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利,沈麗娟,杜慧敏
(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浙江湖州 313000)
?
體位改變對經股動脈冠狀動脈造影后腰背疼痛的影響
蔡建利,沈麗娟,杜慧敏
(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目的觀察體位改變對經股動脈冠狀動脈造影后腰背疼痛的影響。方法將經股動脈冠脈造影后的90例患者隨機分為A、B、C 3組,每組30例。A組0°仰臥6 h,B組搖高床頭15°仰臥6 h,C組第1小時搖高床頭15°仰臥,第2小時搖高床頭30°仰臥,第3小時轉向穿刺對側不全側臥,第4~6小時重復第1~3小時的體位。應用視覺模擬疼痛量表對3組患者腰背疼痛進行評分,觀察3組患者穿刺處出血或血腫、尿潴留、低血壓、心律失常、失眠等情況。結果B組與A組在6 h內腰背疼痛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C組在行造影后的2 h、3 h、6 h腰背疼痛評分明顯低于A組、B組(P<0.05)。C組患者尿潴留、失眠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A組與B組,A組與B組間無明顯差異(P>0.05)。結論調整床頭的高度并變換患者的體位能緩解經股動脈行冠狀動脈造影后患者腰背疼痛。
關鍵詞:冠狀動脈造影;股動脈;疼痛;體位
doi:10.3969/j.issn.1671-9875.2016.03.023
冠狀動脈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CAG)是通過影像學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1],其方法是將導管經股動脈或其他周圍動脈插入,送至升主動脈,順左或右側冠狀動脈口插入,注入造影劑,使冠狀動脈顯影。CAG可比較直觀地觀察冠狀動脈的解剖畸形及其阻塞的病變位置、程度和范圍,適用于臨床上反復胸痛,而又不能排除冠心病、無痛性心肌缺血、無法解釋的頑固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心臟手術術前準備等[2]。臨床常選擇經股動脈行CAG,CAG后為了避免出血,穿刺點需壓迫至少6 h,穿刺側肢體制動12 h,并最好臥床休息16~24 h[3],因此患者腰背疼痛的發(fā)生率十分廣泛。Pool等[4]研究了術后6 h內單純靠改變患者臥床的角度(0°和15°)來減輕患者疼痛,但未取得明顯療效。本文在此研究基礎上,在術后6 h內改變患者臥床的體位與角度,經研究證實,可改善患者的腰背疼痛,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納入標準:心血管介入科經股動脈途徑行CAG的住院患者;年齡大于25歲;患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凝血功能異常,穿刺部位有活動性出血,術前即有腰背疼痛,3級高血壓(收縮壓>180 mmHg或舒張壓>110 mmHg),手術中出現并發(fā)癥,急診心臟導管手術。2014年4月至2015年1月,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90例,按隨機數字表分為A、B、C 3組,每組30例。3組患者的一般資料見表1。
表1 3組患者一般資料
注:PLT:血小板計數,BMI:體質量指數,HGB:血紅蛋白,INR:國際標準化比值
1.2方法90例患者均由同一位經驗豐富的操作人員行經股動脈CAG。造影完畢拔鞘后,3組患者均予以股動脈壓迫止血器加壓包扎,并在6 h內以3種不同的體位平躺。A組:6 h內均0°仰臥。B組:6 h內均15°仰臥。C組:第1小時15°仰臥,第2 小時30°仰臥,第3小時在0°仰臥基礎上以30°R型軟枕支持腰背部使之轉向穿刺對側不全側臥,第4~6 小時重復第1~3 小時內的體位改變。在此期間,3組均指導患者術側下肢行踝、趾關節(jié)運動,穿刺對側下肢屈曲,抬臀,并協(xié)助按摩腰背部,適當緩解腰背部酸痛。
1.3觀察指標在經過專業(yè)培訓的調查員指導下,采用統(tǒng)一指導語,用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5]對患者進行腰痛程度評估,在造影后、1 h、2 h、3 h、6 h統(tǒng)計患者的疼痛評分,比較3組患者的疼痛差異。對疼痛在4分以上的患者給予疼痛護理干預。同時在術后24 h內均嚴密觀察股動脈穿刺處有無出血、血腫及足背動脈搏動是否良好,觀察生命體征以及有無尿潴留、失眠等發(fā)生。開始2 h內每15 min 1次,之后每30 min 1次至術后6 h,再之后每1 h 1次觀察至術后12 h,最后每2 h 1次觀察至術后24 h。
2結果
2.1不同時段3組患者腰背疼痛程度比較見表2。3組患者腰背疼痛評分在各個時間點都通過方差齊性檢驗,P值均大于0.05。
表2不同時段3組患者腰背疼痛評分的對比
分
注:1)與A組比較,P>0.05;2)與A組比較,P<0.05;3)與B組比較,P<0.05
2.23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見表3。術后觀察3組患者穿刺處出血或血腫、低血壓、心律失常的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組患者尿潴留、失眠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A組(x2=4.5933,P=0.0321;x2=17.7778,P<0.05)與B組(x2=4.5933,P=0.0321;x2=11.3805,P=0.0007)。A組與B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3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例(%)
