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喬木
古代服飾代稱
文 喬木
古代的服飾以其鮮明的特性,顯示了著裝者的貴賤尊卑或性別職業(yè),因而不同特點的服飾就成了不同社會地位人的代稱,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黔首:黔,黑色。黔首,即以黑巾裹頭,代指平民,具體指本業(yè)為農業(yè)與小手工業(yè),末業(yè)為小商賈等各種不事生產(chǎn)的人。戰(zhàn)國時期,黔首之稱已經(jīng)被廣泛使用,它的含義與當時常見的“民”“庶民”相同。秦統(tǒng)一天下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下詔令謂民為“黔首”,這是秦統(tǒng)一中國后更定名物制度的內容之一。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發(fā)布“使黔首自實田”的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按照當時實際占有的田數(shù),向官府呈報,即可取得國家的承認。從此,“黔首”一詞便伴隨著這套封建土地制度和法令在全國施行而成為固定稱謂。
白?。汗糯矫裰滓?,所以常以“白丁”稱呼平民百姓。劉禹錫《陋室銘》:“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中的“白丁”可引申為沒有學識的人。
白袍:舊指未得功名的士人。唐士子未仕者著白袍,故以此為入試士子的代稱。
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錦繡,多穿布衣。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袍澤:“袍”和“澤”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稱。《詩經(jīng)·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用來形容戰(zhàn)士們互相友愛、同心同德的品質。因此“袍澤”就成了將士、戰(zhàn)友的代名詞。
青衿:亦作“青襟”,周代讀書人常穿的服裝,泛指有學識的人。明清科舉時代則專指秀才。
黃裳:黃色表示尊貴,穿黃裳意味著臣居尊位,因而黃裳成了將做君主的太子的別稱。盧照鄰《中和樂·歌儲宮》:“黃裳元吉,邦家以寧?!?/p>
黃冠:古代指箬帽之類,蠟祭時戴之。東漢末年,張角創(chuàng)立太平道,信奉黃帝,發(fā)動農民起義,起義軍皆頭裹黃巾,首領張角等亦都穿黃衣。這開了后來道士黃衣的先風。隋唐時,黃色漸為皇家壟斷,唐高宗總章年間“禁士庶不得以赤黃為衣服雜飾”(《舊唐書·輿服志》)。黃衣道服遂亦漸為白、黑、青取代,唯留頂上黃冠還維系著舊時崇尚。《新唐書·方技傳》載:“李淳風父播,仕隋高唐尉,棄官為道士,號‘黃冠子’。”后世遂用以指道士。
縉紳:插笏于紳帶間,舊時官宦的裝束,亦借指士大夫。
簪纓:簪和纓,古時達官貴人的冠飾,杜甫《八哀詩·贈左仆射鄭國公嚴公武》:“空余老賓客,身上愧簪纓?!迸f時把它作為做官者之稱。如:簪纓世族(世代做高官之家)。
青衫:指黑色的單衣,唐代官職低的服色為青黑色。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后人也常用“司馬青衫”形容悲傷凄切。
珠履:綴有明珠的鞋子。《史記·春申君列傳》:“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躡珠履?!币蚨槁某闪撕篱T賓客的代稱。
巾幗:本是古代婦女頭上的頭巾或裝飾物,借以代表女性,源于《三國志》。當時諸葛亮多次向司馬懿挑戰(zhàn),司馬懿不予應戰(zhàn),諸葛亮便把婦女的頭飾遺下,以此辱笑司馬懿還不如一個女性。自古以來把婦女中的英雄豪杰稱為“巾幗英雄”,故代指女性。
青衣:古時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裝。婢女亦多穿青衣,后用為婢女的代稱。
裙釵:古代婦女的服飾,用為婦女的代稱。
紈绔:紈绔是古代一種用細絹做成的褲子。古代富貴人家的子弟都穿用細絹做的褲子,這很能反映出他們奢侈的特點,因此,人們常用“紈绔”來形容富家子弟。
赭衣:《說文》:“赭,赤土也?!币猿嗤寥疽?,故曰赭衣,赤褐色。古時囚犯乃服赭衣,因以褚衣代稱囚犯。
責編/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