,誠懇待人;健談理義,言話如流,是隗師教書育人的一種特殊風神。我們弟子和鄉(xiāng)人多親切地稱他為“隗師”,也多是因心儀其風神的緣故。隗師交游極廣,學生和師友眾多,求教者有認識的也有不認識的,有專業(yè)的也有非專業(yè)的,無不受其無私的指導和教誨的感染。蜀人蘇軾說過:“凡學之難者,難于無私?!壁髱熃虝耸抢^承了巴蜀學者這一歷史品格的。健談是公認的隗師的特點之一。而需要指出的是,這種犀利的談鋒是以學術和知識上無保留的奉獻為內涵的。這是為人最有價值之處,也是一些學人在商品經(jīng)濟大潮沖擊下和知識產(chǎn)權使人情日益嚴酷化的今天所難于做到的。但隗師做到了,并且?guī)资耆缫蝗铡Ee凡學術上的思路、難見的資料、正在形成的課題、出版社向他的約稿,他都愛交給學生,讓學生獨立完成。我個人就是長期受到隗師學術呵護的受惠者之一。我思考這是川大歷史系自徐中舒先師以來形成的好傳統(tǒng)。這一傳統(tǒng)聯(lián)綿不輟,體現(xiàn)在系上很多學者身上。這是今天在歷史系求學者的一種幸遇。
隗師的學術活動是多方面的,社會職務也很多。有幸的是,我能同隗師在學術、工作和活動上多所接觸,使我對隗師的為人和治學有更多心儀的機會。隗師擔任省政協(xié)常委,盡管很忙,但只要有時間,隗師總要來參加小組討論,并且必發(fā)議論,而委員們最愛聽隗師的諍言讜論。他善于團結交友,友直友諒,說話率直有風趣,不隱瞞自己的觀點,表現(xiàn)了參政議政的熱忱和肝膽相照的本色。對時事政治剖析透徹,洞察力強,往往別人可意會而難于言傳者,他都能風趣地給人以啟發(fā)。
作為共產(chǎn)黨人,隗師愛國愛鄉(xiāng)的忠誠和從事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的執(zhí)著,是最值得我們學習之處。20世紀80年代初期,隗師帶頭宣講中國近代史。由于隗師高深的學養(yǎng)和幽默風趣的談吐,吸引的聽眾越來越多,邀請宣講的單位也越來越多。能把一部國恥史和奮斗史講得如此生動有聲有色的,確屬少有。但其中隗師付出的辛勞也是無與倫比的。他講演和講課幾百場,往往同一天連續(xù)好幾場,講得聲音嘶啞,喉嚨出血也不休息。這些講演全是義務性的,沒有報酬。隗師不僅沒有絲毫計較,而且熱忱不墜于地,只要單位有請必到。開縣邀請隗師回鄉(xiāng)講課,聽講之眾,人空其巷,是家鄉(xiāng)多年沒有的盛況。中宣部領導稱譽隗師是“傳播共產(chǎn)主義火種的人”,這是再恰當不過的評價。
1984年成立成都市歷史學會的時候,隗師不僅欣然同意我的請求,擔任會長,而且指示學會搞愛國主義教育講座作為開局第一炮。他自己以身示范擔任第一講,一共進行了十幾講,一時成都學界俊彥徐溥、胡昭曦、劉琳、沈慶生等十余位先生都各獻其學,掀起了熱潮,社會反響相當大,獲得了中共成都市委的好評。隗師卻對人說這是我的“功勞”。
1998年春,四川省歷史學會組織世紀之交歷史學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是由隗師和好些同仁共同商定籌備的,理應隗師主持。但隗師說這是我“發(fā)起”的,要我主持。記得我曾寫過一篇保路運動與巴蜀文化的論文,他閱后非常稱贊,說有創(chuàng)新性;又指出缺點是未提川人留法勤工儉學的文化,希望補上。這是要十分認真的內行才可能看出來的問題。這篇論文我一修改就放置了十年,直到2011年才發(fā)表。隗師作了很多這類啟蒙育人、社會反響大的工作,但卻總是把成績歸于我們學生輩。這種虛懷若谷的精神是我們所常常感念的。
隗師是繼徐中舒先師之后擔任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的,是四川史學界的領路人和學會的領導者。他對學會的組織工作和學術活動花了不少時間,費了很多心血。作為會長,對學會巨細問題,他都抽時間過問和解決。歷史學會是我省歷年的十佳先進學會,有民主的團結的活躍的氛圍和傳統(tǒng),大家說這是因為隗師和李紹明先生這兩面“旗幟”有凝聚力的緣故。隗師與同樣謙謹坦蕩的著名學者李紹明先生一起擔任省歷史學會會長。在他倆的言傳身教下,學會興起了互諒互讓理事、淡泊名利務求實在的風氣,在困難的條件下堅持學術組織活動,得到省社科聯(lián)領導和省市有關領導的多次贊揚。學術界也公認我們學會是團結的、講求學術質量的“傳統(tǒng)學會”,這是我們學會值得驕傲的一個傳統(tǒng)。
