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杰
(山東理工大學(xué)《管子學(xué)刊》編輯部,山東淄博255000)
?
《管子》情性論
張杰
(山東理工大學(xué)《管子學(xué)刊》編輯部,山東淄博255000)
[摘要]《管子》以治國為核心的人性論是以人生而就有的本能即情性為人性,可稱之為情性論?!豆茏印非樾哉撘詽M足君主、百姓情性,即以治國安邦為核心。它與孟子、荀子、告子等人性論思想相比,具有鮮明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為:其一,《管子》情性論關(guān)注的重點是君主、百姓所擁有的與生俱來的本能,并非探討人性的善惡,屬于西周、春秋時期傳統(tǒng)的人性論;其二,《管子》情性論以治國為核心,并非以提高道德、實現(xiàn)理想人格為重點。
[關(guān)鍵詞]《管子》;情性論;君主;百姓;治國
《管子》人性論的內(nèi)容比較豐富,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以治國為核心的情性論,一是以《管子》四篇為代表的稷下道家人性論。在黃老研究興起之前,很少有人關(guān)注《管子》的人性論。隨著學(xué)者對黃老道家思想的高度關(guān)注,很多學(xué)者開始研究以《管子》四篇為代表的道家的人性論,進(jìn)而論及《管子》的情性論。如有學(xué)者認(rèn)為《管子》四篇的人性論屬于道家的人性論[1]81,并且把它作為《管子》人性論的代表;又有學(xué)者認(rèn)為《管子》人性論除《管子》四篇之外,其余自成體系,以趨利避害為基本內(nèi)容[2]13;還有學(xué)者認(rèn)為《管子》四篇與《管子》其他篇章的人性論是一個緊密的整體[3]9,等等。本文認(rèn)為以《管子》四篇為代表的道家人性論固然特色鮮明、獨樹一幟,但其人性論的主體仍是以人生而就有的本能即情性為人性。它以滿足或?qū)崿F(xiàn)君主、百姓的情性為主體,即以實現(xiàn)統(tǒng)治階級富國強(qiáng)兵的治國策略為核心,可稱之為情性論。《管子》情性論屬于春秋以來傳統(tǒng)的人性論。具體來說,《管子》的情性論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
一、《管子》以君主、百姓所擁有的與生俱來的本能為人性
學(xué)者在論及人性論時多關(guān)注孔子、孟子、荀子、告子、周人世碩以及老子、莊子等諸子的人性論。這些人性論大多有其共同的特點:第一,探討人性的來源及善惡。如孟子以心言性,主張人性善;荀子以情言性,認(rèn)為人性惡;老子、莊子以創(chuàng)生萬物的道德言性,認(rèn)為人性超善惡[4]24;告子以食色言性,主張人性無善無惡;另有周人世碩認(rèn)為人性有善有惡,等等。第二,探討人性的目的大多是為了提高道德修養(yǎng)或成就理想人格。唐君毅對此有詳細(xì)論述,他說:“至于中國古代思想之克就人之自身而言人性,則又始自即就人之面對天地萬物、與其人生理想,以言人性。由此所言之人性,在先秦諸子中,或為人當(dāng)謀所以自節(jié),以成就而與天地參者,如在荀子;或為人當(dāng)謀所以自盡,以備萬物,上下與天地同流者,如在孟子;或為人當(dāng)謀所以自復(fù)自安,以與天地并生,與萬物為一者,如在莊子?!盵5]7這說明戰(zhàn)國時期以孟子、荀子、莊子為代表的人性論探討的重點是人性的善惡以及如何在人性的基礎(chǔ)上成就其理想人格?!豆茏印返那樾哉撽P(guān)注的重點是如何滿足君主、百姓的情性,即實現(xiàn)他們與生俱來的本能,而不是討論人性的善惡。
《管子》的情性論非常關(guān)注君主、百姓的情性?!豆茏印そ亍份d:“夫凡人之情,見利莫能勿就,見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賈,倍道兼行,夜以續(xù)日,千里而不遠(yuǎn)者,利在前也。漁人之入海,海深萬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雖千仞之山無所不上,深源*“源”應(yīng)為“淵”,因避唐高祖諱而改。之下,無所不入焉?!盵6]1015《管子》以求利避害為人的本性,但不同階層所求之利不同,并以商人、漁人為代表來進(jìn)行詳細(xì)說明。《管子》又認(rèn)為求利大致可分為兩大階級,一是統(tǒng)治階級,他們以保持富貴、長治久安為利。