注:1)與A組比較,P>0.05;2)與A組比較,P<0.05。
3討論
3.1術后限制性體位時間超越人體生理極限易產生體位性損傷人體在一個運動軸的相對側至少配布兩組拮抗肌,平臥位使軀干部的屈肌肌群處于松弛狀態(tài)而伸肌肌群處于緊張狀態(tài)。拮抗肌群的弛張必須保持平衡,隨時調節(jié)。任何限制體位都存在時間極限,正常健康人去枕平臥位的極限時間為56.6 min,超過極限人體主觀感覺難以承受,而肌肉組織釋放致痛物質造成累積性損傷,導致局部疼痛[6]。洪先娣[7]研究結果發(fā)現,臥床時間>10 h的患者術后感覺疲勞者占75.38%,全身酸痛不適者占63.08%。經股動脈穿刺行CAG后要求患者穿刺側下肢制動至少6 h、臥床時間16~24 h,超越了人體生理極限,患者普遍腰背酸痛。
3.2科學的護理干預可改善腰背疼痛不適及減少并發(fā)癥Pool等[4]認為長時間平臥位是患者最感尷尬最不舒適的體位,本次研究中B組患者通過改變臥位角度15°沒有起到改善腰背疼痛的效果,同Pool等研究結果相似。C組在第1小時即給予抬高床頭15°,在第2 小時嘗試抬高床頭角度30°,因本次研究的患者采用股動脈壓迫器給予穿刺點以恒定的壓力,而非沙袋壓迫,不容易造成壓力移位[8],不會發(fā)生穿刺點局部出血;在第3小時給予搖平床頭至0°,通過護士的指導和協(xié)助,在穿刺肢體側腰背部墊30°R型軟枕給予支持,使之轉向穿刺對側不全側臥,但術側肢體保持平直。R型翻身枕的三角形斜面設計與人體背部外形吻合,在固定時患者背部與翻身枕的接觸面積大,支撐效果好,不易移位并減少了單位面積內的局部壓力,使患者感覺舒適[9]。另有研究證明在拔出鞘管后2 h穿刺點的斑塊形成基本牢固,在穿刺點壓迫止血下進行適當的體位變動,不會造成穿刺點出血和血腫[10]。本次研究中C組患者通過不同角度仰臥及不全側臥來改變患者重心的位置,使腰背部肌肉得以放松,避免了腰背部肌肉長時間受壓,減少了肌肉組織釋放致痛物質造成體位性損傷。另外CAG術后患者往往因為平臥體位、精神緊張、疼痛不適等導致尿潴留及失眠發(fā)生,在本研究的術后觀察中,發(fā)現C組患者穿刺處出血或血腫、低血壓、心律失常的發(fā)生率與A組相比并無明顯增加,而尿潴留、失眠發(fā)生率明顯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C組患者造影后2 h起腰背疼痛評分低于A、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體位改變可降低經股動脈CAG后腰背疼痛。
參考文獻:
[1] Bakhshi F,Namjou Z,Andishmand A,et al.Effect of positioning on patient outcomes after coronary angiography:a sing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2014,22(1):45-50.
[2] Bradley SM,Spertus JA,Kennedy KF,et al.Patient selection for diagnostic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hospital-level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ppropriateness insights from the national cardiovascular data registry[J].JAMA Intern Med,2014,174(10):1630-1639.
[3] 楊艷,左燕,徐瑤.經股動脈穿刺冠脈介入術后臥床時間的循證研究[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0,14(6):54-55.
[4] Pool J,Dercher M,Hanson B,et al.The effect of head of bed elevation on patient comfort after angiography[J].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Nursing,2014,30(6):491-496.
[5] 高萬露,汪小海.患者術后實施視覺模擬疼痛評分其拒絕率影響因素的分析[J].醫(yī)學研究雜志,2014,43(3):78-80.
[6] 榮德明,張德遼,劉俐,等.限制性和非限制性體位對術后病人康復的影響[J].護理學報,2010,17(12A):45-47.
[7] 洪先娣.經股動脈行冠狀動脈造影術后體位護理探討[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0,8(1):121-122.
[8] 羅小紅,倪水妹,葉家薇,等.動脈壓迫止血器用于經股動脈行冠狀動脈造影術后的效果觀察[J].護理與康復,2010,9(5):403-404.
[9] 陸健.R型翻身枕與自制翻身單在ICU長期臥床患者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2014(8):119-120.
[10] 陳寧萍,李素娟.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后體位和臥位時間的護理干預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5(6):179.
中圖分類號:R4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875(2016)03-0265-03
收稿日期:2015-09-17
作者簡介:蔡建利(1976-),女,大專,主管護師,副護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