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昊霖
( 山西工程技術學院 體育教學部,山西 陽泉 045041)
學校體育場館的深化開放與創(chuàng)新路徑研究
□楊昊霖
( 山西工程技術學院 體育教學部,山西 陽泉 045041)
從國家相關部門對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要求和群眾體育活動需求兩方面著手,對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現狀及歷史成因,及其深化開放和創(chuàng)新路徑進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在對外開放過程中公益和商業(yè)化目的并重的開放模式以及年卡準入等開放手段。
學校;體育場館;開放;創(chuàng)新路徑
1993年頒布的《國家體委關于深化體育改革的意見》提出了“全民健身計劃”,1995年我國第一個系統(tǒng)的全民健身計劃文件《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發(fā)布[1]。為解決全民健身運動中體育場館短缺問題,國家多個部門于2004年開展了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工作,其普查數據成為十年間體育場館開放實踐活動和理論研究的數據依據,其中,在實踐活動中將學校體育場館作為向公眾開放的著力點,于2006年7月在全國7個城市開展了第一批試點工程[2],次年將試點范圍擴大到28個省市,到2010年全國531個學校的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3];在理論研究中著眼于學校體育場館的開放條件和開放實踐,指出了開放成本高、開放管理混亂、開放法律體系不健全等問題[4-6],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相關促進措施。
在新社會發(fā)展背景和新普查數據條件下,研究學校體育場館向公眾開放問題,利于深化開放實踐,創(chuàng)新開放路徑,梳理學校、政府、社會之間的關系,推動全民健身運動快速發(fā)展。
面對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和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健身需求,對于學校體育場館的開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深化開放的新背景
學校體育場館開放從2006年試點至今,開放運營的長效機制和運營模式始終未建立,其根本原因在于體育場館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得不到合理統(tǒng)一,學校作為教學單位,其主要職能是教書育人,而體育場館開放的主要職能是服務群眾體育。學校沒有社會體育管理權,故其體育場館的開放始終以服務教育、維護教學秩序為底線,加之面向社會開放過程中,國家只提供2年的器材使用補償費,難以長期維持學校體育場地的開放運營。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為經濟社會發(fā)展主旋律,只有深化學校體育場館的開放模式,才能實現學校體育場館資源與全民健身運動的功能最大化和社會效益最大化。
(二)深化開放的新要求
深化開放的要求要從群眾需求出發(fā),因時因地制宜,盡力為群眾提供全面、安全、有效的體育服務場所。
1.開放內容更豐富
在深化開放新背景下,學校體育場館的開放內容需要更加豐富,既要擴大室外場地的開放力度,又要增加室內場地的開放范圍。在室外場地開放方面,要逐步實現室外籃球場、足球場、田徑場等大面積場地的免費化,突出室外場地群眾健身的優(yōu)越性。在室內場地開放方面,要在不影響教學、比賽的前提下,實現所有室內場館的開放,尤其是游泳館、乒乓球館、羽毛球管、排球館、健身房、舉重房等。
2.開放時間更靈活
學校體育場館與全民健身在時間方面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梳理雙方對體育場館的利用時間特征,既能保障學校正常教學,又能方便群眾健身。群眾健身時間主要集中在工作日的清晨、傍晚以及周末,其中,清晨主要以跑步為主,傍晚以散步為主,周末則以游泳、健美操、球類項目等為主。黨的十八大以來,群眾的雙休、小長假、帶薪休假等勞動保障進一步加強,為全民健身創(chuàng)造了時間方面的條件,群眾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更靈活,客觀上要求學校體育場館的對外開放更加靈活,包括開放時間的連續(xù)性、開放的天數等。
3.開放成本更透明
在前兩輪試點工程中,定價權都掌握在學?;虺邪鼏挝皇种?,加之政府給予適當的財政補貼,使得學校體育場館的開放價格相對公道。當試點工程結束后,學校體育場館的對外開放要通過市場運作保證管理和維護成本,客觀上要求按照市場規(guī)律有償服務,綜合考慮全民健身的公益性,學校體育場館的有償服務中要公開運營成本,依靠市場競爭降低成本,防止學校體育場館轉變成壟斷資源。