如《管子·形勢解》載:“貴富尊顯,民歸樂之,人主莫不欲也?!盵6]1177《管子·明法解》載:“富貴尊顯,久有天下,人主莫不欲也。令行禁止,海內(nèi)無敵,人主莫不欲也。蔽欺侵凌,人主莫不惡也。失天下,滅宗廟,人主莫不惡也。”[6]1216二是百姓,他們以飲食、侈樂為利。《管子·侈靡》載:“百姓無寶,以利為首。一上一下,唯利所處?!盵6]677“飲食者也,侈樂者也,民之所愿也”[6]652?!豆茏印ば蝿萁狻份d:“民,利之則來,害之則去。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于四方無擇也?!盵6]1175
但《管子》認(rèn)為人的性情本非僅限于此?!督亍份d:“凡人之情:得所欲則樂,逢所惡則憂,此貴賤之所同有也。近之不能勿欲,遠(yuǎn)之不能勿忘,人情皆然?!盵6]1012《管子·形勢解》載:“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惡死,莫不欲利而惡害?!盵6]1169《管子·國蓄》載:“夫民者信親而死利,海內(nèi)皆然。民予則喜,奪則怒,民情皆然。”[6]1259《管子·小稱》載管仲說:“人情非不愛其子也,于子之不愛,將何有于公?……人情非不愛其身也,于身之不愛,將何有于公?”[6]608可見《管子》中人的性情包括好惡之情、喜怒之情、“親信死利”、愛子、愛身、愛親,等等。
上述《管子》性情包括的內(nèi)容,如食色之欲、求利本能、好惡、喜怒之情,以及珍愛自身、親近父母、保護(hù)后代,等等,這些都屬于人們生而即有的能力,故而有學(xué)者稱之為“生”[7]510,有學(xué)者則稱之為本能[8]4。而以“生”或本能釋性是孔子之前的人性論的傳統(tǒng)。如《尚書·召誥》中的“節(jié)性”[9]186,《詩經(jīng)·大雅·卷阿》中的“彌爾性”[10]440,乃至《呂氏春秋·重己》中的“節(jié)乎性”[11]35,這些“性”的原義都可稱之為“生”,或指“人生而即有的欲望、能力等而言,有如今日所說之‘本能’”[8]4。其實不唯這些,《國語》《左傳》中的“性”大多也是這種含義。如《國語·周語》記載的“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12]1?!蹲髠鳌ふ压拍辍份d:“吾聞?chuàng)崦裾?,?jié)用于內(nèi),而樹德于外,民樂其性,而無寇仇。”[13]1405無論“厚其性”,還是“樂其性”,其“性”的原義都可稱之為“生”,或者說都是以維持百姓生存的本能欲望為其最主要的含義。由此可見,以“生”或“本能”釋“性”是春秋以來中國先秦人性論的傳統(tǒng)。《管子》的情性論正是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
二、《管子》情性論以實現(xiàn)君主、百姓的情性為中心,即以治國為核心
《管子》論述人性內(nèi)容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君主、百姓的情性。它既主張順性情以治理國家,又主張反性情以安定社會。然而無論是順性情,還是反性情,都是為了最終實現(xiàn)統(tǒng)治者國泰民安、長久擁有天下的性情。
(一)“順人心,安情性”以治理國家
《管子》要求統(tǒng)治者“順人心,安情性”[6]565,以達(dá)到“以情伐天下者帝”[6]1027的最高治國境界。這在政治、經(jīng)濟(jì)、外交等方面都有明顯體現(xiàn)。
其一,政治方面,《管子》主張順應(yīng)人們的情性以治世,主要包括順百姓四欲以治世,順百姓之情以立法,驅(qū)逐違背人情的佞臣以安國等內(nèi)容。
《管子·牧民》載:“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能佚樂之則民為之憂勞,能富貴之則民為之貧賤,能存安之則民為之危墜,能生育之則民為之滅絕……故從其四欲,則遠(yuǎn)者自親;行其四惡,則近者叛之?!盵6]13《管子》認(rèn)為所有的政治措施都應(yīng)該建立在順應(yīng)民心的基礎(chǔ)上,百姓普遍討厭四種事物:“惡憂勞”“惡貧賤”“惡危墜”“惡滅絕”,統(tǒng)治者應(yīng)當(dāng)順應(yīng)民心,當(dāng)使百姓“佚樂”“富貴”“存安”“生育”時,百姓自然“近者親之,遠(yuǎn)者歸之”[6]1204。管仲言行也證明《管子》的這一治國理念。