在當前學術規(guī)范失衡,競逐名利而少實學的浮躁之風蔓延的風氣下,隗師和一些同輩學者甘當人梯,獎掖和扶持中青年學者,兼覆之厚,是尤為學術界值得稱道的閃光點和亮麗的風景線。隗師長期擔任省社科聯(lián)副主席、省政府社科獎評委和歷史學科評審組的負責工作。歷史學的評獎歷來比較公正、客觀和民主,這是同隗師以及其他學術造詣深、為人寬厚公正的評委們?yōu)槿酥螌W的風范的影響分不開的。在歷次社科成果評獎活動中,隗師想得更多的是扶持中青年,幾乎每一次隗師都要向省社科聯(lián)多爭取評獎的指標,而每次也總能增加幾個名額,這與隗師的辛勤“游說”和聲望是分不開的。他常是以身作則,利居眾后,責在人先,主張老年學者禮讓中青年,要多讓中青年得獎。令人感動難忘的是,《近代重慶城市史》評獎時,他放棄個人的最高級別榮譽獎而主張評學術群體的一等獎。他說服大家,這不只是他一個人的成果,執(zhí)筆的多是年輕人,應該獎勵他們。他指出,把獎勵給予中青年,有利于他們個人學術的發(fā)展,也有利于我省跨世紀學術發(fā)展層次延續(xù)不斷代。在評獎出現(xiàn)矛盾和困難的時候,隗師不僅能堅持原則,而且有高超的領導藝術和獨特見解,加上他的人格力量和威望,總能說服大家,而又能尊重每位同志的意見,取得共識,合歡而成。在申報國家和省的科研課題的時候,作為國家評委,他常常指導中青年如何申報,并且為他們據(jù)理力爭。學術乃天下之公器,隗師治學育人的無私精神是值得我們景從的。
隗師為人豁達謙謹,在弟子們面前也是如此。他的大作每次都要送給我,并且寫上“指教”的字樣,很是不敢當。實際上,我總是從他的著作中體味到做學問的方法,受益更多。有一次,我把我們策劃的《世界歷史通俗演義》十冊送給他,沒想到他在百忙中抽暇把它們讀完了,并且向我談了他的意見和看法,認為《蘇俄演義》一本寫得最好。他的細致和認真,誨人從不虛假的態(tài)度,是弟子們很感動的。因為自覺不成熟,我很少把自己的論文送給隗師,但隗師在其他地方讀到后,總要對我說,你哪一篇寫得好,有見解,給弟子以鼓勵。記得他在審讀成都市政府交辦的成都城慶2310年課題項目的研究報告后,一再對我說該報告寫得好,不僅解決城慶問題,在中國式城市誕生和形成的理論上也有新的貢獻,真可謂對弟子們見善則譽。我負責成都出版社工作時,常求教于隗師。隗師給我們策劃出點子,對我們學術上的成績加以宣傳和鼓勵。隗師還想把他主持的《中國近代不同類型城市綜合研究》的國家重點課題交給我出版,作為對我們出版社的支持和幫助。后來因為特殊原因未能在我們社出版,但其中交融的情愫和情誼始終是令人感動的。我自己在官場浮沉境遇里也受到隗師無私的關心和愛護。他為我奔走和呼吁,說到我的冤屈,義憤填膺。這段師生情誼,我一直是銘記在心的。
隗師擔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長時,曾對我說:“秀熟老推薦我作館長,我要盡職盡責,但不去占館的編制?!彼M織《巴蜀文化走進千家萬戶叢書》,從籌劃、立項、選題到向省上要經(jīng)費,都是他自己親自張羅。他對我說:“不要你們年輕的跑(路)了,我來當跑路的主編?!彼岢鲆矣眯膶懸槐具@套叢書里的《巴蜀文脈》,我開初錯聽成《巴蜀文化》,初稿很快完成,隗師說:“不對,要寫巴蜀文脈,其他人沒寫過,交給你寫,合適?!薄盎迸c“脈”,不過一字之差,內涵卻大不相同,逼迫我重新研究和寫作,完成了這本書,受到讀者甚多贊譽。這與隗師的無私守正,嚴格要求是分不開的。他總是這樣既先人后己,愛護后學,又堅持學術嚴謹,絕不馬虎。
隗師生活簡樸,家無長物,唯書為伴。陳師母嫻靜聰慧,二人相依為命,相濡以沫,以馳騖書林、翱翔學苑為樂事。師母患疾,隗師總是花時間長期照料。在家庭生活上,“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隗師治家為人的風范也是值得我們效法的。
忠貞于社會主義祖國,獨立不遷,諄諄育人,無私奉獻,這就是一個高尚學者的本色。
二
隗師在學術上的成就,作為弟子,我是難以通識的。這里僅就個人體會管窺所及,談點看法。
隗師長期治近代史,在辛亥革命、保路運動和中國城市史諸方面有獨特的成就。在學術上,妙論精言很多。我體會最深的是隗師立足近代,學具通識,放眼中外,善于站在學術前沿的制高點,掌握當代學術的潮流。隗師早期的代表作《四川保路運動史》和《辛亥革命史》(中)體現(xiàn)了隗師治學的一貫特色和風格。四川保路運動起了“引起中華革命先”的歷史作用,是研究我國辛亥革命史不可缺少的重大課題,很早就引起中外學者的注意。但在隗師之前,一直缺乏保路運動的專著。隗師認為辛亥革命研究的深入,必然向地區(qū)研究發(fā)展。隗師適時地把握這一研究發(fā)展趨勢,從上世紀60年代起,就醞釀寫出了大小兩種保路運動史,成為第一部保路運動的專史,填補了這方面的學術空白。這種掌握學術前沿動態(tài)的洞察力,是學術工作最基本的條件。后來,隗師從事城市史的研究,一直貫穿著這一精神。他在《重慶城市研究》一書序言里說:
