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港陽
一場史無前例的災難,讓切爾諾貝利為全世界所知。1986年4月26日,一連串爆炸震碎了切爾諾貝利核電廠存放燃料棒的四號反應爐。從此,白俄羅斯失去了485座村莊,其中70座永遠埋在了地下……
整整30年過去了,關于那場災難的記憶,對于我們來說也許已經有些久遠。而這本書,通過平實的語言、冷峻的敘述、訪談式的紀實寫作,讓我仿佛能夠與那些親歷災難的人們對話,也讓我更加深切地體會到,什么是海德格爾所說的“向死而生”——身臨絕境的人們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時,迸發(fā)出的那種悲壯和勇氣。
翻開序幕,我首先看到的是愛。那是一對才剛結婚的夫妻,如果沒有那晚的災難,他們會在周末一起去鄉(xiāng)下種馬鈴薯。但災難,炸毀了一切平靜與幸福。那天晚上,這位消防員丈夫前去參加救援,臨別前他對妻子說:“把窗戶關上,回去睡覺,我馬上回來。”但他沒有回來……再次見到他時,已經是在千里之外的莫斯科——休金斯格站的六號醫(yī)院了。
妻子常常在晚上偷溜進病房,他們在房間里牽著手散步,他們一起給還沒出生的孩子取名字。但情況越來越糟,每次輕輕的擁抱,都會撕裂他的皮膚;每個小小的觸碰,留下的都是觸目驚心的傷口;再后來,每一次咳嗽,都有可能致命……在承受了14天的削骨蝕肉之痛以后,他還是帶著對妻子和孩子的深深眷戀,離開了人世。
兩個月后,他們的女兒小娜塔莎出生了。小娜塔莎看起來很健康,但4小時后,小寶貝死了。后來她再婚,有了一個漂亮的兒子,然而她和兒子又雙雙生病。核輻射給他們身體帶來的隱形傷害將伴隨他們的一生。
因為這場災難,這位妻子的命運從此被改寫了。不!千萬人的命運都被改寫了。
而他們的命運又會怎樣呢?他們的愛,他們的生命,會一直這樣灰暗下去嗎?
不!不是這樣的。
在那里,活著的人們大都體弱多病,但他們仍然拖著病痛的身子,堅守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盡可能地將生活過得更加積極、生動,直到生命終止的那一刻。災難過后,切爾諾貝利的人們對這片土地依舊懷有深深的眷戀:“我們是切爾諾貝利的受害者,也是切爾諾貝利的信徒?!?/p>
幸存者們在死亡體驗中對生命價值有了新的理解,在與命運的搏斗中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量。我看到,在那鮮血、輻射構筑的廢墟中,分明矗立著既美麗又深沉、既驚人又悲壯的生命姿態(tài)——向死而生!
來自切爾諾貝利的,除了悲鳴,你還聽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