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為研究學校體育場館向公眾開放提供了準確、有力的數據支持,為研究相關的創(chuàng)新對策提供了新的現狀條件。因此,深入分析第六次普查數據的新變化,利于為深化開放,提供創(chuàng)新路徑。
(一)中小學體育場地優(yōu)勢更加突出
第六次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國體育場地總量達到169.46萬個,教育系統(tǒng)擁有體育場地66.05萬個,占全國總量的38.98%,高等院校和中小學是教育系統(tǒng)的兩個組成部分,高等院校擁有體育場地4.97萬個,中小學擁有場地58.49萬個,中小學的體育場地是高等院校的11.77倍,占全國體育場地總量的34.51%。由此可知,中小學體育場地的數量優(yōu)勢更加突出。此外,每名中小學生背后都聯(lián)系著一個家庭,這些家庭都分布在學校周圍,家庭中的成年人是學校體育場館的使用主體。因此,發(fā)揮中小學體育場地的數量優(yōu)勢,是破解學校體育場館向公眾開放的著力點。
(二)場地類型與全民健身需求一致
在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中,籃球場、全民健身路徑、乒乓球場、小運動場是排名最靠前的4種場地類型,數量分別為59.64萬個、36.81萬個、14.57萬個、8.91萬個。全民健身路徑是《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實施以來發(fā)展最快的體育場地類型,其種類多、占地小、組合靈活、功能全、適用人群范圍廣,第六次普查結果表明,全民健身路徑占主要體育場地的36.81%,并超越乒乓球場、小運動場,因此,在未來學校體育場館開放中,要著力挖掘全民健身路徑的優(yōu)勢,滿足學校與社會的雙向需求。
(三)新增體育場地亟待開放
通過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發(fā)現,從2003年至2013年,全國體育場地的總數量增長99.34%,總用地面積增長76.98%,總建筑面積增長245.33%,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數量增長89.21%。著力加強新增體育場地的社會開放,是緩解當前場地供應緊張的有效途徑,也是發(fā)揮新增體育場地社會功能的必要措施。
面對黨的十八大以來全民健身的新要求,以及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的新變化,深化學校體育場館運營改革,提高面向公眾開放的有效性和科學性,必須充分吸收試點工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借鑒公園、圖書館等公共服務產品的成功模式,將學校、體育主管部門、社會商業(yè)機構融為一體,形成責任清晰、優(yōu)勢互補的創(chuàng)新開放路徑。
(一)分類開放,公益與商業(yè)并重
由于學校體育場館的投資主體主要以國家和地方財政為主,因此在對外開放時不能忽視其公益屬性,而為了維護場地設施的長期使用,亦需在合理的范圍內收取一定費用,公益與商業(yè)并重的模式是由其場館歸屬和體育市場調節(jié)行為決定的。
1.分類開放創(chuàng)新模式設計
分類開放的步驟如下:
首先,建立學校體育場館資源信息庫,包括數量、分布、教學應用時間等,由地方體育主管部門按照室內體育場館和室外體育場館分類;
其次,建立室外體育場館聯(lián)絡人制度,由各地體育局群眾工作處指派專人,與學校和相關社區(qū)聯(lián)系,負責統(tǒng)計、發(fā)布學校體育場館信息;
最后,建立學校體育場館分類開放的主體責任制度,室外體育場館由體育局統(tǒng)籌管理,負責向群眾和社區(qū)發(fā)布信息,負責各學校室外體育場館的定期維護,所需費用由地方政府、體育局、基層社區(qū)等共同提供,學校只負責提供室外場館,無需承擔維護費用和安全責任。
2.分類開放效果分析
此創(chuàng)新模式的有益效果包括兩方面:
一是消除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綜合風險,依靠清晰的責任主體保護學校在體育場館對外開放中的利益,將傳統(tǒng)開放模式中的維護成本、事故責任等問題系統(tǒng)性地解決;
二是更加清晰地建立了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成本體系,使室內和室外體育場館有了穩(wěn)定的資金支持,依靠體育主管部門統(tǒng)籌管理室外體育場館,體現了全民健身的公益性,依靠社會機構專業(yè)化地運營室內體育場館,體現了全民健身高端公共服務產品的商業(yè)化。
(二)年卡準入,開放與監(jiān)管齊抓
借鑒已有的圖書館、公園等開放模式采用的年卡準入,有利于在開放過程中做到對入場人員進行有效的保護和監(jiān)管,將可能存在的運動傷害、場地設施破壞等問題降至最低。
1.年卡準入創(chuàng)新模式設計
