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烏蘭察布市博物館館藏清代蒙文銀質(zhì)乘驛牌考釋

      2016-03-27 07:40:05李樹國
      草原文物 2016年2期
      關(guān)鍵詞:黃銅鉚釘器物

      李樹國

      (烏蘭察布市博物館)

      烏蘭察布市博物館館藏清代蒙文銀質(zhì)乘驛牌考釋

      李樹國

      (烏蘭察布市博物館)

      烏蘭察布 清代 蒙古文字 乘驛牌

      烏蘭察布市博物館館藏文物中有16件清代蒙古文字銀質(zhì)乘驛牌。這些乘驛牌根據(jù)區(qū)域、爵位、官職的不同可以分為6大類。1.與盟長貝子有關(guān)。烏蘭察布盟盟長貝子使者全境乘驛牌2件。2.與副盟長貝子有關(guān)。烏蘭察布盟副盟長貝子使者乘驛牌,Ia、Ib兩式共5件。3.與副盟長烏喇特中旗扎薩克有關(guān)。烏蘭察布盟副盟長烏喇特中旗扎薩克公差使者乘驛牌1件。4.與喀爾喀扎薩克多羅達爾罕君王(旗)有關(guān)的共有6件,其中烏蘭察布盟扎薩克達爾罕旗貝子、協(xié)理臺吉之使者乘驛牌1件,烏蘭察布盟盟長喀爾喀扎薩克多羅達爾罕王公差使者乘驛牌1件,喀爾喀扎薩克多羅達爾罕郡王(旗)協(xié)理臺吉之使者乘驛牌1件,烏蘭察布盟喀爾喀扎薩克多羅達爾罕貝勒使者乘驛牌2件,扎薩克多羅達爾罕郡王旗管旗章京之使者旗內(nèi)乘驛牌1件。5.與旗正參領(lǐng)與章京有關(guān)的乘驛牌2件,扎薩克多羅達爾罕郡王旗管旗章京之使者旗內(nèi)乘驛牌1件,旗正參領(lǐng)處公差所遣使者乘驛牌1件。6.與喇嘛有關(guān)的乘驛牌。有廣福寺達喇嘛隨侍領(lǐng)催旗內(nèi)乘驛牌1件。

      圖一 烏蘭察布盟盟長貝子使者全境乘驛牌及拓片

      一、館藏清代蒙文銀質(zhì)乘驛牌介紹

      1.烏蘭察布盟盟長貝子使者全境乘驛牌

      2件??傎~登記號:WB03032、WB03033,器物編號A3:0013、A3:0014。器形相同,均為片狀,頂端為花瓣邊弧形,下端呈平齊直線形,長條狀,整體呈圭形(圖一,1)。質(zhì)地為復合質(zhì)地,由黃銅、銀、牛皮組成,有面部、主板、背部及跨鏈四部分。制作方法為銅包銀,銅鉚釘加固,背銅扣連接牛皮跨鏈(圖一,4)。

      面部以黃銅捶制,鏨刻如意回弦紋,上半部呈內(nèi)空花瓣三角形,下部呈長方“口”字形(圖一,2)內(nèi)現(xiàn)主板文字部分。

      圖二 烏蘭察布盟盟長貝子使者全境乘驛牌局部紋飾

      圖三 烏蘭察布盟副盟長貝子使者乘驛牌Ia式及其部分拓片

      主板以銀捶制,片狀,呈圭形。面部橫向銅條分割銀板上下兩部。上為刻花紋部分,呈花瓣三角形,陽刻有單龍戲珠紋樣(圖二),下為乘驛牌的文字部分,呈長方形,陽刻蒙古文字,四列14個文字,用拉丁文拼寫該組蒙古語文字讀音為“ulan?ab-un qiγulγan-u daruγ-a beise-ten-i daqura neigem-iyer ulaγ-a nuqu temdeg”,漢譯為“烏蘭察布盟盟長貝子使者全境乘驛牌”(圖一,6)。

      背部以黃銅捶制,片狀,呈圭形,素面,其上部有兩個“”形連接口鉚釘固定于銅板,與牛皮跨鏈連接(圖一,5)。

      A3:0013牌 體 高17、 寬10、厚0.36、皮鏈長16.1厘米,器物通高24.6厘米,重222.3克(圖一,1)。

      A3:0014牌 體 高17、 寬10、厚0.35、皮鏈長16厘米,器物通高23.8厘米,重219.4克(圖一,2)。

      2.烏蘭察布盟副盟長貝子使者乘驛牌

      5件。總賬登記號WB03034、器物編號A3:0011;總賬登記號WB03035、器物編號A3:0010;總賬登記號WB03036,器物編號A3:0009;總賬登記號WB03037;器物編號A3:0008;總賬登記號WB03038,器物編號A3:0012等各1件。

      根據(jù)蒙古文字鏨刻特點、器物形狀及制作方法的不同可分為Ia、Ib兩式。

      Ia式:3件。編號A3:0011、A3:0010、A3:0008;片狀(圖三),頂端為弧形,下端平齊直線形,整體呈拱形。復合質(zhì)地,黃銅、銀、牛皮組成,有面部、主板、背部及跨鏈四部分。制作方法銅包銀,銅鉚釘加固,背護牛皮墊,銅扣連接牛皮鏈。

