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太康
?
“水癟子病”的形成及防控
○傅太康
“水癟子”,是對體色發(fā)暗無光澤,機體松軟有彈性,肝胰腺腫大或萎縮,肌肉組織間和胸腔積水,而后期空腸空胃,出水易死亡,無經濟價值的河蟹的俗稱。
“水癟子”在河蟹養(yǎng)殖過程中是一種常見病,每年養(yǎng)殖池塘中都會出現(xiàn),尤其是2015年普遍增多,直接影響?zhàn)B殖戶的經濟效益,成為河蟹養(yǎng)殖一大難題。水癟子的形成和防控主要有以下五點:
大眼幼體必須從管理科學、有規(guī)模的苗場購買。
如何選苗:①選擇活力好,色澤一致,淡化時間長的蟹苗;②在純淡水試驗杯中,四處游散迅速,無沉苗死苗,無“飛機”苗;③禁止購進雜苗,花苗和鴛鴦苗。
大眼幼體放進育苗塘前,必須培育豐富的生物餌料,以供幼體捕食。放苗后,必須用新噬菌皇或新菌克抑制弧菌,經常潑灑離子對鈣和酶解多糖。當池塘中生物量明顯減少時,及時用六抗培藻膏和酵素鈣肥混合潑灑,保持池塘水質和生物量。養(yǎng)殖前期,如果池塘中生物量很大,可以不投喂高蛋白的人工飼料。因為高蛋白不一定高吸收和高利用,加之大眼幼體尚未適應人工飼料,反而加重池塘的氮含量,消耗大量溶氧,增加河蟹肝腸胃的負擔。
特別是秋分以后,水溫明顯回落,特別是早晚溫差變化大,水體生物應激明顯,水草生長緩慢,池塘脫氮菌減少,氨氮大幅升高,形成了緩沖能力差的富營養(yǎng)水環(huán)境。面對這種情況,必須先分兩次排換池塘水位的二分之一,然后用解毒超爽解毒,第二天用新菌克抑制弧菌,并配合,三天后再用混合浸泡后養(yǎng)水。還要根據(jù)池塘里空心蓮子草的密度進行修剪打撈,保留水草密度占池塘總面積的三分之一,防止水草后期死亡后營養(yǎng)回流到塘里壞水。在這期間還必須對蟹苗的大小、膘度,清潔度以及成熟度進行評估,以便防控。如果蟹苗規(guī)格偏小,膘度不足,則適當提高餌料的動物蛋白和投喂量,因為在霜降前規(guī)格小的還可褪一殼,確保蟹苗規(guī)格在每公斤160~240只之間。霜降后放地籠捕撈早熟蟹,以防早熟蟹活動量大影響底質和水質,同時也減輕池塘壓力。
1.底質
池塘底質在養(yǎng)殖管理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是動植物和微生物的棲息地,也是化學物質和營養(yǎng)物質的再循環(huán)中心。底好水就好,底好發(fā)病少,底好草就旺,所以護理池塘底質至關重要。如果在清塘時用藥不當,為追求直觀效果,使用高殘留和高污染的清塘藥,例如菊酯類、有機磷類等。這樣做就會嚴重破壞底質土壤的物理結構和生物平衡,還會使藥殘被土壤長久儲存,并保留相當?shù)亩拘裕:︷B(yǎng)殖動對象。
在河蟹養(yǎng)殖中,藥殘對肝胰腺的影響最大,尤其是長時間的慢性毒侵,會使河蟹的肝胰腺功能下降,肝胰腺細胞萎縮乃至死亡。例如,具有吸收消化、分泌和排泄功能的分泌細胞受損,就會導致河蟹吃料少,體能弱,嚴重時排泄停滯。從外觀看,河蟹的食線飽滿,其實已是空腸空胃。再者,如果肝胰臟損傷時,對鈉、鉀、鐵、磷等電解質調節(jié)失衡,出現(xiàn)水鈉在河蟹體內和肌肉組織間潴留,引起水腫和腹水等。
水癟子蟹一般都在池塘底部不斷爬動,很容易進地籠,只需將籠尾出水懸掛,健康的河蟹會由籠尾逃走,留下的基本上是水癟子和僵蟹。這是因為滲透壓的影響,水癟子出水后不久就會死亡。因此,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使用菊酯、有機磷類等高殘留的清塘藥時,必須在解毒放水并擱置數(shù)日后再次注水,讓土壤中存儲的殘留通過水的擴散,交換和稀釋進行降低毒性。切忌在清塘后一直干塘擱置,因土壤中的殘留很難在短時間內揮發(fā)殆盡。經過1~2次注排水后栽種耐低溫的伊樂藻,數(shù)日后肥水放苗。建議肥水時選用。放苗后經常用超C全池潑灑,解毒抗應激,提高肝胰腺的免疫能力。同時,最好配合拌料投喂,確保河蟹肝腸胃的健康。
2.水質
水質的問題每個養(yǎng)殖戶都明白,沒有好的水質環(huán)境就談不上養(yǎng)殖。在此,關于水質的調控就無須再陳述,只講講池塘養(yǎng)殖過程中水體溫躍層對河蟹造成的危害,同時也是水癟子增多的誘因。