《管子·戒》記載管仲認(rèn)為百姓患勞、患饑、患死,但齊桓公卻“使民不時”、厚征重斂、急刑重法,這非常違背百姓的情性,國家危在旦夕,并且認(rèn)為明君應(yīng)該順應(yīng)百姓情性,使民以時、薄賦斂、寬刑罰。齊桓公不但虛心接受了管仲的意見,并且付諸實施?!豆茏印ご罂铩芬灿涊d:“桓公踐位十九年,弛關(guān)市之征,五十而取一。賦祿以粟,案田而稅。二歲而稅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歲饑不稅,歲饑弛而稅。”[6]368這充分說明齊桓公確實接受了管仲順應(yīng)民心以治國的建議,并以此為其富國強(qiáng)兵、稱霸中原服務(wù),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在《管子》《國語》《史記》等典籍中都有記載。
《管子》還主張在立法、任能方面以人的情性為基礎(chǔ)?!豆茏印しń份d:“凡民從上也,不從口之所言,從情之所好者也。上好勇則民輕死,上好仁則民輕財。故上之所好,民必甚焉。是故明君知民之必以上為心也,故置法以自治,立儀以自正也。故上不行則民不從,彼民不服法死制,則國必亂矣。是以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6]312《管子》認(rèn)為上行下效是人之常情,故有“上之所好,民必甚焉”之語。因此賢明君上在立法時應(yīng)該以身作則,即“置法以自治,立儀以自正”。這說明《管子》的立法是建立在百姓人性的基礎(chǔ)之上?!豆茏印ば》Q》記載管仲在病危之時,勸諫齊桓公遠(yuǎn)離易牙、豎刁、衛(wèi)公子開方三人,其理由是三人的所作所為違背人之常情?!胺蛞籽酪哉{(diào)和事公,公曰惟烝嬰兒之未嘗,于是烝其首子而獻(xiàn)之公。人情非不愛其子也,于子之不愛,將何有于公?公喜宮而妒,豎刁自刑,而為公治內(nèi)。人情非不愛其身也,于身之不愛,將何有于公?公子開方事公十五年,不歸視其親。齊、衛(wèi)之間,不容數(shù)日之行”[6]608。易牙殺子做成美味以獻(xiàn)給齊桓公,豎刁不惜自殘身體以替齊桓公管理后宮,衛(wèi)公子開方為官十五載而不回家探望雙親,他們?nèi)说男袨閲?yán)重違背人情,因此管仲認(rèn)為他們并非治國的忠臣,而是禍國的佞臣。這是管仲勸諫齊桓公遠(yuǎn)離他們的最重要的原因。齊桓公起初聽從管仲的建議,逐易牙、豎刁、衛(wèi)公子開方,但后來又因種種原因被迫召回并重用他們,但齊桓公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最終身死國亡,霸業(yè)中衰。這在《管子》《史記》等典籍中都有詳細(xì)記載。
其二,經(jīng)濟(jì)方面,《管子》主張利用人們的飲食、侈樂之情以發(fā)展經(jīng)濟(jì),利用百姓予喜奪怒之情以富國、富民。
《管子·侈靡》載:“飲食者也,侈樂者也,民之所愿也。足其所欲,贍其所愿,則能用之耳。今使衣皮而冠角,食野草,飲野水,孰能用之?傷心者不可以致功。故嘗至味而罷至樂。而雕卵然后瀹之,雕橑然后爨之。丹沙之穴不塞,則商賈不處。富者靡之,貧者為之。此百姓之怠生,百振而食。非獨自為也,為之畜化?!盵6]652《管子》認(rèn)為飲食乃至侈靡之欲是百姓的性情。不過,不同階層的人們表現(xiàn)不同。品嘗最上好的美味佳肴,欣賞最動聽的音樂,把蛋雕畫了紋飾再煮食,把木柴雕刻了圖案再焚燒……這是富商大賈夢寐以求的奢侈生活;饑時有食,寒時有衣,能夠維持日常生活,則是貧困百姓的愿望。因此《管子》提倡富者侈靡,貧者則利用此機(jī)會做工以維持生計?!胺e者立余食而侈,美車馬而馳,多酒醴而靡,千歲毋出食,此謂本事”[6]673?!豆茏印分鲝埜蝗藨?yīng)大量消費余糧,盡情馳樂車馬,縱情享樂于酒醴之中,這樣做不但富人滿足了侈靡之欲,窮人也因此找到了工作,《管子》稱之為“謂本事”。“謂本事”,趙守正注曰:“謂,通‘為’,治理之意?!^(為)本事’可引申為促進(jìn)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此言侈靡消費反而有利于生產(chǎn)?!盵14]466這說明富人侈靡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貧、富兩大階層的性情。