中國城市史研究雖然代代有人,但卻未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其標志是沒有形成城市史研究的理論體系和方法體系,沒有產(chǎn)生城市史研究的群體和學派,因而長期處于依附于歷史學、歷史地理學等學科的狀況。這種狀況限制了城市史研究的發(fā)展。
其實,不僅中國的城市史還未形成獨立的學科,就世界范圍內的城市科學而言,也是20世紀60年代以后才興起熱潮的新興學科。至于城市科學中的城市史研究,更是其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隗師以深邃的洞察力和學術膽識,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帶領學生致力于城市史的研究,勇于選擇學術前沿的這一尖端課題,知難而進,創(chuàng)出了我國城市史的理論框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隗師以重慶城市研究的個案為起點,構筑了中國城市史的理論體系和方法體系,這是城市科學界特別稱道的。他為《近代重慶城市史》寫的緒論,實際上超出了重慶城市個案的范圍,而是站在中國城市史理論體系的高度,對中國城市史指出了研究的方向和途徑?!熬w論”是全書的靈魂,也是中國近代城市史的一個總綱,我多次研讀,受益良多。隗師在“緒論”中就近代中國城市史研究的意義、基本內容、基本線索、半殖民地化和近代化的關系、城市近代化和近代城市化的關系,作了深刻的闡述。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四萬字,但這是在大量占有材料的基礎上,經(jīng)過深思熟慮而濃縮出來的成果。唯這種成果最能給學人以智慧的啟迪和知識的開發(fā)。這也是我國學者傳統(tǒng)的治學方法。記得范文瀾先生在寫作《中國通史簡編》時,曾為隋唐佛教搜集了兩百萬字的資料,而濃縮在《中國通史簡編》一書里,只有短短的言簡意賅的幾萬字。這就是大學者的本色。諸葛亮的《隆中對》不過四五百言,卻深含著影響未來局勢的發(fā)展戰(zhàn)略。這在當前輕浮發(fā)水的泡沫學風彌漫之際,提倡這種傳統(tǒng)學風具有重要的抵抗流俗的意義。隗師的這一“緒論”可說是繼承傳統(tǒng)學者學術規(guī)范,抗俗而不媚俗的一個代表作。他在該緒論里首次著重從城市的結構功能視角展開論述,由此而興起了以他為領軍的城市功能結構學派。
關于近代中國城市史研究的基本線索,隗師特別分析近代城市化過程和城市近代化過程這兩條主線互相推進和制約的各種主導因素,指出在近代中國城市史研究中,不能局限于探討城市本身的發(fā)展,而必須從這兩條主線和從城鄉(xiāng)之間復雜遞進的關系與特征這樣更廣闊的背景上來探討城市的發(fā)展。這一論點,無疑具有開拓性的城市史方法論的意義,是近代城市研究值得注重的指導思想。而這一指導思想,如果沒有廣博的學識和掌握學術潮流的氣魄是提不出來的。隗師還多次對我闡述他的看法:“巴蜀文化的發(fā)展史就是以城市文明為中心的發(fā)展史,巴蜀文化應該以城市為中心來展開研究的層面?!边@對我不啻是大開思路的高明指點。幾千年的巴蜀文明史就是城市文化和鄉(xiāng)村文化對立演進的歷史,由此開辟出了有巴蜀特色的城市鄉(xiāng)村化的進程,也就是馬克思講的城市作為古典的“田園共和國”誕生、定型和發(fā)展演變的過程。這些真知灼見,沒有精深的研究是提不出來的。站在學術前沿,掌握學術潮流,得出獨創(chuàng)性成果,這是隗師身體力行加以實踐的重要的學術思想和學術研究途徑。
