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禾
2月下旬,英國BBC-1臺推出了一部只有6集的間諜劇《夜班經(jīng)理》,第一集首播時收視人群便與BBC最近播出的熱門歷史大劇《戰(zhàn)爭與和平》不相上下,播出后好評如潮,重播時仍吸引了不少觀眾。據(jù)說美國AMC有線電視臺為了優(yōu)先購買《夜班經(jīng)理》在美國的播放版權,不惜花重金買下了BBC美國公司一半的股份。這部電視劇之所以反響熱烈,除了BBC一貫精良的制作水準,“抖森”湯姆·希德勒斯頓和休·勞瑞兩位有著極高人氣的演員加盟,吸引許多粉絲慕名而來。此外,《夜班經(jīng)理》改編自英國著名間諜小說大師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的同名小說,而約翰·勒卡雷本人一向被視為品質保障之一。
1979年,BBC播出了根據(jù)勒卡雷小說《鍋匠,裁縫,士兵,間諜》改編的電視劇,當時恰逢BBC的勁敵、英國第二大無線電視經(jīng)營商ITV舉行罷工,于是多達850萬觀眾收看了這部電視劇,幾天后重播時收看人數(shù)仍有300萬,口碑和評價也是高居不下,獲得當年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9項提名。隨著《鍋匠,裁縫,士兵,間諜》的巨大成功,勒卡雷也成了各大制片商眼中的香餑餑。
“從小就被迫學會了如何騙人”
約翰·勒卡雷這位84歲高齡的老爺子自1961年發(fā)表處女作以來,至今已出版了23部小說,幾乎每隔兩三年就會有一部作品出版,也算是筆耕不輟的高產(chǎn)作家。在他的眾多作品中,已有14部已被改編成電影電視與觀眾見面,第15部改編的作品《我們這種叛徒》也將于今年5月在BBC播出。6年前,勒卡雷的兩個兒子斯蒂芬和西蒙·康威爾成立了一家制片公司,陸續(xù)推出一系列改編自勒卡雷作品的影視劇作品,《最高通緝犯》、《夜班經(jīng)理》和《我們這種叛徒》都是出自該制片公司。
約翰·勒卡雷其實只是大衛(wèi)·約翰·康威爾的筆名,“John le Carré”源自法語,大意為安分守法的人,這或許是對他個人早年經(jīng)歷的一種無聲抗議。勒卡雷出生于英格蘭多塞特郡一個特殊的家庭,在他人生前十幾年可以說一直生活在一種自我封閉、誠惶誠恐的環(huán)境中,而這很大程度上源自父親羅尼·康威爾造成的童年陰影。
羅尼·康威爾是個老騙子、戰(zhàn)爭投機分子、花花公子、詐騙囚犯、樂天派、精神分裂者,有時候他是風度翩翩、揮金如土的百萬富翁,轉眼間又會負債累累四處躲債,不僅連兒子們的學費都支付不起,而且為了躲債,還不惜讓他們出面哄騙債主,喝醉酒之余還會對年幼的孩子隨意欺凌。勒卡雷曾形容自己“從小就被迫學會了如何騙人”,“常常過著一種既像百萬富翁又像乞丐的生活”。在父親的安排下,勒卡雷被送往潘伯恩附近的圣安德魯斯預科學校。那所管理極為嚴苛的寄宿學校在勒卡雷看來猶如地獄,他因為精神壓力過大,還曾假裝癲癇發(fā)作,并且居然接受了手術。1975年羅尼·康威爾去世,勒卡雷為父親的葬禮儀式支付了費用,而本人并未參加葬禮。父親帶給他的心理創(chuàng)傷一生都難以愈合。