      面部,黃銅捶制,鏨刻而成。半圓狀,呈拱形。整體黃銅捶制半圓形條狀物內(nèi)邊鏨出一條凹弦紋;由兩個部分組成,連接處用錫條焊接。上部拱形,下部直線狀,用銅鉚釘固定于銀板上。

      主板,銀捶制,片狀,呈拱形。面部陽刻有3列12個蒙古文字 “(圖三,7)。用拉丁文拼寫該組蒙古語文字讀音為“ulan?ab-un qiγulγan-u ded daruγ-a beise-yin el?i ulaγ-a unuqu temdeg ”,漢譯為“烏蘭察布盟副盟長貝子使者乘驛牌”。

      背部,黃銅板,片狀,呈拱形,素面。黃銅板背上部有兩個平行“

      ”形黃銅制作的鏈接扣,用黃銅鉚釘固定在銅板背上部,內(nèi)套有皮質(zhì)鏈(圖三,4)。

      護墊,牛皮制作,片狀,拱形。被套在黃銅扣上,被壓在皮跨鏈下(圖三,6)。

      跨鏈,牛皮制作,似套鎖型。套在連接扣上。

      編號A3:0011,黃銅邊鉚釘,原有6個鉚釘,后因器物損壞,而加固4個鉚釘,牌體高11.5、寬6、厚0.35厘米, 器物通高18.5、皮鏈長11.6厘米,重101.7克(圖三,1)。

      編號A3:0010,黃銅鑲邊鉚釘有6個,牌體高11.5、寬6.0、厚0.35厘米,器物通高19.3、皮鏈長11.6厘米,重105.7克(圖三,2)。

      圖四 Ib式烏蘭察布盟副盟長貝子使者乘驛牌及其拓片

      編號A3:0008,黃銅邊鉚釘有6個鉚釘,高11.5、寬6.7、厚0.35厘米;器物通高16.3、皮鏈長11.6厘米,重73.3克(圖三,3)。

      Ib 式:2件。編號A3:0009、A3:0012,片狀。頂端為三角形,下端平齊直線形的長條狀,整體呈圭形。復合質(zhì)地,黃銅、銀、牛皮組成,有面部、主板、背部及跨鏈四部分。制作方法為銅包銀、鉚釘加固、背銅扣連接牛皮跨鏈。銀板鑲黃銅邊,鏨刻花草紋;上部用五個帽釘排列“︿”形裝飾。背加黃銅素面板,用黃銅鉚釘固定,黃銅鑲邊、銀板和背板。

      面部,黃銅捶制,鏨刻而成,呈圭形。可以分為上下兩部,上部呈花瓣邊三角形,下部呈長方條形。

      主板,銀捶制,片狀,呈長方形。面部陰刻有三列12個蒙古文字 “”(圖四,5、6)。用拉丁文拼寫該組蒙古語文字讀音為“ulan?ab-un qiγulγan-u ded daruγ-a beise-yin el?i ulaγ-a unuqu temdeg”,漢譯為“烏蘭察布盟副盟長貝子使者的乘驛牌”。

      背板,黃銅捶制,片狀,呈圭形,素面。黃銅板背上部有兩個平行“ ”形黃銅制作的鏈接扣,內(nèi)套有皮質(zhì)鏈,用黃銅鉚釘固定在銅板背上部,后附牛皮護墊(圖四,2、4)。

      A3:0009黃銅鑲邊,鉚釘有14個,其中裝飾帽釘5個,加固鉚釘9個。牌體高12.5、寬6.8、厚0.35厘米;器物通高18.4、皮鏈長12.6厘米,重68.1克(圖四,1)。

      A3:0012黃銅鑲邊,鉚釘有19個,其中裝飾帽釘5個,加固鉚釘14個。牌體高12.5、寬6.8、厚0.35厘米;器物通高18.4、皮鏈長12.6厘米,重68.1克(圖四,2)。

      3.烏蘭察布盟副盟長烏喇特中旗扎薩克公差使者乘驛牌

      1件??傎~登記號WB03039、器物編號A3:0006。片狀(圖五,3),頂端呈梯形,下端平齊直線形(圖五,1)。復合質(zhì)地,黃銅、銀、牛皮組成,有面部、主板、背部及跨鏈四部分。制作方法為銅包銀、銅鉚釘加固、背銅扣連接牛皮跨鏈。

      面部,黃銅捶制,呈平頭圭形框架,外框鏨刻有纏枝蓮紋、凹弦紋、弦斷紋,上部分割體為素面。

      主板,銀捶制,銀板可以分為上下兩部分,上為梯形刻花紋部分,陽刻有演化的纏枝蓮花紋用來表示“雙龍戲珠”圖案(圖五,1),下半部為文字部分。銀板上陽刻蒙古文字5列,共25個字?!啊保▓D五,4)。用拉丁文拼寫該組蒙古語文字讀音為“ulaγan ?abun qiγulγan-u ded daruγ-a urad-un dumdadu qosiγu-yi ?akiqu ?asaγ güng-ten-ü γa?ar-e?e alban ?arulγan-u el?in ulaγ-a unuqu temdeg”,漢譯為“烏蘭察布盟副盟長烏喇特中旗扎薩克公差使者乘驛牌”。