治學講究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的方法,著眼于大處,用功于細微,以豐富的扎實的史料為基礎,從歷史問題的特殊性入手,從而概括出整個歷史時代發(fā)展的脈絡。以資料來發(fā)展理論思維,是隗師近代史治學的又一特點。在20世紀80年代初,我讀到《四川保路運動史》的時候,就深深地受到影響。隗師對汗牛充棟的保路運動史料爛熟于心,幾乎每頁書都有翔實的資料佐證。但隗師并不堆砌資料,而是以行文的流暢和理論思維的邏輯表達為原則,引證和點出史料的最精要處,并把史料的每一條來源都詳細注明。這是史學著作邏輯性強、富有文采、便于行文的一種重要方法。而留給讀者的,是饒有興趣的思索和點到為止的問題,從而引起對這一問題的研究者按圖索驥、從事探索的趣味。隗師的著作很多,都有這樣一個特點貫穿。他主張“宏觀的研究應建立在微觀剖析的基礎之上,如果我們沒有對這一問題的深刻了解、分析和研究,要準確地追尋它的運動軌跡,概括它的表現(xiàn)特征,判定它的好壞優(yōu)劣,預示它的未來發(fā)展,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他的著作能針對空泛議論、模糊勉強的時弊,另辟資料與理論、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蹊徑。他對史料善于剪裁,掌握史料極富,但從不整段整篇廣征博引以自炫,因而行文十分簡潔。學術大師陳寅恪說過:法國學者寫文章的風格,證據(jù)夠用就不多舉了,不多啰唆。他最厭煩繁復冗長、堆砌史料的文章。隗師繼承了史學前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為我們后學者做出了示范。
具有開拓性的原創(chuàng)思維,是隗師治學的又一特點。原創(chuàng)性思維體現(xiàn)在學術的見解和行文里,能發(fā)前人之所未覆。他在《四川近現(xiàn)代文化人物》一書的序里說:“當前,一個研究中西文化的熱潮在學術界正方興未艾。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批判繼承歷史傳統(tǒng)而又充分體現(xiàn)時代精神,立足本國而又面向世界的文化研究工作,是復興偉大的中國文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所不可缺少的?!壁髱熢谶@里從復興民族文明的高度指出文化研究工作的意義,足以振聾發(fā)聵,體現(xiàn)了一種高層次的理論思維,是原創(chuàng)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學術見解的生動體現(xiàn)。在隗師自己的著作里,這種創(chuàng)造性見解和原創(chuàng)性思維隨處可見。這里僅舉一個我接觸到的小例子。我曾請隗師參加成都錦江(府河南河)整治與城市現(xiàn)代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隗師在兩三天的短時間內,即寫出了論文。他提出府河南河整治精神就是成都精神,既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傳統(tǒng)文化精華,又蘊含了不同層次內容的現(xiàn)代化精神。這一觀點在當時的學者中很少有人能夠全面地提到,而隗師卻能很快抓住問題的精髓,指出其精神實質。這種原創(chuàng)性思維特征,沒有平時學養(yǎng)的積累和關注時事前沿的膽識,是無法形成的。我覺得,在當前學術界,應該有更多的人出來從事原創(chuàng)性思維的奠基工作,這是當代學術能夠發(fā)展的基礎和必要的前提。
總之,崇高的為人和精深的治學相結合,才是一個完全的學人。顏之推在《顏氏家訓·勉學篇》里說:“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力行,秋實也。”隗師于2007年仙逝, 時77歲,這在史學家的年齡計算方式上不算老,正是壯室之秋,如春花如秋實豐收之年。不幸天年不假,其身雖去,其業(yè)則永存。隗師生前,多次談及,信奉曹丕《典論》之言:“年壽有時而終,未若文章之無窮?!贝酥螌W、處亊、為人之真締,隗師是身體力行的。歲月有限,但他在中國近代史和文化史上的獨特建樹是永存的。隨著時光之彌久,其學術貢獻必彌光,其成就定如春花般明媚,其品格定如秋實般養(yǎng)人,其影響定會更加深遠。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
作者: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