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德波
3月16日,全國兩會的總理記者會結束后,有記者大聲問道:“總理,您對股市有信心嗎?”由于現場嘈雜,李克強總理并沒有聽清問話。當記者問出第二遍后,總理笑著說:“只要你有信心,我就有信心?!?/p>
在我看來,總理短短的一句回答幾乎是當前中國經濟形勢和應對策略的“點睛之筆”。因為,當前經濟領域的種種現象,其背后都是一個“信心”問題。
縱觀世界各國,政府要解決棘手的經濟問題,方案縱然有千萬種,但其單刀切入的第一件事一定是重塑信心。
比方說,當金融危機爆發(fā),在關系到系統(tǒng)性風險的金融機構深陷垃圾債券、次級貸款危機的時候,一個理性的中央政府多半會以財政注資,或者中央銀行放寬再貸款限制的形式來拯救危機。這種“金融救災”模式,本質上是利用國家的信用,告訴國民和投資者:你們要有信心。
當下的中國,盡管經濟基本面依然良好,但不可否認,經濟和金融領域的信心正變得越來越寶貴。
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中國股市經歷一次“洗禮”。不久前,股市最高監(jiān)管部門長官也更換了人選。樂觀些說,股市經歷了“洗禮”,它的明天會更好。但不客氣地講,它也遭受了一次信心崩潰,它還需要慢慢療傷。
有統(tǒng)計顯示,在2015年的這輪變化中,有5.7萬個500萬市值以上的賬戶“消失”; 10萬至50萬賬戶減少了86.96萬個;3周之內,持倉股民人均虧損41萬。一種夸張的說法是,中國中產階層遭到了一次財富“洗劫”。
股災的導火索是一次信心危機,而它最后引發(fā)的,依然是另一次的信心危機。股市之所以能在2015年中沖上5000點,原因在于各路投資者對“改革?!钡男判奶?,所以即便加杠桿也在所不辭。大家堅信,股市會漲到6000點。這種信心,早已超越常識。
隨后,監(jiān)管部門對場外配資的清查,瞬間觸動了信心的“閥門”,短短3周,股市遭受了一場崩潰式的暴跌。A股大盤的曲線,從2015年6月開始到現在,半年多時間內,已經垂頭向下三輪。
在樓市,同樣體現了信心問題。在新一輪房價上漲中,購房者(包括剛需者和投資者)依然相信,在某些城市,房價會“永遠漲”。因此,樓市去庫存的過程中開始出現一個有悖于中央精神的怪現象:在樓市庫存最集中的二三四線城市,庫存去除并沒有想象的快,而部分一線城市的房價卻漲得超乎預期。
顯然,在中國的樓市,開始出現了“信心錯配”。因為對通貨穩(wěn)定缺乏信心,所以投資者越來越相信,要保住手中資產的價值,唯一的正確方式是購買一線城市的房子。而另一方面,一些企業(yè)主群體集體淪為炒房團,這代表了他們對實業(yè)投資的信心不足。企業(yè)主群體投資信心的不足,這可能是經濟體陷入“流動性陷阱”的預兆。
對于那些還沒有進入樓市的年輕人,他們甚至對自己的未來缺乏信心。如果任憑房價上漲,很多人可能真的無法在一線城市“立足”。如果不是創(chuàng)業(yè)成功、買中彩票或者通過其他機會改變命運,即便勉強購房,樓市后入者恐怕也會淪為給樓市先入者“打工”的境地。
在對外直接投資被嚴格管制的前提下,股票和房子,這是中國人除了人民幣現金之外,可配置的最大的兩個資產類別。但這兩個領域的現狀,卻剛好體現了國民的“信心錯配”。中國股市盡管和實體經濟的關系沒有那么大,但至少也比房地產投機要密切。遺憾的是,投資者對房地產的鐘情遠勝過于股市。
實際上,在中國經濟要去杠桿、調結構的形勢下,一個活躍的、穩(wěn)定的股票市場,對經濟轉型的推動價值是不可估量的。首先,它會降低企業(yè)的負債率,通過股權資金的注入,有利于企業(yè)的經營策略轉向和技術的升級;其次,股市融資不會產生新的派生貨幣,而是把現有貨幣重新配置好,有利于穩(wěn)定社會的通脹預期,這對企業(yè)做出理性的投資決策有好處。
因此,去年以來,政府部門重振股市的決心是很明顯的,但投資者的信心卻有待提高。那么,信心究竟應該來自于何處?
信心來自于明確的預期。未來,中國股市最大的改革是注冊制的推行,這是對當前核準制的顛覆。但在全國“兩會”期間,注冊制到底“盡快推”還是“推遲推”,并沒有明確答案。此外,注冊制到底怎么推?是真正的發(fā)行自由化,還是僅僅把發(fā)審委從證監(jiān)會“下放”給交易所?要給市場以信心,這些關鍵信息應該盡早給予明確。
與此同時,樓市同樣面臨預期混亂的問題。一部分人堅信,一線城市房價“永遠漲”,另外的人則認為政府可能要出手調控。顯然,這不是一個穩(wěn)定的市場。
在世界各國,一個簡單的道理是,實體經濟的發(fā)展需要明確的預期—比如通脹率,但虛擬經濟(比如樓市投機)剛好不需要,因為預期不明確,信息不對稱,投機才能賺大錢??梢哉f,實體經濟賺的是預期明確之下,穩(wěn)定狀態(tài)的錢,而虛擬經濟賺的是預期混亂,波動狀態(tài)的錢。
重塑信心,需要從明確國民的預期開始。這也是李克強總理要求各部部長主動和及時回應社會關切的重要意義所在。當然,這更要求,改革的進一步推動既要講求策略和方法,也要抓住時機,快馬加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