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忠(銅山區(qū)大彭鎮(zhèn)中學 江蘇徐州 221150)
?
有關(guān)微粒之間有空隙的實驗改進
朱玉忠
(銅山區(qū)大彭鎮(zhèn)中學江蘇徐州221150)
摘要:用球形干燥管做微粒間有空隙的實驗,“粗中有細”,易于操作、便于觀察且現(xiàn)象明顯,干燥管吸附在手指上,懸而不落;兩手同握塑料軟鹽水瓶,更具有科學性、對比性,符合綠色環(huán)保、廢物利用理念。
關(guān)鍵詞:球形干燥管;粗中有細;懸而不落;鹽水瓶;對比性;廢物利用
縱觀現(xiàn)行各種版本的《義務教育教科書九年級化學》教材中,有關(guān)“微粒之間有空隙”的實驗設計,有的比較浪費試劑(需要50mL水和50mL酒精),即便如此,因為量筒較粗,實驗現(xiàn)象也不夠明顯;有的雖然藥品用量少,但因?qū)Ч芴?,形成的空隙較小,實驗現(xiàn)象也是不太明顯。筆者設想,可否設計一個介于二者之間的實驗裝置,使用不太多的試劑,并且能產(chǎn)生更大的空隙——這種粗中有細的裝置便是球形干燥管。
1.實驗用品
主要有:球形干燥管、橡皮塞、注射器(20 mL帶針頭)、小燒杯;酒精(滴紅墨水)、水。
2.實驗裝置(見圖1)
圖1 “微粒之間有空隙”實驗改進裝置
3.實驗操作
(1)取一個球形干燥管,在其下端(粗管口)塞緊一個橡皮塞,以防止漏水;再用注射器抽取一注射器水,從細管口處注入干燥管的球形與圓柱形交界處;然后,用注射器抽取一注射器酒精(滴了紅墨水),從細管口處(針頭緊貼細管內(nèi)壁)緩慢注入球形干燥管,至完全加滿(如圖1)。此時的實驗裝置,多么像東方之珠??!
(2)讓學生用食指堵住細管口,大拇指和中指捏住球體部位,上下顛倒實驗裝置4~5次,以使酒精和水充分混合;然后靜置,觀察實驗現(xiàn)象(見圖2),細玻璃管最上端出現(xiàn)了1~2cm長的空隙。
圖2 酒精與水混合后出現(xiàn)明顯的空隙
(3)此時不要松開食指,慢慢地松開拇指和中指,將會看到球形干燥管竟被緊緊地“吸”在食指上,懸而不落(如圖3);此時學生一聲驚呼,緊接著是異常安靜,同時無不流露出不可思議而又期待釋疑的神情。
圖3 酒精與水混合后出現(xiàn)的空隙吸住了手指
4.實驗注意事項
(1)一定要先加入水,后加入酒精,而且做到分層明顯,這是實驗成功的關(guān)鍵。
(2)在球形干燥管懸而不落時,另一只手要在球形干燥管的下面接著,既防止實驗出現(xiàn)意外,又便于實驗結(jié)束時及時拿住球形干燥管。
(3)實驗過程中,如果有學生說“空隙是真空”時,要給予簡單的解釋——里面含有極少的空氣,是接近真空。
(4)實驗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
5.改進后的實驗優(yōu)點
(1)實驗現(xiàn)象明顯、新奇,能刺激學生的感官。
(2)材料易得,操作簡便,藥品用量相對較少。
(3)由實驗現(xiàn)象得出實驗結(jié)論,更加順暢。
不論固體、液體還是氣體,構(gòu)成物質(zhì)的微粒之間都有一定的空隙。為了說明不同物質(zhì)微粒間的空隙大小不同,上海教育出版社的《義務教育教科書九年級化學》安排了“水和空氣的壓縮”實驗(裝置見圖4)。由于利用注射器進行實驗,操作起來必須兩只手互相配合,不太方便。筆者,選用100mL的醫(yī)用塑料鹽水瓶,瓶子大小學生剛好一只手可以握住,操作很是簡便,而且用力的差別對比明顯。
圖4 課本上“水和空氣壓縮的”實驗
1.實驗用品
主要是兩個100mL的醫(yī)用塑料鹽水瓶,水、空氣。
2.實驗操作
(1)取兩個100mL的塑料鹽水瓶,一個盛滿水,一個充滿空氣(用注射器注入)。
(2)請一位學生(右撇子習慣的),左手握充滿空氣的鹽水瓶,右手握盛滿水的鹽水瓶(如圖5),同時用力擠壓兩個瓶子。
(3)雖然學生的右手比左手有力,但是左手很容易將充滿空氣的鹽水瓶壓縮,而右手則很難將盛滿水的塑料瓶擠壓變形。
圖5 雙手同時擠壓鹽水瓶
(4)根據(jù)空氣比水容易被壓縮的實驗現(xiàn)象,不難得出“液體中微粒之間的距離比較小、氣體物質(zhì)中微粒之間的距離比較大”的實驗結(jié)論。
3.注意事項
(1)本實驗中一個人同時擠壓兩個瓶子,更具有科學性和對比性。
(2)如果是醫(yī)院廢棄的塑料鹽水瓶,必須經(jīng)過消毒以后才能使用。
4.改進后實驗的優(yōu)點
(1)廢棄材料再利用,因此體現(xiàn)了節(jié)儉意識。
(2)塑料鹽水瓶柔軟且封閉性好,通過簡單的擠壓就能比較液體和氣體微粒間的空隙大小,因此操作簡便。
(3)兩個實驗,可以一人同時操作,對比性強,因此滲透了“比較學習法”。
總之,上述兩個改進實驗,易于操作,現(xiàn)象明顯,且有很強的趣味性、科學性,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提高了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致謝: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得到江蘇省特級教師李德前的指導。
參考文獻
[1]李德前.例談初中化學實驗創(chuàng)新的思維方法[J].化學教學,2013,(03):65-68
[2]李德前.氨分子擴散實驗綠色化設計[J].化學教育,2008,(06):64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3.034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03-0093-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