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彩霞
(包頭輕工職業(yè)技術學院,內蒙古包頭014000)
茶文化對漢語言文學的影響
喬彩霞
(包頭輕工職業(yè)技術學院,內蒙古包頭014000)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其與漢語言文學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對于漢語言文學的影響主要有推動漢語言文學中的文藝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古代文學、漢語文字學、漢語詞匯、中國文化傳播、國學精粹、養(yǎng)生等等內容的發(fā)展,其茶文化中某部分的文化逐漸沒落消失,將會影響到一部分漢語文文學的沒落消失,這也會影響到某些漢語言文學的改變。
茶文化;漢語言文學
茶文化的內在表現(xiàn)形式實質上也是我國文化的內在表現(xiàn)形式,當我們談論起茶文化時就會聯(lián)想到我國漢文化。我國屬于一個禮儀之邦,而茶文化的精神內在涵養(yǎng)是通過沏、賞、聞、飲、品等飲茶活動而形成的習慣,與我國的文化、禮儀都是保持統(tǒng)一的,這一現(xiàn)象也作為一種禮節(jié)景象。禮在我國古代用于判定親疏關系、辨別事理、區(qū)分特點、明辨是非,而經(jīng)過時間的推移它已成為我國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及生活規(guī)則,對于漢文化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同時跟隨社會的改變及發(fā)展它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形式及習慣形式,并融合成一種新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景象。茶文化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及代表性,而我國不單是茶葉的原產地之一,同時在我國不同的民族及地域中還存有各式各樣的飲茶民俗和風尚。
1.1茶文化的概念理解
1.2漢文化的概念理解
漢文化是我國文化的主流,其又可稱之為華夏文化,指的是我國的漢族文化,其是指從春秋戰(zhàn)國開始由當時的儒、道、法、墨、名、兵、小說、雜家等主八大派別的思想為根底進行蛻變發(fā)展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漢族文化有著輝煌的歷史背景,其特點鮮明,它的歷史可考證的時間已有五千多年,文字可考證的時間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典籍更是豐富多彩。而在這幾千年的時間內,不管從政治、軍事、哲學、語言文字、經(jīng)濟、史學、文學、藝術等領域上,都出現(xiàn)了許多具有深刻影響力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1.3漢語言文學的概念理解
漢語言文學這一門專業(yè)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它的基礎理論、知識及技能,使之能夠在文藝出版部、科研部及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做文學評論、教育及科研等性質的工作,還有文化類及宣傳類工作的專業(yè)人員。與之相對的??茖I(yè)稱之為語文教育,它所培養(yǎng)的人群是面向高等院?;蛑械仍盒5慕處?、教學科研人員及相關教育人員。它的課程主要有語言學概論、現(xiàn)/古代漢語、文字學、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中國文化概論等。
茶文化在逐漸發(fā)展的變化中,必定會產生一些新的稱謂或景象,這些內容也需新的詞匯來記載,從而促進漢語言文學的發(fā)展。其茶文化的發(fā)展主要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來看。
2.1與茶相關的物質文化的發(fā)展促進漢語言文學中的漢語詞匯發(fā)展
從物質上主要包含有茶的生長、命名、種植、制作、茶器具等。如新茶出現(xiàn)之后,其種植面積、品種就會隨著時間的發(fā)展慢慢擴大、增多,各地都有各自獨特的茶品種,如在杭州、浙江、安徽、河南、福建等地,其品種的產生及增多,使?jié)h語文學中的詞匯增多,如西湖龍井、蘭溪毛峰茶、祁門紅茶(祁紅)、六安瓜片(瓜片)、信陽毛尖、武夷巖茶、大紅袍等;茶的名稱稱呼也發(fā)生了改變,除最常的苦荼(茶),還有“茗(茶)”“槚(茶樹的古稱)”、“荈(粗茶)”“蔎(茶的別稱)”等不同的稱呼,它們相互組合可構成雙音詞,從而新增了茗荈(茶)、槚楛(茶樹)、茗蔎、茶荈(茶茗)等相關的詞匯;而制作時由其發(fā)酵程度的不同,其又新增加了紅/青/白/黑茶等詞匯;而茶具從制作工藝、材料、飲用方式不同,其器具也將不同,而它的發(fā)展也將促進漢語言文學中的詞匯發(fā)展,又增添了許多新的詞匯,如茶甌、茶碾、茶臼、茶槽、茶憲、茶籠等,以此推動它的發(fā)展。
2.2與茶相關的精神文化的發(fā)展促進漢語言文學中的漢語詞匯發(fā)展
從精神文化上,它的發(fā)展也能促進漢語言文學的發(fā)展,與茶相關的精神文化有茶藝、茶禮、茶道等內容。其自唐之茶道產生后,這些相關的茶精神文化間的關系十分的密切,逐漸形成一體,只是側重點不同而已。
1949年以前河南省宗教界的情況及其復雜,全省境內不但大大小小的佛寺、道觀星羅棋布,基督教、天主教也分布十分廣泛,如天主教堂就有347處,教徒17747人,其中經(jīng)常望彌撒的堂口110處,教徒7696人。②佛教、道教以及基督教在當?shù)囟季哂休^強的影響力。
茶藝是指包含了選茶、沏茶及品茶的藝術,其涉及識、選、品及美學藝術等內容。它尋求的是美的感覺,對于選茗、擇水、烹茶、茶具、環(huán)境的選擇等內容十分重視。受其影響,漢語言文學中的詞匯量有所增加,如沏茶、點茶、品茗、茶農等詞語。
