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海
玉鏡,.亦作”玉鑒/玉監(jiān)”。光潔可鑒的玉片,多指玉磨制的鏡子,古用為帶飾?!豆茏印ぽp重己》:”天子東出其國四十六里而壇,服青而絻青,搢玉總,帶玉監(jiān),朝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號曰祭日。” 馬非百 新詮:”帶玉監(jiān),謂以玉鑒為帶上之飾也?!薄V袊糯耒R記載文字傳承有序,充分記載玉鏡實物的存在。例如:《南齊書·東昏侯紀》:”帝有膂力,能擔白虎橦,自制雜色錦伎衣,綴以金花玉鏡眾寶,逞諸意態(tài)?!?唐 白居易 《游悟真寺詩一百三十韻》:”六楹排玉鏡,四座敷金鈿。
護心鏡多指鑲嵌在戰(zhàn)衣胸背部位用以防箭的銅鏡。一般位于胸口關(guān)鍵重要的位置,多為圓形,正面凸出較其他部分甲片厚;在受到攻擊時可以起到緩沖、轉(zhuǎn)移正面攻擊的作用。據(jù)資料考證,古代流傳下來至今的凸面護心鏡極少,且都為銅質(zhì)。因為凸面護心鏡不像銅鏡那樣普及,銅鏡在生活、陪葬物品中都很普遍,用途及喻義也很廣,但凸面護心鏡卻不同,作為戰(zhàn)衣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誰死后穿戰(zhàn)衣下葬?有的話也在戰(zhàn)場上,時間緊迫,簡單掩埋了,這種埋葬沒有獨立的墓室,因此不能很好的保護那些戰(zhàn)衣、戰(zhàn)甲,所以經(jīng)過幾百年、上千年的自然腐蝕作用,戰(zhàn)衣、戰(zhàn)甲都銹成粉末和泥土混和一起了。更別提上面的護心鏡了。而銅鏡卻不同,它往往能和別的陪葬品有獨立空間、能較好流傳下來。至于小型平面銅鏡有時也被稱為“護心鏡”這和用于戰(zhàn)甲上的凸面銅鏡意義有區(qū)別了。凸面鏡主要用于衣服外部,極少部分可以用于貼身衣內(nèi),只能起防護作用,是單純意義的護心鏡。而小型平面銅鏡不但用于貼身衣內(nèi),能起保護作用,也用于當普通鏡子照。因此,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種平面小型銅鏡在極其普遍的。但凸面銅鏡卻是極為罕見的。
凸面銅護心鏡少,凸面護心玉鏡更少。今界首黃氏東海收集的這枚凸面高古玉護心鏡來看,該鏡大鈕,內(nèi)廓八瓣獅蒂紋座,中間繩紋,外廓是溝云紋。以此背部風格,參照類似風格銅鏡,實有戰(zhàn)漢之遺風,東海曾請教相關(guān)業(yè)內(nèi)人士,均認為不是宋仿,應為戰(zhàn)漢時期本朝遺物。該鏡背呈黑色,局部有鐵銹,白天不認真看,會誤認為是一面鐵鏡。只有夜間用強光手電照射下,邊緣局部有透綠光現(xiàn)象,綠色摻雜,或有變色,隱約可見玉質(zhì)。細看之下,玉質(zhì)黑漆入骨,黑色已浸玉骨里面,從而白天從表面看不出是什么質(zhì)地的,如果單從局部鐵銹來看,易容易被誤認為是鐵鏡。但是這面鏡子輕,而且硬度大,輕輕在玻璃上劃下,就能留下明顯的痕跡,所以是玉鏡而非鐵鏡。該鏡正面顏色有淺白色、黑色兩種。兩者顏色變化過渡自然,白面部分還有黑紋一一道,似由裂痕形成的,但現(xiàn)已愈合,看不出一絲裂縫。盤玩之下,白色略有變淺,應為水沁。和原質(zhì)黑沁(水銀沁)相比,鮮明對比,古玉黑白沁,實屬難得。從沁的鐵銹來看,此玉鏡恐怕存在反復入葬問題。以現(xiàn)在人觀點,古玉上有鐵銹,必為假器,其實不然。
