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妮
『乖』學生的發(fā)展隱憂
◇陳春妮
在學習了“圓的認識”一課后,我讓學生回家用硬紙板剪了等邊三角形、正方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這幾種圖形做車輪,嘗試將這幾種車輪滾一滾,隨后觀察并寫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由于在課堂上學生用圓形做過這個活動,所以我就沒再指導操作的方法。第二天,學生的日記交上來后,我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都在描述自己做了什么,還有的對課堂上學習的“車輪為什么是圓的”進行了敘述,僅僅有10個左右的學生進行對比觀察,發(fā)現(xiàn)這四種車輪中,三角形車輪最顛簸,正方形車輪次之,正五邊形和正六邊形車輪較為平穩(wěn),其中有8個學生猜測圖形的邊越多,滾動時中心點的軌跡起伏越小,做成的車輪滾動時就越平穩(wěn),有3個學生對自己的猜測進行了驗證,或結合圓的知識進行了解釋。
放學后,我在家長群里將學生的作業(yè)情況作了反饋,引起了許多家長的關注。有家長問:“老師,我家孩子一直很乖,學習上幾乎不用我操心,只要是老師布置的任務,她都會按要求完成,但這次的日記她就是您說的那種記流水賬式的,為什么會這樣?”我是這樣回復的:“我給學生布置這個任務,意在考察學生的態(tài)度和觀察、思考的能力。從您孩子的作業(yè)情況來看,字寫得很工整,描述的過程也很詳細,這說明她的態(tài)度是端正的。只不過她可能不太善于觀察和思考。在做完實驗后,如果能對比觀察,她就會有所發(fā)現(xiàn);結合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如果能進一步深入思考,也許會得出許多有價值的結論。但她沒有這樣做,而是僅僅將她看到的一些表面的東西寫出來了?!?/p>
后來在“圓的面積”一課中,我讓學生自己動手研究手中圓的面積的大小,有的學生拿著圓不知道該怎么做,因為老師沒有說怎么做,隨后他們就拿著圓轉來轉去,我俯下身問他們:“你們準備怎么做?”“老師,這個圓是曲線圖形,我們沒學過,該怎么做???”……在這些學生的意識中,學過的就能做,沒學過的就做不了。
其實,類似的“乖”學生有很多。在課堂上,我有針對性地觀察了這些“乖”學生。這些“乖”學生大多在課堂上表現(xiàn)得并不主動,很安靜,平時愛做條件、問題一目了然的作業(yè),很少發(fā)現(xiàn)并提出有意義的問題,一旦涉及稍微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就退縮了,躲在一個自認為比較安全的地方,學習成績大都是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
我們也??吹竭@樣的現(xiàn)象,有些學生在小學時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因為乖巧聽話,常常是其他學生學習的榜樣,但進入中學后,學習成績就逐漸下滑,甚至他們會成為學習困難的學生。這些學生聽從教導,不愛動腦筋,這樣的思維模式使得他們對任何事情都不敢存有異議,相信任何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這樣的人。
在《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確立的六大核心素養(yǎng)中,就有“科學精神”與“學會學習”。所謂的科學精神,具體包括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點,而學會學習具體包括樂學善學、勤于反思、信息意識等基本要素。這些恰恰是很多學生缺失的。然而,這些都是學生的問題嗎?顯然不是。恐怕更多的責任在于家長、教師和社會。
反思我們的課堂,當學生出現(xiàn)不一樣的答案時,我們能否俯下身子認真傾聽他們的想法?在學習新知時,我們是否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他們去實踐、去探究?我們所選擇的練習,是不是學生通過機械套用就可以完成的?等等。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培養(yǎng)學生提出“為什么”的習慣,讓學生學習如何尋找答案,如何反思質疑,而不是將學生當作一個接受知識的容器,培養(yǎng)一群沒有自己主見的“羔羊”和只會做題的“機器”。
(作者單位:湖北宜都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