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健,余義兵
(1.銅陵市第一中學,安徽 銅陵244100;2.池州學院 外國語學院,安徽 池州247000)
文化視域下旅游翻譯探究
溫 健1,余義兵2
(1.銅陵市第一中學,安徽 銅陵244100;2.池州學院 外國語學院,安徽 池州247000)
旅游翻譯實踐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文章基于中國文化“走出去”和文化差異的背景,以信息有效傳播為目的,探討旅游文本翻譯的基本原則和策略,從而滿足國際游客需求,實現(xiàn)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
文化差異;旅游文本;變譯;譯寫
中國是文化大國,也是旅游大國。要實現(xiàn)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旅游和文化產(chǎn)品的交流尤為重要。旅游業(yè)承載著跨文化溝通和理解的使命,具有帶動、促進眾多行業(yè)發(fā)展;但是旅游宣傳、旅游翻譯人才短缺這個瓶頸嚴重制約了我們對外經(jīng)濟、文化、科技、教育、旅游的交流和國家“軟實力”的整合與發(fā)揮,而國際旅游促銷、傳播、文化交流都離不開翻譯。旅游翻譯的目的就是對外國旅游者傳播本國的旅游文化,要讓外籍旅游者易于接受本土文化,必須在保留本土文化特色的基礎(chǔ)上,最大限度地滿足旅游者的需求,激發(fā)他們對旅游信息的興趣。
翻譯不只是語言之間的簡單轉(zhuǎn)換,應該是文化層面的詮釋,揭示語言形式與文化隱喻所蘊含的深層含義,促進旅游業(yè)的發(fā)展。
旅游業(yè)所進行的是一種跨語言、跨社會、跨時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際活動。旅游翻譯應以傳遞信息為主要目的。因此要注重文本功能的傳遞和讀者的理解,充分考慮語言文化差異在旅游資料中的具體反映,避免盲目“歸化”,確保信息準確傳遞。
1.1 確保信息有效交流
旅游文本原文信息在譯文中充分傳遞,而且要譯出原文的功能。旅游文本是一種文化載體,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要把文化因素考慮進去。旅游翻譯有其理論和實踐的獨特性,更強調(diào)目標受眾需求的針對性,追求精準轉(zhuǎn)換傳播效果。翻譯是一種交際服務,翻譯服務的一般功能是將一個新的(目的語)讀者群融入一個本來是在源語言群體中進行的交際行為之中。尤其是文化信息的交流,要用外國人聽得懂的語言推介中國。文化輸出涉及到西方人聽得懂的語言,更涉及到這個文化輸出的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shù)。文化輸出的戰(zhàn)略就是多快好省有的放矢地宣傳中國,戰(zhàn)術(shù)上要采取變通的策略和方法。漢語文本自然考慮中國人和使用漢語為交際語言者的文化心理,因此,旅游翻譯作為跨文化的交際翻譯,應該考慮文化差異,在真實傳達原作者的意圖、詮釋中國文化內(nèi)涵的前提下,應適當考慮外來游客的實際需求及譯文對他們產(chǎn)生的實際效果,允許局部的等效創(chuàng)造,尋找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最佳契合點,增強旅游宣傳的效率。
1.2 要以“讀者”為本
旅游翻譯是一種應用型翻譯,實踐性強。譯文在功能上要與原文一致,要以本土文化為出發(fā)點,但又要符合目的語的體裁規(guī)范,從而達到與目的語讀者成功交際的根本目的。要用外國人聽得懂的語言推介中國,在翻譯過程中,必要時可以根據(jù)特定條件下特定讀者的特殊需求,采取變通的手段攝取原文中的相關(guān)信息,以滿足特定的需求,這也是翻譯理念和譯者角色適應市場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中國文化走出去情勢發(fā)展的變革。旅游翻譯存在學術(shù)和商品的雙重屬性,學術(shù)屬性主要是從兩種不同語言文字之間的轉(zhuǎn)換,要求準確、到位,是一門語言科學。商品屬性主要是指旅游翻譯是服務,為了產(chǎn)品價值的最佳實現(xiàn),旅游翻譯的訴求重點由“轉(zhuǎn)換”轉(zhuǎn)為“傳播”,這是適應市場銷售傳播的一種需求。這也是文化多元性的一種反映。
此外,中文旅游文本材料多見的是華麗的詞藻,復雜多變的句式和引經(jīng)據(jù)典的說道。而英語旅游文本的詞語選擇非常嚴謹,關(guān)鍵詞一般簡明扼要、清晰明了、一語中的,句法簡單,突出讀者的地位。說服產(chǎn)生效果的前提是受眾從說服性信息中讀到自己贊同的意義,成功的說服就是信息接受者和信息發(fā)出者通過信息交換達到共鳴的過程,這直接關(guān)系到傳播效果,從而促成旅游行為。
2.1 變譯
