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網絡語言暴力法律規(guī)制的必要性和立法構想

      2016-03-24 14:18:51邱業(yè)偉
      關鍵詞:名譽權侵權人規(guī)制

      邱業(yè)偉

      (重慶郵電大學 法學院, 重慶 400065)

      ?

      網絡語言暴力法律規(guī)制的必要性和立法構想

      邱業(yè)偉

      (重慶郵電大學 法學院, 重慶400065)

      網絡語言暴力的泛濫以其獨有的方式撕裂了道德底線,向現(xiàn)行法律制度提出了挑戰(zhàn)。此類事件不能僅在道德層面進行約束和思考,道德的譴責已無濟于事,必須從法律層面進行約束和思考。網絡語言暴力屬于名譽侵權行為。既然屬于侵權行為,那就應當納入法律調整的范圍,以法律從主體、客體、內容和責任方面進行有效規(guī)制。這樣有利于拓寬法治的空間、更好地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懲治、震懾和預防網絡語言暴力侵權行為,凈化網絡社會環(huán)境。

      網絡語言暴力;法律規(guī)制;立法構想

      從2006年網上廣為傳播的“銅須”事件到2011年的“盧美美”事件,直至2016年的“寶馬”事件,這些事件中均充滿了網絡語言暴力。關于網絡語言暴力的性質,學者們的觀點具有一致性, 那就是:網絡語言暴力屬于名譽侵權行為。既然屬于侵權行為,那就應當納入法律調整的范疇,以法律進行有效規(guī)制,這有利于拓寬法治空間,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懲治、震懾和預防網絡語言暴力侵權行為,凈化網絡社會環(huán)境。

      一、網絡語言暴力法律規(guī)制的必要性

      意識形態(tài)為社會不同團體的態(tài)度、遠期目標和興趣提供了認知基礎[1]。 早在10年前,網絡語言暴力法律規(guī)制是否必要形成了兩種對立觀點。一種認為沒有必要,其主要理由是:參與“網絡語言暴力”者極力查線索、取證據(jù)、尋知情者,他們所體現(xiàn)出的才智讓人肅然起敬,這種精神,正是維護社會正義必不可少的。更有學者認為網絡發(fā)揮了正面的輿論監(jiān)督作用,既促使了當事人良心上的覺悟,也對社會其他人有一定的觸動和約束[2]360;網絡語言暴力在道德上具有正義性,道德足以約束“網絡語言暴力”者;面對眾多的網民,法律無能為力。另一種認為有必要,其主要理由是:民意值得尊重,但程序和法律更應尊重?!懊褚獾膶徟小敝荒芡A粼诘赖驴絾柕膶用?,一旦損害了程序的公正,就意味著“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都可能受到損害[3]。

      2011年10月,我國30余家網站代表召開座談會,承諾共同打擊網絡語言暴力,并發(fā)表題為《文明上網抵制網絡語言暴力》宣言。該宣言指出:“作為世界上互聯(lián)網應用和普及最快的國家之一,互聯(lián)網這種‘雙刃劍’效應在中國體現(xiàn)得尤為突出。在眾多信息傳播手段和平臺中,沒有哪種平臺像如今的互聯(lián)網這樣充斥著各種語言暴力。某門戶網站的一項調查表明,60.8%的受訪者曾遭遇過網絡人身攻擊,另外有76.6%的人感覺網絡人身攻擊現(xiàn)象普遍存在??梢哉f,網絡語言暴力已經無處不在,并呈現(xiàn)出愈演愈烈的趨勢,甚至已經成為中國互聯(lián)網一個不光彩的‘標簽’?!?/p>

      網絡語言暴力規(guī)模巨大、影響力強、涉及范圍廣,輿論明顯“一邊倒”,甚至從網絡延伸到現(xiàn)實,給當事人的現(xiàn)實生活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屬于侵權行為,而且網絡語言暴力行為人具有網絡性和隱蔽性[4]。因此,以法律規(guī)制網絡語言暴力十分必要。

      我國《憲法》第35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51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據(jù)此,盡管言論自由被《憲法》第35條所確認,具有極高的法律地位, 但同時也受到《憲法》第51條的約束。網絡言論自由亦應如此,如果不以法律進行有效規(guī)制,網絡語言暴力必然泛濫成災,其結果無疑將給社會帶來巨大危害。

      《民法通則》第101條規(guī)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侵權責任法》第2條規(guī)定的民事權益包括隱私權和名譽權。網絡語言暴力行為違反了上述法律規(guī)定,屬于侵權行為,因此,就算網絡語言暴力行為在道德上具有正義性,也不應當作為逃避法律規(guī)制的理由,以法律規(guī)制網絡語言暴力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網絡語言暴力的立法構想