不到17歲,勒卡雷就離開了父親為他安排好的學校,前往瑞士伯爾尼大學,他在那里習得一口流利的德語。一年后,勒卡雷應征入伍,在英國駐奧地利的衛(wèi)戍部隊服役,因為德語優(yōu)勢,他被分配到情報部門,為那些穿過鐵幕進入西方國家的人士提供德語咨詢服務。1952年,21歲的勒卡雷回到英國,進入牛津大學林肯學院學習現(xiàn)代語言學,同時他還繼續(xù)為英國情報機構軍情五處(負責國內情報)工作,監(jiān)視并舉報周圍的左翼同學和朋友,找到他們的住處,而后寫成政治報告上交。這種帶有背叛性質的雙面生活嚴重拷問著勒卡雷的良心。
大學期間他一度退學與一名空軍少將的女兒安·夏普結婚,一年后又再度回到牛津繼續(xù)完成學業(yè)。1956年以一等榮譽學位畢業(yè)后,勒卡雷選擇進入伊頓公學當了兩年語言老師,而后以官員身份加入軍情五處,1960年調入軍情六處(負責對外情報),不久就被派往英國駐聯(lián)邦德國首都波恩大使館擔任初級外交官,從事情報工作。
1964年,勒卡雷被迫結束了自己的間諜生涯。當時潛伏在英國情報機構二十余年的“雙料間諜”、“劍橋五杰”之一的金·菲爾比,向蘇聯(lián)情報機構克格勃提供了數(shù)十名英國間諜名字的名單,許多英國特工被暗殺身亡。勒卡雷也在菲爾比的泄密名單上,不過幸運的是他逃過一劫。辭去間諜工作后,勒卡雷成為了一名職業(yè)作家。
對情報工作的貢獻微乎其微
有人曾如此恰如其分地形容勒卡雷:勒卡雷是一個偉大的作家,卻是個平庸的間諜。他在英國情報機構斷斷續(xù)續(xù)工作了十年,但從未經(jīng)歷過什么危險的事。一個曾經(jīng)雇傭過勒卡雷的情報機關前任主管就曾公開宣稱,勒卡雷對情報工作的貢獻微乎其微。
或許是因為對這份工作感到無聊,在軍情六處任職期間,勒卡雷開始了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他曾說過:“(我)生來就注定與謊言為伴,被一個行業(yè)培養(yǎng)、訓練成了一個以謊言為生的人,又以一個小說家的身份行走其間?!?961年,勒卡雷完成了處女作《死亡預約》,一個經(jīng)典的間諜形象阿歷克·利瑪斯誕生了。但直到1963年第三本小說《柏林諜影》(又譯《冷戰(zhàn)諜魂》)問世,勒卡雷才開始聲名鵲起。而這還得歸功于牛津大學林肯學院院長格雷厄姆·格林對這部小說的至高評價:“這是我讀過最好的間諜小說?!庇捎诶湛ɡ椎墓ぷ飨喈斆舾?,所以他早期的小說都被事先要求交給外交部和情報機構審核以后才能出版,并禁止署上真實姓氏,于是有了約翰·勒卡雷這一筆名。
《夜班經(jīng)理》于2016年2月開始在BBC-1臺播出,好評如潮
這部小說不僅在英國火了,在美國、德國、法國也成為暢銷書。在美國市場,《柏林諜影》的銷量遠超最新的“007”系列詹姆斯·邦德的作品。在美國宣傳小說期間,勒卡雷受到如明星般的歡迎。當初該小說出版時,其出版商維克多·格蘭茨僅支付給勒卡雷175英鎊的預付稿費,僅在一年之后該小說就賣出了十幾萬冊。勒卡雷憑借這部小說咸魚翻身,一夜暴富,成為百萬富翁,并確立了自己間諜小說作家的國際地位。在《柏林諜影》發(fā)表50年周年之際,勒卡雷撰文寫道:“我把這部小說看作發(fā)生在我內心中的一次未被掩飾好的爆炸,這次爆炸之后,我的人生就此改寫?!薄栋亓终櫽啊返某晒o勒卡雷和他的家人帶來巨大的沖擊。隨著勒卡雷事業(yè)的走紅,他與妻子安·夏普的婚姻也亮起紅燈,不久離婚。