      背板,黃銅捶制,片狀,呈圭形,素面。黃銅板背上部有兩個平行“ ”形黃銅制作的鏈接扣,內(nèi)套有皮質(zhì)鏈,用黃銅鉚釘固定在銅板背上部,后附牛皮護墊(圖五,2)。

      A3:0006牌體高14.2、寬7.7、厚0.3厘米,器物通高18.3、皮鏈高14.3厘米,重138.3克(圖五,1)。

      4.與烏蘭察布盟扎薩克達爾罕旗有關(guān)的乘驛牌共6件。

      圖五 烏蘭察布盟副盟長烏拉特中旗扎薩克公差使者乘驛牌及拓片

      圖六 烏蘭察布盟扎薩克達爾罕旗貝子、協(xié)理臺吉之使者乘驛牌及拓片

      其中,烏蘭察布盟扎薩克達爾罕旗貝子、協(xié)理臺吉之使者乘驛牌1件,烏蘭察布盟盟長喀爾喀扎薩克多羅達爾罕王公差使者乘驛牌1件,喀爾喀扎薩克多羅達爾罕郡王(旗)協(xié)理臺吉之使者乘驛牌1件,烏蘭察布盟喀爾喀扎薩克多羅達爾罕貝勒使者乘驛牌2件,扎薩克多羅達爾罕郡王旗管旗章京之使者旗內(nèi)乘驛牌1件。

      (1)烏蘭察布盟扎薩克達爾罕旗貝子、協(xié)理臺吉之使者乘驛牌

      1件??傎~登記號WB03040、器物編號A3:0016、片狀(圖六,3)上端花瓣狀,尖頭;下端平齊。呈圭形(圖六,1),復合質(zhì)地,銀、黃銅、牛皮組成,有面部、主板、背部及跨鏈四部分。制作方法為銅包銀、銅鉚釘加固、背銅扣連接牛皮跨鏈。

      面部,被黃銅保護殼分成上下兩個部分。黃銅保護殼鏨刻有回旋紋,被黃銅分割成上下兩部分的銀板上部陽刻有“單龍戲珠”紋樣,呈花瓣邊三角形。下半部呈長方形。

      背板,黃銅捶制,片狀,呈圭形,素面。黃銅板背上部有兩個平行

      形黃銅制作的鏈接扣,內(nèi)套有皮質(zhì)鏈,用黃銅鉚釘固定在銅板背上部(圖六,2)。

      A3:0016牌體高17.2、寬9.9、厚0.3厘米,器物通高25.6、皮鏈長17.3厘米,重295.9克(圖六,1)。

      (2)烏蘭察布盟盟長喀爾喀扎薩克多羅達爾罕王公差使者乘驛牌

      1件。總賬登記號WB03041、器物編號A3:0003。片狀(圖七,3),頂端花瓣狀弧頭;下端齊平直線形。復合質(zhì)地,黃銅、銀、牛皮組成,有面部、主板、背部及跨鏈四部分。

      面部,黃銅制作,分上下兩部。上部花瓣扇形,陰刻有荷花,下部直線“口”字形,陰刻有回旋紋(圖七,1),面部有對稱三對鉚釘。

      主板,銀捶制,呈長方形,銀板上陽刻5列21個蒙古文字,“”(圖七:4)用拉丁文拼寫該組蒙古語文字讀音為“ulaγan ?ab-un qiγulγan-u daruγ-a qalq-a-yin ?asaγ t?r?-yin darqan wang-tan-u alban-u el?i ulaγ-a unuqu temdeg”。漢譯為“烏蘭察布盟盟長喀爾喀扎薩克多羅達爾罕王公差使者乘驛牌”。

      背板,黃銅板,片狀,素面。黃銅板背上部有兩個平行“ ”形黃銅制作的鏈接扣焊接在背板上,與皮鏈連接(圖七,2)。

      A3:0003牌體高16.1、寬9.5、厚0.3厘米,器物通高19.5、皮鏈長12.1厘米,重312.5克(圖七,1)。

      圖七 烏蘭察布盟盟長喀爾喀扎薩克多羅達爾罕王公差使者乘驛牌及拓片

      (3)喀爾喀扎薩克多羅達爾罕郡王(旗)協(xié)理臺吉之使者乘驛牌

      1件。總賬登記號:WB03042,器物編號A3:0001。片狀(圖八,3),上端為花瓣弧形,下端平齊,呈圭形(圖八,1)。黃銅、銀、牛皮組成,有面部、主板、背板及跨鏈四部分。面部黃銅捶制,主板白銀制作,背板用鐵板制作。制作方法銅包銀,鉚釘加固,背鐵板與鐵制扣連接牛皮跨鏈(圖八,2)。