      我國現(xiàn)有的調整網絡語言暴力侵權方面的法律規(guī)范非常欠缺,加之民眾在這方面的法律意識淡漠,所以,時至今日網絡語言暴力現(xiàn)象仍然十分嚴重。有鑒于此,我國應當盡量加快這方面的立法工作,以利于有效規(guī)制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維護網絡世界秩序。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對網絡語言暴力的法律規(guī)制既不應當脫離傳統(tǒng)法律,又應當考慮網絡的特殊性,制定有針對性的法律規(guī)范。為了有效規(guī)制網絡語言暴力侵權行為,本文針對網絡語言暴力侵權行為的特殊性,在尊重我國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fā)的立法原則的基礎上,對網絡語言暴力的法律規(guī)制提出以下立法建議。

      (一)主體規(guī)制——規(guī)定網絡語言暴力中的侵權主體

      民事法律關系主體指的是參加民事法律關系、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自然人和法人,分為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網絡語言暴力侵權涉及的主體眾多,只有明確規(guī)定了網絡語言暴力中的侵權主體,其責任主體才能確定。網絡語言暴力侵權中,網絡語言暴力對象——被侵權人是隱私權、名譽權、身體健康權等民事權利的權利主體,而義務主體則是社會生活中不特定的任何人。凡是實施網絡語言暴力行為,損害權利主體合法權益的人,就是侵權主體,應當依法承擔侵權責任。

      根據(jù)《侵權責任法》第36條、2002年國務院公布施行的《互聯(lián)網上網服務營業(yè)場所管理條例》第2條第1款和2000年國務院公布施行的《互聯(lián)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的規(guī)定,網絡語言暴力中的侵權主體可以分為網絡用戶和網絡經營管理者兩大類。

      1.網絡用戶包括網絡信息最初發(fā)布者和網民。網絡信息最初發(fā)布者是將被侵權人的發(fā)布者個人認為“有違公德、公理,應予譴責”的事公布于網絡的第一人,如“銅須”事件中的“鋒刃透骨寒”先生(網名)。網絡信息最初發(fā)布者均是在被侵權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將被侵權人的個人信息包括肖像 (比如“銅須”和“幽月兒”的照片)公布在網絡上,引發(fā)了網民針對被侵權人的網絡語言暴力。應當說,網絡信息最初發(fā)布者是網絡語言暴力的源頭,是侵害被侵權人隱私權、名譽權等合法民事權利的始作俑者。

      網民是網絡語言暴力的主力軍,是侵害被侵權人隱私權、名譽權、身體健康權等民事權利的主要力量[5]。 在網絡語言暴力侵權中,造成被侵權人合法民事權利嚴重損害后果的往往不是網絡信息最初發(fā)布者而是網民,因為網絡信息最初發(fā)布者公布的信息引發(fā)了一些網民在不辨真假、非理性的、具有野蠻性沖動的情況下,不擇手段地采取種種措施,對被侵權人的信息進行上天入地的人肉搜索并網上公布,將現(xiàn)實生活中的被侵權人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接踵而來的是眾多網民刻薄尖酸的咒罵和兇狠無情的侮辱、攻擊、威脅或者不當評論,特別是網民將網絡語言暴力演變成現(xiàn)實生活中的暴力[6]。中國有句老話:一桶水淹不死人,一河水肯定淹死人[2]368。我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魯迅先生所說的“捧殺”和“棒殺”都指的是輿論殺人,輿論即眾口。

      2.網絡經營管理者包括網絡服務提供者和互聯(lián)網上網服務營業(yè)場所。網絡服務提供者包括網絡內容服務提供者和網絡技術服務提供者。前者指的是主動向網絡用戶提供內容的網絡主體,其法律地位與出版者相同,應當對所上傳內容的真實性與合法性負責[7]190。后者主要指提供接入、緩存、信息存儲空間、搜索和鏈接等服務類型的網絡主體,其不直接向網絡用戶提供信息。一般而言,除符合《侵權責任法》第36條第2、3款的規(guī)定以外,網絡技術服務提供者無須對網絡用戶提供的信息侵犯他人民事權益承擔責任[7]190。