《管子·國蓄》載:“夫民者信親而死利,海內(nèi)皆然。民予則喜,奪則怒,民情皆然。先王知其然,故見予之形,不見奪之理。故民愛可洽于上也?!盵6]1259“見予之形,不見奪之理”,趙守正注曰:“意即給予人民以有形的利益,而在剝削、奪取時不露痕跡。此種賜予時務(wù)求明顯,剝奪時不露真情的明予暗奪政策,幾乎貫穿在本書《輕重》各篇之中?!盵15]350《管子》認(rèn)為信任親近的人、拼命追求財利以及喜歡賜予、厭惡掠奪都是百姓的性情,無可厚非。統(tǒng)治者應(yīng)該利用百姓的這種性情,在賞賜時務(wù)必做到人人皆知,在掠奪時務(wù)必做到不露痕跡。這同時也是《管子》輕重諸篇的理論基礎(chǔ)。如《管子》要求統(tǒng)治者少收掠奪財富明顯的租稅,而要多通過控制、調(diào)節(jié)物價的方法以獲得巨額錢財,即多運用輕重理論謀取重利。《管子·國蓄》記載:“夫以室廡籍,謂之毀成;以六畜籍,謂之止生;以田畝籍,謂之禁耕;以正人籍,謂之離情;以正戶籍,謂之養(yǎng)贏。五者不可畢用,故王者遍行而不盡也。故天子籍于幣,諸侯籍于食。中歲之谷,糶石十錢。大男食四石,月有四十之籍;大女食三石,月有三十之籍:吾子食二石,月有二十之籍。歲兇谷貴,糴石二十錢。則大男有八十之籍,大女有六十之籍,吾子有四十之籍。是人君非發(fā)號令收穡而戶籍也。彼人君守其本委謹(jǐn),而男女諸君吾子無不服籍者也?!盵6]1272-1273《管子》認(rèn)為向百姓征取苛捐雜稅,如同時征收房屋稅、六畜稅、田畝稅、人丁稅、門戶稅等做法是不可取的,會引起百姓的反抗。高明的辦法之一就是通過提高糧食的價格以獲暴利。這是因為每人天天都需要糧食,哪怕每石糧食加價十錢,國家所得的財富遠(yuǎn)遠(yuǎn)超過征收諸種雜稅的總和。而如何調(diào)節(jié)物價,這其中既包括國家壟斷粟幣、鹽鐵、礦藏等重要物資,又包括利用市場、行政等手段調(diào)節(jié)乃至控制物價,還包括“采取輕重斂散之術(shù),調(diào)節(jié)商品供求關(guān)系、地區(qū)之間的差異,打擊富商大賈勢力以調(diào)節(jié)貧富差異,引進(jìn)別國的物資以及控制本國重要物資外流”[16]92等措施。這是《管子》“輕重十九篇”(自《巨乘馬》第六十八至《輕重庚》第八十六,其中佚亡三篇,有目無文)[14]例言1所探討的核心問題。
其三,外交方面,利用諸侯國君及其百姓惡危墜、惡滅絕及貪利的心理普遍施惠于各諸侯,為其稱霸中原爭取盟國。
《管子·牧民》告訴我們惡憂勞喜佚樂、惡貧賤喜富貴、惡危墜喜存安、惡滅絕喜生育不但是齊國百姓的本性,而且也是其他諸侯國百姓的本性。齊桓公正是利用人們的這種性情,平魯亂、封衛(wèi)、遷邢,從而爭取了眾多的盟國?!豆茏印ご罂铩份d:“桓公憂天下諸侯。魯有夫人慶父之亂,而二君弒死,國絕無后。桓公聞之,使高子存之。男女不淫,馬牛選具。執(zhí)玉以見,請為關(guān)內(nèi)之侯,而桓公不使也。狄人攻邢,桓公筑夷儀以封之。男女不淫,馬牛選具。執(zhí)玉以見,請為關(guān)內(nèi)之侯,而桓公不使也。狄人攻衛(wèi),衛(wèi)人出旅于曹,桓公城楚丘封之。其畜以散亡,故桓公予之系馬三百匹,天下諸侯稱仁焉。于是天下之諸侯知桓公之為己勤也,是以諸侯之歸之也譬若市人。”[6]439齊桓公在位之時,中原正處于“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17]213的危急時刻。中原諸侯國飽受內(nèi)亂、戰(zhàn)爭之苦,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齊桓公深深憂慮百姓之苦,因此平定魯國內(nèi)亂,幫助魯國君民擺脫內(nèi)亂之苦;救助因戎狄入侵而亡國的邢、衛(wèi)兩國,并給予妥善的安置,使“邢遷如歸,衛(wèi)國忘亡”[13]273,這既是周王朝存亡國、繼絕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又是齊桓公利用人們惡危墜喜存安、惡滅絕喜生育造福于各諸侯的體現(xiàn),因此“諸侯稱仁”“諸侯之歸之也,譬若市人”。