溫躍層是隨著溫度的升高,特別是夏季,表、底水層溫度相差較大,上下水體很難自由流轉混合,導致水體分層。在水質處理上把它比喻為“聚毒層”,對底棲河蟹的影響非常大。當池塘底部因為死亡藻類、殘餌糞便等有機物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消耗大量溶解氧時,溫躍層的形成就會阻礙水的對流與氧的擴散,加重池底缺氧。同時,溫躍層自身無氧發(fā)酵,產生藻毒素、細菌毒素和化學毒素以及病原微生物。如果此時一旦下雨或加水,立即就會使水體流轉,聚毒層中的毒素和病菌就會影響河蟹的健康。
同樣,如果長時間陰雨,發(fā)生洪水也會導致水體中毒性物質的增多。因為陰雨天殘留毒素揮發(fā)慢,危害河蟹時間長;洪水期,地下水位整體提高,滯留在地下和土壤中的殘留會浸透到池塘中,雙重因素的影響就會導致河蟹的慢性肝胰腺疾病,形成水癟子。建議根據(jù)氣候的變化調控好水質,選用凈水王或解毒超爽于上午全池潑灑,下午用混合拋撒,傍晚或夜間用混合浸泡后潑灑。
河蟹是一種雜食性水生動物,對食物的選擇和營養(yǎng)的要求沒有一個特定的食物源?,F(xiàn)在的河蟹料只是從魚料基礎上根據(jù)其生長特性進行搭配的混合料,其適口性和利用率都依賴誘食劑、腥味劑等添加劑來刺激和馴化河蟹的捕食。加之養(yǎng)殖戶又片面地追求飼料蛋白的含量,而忽視了飼料蛋白的質量,不明白同等價格飼料蛋白的質與量是成反比率。有的飼料為提高蛋白的含量,添加差蛋白,甚至假蛋白,使得河蟹捕食后,難消化、難吸收,飼料利用率低,給河蟹的肝胰腺帶來負擔,引起肝胰臟綜合癥,導致水癟子的產生。而那些不能被河蟹吸收的飼料、糞便和殘餌又會變?yōu)槌靥林械难鮽?,使大量氨氮積存于水體中,造成轉水和缺氧。所以,合理選配飼料,科學投喂,至關重要。
如何投喂:首先,在池塘中分2~3次投放螺螄,每畝投放量150~250kg,栽種多品種水草。選擇蛋白含量32%~36%的飼料即可,盡量不要更換蛋白含量和飼料品牌,梅雨季節(jié)嚴防投喂霉變的飼料。在投喂過程中需堅持:早期用,中后期用拌料投喂。投喂量控制在以第二天上午檢查無剩料為準,蛻殼期和陰雨天減量投喂;發(fā)病高峰期停止投喂。
在河蟹養(yǎng)殖過程中,要想建立一個循環(huán)的生態(tài)養(yǎng)殖環(huán)境,養(yǎng)殖戶非常難以做到位。經常顧此失彼,導致蟲、青苔和藍藻的大量暴發(fā),嚴重破壞了水環(huán)境。遇到這三種問題時,養(yǎng)殖戶一般都選擇消殺藥物清除,來得快去得快,效果明顯。但是,這種處理方法是對河蟹有害的,隱形風險很大。這樣不但破壞了水環(huán)境,造成缺氧,還會給河蟹的肝腸胃鰓帶來直接的刺激和慢性的毒害。使得河蟹吃料減少,免疫力下降,肝細胞萎縮,最終有可能就形成水癟子。
所以,應該從健康養(yǎng)殖角度出發(fā),盡量避免消殺,提倡“養(yǎng)護”理念,以防為主,合理套養(yǎng),科學用藥。在特殊情況下,可采取局部或分段滅殺,并及時解毒和調水。建議前期用++混合浸泡后肥水,中后期用+或者+混合潑灑,防控青苔和藍藻的暴發(fā)。
水癟子的發(fā)生不是一個特定的病癥體,而是由多種因素和多個病原體引發(fā)的綜合癥狀。目前已檢測出水癟子攜帶微孢子蟲、弧菌和病毒。但是,所有的檢測都限于在病蟹體內的發(fā)現(xiàn)。無論病因的正確與否,在沒有定性之前可以認為,首先是因為多種因素導致河蟹的肝胰腺出現(xiàn)問題,免疫力下降,才有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導致河蟹的發(fā)病和死亡。這一結論可以從賣蟹時得到驗證,很多捕撈出來的水癟子非常大,活力很強,外觀看上去發(fā)育很正常,只是用手按壓后有彈性,無賣相。這些應該就是肝胰腺有問題,免疫力下降,營養(yǎng)代謝障礙,但尚未被感染的水癟子。
因此,保持好一個健康養(yǎng)殖的水環(huán)境,積極防控病原微生物的滋生,降低河蟹的發(fā)病率,同時也有利于水癟子的康復。建議前期經常用新噬菌皇,中后期常用百安威或新菌克抑制病原微生物。
上述五點是對“水癟子病”的解析,無論正確與否,積極的探索和防控以及科學的管理,完全可以降低養(yǎng)殖風險,提振養(yǎng)殖信心,提高養(yǎng)殖效益。
海南卓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電話:13815962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