      網絡服務提供者介于發(fā)布者和傳播者之間,他們雖無法在用戶文章發(fā)表之前進行閱讀、修改或刪除,即無法對發(fā)表的信息行使“充分的編輯方面的控制權”,但在用戶將文章上載并由系統(tǒng)自動發(fā)表后,他們完全可以對發(fā)表文章的內容進行刪節(jié)、修改甚至刪除,阻止其繼續(xù)傳播,防止影響的擴大[8]。網絡語言暴力事件中,網絡服務提供者未履行審查、修改、刪除、下載等法定的處理義務,這對事態(tài)的發(fā)展、規(guī)模、結局以及對被侵權人名譽權的侵害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有著重大而直接的影響[9]。因此,網絡服務提供者應成為網絡語言暴力事件中的侵權主體。

      根據(jù)《互聯(lián)網上網服務營業(yè)場管理條例》第2條第1款規(guī)定,互聯(lián)網上網服務營業(yè)場所經營單位是指通過計算機等裝置向公眾提供互聯(lián)網上網服務的網吧、電腦休閑室等營業(yè)性場所的經營單位。該條例第14條第8款規(guī)定:“互聯(lián)網上網服務營業(yè)場所經營單位和上網消費者不得利用互聯(lián)網上網服務營業(yè)場所制作、下載、復制、查閱、發(fā)布、傳播或者以其他方式使用含有侮辱或者誹謗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內容的信息。”據(jù)此,互聯(lián)網上網服務營業(yè)場所經營單位制作、下載、復制、查閱、發(fā)布、傳播或者以其他方式使用含有侮辱或誹謗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內容的信息的行為,屬于網絡語言暴力行為,其也應當是網絡語言暴力事件中的侵權主體。

      (二)客體規(guī)制——規(guī)定網絡語言暴力中隱私、名譽的范圍及其被侵害標準

      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所共同指向的對象,包括人格和身份、物、行為、智力成果[10]60。網絡語言暴力中的客體主要是指公民的隱私和名譽,也就是說,網絡語言暴力侵害的主要是公民的隱私權和名譽權。

      我國《民法通則》未將隱私權的保護單獨列出,而是將其歸在名譽權的保護中。隱私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說,隱私是指公民個人生活中不愿為他人公開或者知悉的,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的信息或者秘密,包括個人信息、個人生活和個人領域。比如生活習慣、學歷學位、身高體重、收養(yǎng)子女、照相簿、婚外情、年齡、通訊、患病等等。從狹義上說,隱私僅指男女兩性方面的一些秘密[11]3。隱私權指的是公民享有的個人信息、 個人生活、個人領域不受非法侵害的權利。實際上,無論是網上的隱私和名譽,還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隱私和名譽,其內涵都是一致的,本質上沒有區(qū)別,只是由于存在的環(huán)境、場合不同而形成的隱私內容有所不同[4]。比如,現(xiàn)實生活中不一定為隱私的“真實姓名”,在網上則成為隱私。所以,認定網絡語言暴力是否違法,不應脫離傳統(tǒng)法律,但應充分考慮網絡的特殊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0條第1款規(guī)定:“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 據(jù)此,認定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違法行為,應當符合上述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

      2000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關于維護互聯(lián)網安全的決定》第4條第1款規(guī)定:對利用互聯(lián)網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行為,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guī)定追究刑事責任。該《決定》第6條第2款規(guī)定:“利用互聯(lián)網侵犯他人合法權益,構成民事侵權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边@對維護網絡秩序具有積極的意義,但該規(guī)定過于原則,缺乏可操作性。

      《侵權責任法》雖然將隱私權和名譽權規(guī)定在民事權益中,但網絡中的隱私和名譽,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隱私和名譽有何不同,也與上述法律規(guī)定一樣,未作出具體區(qū)別性規(guī)定,尚難以完全懲治網絡語言暴力侵權行為。

      因此,我們建議立法上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明確規(guī)定網絡語言暴力中隱私、名譽的范圍及其被侵害標準:

      (1)規(guī)定在網上披露公民的姓名、電子郵箱地址、ID等應構成網絡隱私侵權。

      (2)規(guī)定對公民的電子郵箱、ID的侮辱、誹謗應構成網絡名譽侵權。

      (3)規(guī)定網上批評、評論言論的標準,不當批評、評論構成網絡名譽侵權。

      (4)規(guī)定BBS的點擊率、在線聊天人數(shù)、跟貼頻率和人數(shù)達到多少,作為認定公民的隱私權和名譽權被受到侵害的標準。

      (5)規(guī)定構成網絡名譽侵權不以“損害后果”為必備要件。

      (三)內容規(guī)制——規(guī)定網絡語言暴力中的不同網絡主體的義務

      民事法律關系內容,指民事主體所享受的民事權利和所承擔的民事義務[10]58。網絡語言暴力中,正是因為網絡用戶和網絡經營管理者義務不清,才造成了網絡語言暴力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因此,規(guī)定網絡用戶和網絡經營管理者的義務,對于維護正常的網絡秩序至關重要。網絡用戶和網絡經營管理者的義務,總體來說就是:不得利用網絡侵害他人的民事權益[12]。但是,不同網絡主體的義務應當在立法上分別考慮。

