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秋萍 韓洪巖
(常州市濱江經濟開發(fā)區(qū)農村工作局,江蘇常州 213000)
豬沙門氏菌病的診斷與防治
湯秋萍 韓洪巖
(常州市濱江經濟開發(fā)區(qū)農村工作局,江蘇常州 213000)
豬沙門氏菌病(又稱豬副傷寒)是由沙門氏菌屬細菌引起仔豬的一種傳染病。急性者以敗血癥,慢性者以壞死性腸炎,有時以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為特征。
豬沙門氏菌病;癥狀;診斷方法;防治
病原主要是豬霍亂沙門氏菌和豬傷寒沙門氏菌。鼠傷寒沙門氏菌、德爾俾沙門氏菌和腸炎沙門氏菌等也常引起本病。
沙門氏菌為革蘭氏染色陰性、兩端鈍圓、卵圓形小桿菌,不形成芽胞,有鞭毛,能運動。
本菌對干燥、腐敗、日光等環(huán)境因素有較強的抵抗力,在水中能存活2~3周,在糞便中能存活1~2個月,在冰凍的土壤中可存活過冬,在潮濕溫暖處雖只能存活4~6周,但在干燥處則可保持8~20周的活力。該菌對熱的抵抗力不強,60℃ 15min即可被殺滅。對各種化學消毒劑的抵抗力也不強,常規(guī)消毒藥及其常用濃度均能達到消毒的目的。
病豬和帶菌豬是主要傳染源,可從糞、尿、乳汁以及流產的胎兒、胎衣和羊水排菌。本病主要經消化道感染。交配或人工授精也可感染。在子宮內也可能感染。另據報道,健康畜帶菌(特別是鼠傷寒沙門氏菌)相當普遍,當受外界不良因素影響以及動物抵抗力下降時,常導致內源性感染。
本病主要侵害6月齡以下仔豬,尤以1~4月齡仔豬多發(fā)。6月齡以上仔豬很少發(fā)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陰雨潮濕季節(jié)多發(fā)。
本病潛伏期為數(shù)天,或長達數(shù)月,與豬體抵抗力及細菌的數(shù)量、毒力有關。
臨床上分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型。
(1)急性型:又稱敗血型,多發(fā)生于斷乳前后的仔豬,常突然死亡。病程稍長者,表現(xiàn)體溫升高(41~42℃),腹痛,下痢,呼吸困難,耳根、胸前和腹下皮膚有紫斑,多以死亡告終。病程1~4d。
(2)亞急性和慢性型:為常見病型。表現(xiàn)體溫升高,眼結膜發(fā)炎,有膿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瀉,排灰白色或黃綠色惡臭糞便。病豬消瘦,皮膚有痂狀濕疹。病程持續(xù)可達數(shù)周,終至死亡或成為僵豬。
(1)急性型:急性型以敗血癥變化為特征。尸體膘度正常,耳、腹、肋等部皮膚有時可見淤血或出血,并有黃疸。全身漿膜、(喉頭、膀胱等)黏膜有出血斑。脾腫大,堅硬似橡皮,切面呈藍紫色。腸系膜淋巴結索狀腫大,全身其他淋巴結也不同程度腫大,切面呈大理石樣。肝、腎腫大、充血和出血,胃腸黏膜卡他性炎癥。
(2)亞急性型和慢性型:以壞死性腸炎為特征,多見盲腸、結腸,有時波及回腸后段。腸黏膜上覆有一層灰黃色腐乳狀物,強行剝離則露出紅色、邊緣不整的潰瘍面。如濾泡周圍黏膜壞死,常形成同心輪狀潰瘍面。腸系膜淋巴索狀腫,有的干酪樣壞死。脾稍腫大,肝有可見灰黃色壞死灶。有時肺發(fā)生慢性卡他性炎癥,并有黃色干酪樣結節(jié)。
(1)根據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一步做實驗室診斷。
(2)實驗室診斷
①病原檢查:病原分離鑒定(預增菌和增菌培養(yǎng)基、選擇性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用特異抗血清進行平板凝集試驗和生化試驗鑒定)。
②血清學檢查:凝集試驗、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
③樣品采集:采取病畜的脾、肝、心血或骨髓樣品。
用仔豬副傷寒弱毒菌苗,對仔豬實施免疫。平時注意自繁自養(yǎng),嚴防傳染源傳人。飲水、飼料等均嚴格獸醫(yī)衛(wèi)生管理。發(fā)生本病后,病豬隔離治療,同群未發(fā)病豬緊急預防注射。病死豬無害化處理,不可食用以防止食物中毒。
[1] 郭愛珍,涂玲玲,陳煥春.豬沙門氏菌病的診斷和預防控制[J].豬業(yè)科學,2009,26(12):40-41.
[2] 李厚平.豬沙門氏菌病的診斷及防治[J].福建畜牧獸醫(yī),2013,(4):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