茶禮的發(fā)展進步同樣也能推動它的發(fā)展,這里說的茶禮是指茶的禮儀或禮品。而不是在古婚禮中給女方送聘時必有茶葉,在古風俗中把女方受聘稱之為“受茶”,聘禮稱為“茶禮”。其古人在進行交際或對儒釋道的思想進行參悟時會舉行飲茶活動,表現(xiàn)出的是選茶到品茶的活動。茶禮是對美、禮數(shù)、道德等上的美好追求,其增添的詞匯有燙/奉/侍/倒/沖茶等詞匯。
唐代時期我國的茶道文化興起,其茶道所追求的是返璞歸真、對人生的感悟、自身的修養(yǎng)、悟道等內容。茶講究的不是沖泡的過程,而是在這一過程中所參悟的內容,對于茶意境十分的重視。其所增添的詞匯有茶德、茶道、斗茶等。其在我們的生活中,茶文化與其他的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對漢語詞匯的增添也著一定的作用,如“茶會”、“茶話”、“茶詩創(chuàng)作”、“茶藝表演”等活動內容。
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都存有多面性,其部分的發(fā)展也會促使其他部分走向沒落,茶文化的發(fā)展也是如此。茶文化在長久的發(fā)展史中,由于其加工工藝、科技技術、知識等內容的不斷更新變化,其茶風俗、禮儀、精神思維等內容也是跟隨時代的腳步不斷發(fā)生著改變,將會出現(xiàn)新的內容形式,也會使一部分的茶文化內容慢慢走向沒落的景象,其這種現(xiàn)象對漢語言文學的發(fā)展也有著一定的影響。而這里所指的發(fā)展與沒落都是相對而言的,也是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方面來進行簡單敘述。
如茶字的發(fā)展過程中,其“槚”、“荈”、“蔎”等詞匯也將慢慢被茶葉、茶樹等詞匯所代替,還有它們間的互相組合而成的雙音詞,也將會被許多現(xiàn)代的詞匯所代替。同時古代的茶器具名稱,有許多繁雜、不易寫及難理解的詞匯也被現(xiàn)今許多的簡單詞匯所代替,符合現(xiàn)代人的思維模式及讓人們更方便地、容易地了解到我國的茶文化;而古時茶的藝、禮、道等精神文化,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也將會慢慢消失或只存留一部分的精神文化內容。如斗茶、茶人、選茗、無根水、奉/侍茶等內容的消失,但還是有其他部分相關的茶詞匯被保留下來,如茶話會、泡茶、倒茶等詞匯,其這些詞匯的保留與消失都是與現(xiàn)今人的思維模式、習慣、生活等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
茶文化的發(fā)展不單只在詞匯上對漢語言文學中的詞匯有所影響,對其詞義的變化也是有所影響的。這種作用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新義(新的思想)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相對而言舊義就有所沒落。
4.1茶文化的發(fā)展致使?jié)h語言文學中的部分漢語詞語產生新的詞義
就對于“茶”字而言,其所指的意思是茶葉或茶樹,而它又常被用于泡制的水,因此它又有了新的含義就是由茶制成的茶飲品或茶汁。就如我們常說的我們買了一瓶茶來渴,這里指的有可能是紅茶飲料、綠茶飲料、奶制茶類、紅棗類的茶等內容;又如龍井,在古時有可能指的是一個井名或地域名稱,而隨著它的發(fā)展,當我們再提起龍井時,就是直接聯(lián)想到龍井茶,其龍井也就泛指龍井茶;再如“雨露”,它在古時常用來指雨水、恩澤、美露,而當今它也特指一種綠茶(恩施玉露,一種蒸青綠茶,被授予為我國十大名茶)。其時代在改變,在我國茶文化的內容也將有新的填充,對于其里面的內容,也將會產生新的內容含義。
4.2茶文化的發(fā)展致使?jié)h語言文學中的部分漢語詞語的舊義走向沒落
本文所指的沒落是相對而言的。茶文化的發(fā)展對內容詞義有新的增添,同時有些詞義也將走向沒落。如以上所述中“茶禮”,它不作茶之聘禮之意;又如“茶會”,除了茶話會的意思外,在古時還有行幫交易(聚會)的意思被用作物品的交易,而隨著茶文化的發(fā)展,這一個意思也慢慢消失。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并逐步成為我們生活的重要部分。而從以上所述中可以看出,茶文化的發(fā)展與漢語言文學的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系。而茶文化對于漢語言文學的影響,主要是從茶文化中的物質文化及精神文化兩方面來看對其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了它發(fā)展促進漢語言文學中漢語詞匯的新詞產生和部分詞匯的沒落。同時,茶文化的發(fā)展進步,也使?jié)h語言文學中的詞義有了新的改變,主要表現(xiàn)在新詞義的產生及某部分詞義的沒落,這兩方面的發(fā)展變化都是從相對的角度來說的。
[1]劉民殷.語文教育與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對接性思考分析[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6(1):9.
[2]顧路路.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西部(理論版),2016(2):123+108.
[3]范佳佳,高雷.人際傳播視閾下的儒家茶禮[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2(9):65-67.
[4]張晶,張巍.從英漢詞匯看宗教因素對東西方文化的影響[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8(3):89-90.
[5]梁曉虹.論佛教詞語對漢語詞匯寶庫的擴充[J].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4)
喬彩霞(1982-),女,內蒙古包頭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文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