      圖八 喀爾喀扎薩克達爾罕君王協(xié)理臺吉使者的乘驛牌及拓片

      面部,用黃銅捶制,框架狀,分成上下兩個部分。上端弧頭傘形,下端平齊,整體呈弧頭圭狀。黃銅鏨刻有凹弦紋、素面。上部傘狀部位用三個銀泡釘裝飾。固定在主板上。

      主板,用銀捶制,銀板上陽刻有清代蒙古文字4列17個字:“”,(圖八,4)。用拉丁文拼寫該組蒙古語文字讀音為“qalq-a-yin ?asaγ t?r?-yin darqan giyun wang-tan-u tusalaγ?i tai?i-yin el?i ulaγ-a unuqu temdeg”。漢譯為“喀爾喀扎薩克多羅達爾罕郡王(旗)協(xié)理臺吉使者的乘驛牌”。

      背板,銅質(zhì),板狀,呈弧頭圭形,素面。銅板背上部有一個“ ”形銅質(zhì)鏈接扣,用4個鉚釘固定在背板上部,與皮鏈連接(圖八,2)。

      A3:0001牌體高14、寬7.1、厚0.35厘米,乘驛牌通長19.4、皮鏈長14厘米,重272克。

      (4)扎薩克多羅達爾罕郡王旗管旗章京之使者旗內(nèi)乘驛牌

      1件。總賬登記號:WB03043,器物編號A3:0002;片狀(圖九,3),上端為弧形尖頭,下端平齊,呈圭形(圖九,1)。黃銅、銀、牛皮組成,有面部、主板、背部及跨鏈四部分(圖九,2)。

      面部,黃銅捶制,框架狀,分成上下兩個部分。上端弧頭傘形,下端平齊,整體呈弧頭圭狀。黃銅鏨刻有凹弦紋、素面。上部傘狀部位用4個銀泡釘三角形裝飾;固定在主板上。

      主版,銀質(zhì),面板和背板中間,陽刻蒙古文字,4列21個字:“”(圖九,4)。用拉丁文拼寫該組蒙古語文字讀音為“?asaγ t?r?yin darqan giyun wang-tan-u qosiγun-u qosiγu-yi ?akiruγ?i ?anggi-yin el?i qosiγun-u dotur-a ulaγ-a unuqu temdeg”。漢譯為“扎薩克多羅達爾罕郡王旗管旗章京之使者旗內(nèi)乘驛牌”。

      背板,銅質(zhì),板狀,呈弧頭圭形,素面。銅板背上部有一個“ ”形銅質(zhì)鏈接扣,用2個鉚釘固定在背板上部,與皮鏈連接(圖九,2)。

      A3:0002牌體高13.7、寬7.8、厚0.35厘米,器物通高18.5厘米,重179.4克。

      (5)烏蘭察布盟喀爾喀扎薩克多羅達爾罕貝勒使者乘驛牌

      2件。 總 賬 登 記 號:WB03044、WB03045,器物編號A3:0004、A3:0007。

      根據(jù)制作工藝和材質(zhì)的不同可以分為Ia和Ib2式。

      Ia式:1件??傎~登記號:WB03044器物編號A3:0004,殘,跨鏈和面部裝飾缺損,片狀(圖一○,3),上端為花瓣狀,弧形圓頭,下端平齊(圖一○,1)。復合質(zhì)地,黃銅、銀、牛皮組成,有面部、主板、背部及跨鏈四部分(圖一○,2)。

      面部,裝飾部分已脫落;剩上花瓣狀,下長方形框架。紋飾有凹弦紋。

      主板,銀質(zhì),被包于黃銅框架,陽刻蒙古文字4列17個字:“”(圖一○,4)。用拉丁文拼寫該組蒙古語文字讀音為“ulan?ab-un qiγulγan-u qalq-a-yin ?asaγ t?r?-yin darqan beile-ten-ü el?i ulaγ-a unuqu temdeg”。漢譯為“烏蘭察布盟喀爾喀扎薩克多羅達爾罕貝勒使者乘驛牌”

      背板,銅質(zhì),板狀,呈弧頭圭形,素面。銅板背上部有與皮鏈連接,皮鏈部分已經(jīng)缺損(圖一○,2)。一個“”形銅質(zhì)鏈接扣,用2個鉚釘固定在背板上部,

      圖九 扎薩克達爾罕君王旗管旗章京使者旗內(nèi)乘驛牌及拓片

      圖一○ Ia式烏蘭察布盟喀爾喀扎薩克多羅達爾罕貝勒使者乘驛牌及其拓片

      圖一一 Ib式烏蘭察布盟喀爾喀扎薩克多羅達爾罕貝勒使者乘驛牌及其拓片

      A3:0004牌體高13.5、寬6.7、厚0.35厘米,器物通高13.5厘米,重121.5克。

      Ib式:1件??傎~登記號:WB03045,器物編號A3:0007,片狀(圖一一,3),上端為花瓣狀,弧形圓頭,下端平齊,呈圓頭圭形,殘。(圖一一,1)。黃銅、銀、牛皮組成,有面部、主板、背部及跨鏈四部分(圖一一,2)。剩下花瓣狀框架。