作為文物研究,該鏡有以下特點:就背圖飾來看該玉鏡有銅鏡風格,可以對同期戰(zhàn)國銅鏡紋飾文化有照考作用;作為目前這種極為罕見的凸面護心玉鏡來講,由實用器轉(zhuǎn)化為裝飾,或為冥器,又對古玉文化研究有重要意義。在當前所研究的常見葬玉中,較常見的是口晗(玉蟬),手握(玉豬)、玉壁等?;旧鲜钱敃r有錢人家都用得起,較普遍流行。但作為玉鏡,特別是凸面背銅鏡紋飾的玉護心鏡則是極少的,就實物來看,應該是王一級諸侯,大將軍陪葬用的。從我國目前玉鏡研究來看,目前有官方記載承認的,僅是臺灣故宮博物館藏漢代玉鏡一面,民間另外爭議的幾面流傳的玉鏡。幾點可以看出,玉鏡作為文物研究有其重要意義。
古鏡難求,古玉難辨,戰(zhàn)漢玉鏡更是孤例。 試看天下玩收藏者,懂收藏者幾人,投資謀利者又幾人?古人云:心愛之物,如心愛之人;商人謀利,君子清貧。是故今天眾多的收藏者,蓋投資商賈是也,謀利之手段也。而玩收藏者,其玩玉者不過十之一二。而外多以錢、畫、郵、瓷、青銅為主。實為后者存世量大,能熱炒賺錢而己,前者仿品居多,不敢下手罷了。而十之一二人中,玩高古者多,但懂者卻廖廖無幾。今觀書店說玉之書,琳瑯滿目,枚不勝數(shù),可謂豐富之極也。然者其圖文,十圖九假,以假說真,文更誤人。長期以往,圖文千古傳,按圖索玉,何為真,何為假?玉之五德不存也!可謂誤人于圖文之上,殺真玉于無形之中。究其因,一為假者自誤,學假當真,不自醒也;二為黑心商賈,明出書,實賣玉也;三為不良編輯,出書賺錢也,無論真假,只要不太假,給錢就發(fā)表。太假則不行,當編輯三歲兒朗乎?長期以往,圖非圖,文非文,真亦假,假亦真。祖宗文化盡先也!誰之錯,吾輩之中某些人也!
古有文人相輕,今有玩玉相貶。古玉隨緣,萬里挑一,宛如大浪淘金,實屬不易。而家藏百千余件,除明清者,高古多為假。實物如此,鑒定之風更如此。多數(shù)專家以收費為主,錢多出證,真也真,假也真,反正都是真;錢少咨詢,真可能假,假一定假,反正差不多全假!更甚者,明知真還講假,打擊你也,欲撿你漏也!華夏之大,有玉五德之藏家,識高古玉于地攤之中,敢直言者,有幾人?高古之玉,有傳世和出土之分,也有兩者反復有之。有南坑不如北坑,北坑不如西北坑。水坑不如干坑的說法。不同地點引起泌色變化不同。非常識淵博,而不能確認。是故精通某坑口權(quán)威專家,并非絕對清楚其他坑口方面,蓋人無全人,識無全識也。懂明清件者,以料、工識玉,上手易;但高古者,以工、泌識玉,為之難。以學歷為喻;玩玉者剛?cè)腴T,識明清如小學,懂高古者可謂大學。
玩玉不知其古,玩古不知其高。玉之五德,則源于高。古有葉公好龍,今有世人好玉。葉公好龍者,見真龍而不識,世人好玉者,玉有五德而不知,見高古者不自珍。不懂之人謂石頭,略懂之人謂之假,多懂之人謂高仿;十人九言,無人言真。蓋仿古之風盛也,無人敢認也!且觀小攤之上,售假者編故事、講悲情、發(fā)毒誓,假都是真的。而真的也自認假的再說真的,人格悲哀也!
現(xiàn)蚌、徐古玉高仿,本無厚非。借今思古,弘揚古玉文化,確為善事;然不法之人,充以真賣,乃為騙人;誤人,騙人者而不知恥,德不存也。試看今80、90后,誰玩古玉,誰知高古玉,看書上假玉,又如何知真玉?長期以往,尚古之風不存也,玉之文化將成歷史,誰之錯?吾輩也!
奇哉,銅鏡之神,古漢之韻,美玉之魂,柿蒂之座,黑漆之古,護心之意,混然一體,天然大成。千年玉鏡,美哉我心。悠哉樂哉,快哉我意。得此一鏡,護心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