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華
【摘 要】原始思維對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隙ㄔ妓季S對民族民間舞蹈的影響,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傳承民族民間舞蹈文化,促進中華民族藝術文化不斷向前發(fā)展。文章試圖從三個方面分析:一,巫術儀式對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影響;二,“萬物有靈”觀對中國民間舞蹈的影響;三,具象性對中國民間舞蹈的影響。
【關鍵詞】原始思維;民族民間舞蹈;萬物有靈觀;具象性
中圖分類號:J722.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3-0186-02
在世界文明的進程中,有一些民族在其文化傳統(tǒng)和生活習俗上仍保持著早期共有的原始思維形式,然而,另一些民族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形成和加強理性思維,從而淡化甚至完全拋棄了早期的原始思維形式,取而代之的是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但是一直以來,原始思維形式在東方人的思維方式及文化形態(tài)上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藝術更是和原始思維有著神秘的不解之緣。
一、巫術儀式對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影響
古代“巫”與“舞”同音,“巫”人一般都精通舞蹈,從“巫”人的活動中,古代舞蹈有了最初的雛形?!拔住边@種流傳已久,又對原始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和心理影響頗深的民俗現(xiàn)象,顯然已深入原始人類的內(nèi)心深處。原始時期,人類的意識正處于混沌狀態(tài),加上征服和支配自然界的愿望極為強烈,但又因種種原因難以實現(xiàn),巫術活動便應運而生,巫術活動中舉行的舞祭就逐漸演變?yōu)橹袊耖g舞蹈不可缺少的元素。在原始人類看來,“巫”的力量和范圍是無限強大和無比寬廣的,所以原始人類把自然界中發(fā)生的一切當時無法解釋的現(xiàn)象和遇到的種種不幸都寄托于“巫”,并用“巫”的觀念去解釋這一切。人們深信通過這種“巫舞”以娛神、敬神,就可以超越現(xiàn)實與神靈溝通,巫術活動中的“舞者”也就成了神的化身。直至今日,一些地區(qū)和民族還保留著這種古老原始的民俗活動,甚至成為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瑰寶。
可以說,中國民族民間舞就是由這種原始的巫術儀式發(fā)展而來的,它與原始思維方式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也逐漸提高,科學的解釋降低了人們對“巫術”的依賴。但是,“巫術”活動中的舞蹈形式卻得以遺留下來并給予人們無窮的精神享受。例如蒙古族舞蹈《安代舞》,原本是薩滿人的“巫舞”,現(xiàn)已演變?yōu)槟撩駣蕵返募w舞蹈;維吾爾族舞蹈“麥西熱甫”,由原先的祭祀舞蹈演變?yōu)閵蕵沸缘募w舞蹈;藏族的“鍋莊”原本是為了跳喪,漢族的“秧歌”最初是為了祈豐等等。簡而言之,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和原始思維下的“巫”是分不開的,這種伴有舞蹈的巫術儀式對中國民族民間舞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萬物有靈觀”對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影響
在原始社會中,舞蹈最初的產(chǎn)生是源于對生命的沖動和對美好愿望的祈禱等因素?!叭f物有靈觀”其實是人們原始自然的一種心態(tài)。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舞蹈作為這種原始自然心態(tài)的一種延續(xù),在人們對豐收的祈求和勝利的慶祝,對神靈圖騰的膜拜和對驅魔除疫的寄托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正是由于中華民族文化積淀深厚且源遠流長,才使得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在經(jīng)歷了長期不斷的發(fā)展和演變之后,仍保留了古樸的原始風貌的一面。例如,羌族人以歌舞祭祀活動來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及對亡靈的超度。雖然這種“萬物有靈”的崇拜方式缺少科學理論依據(jù),但卻顯示出羌族先民將靈魂不死觀念和血親敬仰的觀念結合起來,一方面希望祖先在另一個世界能過上好日子,另一方面也祈求祖先的神靈能庇護自己的后代,家族興旺,無災少難,生活安寧。“羊皮鼓舞”,原是羌族人在祭神驅鬼求福還愿以及送死者靈魂歸天等法事活動中表演的舞蹈,真實地再現(xiàn)了遠古時代羌族人民同大自然作斗爭的悲壯情懷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至今已逐漸發(fā)展成群眾自娛性舞蹈,但仍帶有極為古樸的原始風貌,可以說是遠古時代羌族歷史的一種藝術再現(xiàn)。這種舞蹈形式雖然“巫術”色彩比較濃郁,但它同時還滲透著古老的民族民間信仰和人們對神靈信奉崇拜的情感?!拔孜琛钡谋硌菡咄ǔ>哂休^高的舞蹈技能,所以人們相信“舞者”既有“與神靈相通”“天人合一”的超凡能力,又能和鬼神交流共通,實現(xiàn)人們的美好心愿。通過巫儀民俗舞蹈,人們在形式上完成了“天人合一”的需要,從而在鬼神的“承諾”中,安心的生活。