      背板,銅質(zhì),板狀,被包入面板,素面。銅板背上部有兩個平行“”形銅質(zhì)鏈接扣,焊接固定在背板上部,與皮鏈連接(圖一一,2)。

      圖一二 旗正參領(lǐng)處公差所遣使者乘驛牌照片及拓片

      A3:0007牌體高10.9、寬4.4、厚0.33厘米,器物通高15.8厘米,重72.3克。

      5.旗正參領(lǐng)處公差所遣使者乘驛牌

      1件??偟怯浱枺篧B03046,器物編號A3:0005,片狀(圖一二,4)。上端為花瓣弧形,下端平齊。黃銅、銀、鐵、牛皮組成整體器物。器物由面部、主板、背板及跨鏈四部分組成。面部黃銅捶制,主板白銀制作,背板用黃銅制作。制作方法銅包銀,鉚釘加固,背銅板與銅制扣連接牛皮跨鏈(圖一二,2)。

      面部,用黃銅捶制,框架狀,分成上下兩個部分。上端弧頭傘形,下端平齊,整體呈弧頭圭狀。黃銅鏨刻有凹弦紋、素面。上部傘狀部位用一個銀泡釘裝飾。固定在主板上(圖一二,1)。

      A3:0005牌體高12.6、寬6.8、厚0.35厘米,器物通高19.4厘米,重110.5克。

      6.廣福寺達喇嘛隨侍領(lǐng)催旗內(nèi)乘驛牌

      1件。總賬登記號WB03047,器物編號A3:0015。器形板狀,上端為花瓣狀圓頭,下端平齊,呈圭形(圖一三,1)。黃銅、銀、牛皮組成,有面部、主板、背部及跨鏈四部分。制作方法銅包銀,鉚釘加固,背銅扣連接牛皮跨鏈(圖一三,2)。

      面部,用黃銅捶制,框架狀,分成上下兩個部分。上端花瓣形,下端平齊。黃銅鏨刻有雙層凹弦紋、素面。上部傘狀部位用三個銀泡釘裝飾。固定在主板上(圖一三,1)。

      主板,銀質(zhì),被面板和背板包在內(nèi),陽刻蒙古文字四列15字:“”(圖一三,3)。用拉丁文拼寫該組蒙古語文字讀音為“buyan-ni badaraγuluγ?i süm-e-yin da blam-a-yin bo?oγo qosiγun-u dotor-a ulaγ-a unuqu temdeg”。漢譯為“廣福寺達喇嘛隨侍領(lǐng)催旗內(nèi)乘驛牌”。

      背板,銅質(zhì),板狀,素面。銅板背上部有一個“

      ”形銅質(zhì)鏈接扣,鉚釘固定在背板上部,與皮鏈連接(圖一三,2)。

      A3:0015牌體高12.1、寬6.6、厚0.35厘米,器物通高15.2厘米,重174.3克。

      二、相關(guān)問題探討

      1.乘驛牌上所出現(xiàn)的蒙古語“烏蘭察布的楚固拉干(ulaγan ?ab-un qiγulγan)”在本文中漢譯為“烏蘭察布盟”。烏蘭察布為地名。盟,原為蒙古封建主的會盟與集會①。清代史料中沒發(fā)現(xiàn)記載有行政區(qū)域名稱為“楚固拉干(qiγulγan)”一詞,有“盟”;盟為禮制名。清代對內(nèi)外蒙古實行扎薩克制(即封授旗長之制) 進行治理。規(guī)定內(nèi)外扎薩克每三年會盟一次,清政府屆時遣使來皇帝制書前往參加,迎送之儀制與冊封禮同。盟總管幾個或十幾個旗,是清代蒙古地區(qū)最大的行政區(qū),設(shè)盟長和副盟長;盟長和副盟長從各旗旗長中推薦產(chǎn)生。

      圖一三 廣福寺達喇嘛隨侍領(lǐng)催旗內(nèi)乘驛牌及拓片

      烏蘭察布盟最初是清代蒙古地區(qū)行政組織名。為內(nèi)蒙古諸盟之一,公元1630年(后金天聰四年)至1664年(清康熙三年)間四子部于1630年(天聰四年)附清,于1649年(順治六年)設(shè)旗;烏拉特部于1633年(天聰七年)附清,同年設(shè)旗、茂明安部于1633年(天聰七年)附清,1648年(順治五年)設(shè)旗,喀爾喀右翼部1653年(順治十年)附清、1664年(康熙三年)設(shè)旗;清政府對這些部落的上層領(lǐng)主表功勛,授爵位,賜厚祿,封牧地,令世襲罔替。上述四部被分別編為六旗,從原來駐牧的呼倫貝爾、科爾沁以及漠北等地遷往陰山南北的封地??滴醭跄?,遵照清政府的規(guī)定,四子部落旗(四子王旗)、烏拉特前中后三旗、茂明安旗、喀爾喀右翼旗(達爾罕貝勒旗)六旗扎薩克首次會盟于四子王旗境內(nèi)的烏蘭察布地方,從此,六旗統(tǒng)屬一盟,稱為“烏蘭察布盟”。