      我國《憲法》第35條規(guī)定,公民享有言論自由的權利,但是,該權利的行使應當在合法的范圍內?!睹穹ㄍ▌t》第101條規(guī)定:禁止用侮辱、誹謗方式侵害公民、法人的名譽權?!肚謾嘭熑畏ā返?6條第1款規(guī)定: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04條規(guī)定:宣揚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規(guī)定了宣揚隱私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侮辱或誹謗他人,損害他人名譽的,為侵害名譽權的行為。 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關于維護互聯(lián)網安全的決定》、國務院《互聯(lián)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和《互聯(lián)網上網服務營業(yè)場所管理條例》都規(guī)定了不得利用互聯(lián)網侮辱、誹謗他人。

      1.網絡用戶的義務

      (1)網絡信息最初發(fā)布者的義務。網絡信息最初發(fā)布者主要應承擔以下不作為的法定義務:

      ① 不得利用網絡竊取他人的個人信息。

      ② 不得未經他人允許,擅自將他人的個人信息發(fā)布在網上。

      ③ 在網絡上發(fā)布的信息不得含有侮辱、誹謗和宣揚他人隱私的內容。

      (2)網民的義務。對于網絡語言暴力主力——網民的義務,應當從網絡環(huán)境和現(xiàn)實生活兩方面加以考慮。

      ① 網民在網絡環(huán)境的義務。第一,不得損害他人名譽、正當評論和不披露、宣揚他人隱私的義務。第二,不得利用網絡搜索、公布他人身體特征、電郵地址、ID等個人信息的義務。第三,負有不得將網絡暴力演變?yōu)楝F(xiàn)實生活中暴力的義務。

      ② 網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義務。依據(jù)我國《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負有不得損害他人人身權和財產權的義務。

      2.網絡經營管理者的義務

      (1)網絡服務提供者(包括網絡內容提供者和技術提供者)的義務主要有:

      ① 不得制作、復制、發(fā)布、傳播含有侮辱或者誹謗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內容的信息*《互聯(lián)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第15條第8項的規(guī)定。。

      ② 負有“通知+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知道+必要措施”的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36條的規(guī)定。。

      ③ 不得竊取、擅自披露和宣揚他人個人信息。

      ④ 協(xié)助義務。當被侵權人、相關部門對侵權事實進行調查取證時,應當協(xié)助被侵權人、相關部門提供侵權事實的相關信息資料。

      特別指出,網絡內容服務提供者還應負有:第一,審查上傳內容(即信息和評論)的真實性和合法性。網絡內容服務提供者應當在發(fā)布的信息和發(fā)表的評論尚未廣泛傳播之前進行審查。第二,修改、刪除、下載虛假、違法的上傳內容。第三,限制或者禁止發(fā)布違法信息者、評論者發(fā)布信息或者評論。

      (2)互聯(lián)網上網服務營業(yè)場所的義務:不得制作、下載、復制、查閱、發(fā)布、傳播或者以其他方式使用含有侮辱或誹謗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內容的信息*《互聯(lián)網上網服務營業(yè)場所管理條例》第14條第8項規(guī)定。。

      (四)責任規(guī)制——規(guī)定網絡語言暴力侵權行為的民事法律責任

      1.關于責任主體問題。網絡語言暴力責任主體與網絡語言暴力侵權主體相同,因為侵權依法就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筆者等發(fā)表在《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的《網絡語言暴力概念認知及其侵權責任構成要件》[4]一文對這個問題已有論述,本文不再重復。

      2.關于責任種類問題?!痘ヂ?lián)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和《互聯(lián)網上網服務營業(yè)場所管理條例》對違法侵權主體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只規(guī)定了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沒有規(guī)定民事責任?!蛾P于維護互聯(lián)網安全的決定》只是規(guī)定了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 我們認為,為了保護被侵權人的合法權益,彌補被侵權人在精神和物質上的損害,懲治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相關法律應在立法上保持一致,均應規(guī)定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3.關于承擔民事責任方式問題?!蛾P于維護互聯(lián)網安全的決定》雖規(guī)定了民事責任,但沒有規(guī)定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我們認為,應當依據(jù)《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的有關規(guī)定,來確定網絡語言暴力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方式?!缎畔⒕W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規(guī)定的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的民事責任方式,作為網絡語言暴力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方式較妥。

      4.關于歸責原則問題。關于歸責原則的論述,見參考文獻[4]。

      [1]謝婷婷.媒體文本的批評語篇分析[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3(12):109-113.

