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洋 敖禮林
黃鱔的暫養(yǎng)和活鱔裝運技巧
○劉洋敖禮林
黃鱔肉嫩味美,營養(yǎng)豐富,深受消費者喜愛。黃鱔旺、淡季價差很大,不同地域和不同市場的價格也各異,如能科學高效暫養(yǎng)和運輸活鱔,就能保產、大幅增值,延長應市期。
(一)選擇或新建暫養(yǎng)池
蓄水池、孵化池等都可經改造用于暫養(yǎng)黃鱔。也可用有網蓋的網箱在魚池、水庫、河灣等處暫養(yǎng)。如建磚混池,單池面積應控制在100~200m2,池高1~1.2m左右;池底鋪25~30cm粘土;距池底30~35cm處設出水口;池口頂部四周用橫磚砌成“T”字形,可防黃鱔逃逸。若暫養(yǎng)時間較長,應用磚、石等人工造洞,池中再種些水花生、茭白、蓮藕等,供其潛伏或避暑。暫養(yǎng)池應選建在水源豐沛、水質好、無污染之慮等處。
(二)暫養(yǎng)黃鱔的選擇和飼管
1.黃鱔的選擇:應選達到應市規(guī)格的黃鱔,要求體健、無傷無病、活潑善游、體青色或黃色、色澤光鮮,否則不能入選暫養(yǎng)。暫養(yǎng)的黃鱔每個池應品種、大小基本相同,以免相互攻擊或殘食。黃鱔入池前,應用3%~5%食鹽水浸泡消毒10~15分鐘。暫養(yǎng)池的放養(yǎng)密度每平方米應控制在3~5kg。暫養(yǎng)池中如能放養(yǎng)黃鱔總體重8%~10%泥鰍,可清除池中殘餌,改善水質,防止黃鱔互相纏繞,又可減少疾病的發(fā)生。
2.飼養(yǎng)管理:小魚、小蝦、活蠶蛹、黃粉蟲、蚯蚓和螺蚌肉等,都是黃鱔喜食的餌料;麥麩、豆餅等也是其喜食的植物性餌攔,應適量投喂。投餌最好選在傍晚進行,用量為黃鱔總體重的4%~5%,做到定時、定位、定量投喂。池水深度要保持15~20cm,要求水質肥、活、嫩、爽和充足溶氧。一般每隔5~6天換注新水1次,保持水中含氧量不低于2mg/L。夏季高溫,換注水數(shù)次適當增加,發(fā)現(xiàn)部分黃鱔將頭部伸出水面,就表明水中溶氧不足,要及時更換新水。高溫季切,暫養(yǎng)池應搭棚遮蔭,以利防暑降溫。水溫超過30℃時,應勤換新水(不要放注溫差過大的水)。氣溫降到15℃左右的時候,要投喂優(yōu)質餌料,以增強其體質,利于順利越冬。氣溫穩(wěn)定下降到10℃時,應排干池水,保持池泥濕潤并覆蓋稻草等,以防凍害發(fā)生。
(一)臨時性暫養(yǎng)黃鱔起裝外運前要用水缸、塑料桶、木桶等進行2~3天的暫養(yǎng),待其體內污物基本排清后再起裝外運。臨時暫養(yǎng)的黃鱔要勤換水,一般6~7小時換水1次,24小時后每個暫養(yǎng)容器中應加入30萬單位青霉素,有好的防病效果。
(二)活體裝運方法
1.淋水裝運:將洗凈、浸濕的蒲包放入木、竹筐(桶)內,每包裝黃鱔15~20kg,每2~3小時淋水1次,以保持其皮膚濕潤。高溫時,每個筐(桶)內應放冰塊1.5~2kg,可降溫保濕。此法適合于24小時內的短途運輸,可保成活率95%以上。
2.尼龍袋充氧裝運:用雙層尼龍袋,袋長70~80cm,寬35~40cm,容積約20L,每袋可裝黃鱔8~10kg,加水淹沒魚體即可,擠出袋中空氣,用皮管充入氧氣,手感有一定壓力時就可盡快用皮筋等扎緊袋口,隨即將袋放入相應大小的箱、筐、桶內。氣溫高時,每個箱、桶等內要放入內裝有2~3kg冰塊的冰袋,以利降溫。運輸不超過24小時的,可不再換水充氧,否則每隔24小時應換水充氧1次。此法適合多種方式運輸,成活率可達98%~100%。
3.帶水裝運:木桶、塑料桶等都可以,一個 50L的容器,可裝黃鱔17~20kg,加入水16~20L。如是密封蓋,其上應打多個氣孔;最好用密眼網罩蓋桶。此法適合24小時內的運輸,可保成活率90%以上。
(一)勤換水、常攪動。黃鱔在水溫8~10℃時,耗氧量平均每小時是每千克38.74mg;23~25℃時為697.54mg。運輸途中要根據(jù)氣溫高低,多察看,勤換水,常攪動。平時可每隔3~4小時換水1次;高溫時要每隔2小時換水1次。所換之水應清新,水溫與桶內水溫度接近。
(二)盡力減少運輸?shù)乃劳?。黃鱔多是在高密度下運輸,粘液分泌多、積累多,有利水中微生物的繁殖,會加速缺氧的發(fā)生,致水溫上升40℃以上,使其大量死亡。當出現(xiàn)水溫超過40℃時,要火速換水降溫。為防水溫因微生物發(fā)酵升溫,運輸時每100L水中應加入120萬單位青霉素,可控制細菌等的繁殖。
(三)裝運作業(yè)必須輕拿輕放,嚴禁弄破袋、桶等裝運容器,以免漏水、漏氣造成黃鱔死亡。
(通聯(lián):330700,江西省奉新縣畜牧水產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