盡管在情報界工作的時間并不長,但外界一直將他的寫作與他的間諜身份捆綁在一起。《柏林諜影》走紅后,有一種普遍的觀點認定書中的故事不僅是真實事件,劇情還與當時美俄冷戰(zhàn)情形“不謀而合”。他在美國宣傳該書時,當?shù)赜浾邔λ浩鸸ブ?,認為他撒謊掩蓋自己的間諜身份,這讓他幾十年來都很反感接受記者采訪。當年,《柏林諜影》的故事是經(jīng)過英國外交部和軍情局仔細審核通過的,結論稱故事“純屬虛構,與個人經(jīng)歷無關,也不會造成安全問題”。而且以勒卡雷當時在業(yè)內的層級,很難接觸到頂級秘辛。但是外界并不相信勒卡雷的寫作天賦。即使50年過去,勒卡雷也難消心中的憤怒:“我意識到我會永遠被看作一名間諜出身的作家,而不是一名僅僅在那個秘密世界里做過一丁點事情并把這些寫出來的正常作家?!?/p>
作品主角影射父親
勒卡雷5歲時,因忍受不了父親的欺凌,母親丟下他和7歲的哥哥一走了之,直到21歲前他都不知道母親是誰。他后來在給哥哥的信中寫道:“我們是被冰封的孩子,而且永遠都是?!崩湛ɡ讖男【驮谌狈δ感郧楦械氖澜缋镩L大,即使后來上學也被父親送進了昂貴的全男生的預科學校和公立學校。由此產(chǎn)生的后遺癥也折射到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
人們都說改編勒卡雷眾多作品的一個常見問題就是如何讓中年公務員的辦公室奪權戲碼引人入勝,但更大的改編難點在于,勒卡雷筆下缺乏女性人物。BBC拍攝的《鍋匠,裁縫,士兵,間諜》劇集中有25位演員,有名字的女性只有3位。即使出現(xiàn)女性角色,著墨點也非常少,她們不是叛徒就是亟待拯救的“花瓶”。為了迎合當下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制片方對最新改編的《夜班經(jīng)理》和《我們這種叛徒》兩部劇集都做了相應處理。
《夜班經(jīng)理》的導演選擇的是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丹麥女導演蘇珊娜·比爾,而且制片人將原來劇本中招募主人公派恩的主諜報官從倫納德·波爾先生變成了安吉拉·波爾女士,扮演這一角色的奧利維亞·科爾曼當時還有孕在身。也許是認識到了勒卡雷筆下女性人物的不足,《我們這種叛徒》改編時也選了一位女導演蘇珊娜·懷特,她把勒卡雷的這部晚期作品拍成了對男性主義婚姻的探討。《我們這種叛徒》為順應時代發(fā)展,還做了其他調整。勒卡雷時代的英國軍情局,一眼望去幾乎全是中產(chǎn)階級白人男性,導演蘇珊娜·懷特特意將其中一名情報人員的角色交給一名埃及演員扮演,并在劇中添加了即興創(chuàng)作的臺詞:“如果你不想干這個,你可以滾回去反恐了。”而軍情局現(xiàn)在正需要這樣有中東血統(tǒng)的人。
破碎的家庭對勒卡雷的影響是長期且深刻的,他筆下塑造的很多反面角色都有他父親的影子。當下正在熱播的《夜班經(jīng)理》中,休·勞瑞飾演的軍火貿易商理查德·諾珀是個非常迷人親和、有號召力、風趣幽默、精明過人又老謀深算的英國商人,但他卻利用這些來作惡。盡管勒卡雷的官方傳記作者亞當·席思曼認為諾珀與勒卡雷的父親并無相似之處,但外界普遍認為勒卡雷是在借諾珀來影射自己的父親,一個曾因詐騙而入獄的大騙子。他在1993年接受《衛(wèi)報》采訪時回憶,“他父親的關系網(wǎng)邊緣”有陰謀政客和邊緣商人。
“過去的50年里,諜報世界與我們所在世界的道德并無二致”。對于改編自己的作品,勒卡雷關注的并不是那些細枝末節(jié)的改動,他更在意的是軍火交易的真實性,是故事核心中的犯罪。正如“抖森”在接受采訪時所說,勒卡雷最擅長解析英倫風格的東西,他的書中始終貫穿著一種特別的英倫氣息,一點點地流露出他的價值觀、幽默感以及對世界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