      [2]邱業(yè)偉等.信息網絡與民法前沿問題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3]郭曉波,郭曉菊.法律阻止“網絡追殺”[J].法律與生活,2006(13):20.

      [4]邱業(yè)偉,紀麗娟.網絡語言暴力概念認知及其侵權責任構成要件[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38-43.

      [5]陶鵬.網絡監(jiān)督面臨的實踐困境與化解路徑[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4(4):94-99.

      [6]胡圣方.群體性事件網絡助燃作用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95-99.

      [7]王明勝.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釋義 [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8]陳曉航,李錦域.試析互聯(lián)網中的“人肉搜索”現(xiàn)象[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35-39.

      [9]羅卓.對網絡刪帖行為的法律規(guī)制——以口碑網站非法經營為例[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4(4):142-145.

      [10]彭萬林.民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11]邱業(yè)偉.民商法熱點問題理論與錯案研究[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5.

      [12]苗國厚,謝霄男.網絡空間治理法治化路徑:依法辦網、上網、管網[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5(9):87-90.

      (責任編輯馮軍)

      TheNecessityandLegislativeConceptionoftheLegalRegulationofInternetVerbalViolence

      QIUYe-wei

      (SchoolofLaw,Chongq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400065,China)

      TheoverflowingofInternetverbalviolencehasbroughtaboutenormousimpactonpeople’sbaselineofmoralitywithitsuniquewayandposedgreatchallengetocurrentlegalsystem.Sucheventscannotbepreventedonlybymoralcondemnation.Wehavetothinkaboutitfromalegalperspectiveandregulateitbywaysoflaw.Internetverbalviolenceisakindofactoftorttoreputation,soitshouldbeeffectivelyregulatedbylawintheaspectsofsubject,object,contentandresponsibility.By< class="emphasis_italic">doing

      ngthis,thespaceoflawrulingwillbebroadened,people’slegitimaterightsandinterestswillbebetterprotected,Internetverbalviolencetortwillbepunished,deterredandprevented,andnetworkatmospherewillbefinallypurified.

      Internetverbalviolence;legalregulation;legislativeconception

      2015-12-02

      邱業(yè)偉(1952—),男,湖南常德人,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民商法學。

      format:QIUYe-wei.TheNecessityandLegislativeConceptionoftheLegalRegulationofInternetVerbalViolence[J].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2016(9):94-98.

      10.3969/j.issn.1674-8425(s).2016.09.015

      D913

      A

      1674-8425(2016)09-0094-05

      引用格式:邱業(yè)偉.網絡語言暴力法律規(guī)制的必要性和立法構想[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6(9):94-98.

      猜你喜歡
      名譽權侵權人規(guī)制
      “獲益剝奪”規(guī)范意義的再審視
      ——以《民法典》第1182條前半段規(guī)定為分析對象
      主動退市規(guī)制的德國經驗與啟示
      南大法學(2021年4期)2021-03-23 07:56:10
      高空拋物,誰來擔責?
      中國工人(2019年7期)2019-09-10 11:25:28
      侵權責任法的過失相抵規(guī)則及其適用
      網絡名譽權的法律保護
      人民論壇(2019年3期)2019-02-14 02:37:48
      化解言論自由與名譽權沖突的法律方法
      法律方法(2018年1期)2018-08-29 01:13:44
      保護與規(guī)制:關于文學的刑法
      刑法論叢(2018年4期)2018-05-21 00:44:30
      支付被侵權人合理費用者的直接求償權探究
      論《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guī)制范疇
      法治研究(2016年4期)2016-12-01 03:41:40
      新聞侵害名譽權的若干問題分析
      新聞傳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2
      玛多县| 丁青县| 石狮市| 凤翔县| 大兴区| 高州市| 象山县| 吉木萨尔县| 垫江县| 罗甸县| 普安县| 双峰县| 卫辉市| 平舆县| 合作市| 浮梁县| 齐河县| 张家港市| 金堂县| 禄劝| 普格县| 嘉鱼县| 安化县| 鹿泉市| 固镇县| 邯郸县| 翁牛特旗| 元氏县| 清水河县| 资源县| 丰原市| 通州市| 周至县| 乳山市| 宜宾县| 孟津县| 邯郸市| 宝丰县| 扎赉特旗| 德令哈市| 中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