《管子·霸形》載:“桓公曰:‘寡人以定三君之居處矣,今又將何行?’管子對曰:‘臣聞諸侯貪于利勿與分于利。君何不發(fā)虎豹之皮、文錦以使諸侯,令諸侯以縵帛、鹿皮報?’桓公曰:‘諾。’于是以虎豹皮、文錦使諸侯,諸侯以縵帛、鹿皮報。則令固始行于天下矣?!盵6]456《管子》認(rèn)為求利不但是普通百姓的本能,同時也是中原諸侯國君的共同意愿。管仲正是利用中原諸侯國貪利的本性在外交中厚施薄取以贏得中原霸主的地位?!豆茏印ば】铩份d:“桓公……使輕其幣而重其禮,故使天下諸侯以疲馬犬羊為幣,齊以良馬報。諸侯以縵帛布鹿皮四分以為幣,齊以文錦虎豹皮報。諸侯之使垂橐而入,綑載而歸。故釣之以愛,致之以利,結(jié)之以信,示之以武。是故天下小國諸侯既服桓公,莫敢之倍而歸之。喜其愛而貪其利,信其仁而畏其武。”[6]439可見齊桓公采取的平定內(nèi)亂、封衛(wèi)、遷邢、在外交上施惠于盟國等稱霸中原的措施都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礎(chǔ)上,因而贏得了中原諸侯國的衷心擁護(hù),這是齊桓公能夠稱霸中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反性情,以安定社會
《管子》在論述如何利用人的性情以治國時,不但注重順應(yīng)百姓的性情以治國,而且也重視反性情以安定社會?!豆茏印贩葱郧榈膬?nèi)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其一,勸諫統(tǒng)治者違反好利的性情、節(jié)制欲望以求國家安定?!豆茏印そ亍份d:“夫眾人者,多營于物,而苦其力,勞其心,故困而不贍,大者以失其國,小者以危其身?!盵6]1012《管子》認(rèn)為好物利乃至被外物所迷惑是一般君主的性情,但此種性情容易造成身死國亡的悲慘結(jié)局。《管子·七臣七主》載:“昔者桀、紂是也。誅賢忠,近讒賊之士,而貴婦人,好殺而不勇,好富而忘貧,馳獵無窮,鼓樂無厭,瑤臺玉圃不足處,馳車千駟不足乘材。女樂三千人,鐘石絲竹之音不絕。百姓罷乏,君子無死,卒莫有人,人有反心。遇周武王,遂為周氏之禽。此營于物而失其情者也,愉于淫樂而忘后患者也。”[6]989商紂王雖貴為天子,但他縱欲享樂,不顧百姓死活,最終被周所滅。這是典型的被外物所惑、沉溺于淫樂而忘掉禍患的君王。為此《管子》主張君主應(yīng)在一定程度上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這樣既有利于自身健康,又有利于社稷安定?!豆茏印そ亍份d:“立身于中,養(yǎng)有節(jié)。宮室足以避燥濕,食飲足以和血氣,衣服足以適寒溫,禮儀足以別貴賤,游虞足以發(fā)歡欣,棺槨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墳?zāi)棺阋缘烙?。不作無補(bǔ)之功,不為無益之事,故意定而不營氣情。氣情不營,則耳目穀、衣食足。耳目穀、衣食足,則侵爭不生,怨怒無有,上下相親,兵刃不用矣。”[6]1012-1013《管子·五輔》也載:“凡人君之所以內(nèi)失百姓,外失諸侯,兵挫而地削,名卑而國虧,社稷滅覆,身體危殆,非生于淫謟者,未之嘗聞也。何以知其然也?曰:淫聲謟耳,淫觀謟目,耳目之所好諂心,心之所好傷民,民傷而身不危者,未之嘗聞也?!盵6]201從衣食住行各方面控制奢欲,君主的思想感情就不會被外物所迷惑,同時,百姓也會安心生產(chǎn),社會穩(wěn)定、諸侯親近,可以說有百利而無一害。
其二,主張君主使用百姓時,在一定程度上反其情性而富國強(qiáng)兵。《管子·侈靡》載:“為國者,反民性然后可以與民戚。民欲佚而教以勞,民欲生而教以死。勞教定而國富,死教定而威行。”[6]661“反民性”,即違反民性。百姓欲佚惡勞、欲生惡死,但《管子》認(rèn)為統(tǒng)治者應(yīng)在滿足百姓性情的基礎(chǔ)上,可以使他們辛勞,使他們慷慨赴死?!豆茏印つ撩瘛份d:“凡有地牧民者,務(wù)在四時,守在倉廩。國多財則遠(yuǎn)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盵6]2百姓只有衣食充足,也就是說,只有滿足了他們維持生活所必需的條件,他們才可以接受禮儀教化,才可以為國家任勞任怨乃至出生入死。這可從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中原的歷史中得到證明?!豆茏印ご罂铩份d:齊桓公即位后,忙于擴(kuò)充軍備以同其他諸侯國爭奪中原霸主。當(dāng)時齊相管仲勸諫道:“不可。百姓病,公先與百姓而藏其兵。與其厚于兵,不如厚于人。齊國之社稷未定,公未始于人而始于兵,外不親于諸侯,內(nèi)不親于民。”[6]350管仲認(rèn)為齊桓公即位之初百姓困苦,齊國內(nèi)部矛盾重重,齊桓公應(yīng)內(nèi)親百姓外附諸侯,這才是爭奪中原霸主的正當(dāng)途徑。但齊桓公表面答應(yīng),實際上仍然發(fā)展軍事力量,意圖以武力迫使中原諸侯服從。