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洋 敖禮林
?
中草藥防治鱔魚病害 高效又環(huán)保
○劉洋敖禮林
野生的鱔魚越來越少,現(xiàn)在市面上出售的多是人工或半人工養(yǎng)殖的,可是人工養(yǎng)殖鱔魚不容易,常會發(fā)生各種病害,嚴重影響成活率和生長速度,為此要不時用西藥防控,這就帶來了病原產生抗藥或耐藥性、藥殘、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研究和實際養(yǎng)殖應用表明,用中草藥防控鱔魚病害,防效確切又高效,病原很難或不會產生抗(耐)藥性,無或很少有藥殘,對環(huán)境和人安全,值得重視使用。
鱔魚一年四季都會染發(fā)水霉病,但以春、秋季發(fā)生多而重。病原主要從傷口侵入,傳染快,為害重,如防控不及時和不力,會使鱔魚大批死亡。鱔魚發(fā)生此病,要盡早用五倍子防治,用藥量為每畝1.5~2kg,先將此藥搗爛,接著用適量 60-70℃水浸泡20-24小時,使用時加食鹽1kg并充分量攪拌溶解,全池潑灑,連用3-4天,有較好效果。鱔魚發(fā)生水霉病用菖蒲也有不錯的治療效果,用藥量是每畝12-14kg,搗爛后加入1kg食鹽,用40kg人尿浸泡24小時,后澆潑于全池,每天1次,連用3-4天。
本病一年四季都會發(fā)生,但春、夏季是多發(fā)和重發(fā)期。鱔魚捕撈、放養(yǎng)、運輸?shù)葧挂恍┦軅⒏腥敬瞬 wX魚染發(fā)此病,體表發(fā)炎出血,特別是腹部及兩側最明顯,若不及時防治,病者會慢慢死亡,病死率高的達90%以上。每年早春在鱔魚池埂上適當栽植一些辣蓼和菖蒲,對本病有一定的預防作用。發(fā)生本病時應盡快用五倍子防治,用藥量為每立方米水體4-5g,先將藥搗爛并用適量60-70℃水浸泡20-24小時,后潑灑全池,每天1次,連用3-4天,有很好的防效。
鱔魚感染腸道寄生蟲和吃了腐敗變質的餌料等,易感染腸型產氣單胞桿菌而發(fā)生本病,致其食欲減退或無、肛和腸潰爛等,重病者會很快死去。鱔魚發(fā)生本病,要及時用大蒜頭防治,用藥量為每千克魚體重20g,先將大蒜頭搗爛成泥狀,與1-2g食鹽和餌料拌勻投喂,連用4-5天,有較好的防治效果。染發(fā)本病的鱔魚每千克魚體重用辣蓼、地錦草或菖蒲各50g防治,能收到較好的防效;用藥時先將這幾種藥一同加入適量水煎汁,濾取汁拌入餌料內,每天1次,連用3-4天。
本病原為嗜水氣單胞菌、溫和氣單胞菌等幾種細菌所致,是鱔魚的一種常發(fā)、多發(fā)、重發(fā)的嚴重病害,主要發(fā)生在春、秋季,鱔池一旦發(fā)病,染病率可達60%以上。易發(fā)生本病的季節(jié),在鱔魚池內放養(yǎng)4-5只蟾蜍,有很好的預防發(fā)病的作用。鱔魚發(fā)生本病,要盡快用大黃等中草藥防治,大黃的用藥量是每立方米水體3-4g,配制方法是每千克大黃用0.3%氨水20kg浸泡24小時,后藥液和藥渣一同兌適量水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用3-4天;也可每千克水體用大黃1.5-2g(用上述方法配制),硫酸銅每立方米水體0.5g(用適量水充分溶解),后與大黃藥液和藥渣兌適量水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用3天,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本病主要發(fā)生于幼鱔,為害嚴重,由白皮假單胞菌所引起。幼鱔發(fā)生本病,用蒼術150g、地膚子100g、犁頭草250g、艾葉100g、大黃30g、百部50g、苯甲酸20g,先將藥混合,接著用3kg 70℃水浸泡24小時,擠出藥液后潑灑于30m2鱔池中,后適當加高水位,保持池水2-3天,然后再換水換藥,連用2-3次可治愈本病。
鱔魚發(fā)生此病普遍,是由棘頭蟲寄生腸道所致。鱔魚發(fā)生本病,用苦楝根或其籽充分搗爛并放1.5kg三氯甲烷溶液中密封浸泡3天,后過濾出浸液,混拌1kg蚯蚓喂病鱔,連用6-7天,有較好防治效果。
鱔魚易染發(fā)此病,由毛細線蟲所引起。發(fā)生本病時,可用苦楝根皮5份、蘇梗5份、貫眾16份、荊芥5份,按每千克鱔魚5~8g的用藥量加水18m L,煎煮成9 m L藥液,過濾出藥液。藥渣用上述方法用水再煎煮1次,將二次煎汁合并,與配合飼料或血粉混拌后喂鱔,連用5-6天,能很好殺死腸道內線蟲。山莨菪堿1g、藜蘆堿3g、秋水仙堿3g、生石灰100g、氨茶堿0.3g、苯甲酸3g,用適量溫水浸泡7天,過濾取藥液并加入漂白粉2g,后盡快潑灑于2-3m3鱔魚池水體中,連用3-4次,能收到較好防治效果。
(通聯(lián):330700,江西省奉新縣畜牧水產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