三、具象性對中國民間舞蹈的影響
舞蹈表現(xiàn)是具體形象的肢體語言,是可思可感的,是具體形象的。《尚書堯典》有“擊石拊石,百獸帥舞”的記載,描寫的是原始部落成員們敲打著薄薄的石片,發(fā)出鏗鏘的悅耳的樂聲,舞蹈者們披上獸皮,裝扮成各種野獸的模樣,跳起了雄壯勇猛的舞蹈。模擬動物的形體形態(tài)、表現(xiàn)動物的習性以及表現(xiàn)狩獵場面等,是原始舞蹈常見的題材。
在古代圖騰舞蹈中,青年必須學習圖騰的叫聲,裝扮成圖騰模樣,模仿圖騰的動作,以此獲得圖騰祖先的力量。在圖騰儀式上,初民還采用種種方式突出圖騰標志,主要有圖騰柱、圖騰裝飾,包括在建筑、用具、武器等器物上雕刻或繪上圖騰形象,戴圖騰面具,穿圖騰動物皮毛,紋身,結發(fā),穿鼻,鑲唇,毀齒,染齒等,使自己類似于圖騰形象。這種帶有寓意的模仿,是以此及彼,通過置換的方式把內(nèi)在的需要轉化為對象性的現(xiàn)實追求?!皟琛保诠糯Q作“儺”,是戴著象征自然神靈的面具驅邪的原始舞蹈。掌管儺祭的官職稱作“方相氏”,方相儺祭時戴著猙獰的面具,執(zhí)盾、揮戈,邊呼喊邊舞驅逐鬼怪、疫病。中國儺舞歷史悠久,許多少數(shù)民族都有這種戴面具驅逐鬼怪、疫病的活動,而且結合本民族宗教與民俗文化,制作多種多樣的面具和面具舞蹈形式。這種舞蹈原本是為了祀神、祭祖、驅邪祈福等目的的祭祀活動,后來逐漸演變成娛樂性的舞蹈。
在中華民族中,“龍”之所以作為一種現(xiàn)實中并不存在的動物,會成為先人們膜拜的對象和吉祥的象征,其根源更多的是來自于它是各部落圖騰糅合后的產(chǎn)物。它不僅標志著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同時也體現(xiàn)出先人們對神秘自然的無知?!褒埼琛笔侵腥A民族民間舞蹈的瑰寶,流行于我國很多地區(qū),。這種類似于廣場文化的民風民俗活動,充分反映出民間對“龍”這種吉祥文化的喜愛。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原始社會作為一種信仰儀式存在的中華民族的“龍圖騰”雖已成為一種遺跡,但“龍”文化底蘊卻得到了延續(xù)。遠古時期的原始思維深深地積淀于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思維之中,并對民族生活的各個領域,產(chǎn)生著深刻而廣泛的影響。至今,民間舞龍的傳統(tǒng)還沒有消退。每逢大型的節(jié)日慶典,民間常會自發(fā)的舉行舞龍的表演進行慶祝。如今的“龍舞”,文藝工作者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整理加工,賦予這種民俗活動以情真意切的表演內(nèi)容,渲染熱烈歡快的氣氛,呈現(xiàn)出的是一派歡樂祥和、歌舞升平的喜慶景象,著實令人陶醉。雖然自然崇拜、圖騰崇拜時代已是極久遠的過去,但與圖騰崇拜有關的標志,與神話有關的象征物,以及為人們熟悉的原始舞蹈形式,依然可以引起人們美的享受。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藝術,不是無源之水,而是在中國原始藝術長期積淀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隙ㄔ妓季S對民間舞蹈的影響,有助于我們更好的傳承民間舞蹈文化,并促進我們的民族藝術不斷向前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秀花,劉偉.論羌族民間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及其社會功能[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11).
[2]馬知遙.論吉祥文化的精神鏡像和藝術表現(xiàn)[J].藝苑,2007(04).
[3]吳瑞霞.龍的意象與中國詩意思維關系的探源[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2(11).
[4]張保華,王曉惠.論佤族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及其社會功能[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1(12).
[5]劉桂蓮.淺談當代民族民間舞蹈的價值取向[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8(01).
作者簡介:
田 華,信陽師范學院傳媒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文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