但經(jīng)過若干次失敗后,齊桓公終于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接受了齊相管仲“內(nèi)修政而勸民,可以信于諸侯”的勸諫,并付諸實施?!豆茏印ば】铩访鞔_記載了管仲輔佐齊桓公“內(nèi)修政”的措施。他們實行“參國伍鄙”制以“定民之居”,使國、野中的百姓能夠安心居?。粚嵭小八拿穹謽I(yè)定居”制以“成民之事”,使士、農(nóng)、工、商四大階層能夠世代樂業(yè)。齊國百姓安居樂業(yè)之后,又在“參國伍鄙”“四民分業(yè)定居”的基礎(chǔ)上,實行“作內(nèi)政而寄軍令”,使齊國軍事力量激增,齊國霸業(yè)得成。齊國百姓在“參國伍鄙”“分民分業(yè)”定居制度之下,安居樂業(yè),加之“作內(nèi)政而寄軍令”制度以“參國伍鄙”制度為基礎(chǔ),因此由齊國百姓組成的齊國士兵才能夠為齊國霸業(yè)出生入死[6]400-420。
可見《管子》對待君主、百姓的性情,不是一味的肯定或者否定,而是根據(jù)治理國家的需要而定?!豆茏印讽槒木鳌傩盏男郧?,目的是讓百姓的生活得以保障、君主長享國運的愿望得以實現(xiàn);其違反君主、百姓的性情,同樣是為了君主的長生、國運的昌盛而服務(wù)。這說明《管子》中的順性情、反性情都是為了治國的需要。
總之,《管子》人性論的主體是以治國為核心的情性論。這種情性論認(rèn)為人性包括飲食之欲、好惡喜怒之情、“親信死利”、愛子、愛身、愛親等本能?!豆茏印氛J(rèn)為要實現(xiàn)君主、百姓為代表的人性,既需要統(tǒng)治者在治理國家時順應(yīng)人性以治理國家,又需要在滿足人性的基礎(chǔ)上違背人們的好惡、喜怒之情,以達(dá)到安定社會的目的。另外由于《管子》的主體成書于戰(zhàn)國中后期黃老學(xué)派盛行的稷下學(xué)宮,因而《管子》的人性論又帶有鮮明的稷下道家人性論的時代特色。這種人性論在繼承老、莊人性論的基礎(chǔ)上,又有所完善。如提出了“心”在人性論中的重要作用,吸收了儒家的某些思想,認(rèn)為仁、義、禮、法、詩、書、樂等世俗制度或典籍不但是“道”的產(chǎn)物,而且能夠幫助回歸自然的本性?!豆茏印啡诵哉摰倪@些內(nèi)容及特征表明了人性的復(fù)雜性,及戰(zhàn)國時期人們對人性的深入探討所取得的豐厚成果,非常值得我們進(jìn)一步學(xué)習(xí)和研究。然而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僅論證了《管子》中以治國為核心的情性論思想,其稷下道家人性論思想有待以后專篇論述。
[參考文獻(xiàn)]
[1]匡釗,張學(xué)智.《管子》“四篇”中的“心論”與“心術(shù)”[J].文史哲,2012,(3).
[2]隋建華,呂海霞.談《管子》人性論特色[J].齊魯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3,28(5).
[3]陳世放.《管子》人性論思想初探[J].社會科學(xué)輯刊,1997,(4).
[4]張岱年.中國哲學(xué)大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2.
[5]唐君毅.中國哲學(xué)原論·原性篇[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5.
[6]黎翔鳳.管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7]歐陽哲生主編.傅斯年全集:第二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8]徐復(fù)觀.中國人性論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5.
[9]王世舜.尚書譯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10]周振甫.詩經(jīng)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2.
[11]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M].上海.學(xué)林出版社,1984.