      烏蘭察布盟這名稱開始使用于清代,后行政管轄區(qū)域經(jīng)過多次變動,但此名稱始終沒有改變;一直沿用至2003年12月31日。國務院批準撤盟設(shè)市,烏蘭察布盟改名稱為烏蘭察布市。

      “烏蘭察布”這一名稱使用時間段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清代的“烏蘭察布盟”,民國時期的“烏蘭察布盟”,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烏蘭察布盟,中華人民共和國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烏蘭察布盟”。此時的“烏蘭察布盟”在蒙古文字中記載為“烏蘭察布愛馬克(ulaγan ?ab àimaγ)”,這和前三者不同,前三者為“ulaγan ?ab-un qiγulγan”,即烏蘭察布盟。

      2.此批乘驛牌上出現(xiàn)的盟級以下行政建置有:烏喇特中旗、扎薩克達爾罕郡王旗。

      旗是清廷在蒙古地區(qū)設(shè)立最早、數(shù)量最多而且又是用來專管從事畜牧業(yè)的蒙族居民的行政建置②。

      烏喇特中旗清時期也叫烏喇特中公旗。烏拉特部于1633年(天聰七年)附清,同年設(shè)旗;烏喇特中旗在順治五年(1648年)設(shè)旗,隸屬于清代烏蘭察布盟。

      扎薩克達爾罕郡王旗,前身為喀爾喀右翼旗,后稱達爾罕旗??柨τ乙聿?653年(順治十年)附清,1664年(康熙三年)設(shè)旗;喀爾喀右翼部,在張家口外,至京師千一百三十里。東西距百二十里,南北距百三十里。東四子部落,西茂明安,南歸化城土默特,北瀚海③。隸屬于清代烏蘭察布盟。

      3.該組乘驛牌中出現(xiàn)的官名有:盟長、副盟長;旗長(扎薩克)、協(xié)力臺吉、管旗章京、章京等。

      蒙古語“qiγulγan-u daruγ-a”、“qiγulγan-u ded daruγ-a”,即漢語“盟長和副盟長”。

      盟長為官名。清代在內(nèi)外蒙古、青海蒙古各部實行“盟旗制”,規(guī)定若干個旗組為一盟,每盟設(shè)盟長、副盟長各一人,由理藩院于同盟各旗之扎薩克(旗長)及閑散王公等內(nèi)揀選,請旨簡放。盟長總理一盟事務,會同各旗扎薩克等辦理旗下大事,每屆三年并召集各旗會盟一次,清理刑名,編審丁籍,報送理藩院查核。此外,內(nèi)扎薩克各盟長每年春季驗看操練各旗官兵一次,戰(zhàn)時則負統(tǒng)一調(diào)動指揮之責。

      扎薩克 關(guān)于扎薩克(旗長)的任命,崇德元年前各旗之長一般稱管事貝勒或執(zhí)政貝勒。此后開始稱扎薩克貝勒,后又稱為扎薩克④。

      協(xié)理臺吉 官名。協(xié)助扎薩克掌理全旗政務。協(xié)力臺吉由扎薩克從旗內(nèi)閑散王公臺吉中指定人選。報理藩院,經(jīng)皇帝任命,終身任職,但不得世襲。協(xié)力臺吉在扎薩克缺員或有其他事故時代理其職務,扎薩克進京年班時可伴隨赴京覲見皇帝。

      管旗章京官名。清代內(nèi)外蒙古、青海蒙古及哈密、吐魯番各旗扎薩克之屬官。位在協(xié)理臺吉之下。每旗一人,統(tǒng)管一旗之事。其下設(shè)管旗副章京,十佐領(lǐng)以下之旗設(shè)一人,以上設(shè)二人,掌分管一旗之事。缺出,由扎薩克于本旗臺吉、塔布囊內(nèi)選擇強壯能轄眾者, 以臺吉、塔布囊原品補放;如不得其人,則以本旗參領(lǐng)選補。

      章京 (1)官名。滿語音譯, 漢名“佐領(lǐng)”。清代八旗組織基層編制單位的長官。如參領(lǐng)稱“甲喇章京”,佐領(lǐng)稱“牛錄章京”。又蒙古各旗“扎薩克”的屬員有“管旗章京”。軍機處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辦理文書事務的官員亦稱章京,為堂官的重要助手。軍機處的章京被稱為“小軍機”。(2)世職名。天聰八年(1634) 定“備御”為牛錄章京。順治四年(1647) 改稱為“拜他拉布勒哈番”,乾隆元年(1736)又將拜他拉布勒哈番改為“騎都尉”。

      4.該組乘驛牌中出現(xiàn)的爵位名有:烏拉特中旗扎薩克公,喀爾喀達爾罕王、貝勒、貝子等。

      貝勒 滿語王或諸侯的意思。滿族早期以貝勒為“天生”貴族的稱號,其尤尊者稱和碩貝勒。努爾哈赤曾用以稱其子侄。清代頒定宗室爵號,有多羅貝勒,簡稱貝勒。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定封爵,置貝勒于親王、郡王下,用以封蒙古貴族,崇德以前的貝勒,實即后來的親王⑤。