所謂的變譯是指譯者根據(jù)特定條件下特定讀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減、編、述、縮、并、改等變通手段攝取原作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翻譯,既保留原作精神,又行文流暢,使讀者能夠從中獲得和譯者同樣的感受。旅游材料的翻譯離不開變譯,在原文作者對受眾的需求全然不知,或跨文化意識單薄的情況下,譯者不僅僅是原文的解讀者,還是外語版的原創(chuàng)者。從這個層面上看,原文和譯文是對等的。這就要求翻譯過程不是簡單的字面上轉(zhuǎn)換,而是要運用變通手段,彌補文化缺失,釋放語言外的信息,最大程度滿足游客的求知、求美、求新的文化和心理需求。如漢語中的“粽子”若直接翻譯成“Zongzi”,對于外國游客來說僅僅是一個專有名詞,不知道是地名還是食物,詞匯和意義不是在同一平面上,在跨文化交流中是不對等的。若照搬全譯,則不能有效交際,達到傳播信息的效果。不妨采用變通手段進行闡譯。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礎(chǔ)上,將原文的意思用譯文表達出來。“粽子”可改譯為“a traditional Chinese pyramid-shaped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盡管這個改譯中還不能夠把“粽子”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全部表達出來,至少讓游客體驗到異域的飲食文化,滿足游客求知需求。
2.2 譯寫
Susan Bassnett和Lefevere在《翻譯、改寫》中指出:“Translation is,of course,a rewriting of an origi?nal text.”旅游材料的改寫或譯寫不能拘泥于詞匯、短語、句子、段落、篇章,而需要針對旅游消費實際需求,兼顧旅游整合營銷傳播系統(tǒng)整體戰(zhàn)略而有的放矢。旅游材料涉及原文作者所設(shè)定目標群體和實際的受眾群體之間的文化、所處社會發(fā)展階段、心理期待等差異,很難以對等的語言風格和目的語進行處理,“譯寫”再創(chuàng)造尤為必要。信息型文本翻譯一般采用忠于原文的譯法處理。中文服務的是中文讀者,信息需求的量、度等方面與外來游客存在差異,因此,即使是信息性材料也存在刪繁就簡的技術(shù)問題,以便突出服務的針對性。例如:(中新社)北京一月九日電中共中央、國務院九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全國科學技術(shù)大會,旨在動員全黨全社會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chuàng)新道路,為建設(shè)創(chuàng)新型國家而努力奮斗。With the Four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ch opened Monday in Beijing,China started a new march towards transforming itself into a nation of innovation.(adapted from China Daily)話語表達方式在譯稿對此做了較多調(diào)整。譯稿從中提取了“創(chuàng)新”這一關(guān)鍵詞。經(jīng)過譯寫,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與受眾之間建立起各個層面的“認同”。譯稿比較符合英文寫作思維模式和外國受眾的閱讀習慣。
由于旅游文本的復雜性、綜合性和交叉性,很難對其語言特點從詞匯、句法、語法、語篇和修辭等方面進行總括性論述。譯文的好壞應以是否在目的語讀者身上產(chǎn)生同樣效果和反應為標準,因此,功能的對等并不意味著譯文與原文在語言形式上的對應,要充分考慮目的語讀者的文化背景、認知習慣等,采取變通的手段和方法處理文化信息,解決文化差異帶來的翻譯矛盾,在忠實原有文本的原則下,以信息傳達為目的,縮小兩種文化之間差異,達到有效交流,從而滿足游客需求。
[1]丁大剛.旅游英語的語言特點與翻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2]呂和發(fā),張文,蔣璐,等.文化視域下的旅游翻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1.
[3]藍紅軍.何為翻譯:定義翻譯的第三維思考[J].中國翻譯,2015(5):25-30.
[4]寧立正.文化傳承視域下的藝術(shù)文獻翻譯[J].上海翻譯,2015(2):40-43.
[5]黃忠廉.變譯的七種變通手段[J].外語學刊,2001(1):93-96.
[6]吳云.旅游翻譯的變譯理據(jù)[J].上??萍挤g,2004(4):21-24.
[7]朱獻瓏.英語對外報道導語的語篇分析及譯寫策略[J].上海翻譯,2008(4):33-36.
[8]鮑曉英.中國文化“走出去”之譯介模式探索—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兼總編輯黃友義訪談錄[J].中國翻譯,2013(5):62-65.
[9]屠玉蓉.從跨文化的視角看旅游英語翻譯[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1):96-97.
[責任編輯:錢果長]
H315
A
1674-1102(2016)04-0115-02
10.13420/j.cnki.jczu.2016.04.031
2016-07-21
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AHSK11-12D213)。
溫?。?974-),男,安徽銅陵人,銅陵市第一中學教師,主要從事翻譯和英語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