[12]韋昭.國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3]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M].中華書局,1990.
[14]趙守正.管子通解:上冊[M].北京:北京經(jīng)濟(jì)學(xué)院出版社,1989.
[15]趙守正.管子通解:下冊[M].北京:北京經(jīng)濟(jì)學(xué)院出版社,1989.
[16]尹清忠.管子研究[D]. 曲阜:曲阜師范大學(xué),2009.
[17]李學(xué)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春秋公羊傳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責(zé)任編輯李逢超)
[收稿日期]2016-01-12
[作者簡介]張杰,男,山東榮成人,山東理工大學(xué)《管子學(xué)刊》編輯部副主編、副編審。
[中圖分類號]B266.1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040(2016)04-0043-06
On the Theory of Natural Instincts inGuanzi
Zhang Jie
(EditorialDepartmentofGuanZiJournal,Shan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Zibo255000,China)
Abstract: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n Guanzi is to administer the state affairs well, which people are believed to be born with, thus, in this book, the theory of natural instincts is equal to that of human nature. Guanzi takes it as the core of the theory of natural instincts to meet the natural instincts of both the monarch and its subjects, that is, to run the state well and bring peace to its subjects. In contrast to the theory on human nature from Mencius, Xuncius and Gaozi,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n Guanzi has the following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firstly, the theory in Guanzi focuses more on the ability that the monarch and its subjects are born with, rather than on distinguishing evilness from kindness, which is in the sphere of conventional theory of human nature that flourished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and the Spring and Warring Period; secondly, the theory on natural instincts in Guanzi centers around the running of the state affairs instead of around the morality improvement and achieving ideal character.
Key words:Guanzi; the theory of natural instincts; monarch; the subjects; run the state affai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