      貝子 爵位名,滿語為貝勒的復數(shù),有王或諸侯的意思。滿族早期社會中,貝子意為“天生”貴族。清代頒定宗室爵號,有固山貝子,簡稱貝子。其位在親王、郡王、貝勒之下,常用以晉封蒙古貴族⑥。

      5.烏蘭察布盟盟長貝子使者全境乘驛牌中,“全境”,指當時全烏蘭察布盟行政區(qū)域,包括私人、衙門(公家)、驛站等全部。

      6.扎薩克多羅達爾罕郡王旗管旗章京之使者旗內(nèi)乘驛牌、旗正參領(lǐng)處公差所遣使者乘驛牌;其中的關(guān)鍵詞為章京,章京為官名。根據(jù)上述章京官名的發(fā)展年代可以斷定該兩枚牌為清早期遺物。

      7.從乘驛牌的蒙古文字的變化可以了解到蒙古文字的書寫演變過程。

      乘驛牌上出現(xiàn)的蒙古語“烏蘭察布”有不同的寫法,根據(jù)寫法的不同可以分為3類。第一類:“”(ulan?ab)出現(xiàn)這樣書寫的乘驛牌一共有9件。烏蘭察布盟盟長貝子使者全境乘驛牌2件;烏蘭察布盟副盟長貝子使者的乘驛牌5件;烏蘭察布盟喀爾喀扎薩克多羅達爾罕貝勒使者乘驛牌2件。這里陽刻的蒙古文字“烏蘭察布”和當代蒙古文字來比較,使用了白話文中的發(fā)音來書寫,省略掉了一個音節(jié)“γan”。第二類“”(ulaγan ?ab)出現(xiàn)這樣書寫的乘驛牌有1件,即烏蘭察布盟副盟長烏喇特中旗扎薩克公差使者乘驛牌。此乘驛牌上的蒙古語“烏蘭察布”接近當代蒙古語的書寫規(guī)則,但是在“γan”音節(jié)前面的兩個點缺少;此寫法在蒙古語語法中可以不寫兩點,但是讀音還是“γan”。同樣此乘驛牌中的其他蒙古文字“中的“γa”音的寫法與“烏蘭察布”(ulaγan ?ab)的寫法一樣。第三類“”(ulaγan ?ab)出現(xiàn)這樣書寫的乘驛牌一共有2件。烏蘭察布盟扎薩克達爾罕旗貝子、協(xié)理臺吉之使者乘驛牌1件,烏蘭察布盟盟長喀爾喀扎薩克多羅達爾罕王公差使者乘驛牌1件。此兩件乘驛牌中出現(xiàn)的蒙古語“烏蘭察布”,接近于當代蒙古語語法,表現(xiàn)了正確的“烏蘭察布”寫法,但是書寫規(guī)則上還是和當代蒙古語語法有區(qū)別。

      根據(jù)以上的描述可以判斷該12件文物的年代順序,早期9件,即烏蘭察布盟盟長貝子使者全境乘驛牌、烏蘭察布盟副盟長貝子使者的乘驛牌、烏蘭察布盟喀爾喀扎薩克多羅達爾罕貝勒使者乘驛牌。中期1件,即烏蘭察布盟副盟長烏喇特中旗扎薩克公差使者乘驛牌。晚期2件,即烏蘭察布盟扎薩克達爾罕旗貝子、協(xié)理臺吉之使者乘驛牌;烏蘭察布盟盟長喀爾喀扎薩克多羅達爾罕王公差使者乘驛牌。

      8.從廣福寺達喇嘛隨侍領(lǐng)催旗內(nèi)乘驛牌可以看出:(1)廣福寺屬清代烏蘭察布盟喀爾喀右翼部(喀爾喀右翼旗),就是現(xiàn)在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包頭市達爾罕茂明安聯(lián)合旗政府所在地的百靈廟?!鞍凫`廟”字義是蒙古語言中的“達爾罕貝勒廟”的音譯演變,亦稱烏力吉套海(吉祥灣)召廟群,又叫巴圖哈噶拉噶(蒙古語意為堅固的關(guān)口)。(2)根據(jù)資料記載,喀爾喀右翼旗第二代扎薩克親王諾乃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親往五臺山拜佛超圣,請經(jīng)卷,并赴多倫諾爾、歸化城等地同活佛喇嘛、高僧共商建廟事宜。同時派員到西藏、青海、山西、大庫倫等地考察,觀訪廟宇建筑式樣,籌儲建筑材料,請來能工巧匠,在為建廟做了細致的準備后,大興土木,建起“廣福寺”主店⑦。諾乃親王此次修建了喀爾喀右翼旗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在漠南蒙古地區(qū)享有盛名的著名寺院“百靈廟”(原名“廣福寺”)的主殿,該大雄寶殿建成于1703年(或1702年即康熙四十二年)。⑧廟宇由5座大殿、9頂佛塔和36處藏式結(jié)構(gòu)的院落組成,總占地面積約8000多平方米。各處殿塔雕梁畫棟、廊柱林立,墻壁上彩繪著佛經(jīng)里的人物故事,造型生動,構(gòu)圖細膩。1704年諾乃親王上報康熙帝建造完成的信息,康熙皇帝御賜廟名“廣福寺”并賜刻有蒙、藏、滿、漢語的牌匾蓋皇帝印,親自交給了諾乃親王⑨。從以上述說可以斷定該乘驛牌的制作年代上限應是1704年,即屬清早期遺物。