年卡準入制度在我國各大城市的圖書館、公園等公共服務產品中應用已久,部分高校體育場館的開放中也探索了年卡制度,取得了有益效果。學校體育場館尤其是中小學體育場館的社會開放,既要充分方便周圍群眾,又要保障開放的有序性和安全性,從而建立學校體育場館開放活動的長效機制。
學校體育場館的年卡準入制度是以群眾個人信息為基礎,以體育主管部門為監(jiān)管主體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憑借個人有效身份證明和居住證明,到體育主管部門進行電子登記,交納適當年費后,即可獲得轄區(qū)內學校體育場館使用權利。
2.年卡準入模式的效果分析
年卡準入模式最大優(yōu)勢在于能夠同時實現開放與監(jiān)管兩個目標,其中,個人基本信息和健康信息的采集,能夠強制性的獲取群眾個人信息,防止不良分子破壞全民健身,防止因個人身體素質差產生健身事故,提高了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中的監(jiān)管有效性和監(jiān)管力度,此外,年卡準入制度打破了地域限制和戶籍限制,轄區(qū)內的群眾只需憑借年卡即可進入學校體育場館,使開放更靈活、更便捷。
通過創(chuàng)新開放路徑的研究發(fā)現,分類開放模式能夠有效降低開放成本,將長期捆綁在學校方面的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科學、合理地解除,將原本屬于政府的責任科學地劃歸,將最具運營優(yōu)勢的社會機構引入學校室內體育場館的開放;年卡準入模式在監(jiān)管層面提高了有效性,既保障了全民健身的公共安全,又打破了地域、戶籍限制,最大化地方便了地方群眾。
[1]唐宏貴.論全民健身運動的當代社會價值——《綱要》實施十五年回顧[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6):10-15.
[2]首批7個城市的學校體育場館將免費向公眾開放[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06-07/08/content_4809024.htm.
[3]2010年全國學校體育場館向公眾開放工作會議召開[EB/OL].http://www.gov.cn/gzdt/2010-09/28/content_1711622.htm.
[4]胡思博.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制約因素[J].教學與管理,2013(4):20-21.
[5]陽紅林,王利生,劉志敏.我國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情況的調查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教學與管理,2013(12):31-33.
[6]鐘薇,閆蘊華.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后傷害事故的法律歸責[J].教學與管理,2011(11):35-38.
本文責編:趙鳳媛
Research on the Deepening Opening and Innovation Path of the School Sports Venues
Yang Haolin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Shanxi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Yangquan, Shanxi, 045041)
From the national relevant departments of the school sports facilities open to the requirements and the needs of the mass sports activ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causes of the opening of the school sports facilities,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opening and innovation path, and puts forward the open mode of public welfare and commercial purposes as well as the open method of annual card access in the process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school; sports stadiums; opening; innovation path
2016—03—20
山西工程技術學院項目(20141029016)
楊昊霖(1981—),男,山西浮山人,山西工程技術學院體育教學部,講師,碩士。
G717
B
1008—8350(2016)03—00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