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共濤,胡和軍,徐南云,程 毅陳德旺,鄧雄偉,鄧平征,張 斌
(南昌市洪都中醫(yī)院北院a.骨八科; b.外二科, 南昌 330018)
?
針尾帶孔克氏針張力帶內固定治療內踝骨折57例
江共濤a,胡和軍a,徐南云a,程 毅a陳德旺a,鄧雄偉a,鄧平征a,張 斌b
(南昌市洪都中醫(yī)院北院a.骨八科; b.外二科, 南昌 330018)
目的 觀察針尾帶孔克氏針張力帶固定治療內踝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 采用針尾帶孔克氏針張力帶固定治療內踝骨折57例,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57例患者術后隨訪1~12個月,優(yōu)50例,良5例,可1例,差1例,優(yōu)良率為96.5%;差1例為踝關節(jié)嚴重粉碎骨折。結論 針尾帶孔克氏針張力帶固定治療內踝骨折具有操作簡單,損傷小,固定牢靠等優(yōu)點,避免了克氏針易松動,針尾刺激皮膚,而導致的局部感染、疼痛、關節(jié)活動受限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適用于各型內踝骨折。
針尾帶孔克氏針; 張力帶; 內固定; 內踝骨折
踝關節(jié)骨折在臨床上較常見,傳統(tǒng)的克氏針鋼絲張力帶固定方法是將克氏針自內踝尖部鉆入交叉克氏針固定內踝,于內踝上約2~3 cm處的脛骨內側鉆一小骨孔,穿一鋼絲,返折于克氏針尾“8”字固定,這種方法的缺點是隨著固定時間的延長,克氏針易松動翻轉,針尾易形成滑囊炎,甚至刺破皮膚造成局部感染[1]。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南昌市洪都中醫(yī)院采用針尾帶孔克氏針張力帶固定治療內踝骨折57例,取得滿意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57例內踝骨折患者,男32例,女25例,年齡18~67歲,均為閉合性骨折。受傷至手術時間為5~7 d,致傷原因:車禍13例,重物砸傷19例,摔傷、扭傷25例。按照Lauge-Hansen分型[2]:SA型9例,SER型27例,PA型10例,PER型7例,PD型4例。
1.2 治療方法
待骨折腫脹減退后再行手術治療。常規(guī)消毒鋪巾,止血帶下手術,取內踝短弧形切口,消除斷端嵌入的三角韌帶,骨碎片,直視下復位,并用布巾鉗維持臨時固定,交叉鉆入2枚克氏針固定內踝,松布巾鉗,于內踝上約2~3 cm處的脛骨內側鉆一小骨孔,穿一鋼絲,返折于克氏針尾“8”字固定,抽緊鋼絲,活動踝關節(jié)骨折端無松動,術中把克氏針尾端針孔埋于三角韌帶下,松止血帶,止血沖洗,縫合術口。合并雙踝、三踝骨折或脫位,手術按外踝、后踝、內踝復位順序進行,外踝采用鋼板或克氏針固定,后踝采用螺釘固定,下脛腓聯(lián)合分離用一枚拉力螺釘平行于脛距關節(jié)面從后向前傾斜25°~30°自外踝擰入脛骨。術后早期抬高患肢,指導患者進行漸進性踝關節(jié)不負重屈伸活動。
1.3 治療結果
本組57例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分別為術后1、3、6及12個月。根據Baird-Jackson療效評定標準[2]。優(yōu)50例,良5例,可1例,差1例,優(yōu)良率96.5%;差1例為踝關節(jié)嚴重粉碎骨折。
踝關節(jié)骨折屬關節(jié)內骨折,解剖復位是踝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基本要求,內踝骨折會造成距骨在踝穴內位置的改變,距骨向外側移位1 mm導致脛距接觸面下降達42%,向外側移位2 mm則脛距接觸面下降達65%[3],內踝不解剖復位、復位丟失,不能達到解剖復位,遠期將出現(xiàn)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導致關節(jié)疼痛,影響患肢功能[4]。克氏針加張力帶鋼絲固定,能使骨折端拉緊靠擾,張力轉化成壓應力,起到加壓作用而穩(wěn)定骨折斷端,但普通克氏針加張力帶鋼絲固定的缺點有:1)術中需將克氏針尾彎成大于90°的彎鉤,要準確適度地操作此彎鉤,存在一定的難度,操作不當會引起克氏針松動,骨折位移,失去克氏針張力帶內固定的意義;2)針尾彎曲過長,容易出現(xiàn)松動翻轉,可引起局部皮膚疼痛,甚至戳破皮膚,造成感染,影響術后康復鍛煉,甚至被迫提前取出內固定[5]。另外,克氏針的滑動,甚至脫出可造成內固定失效,骨折塊再移位。
本組57例患者均采用針尾帶孔克氏針張力帶固定治療,術后隨訪1~12個月,臨床療效優(yōu)良率為96.5%。相比普通克氏針加張力帶鋼絲固定,筆者體會針尾帶孔克氏針張力帶固定有以下優(yōu)點:1)帶孔克氏針張力帶治療內踝骨折符合張力帶原則,即對骨折端有加壓作用,又有張力帶作用,有利于骨折愈合及早期功能鍛煉;2)操作簡單,不需要像傳統(tǒng)克氏針一樣將針尾折彎,易控制針孔距離,較好地避免了由于克氏針針尾翻轉,針尾形成滑囊炎,甚至刺破皮膚造成局部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3)鋼絲穿過針孔和骨孔,三者構成一個整體結構,不會出現(xiàn)克氏針退針現(xiàn)象;4)若內踝骨塊小,使用加壓螺釘或可吸收螺釘固定,骨質疏松者則易使骨塊分裂[1],使用克氏針張力帶固定不容易出現(xiàn)骨塊分裂。但該方法也有不足之處,如針孔部分陷入骨質內,內固定取出時較普通克氏針稍困難等。
綜上所述,針尾帶孔克氏針張力帶固定治療內踝骨折具有操作簡單,損傷小,固定牢靠等優(yōu)點,避免了克氏針易松動,針尾易形成滑囊炎,甚至刺破皮膚造成局部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適用于各型內踝骨折。
[1] 魏怡豐,賈萬貴.踝關節(jié)骨折治療中不同內固定方式的療效分析[J].浙江實用醫(yī)學,2014,19(3):189-191.
[2] 劉志雄.骨科常用診斷分類方法和功能結果評定標準[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298-299.
[3] 郭世紱.臨床骨科解剖學[J].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914-915.
[4] 王亦璁.骨與關節(jié)損傷[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1504-1505.
[5] 吳昊,石展英,李百川,等.不同內固定方式對后踝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學效果及臨床療效分析[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3,13(26):5094-5098.
(責任編輯:況榮華)
2015-10-04
R683.42
A
1009-8194(2016)04-0028-01
10.13764/j.cnki.lcsy.2016.0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