      9.該組乘驛牌中存在少量的滿語。烏蘭察布盟盟長貝子使者全境乘驛牌的蒙古語“”為蒙古語“beise”,但是本乘驛牌中“se”背一詞在蒙古語的寫法中沒有這種寫法,所以筆者認為是滿語,讀音為“takūra”,詞意為使者,或下人、傭人;本文翻譯“使者”。在蒙古語中與助詞“nu”相同,多一個點,所以筆者認為該文字應為滿語“ne”,也是助詞,與漢語中的“的”字相同。本詞在該組乘驛牌中出現(xiàn)15次之多,這里不再重復說明(詳見各乘驛牌拓片或蒙古語文字)。

      喀爾喀扎薩克多羅達爾罕郡王(旗)協(xié)理臺吉使者的乘驛牌 “(wang)字前多一點,筆者認為應該與是滿語讀音和發(fā)音相同的蒙古語中的(wang),漢語意為“王”。

      三、小 結(jié)

      本文呈現(xiàn)的16枚清代蒙古文字銀質(zhì)乘驛牌,均為佩戴在腰間的腰牌,在國內(nèi)實屬少見,均為清代烏蘭察布盟各級官僚及寺廟上層所擁有乘驛牌。它們是上述人員在指定范圍內(nèi)公出時使用的身份證明,此牌在手可以獲得住宿、換乘馬匹及其他供給。它們承載了清代烏蘭察布盟區(qū)域的官府、衙門、王公、貝勒、貝子及寺廟等人員,辦理公務、走衙門、驛站時所使用車馬、所走官道、驛站等信息。不同等級及級別的人使用不同的乘驛牌。以上乘驛牌為研究清代烏蘭察布盟歷史、內(nèi)扎薩克蒙古地區(qū)驛站交通運轉(zhuǎn)情況及內(nèi)蒙古地區(qū)歷史地理和民俗民族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材料。

      注 釋

      ①曹永年主編:《內(nèi)蒙古通史?第三卷》,內(nèi)蒙古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1第一版,第21頁。

      ②張永江:《論清代漠南蒙古地區(qū)的二元管理體制》,《清史研究》1998年第2期。其中的“蒙族”改為“蒙古族”較為準確。

      ③趙爾巽等撰:《清史稿? 列傳三百七 籓部三》,中華書局,1977年12月第1版。

      ④張永江:《論清代漠南蒙古地區(qū)的二元管理體制》,《清史研究》1998年第2期。

      ⑤陳茂同著:《歷代職官沿革史》,昆侖出版社,2013年。

      ⑥同⑤。

      ⑦達茂旗喇嘛事物委員會編:《達茂文史資料》(第一輯)(蒙文版),1988年8月第一版,第194頁。

      ⑧達茂旗喇嘛事物文員會:《廣福寺燭光史》,第17頁。

      ⑨達爾罕茂明安旗文史辦公室:《廣福寺(巴圖哈噶拉噶)》,《烏蘭察布文史資料》(第三輯)(蒙文版),內(nèi)蒙古軍區(qū)印刷廠,1982年第一版。

      ⑩周清澍主編:《內(nèi)蒙古歷史地理》,內(nèi)蒙古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230頁。

      責任編輯:寶音特古斯

      Ulanqab; QingDynasty; Mongolian Script; Riding-Card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Silver Riding-Card with Mongolian Scriptof Qing Dynasty collected in Ulanqab museum, which issued by Qing government in Ulanqab region and should be carried when the people of administrative agencyor temple passing through the official road or using the post house. They recorded the situation of horses and vehicles of officials, nobles and temple personnel at that time, and the official road and post house have different ranks, so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riding-cards accordingly.

      猜你喜歡
      黃銅鉚釘器物
      黑色鉚釘
      2010年新鄭市郭店鎮(zhèn)工業(yè)園區(qū)墓葬出土器物
      聽古器物講“孝文化”
      金橋(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50
      油密鉚釘冷鐓過程優(yōu)化改進
      恣意浪漫的楚國器物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黃銅容器
      黃銅筆頭的一場革命
      中國制筆(2017年2期)2017-07-18 10:53:08
      用于鑄造電氣元件的鋁黃銅新材料研究
      熱鍛黃銅閥門的缺陷和失效研究
      青河县| 平潭县| 平顺县| 苏尼特右旗| 抚松县| 阜新市| 武清区| 北海市| 贵阳市| 余江县| 宜川县| 黄浦区| 屯昌县| 临猗县| 象州县| 青河县| 大竹县| 竹北市| 响水县| 揭阳市| 潍坊市| 晋宁县| 调兵山市| 上思县| 三明市| 阿瓦提县| 闽侯县| 华安县| 正阳县| 武鸣县| 廊坊市| 富裕县| 鄂伦春自治旗| 姜堰市| 铁力市| 清河县| 新竹县| 黑龙江省| 望江县| 孟津县| 朝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