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家衛(wèi)(湖南師大附中1315班)
兩代信客的故事
文/ 吳家衛(wèi)(湖南師大附中1315班)
我一直都很喜歡閱讀,喜歡在書中聆聽他人的故事,經(jīng)歷我未曾經(jīng)歷過的事情,感受那個時代的氣息。每當遇到一本好書時,我總是一遍又一遍地翻看,但每次翻看時的感受都會有細微的差別。
我個人比較喜歡讀余秋雨的書,書中的故事不僅會讓人引起共鳴,還能使自己在故事中得到啟迪。余秋雨《文化苦旅》中《信客》這一篇文章,我尤為感觸深刻。早在初二的課本中,我便讀過《信客》,但此次再次翻看時,我又有了新的理解。或許是心境不一樣了吧,亦或是幾年的成長讓我對事物有了更加成熟的認知。
兩代信客的故事,關(guān)于信任與不信任的警醒?;厮堇闲趴偷囊簧铱吹搅怂麑@份職業(yè)的熱愛和堅守,甚至無奈放棄后的深深依戀——在交接信息時的細聲慢氣,在“逼著”年輕信客講各個碼頭的唏噓聲里。不論從現(xiàn)在還是當時來看,信客絕對是個吃力不討好的活,老信客干了一輩子,窮困潦倒,連一個家室也沒有,甚至還要遭人質(zhì)疑、憎恨。是什么讓信客愿意擔當這份瑣屑和辛苦?如果把這樣的事情,放到現(xiàn)在的生活中,我會覺得實在不可思議。也許,老信客是我們這個時代丟失的信仰。
在老信客“事發(fā)”后,失了信譽,懊悔莫及,帶著自殘后的手,將信客工作托付給年輕信客,他說:“我名譽糟蹋了, 可這鄉(xiāng)間不能沒有信客?!笔前。@鄉(xiāng)間不能沒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著一副生死禍福的重擔,來回奔忙。四鄉(xiāng)的外出謀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淚,堆在他的肩上,這是一份責任與擔當。年輕信客上路后,老信客卻只能躲在山間墳場邊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睜著眼,迷迷亂亂地回想著一個個碼頭、一條條船只、一個個面影,他懷念著他一輩子干的事。
“這條路越來越兇險,我已經(jīng)撐持不了?!蹦贻p信客在這條路上走的也并不平坦,最終還是心灰意冷地選擇了放棄了這一工作,從此不再做信客??尚Φ氖牵瑖L到失去滋味的人們,這才回想起他全部的好,后來請他當教師,當校長,受人尊敬。這個時候,我不禁會想起老信客,同樣辛苦的一生,為何老信客最后是借著年輕信客的光,順便修修他的墳?
一個是“全身而退”,所以贏得“生前身后名”,而另一個卻因為一個算不上錯的“污點”而“全盤皆輸”,為什么人們總要失去了才發(fā)現(xiàn)價值,為什么人們總要將“污點”銘刻在心,而將“閃光點”拋之腦后?或許我們每個人心中擺在第一位的都是自己的利益,當自身利益敲響警鐘時,人們才會憎惡他人或感謝他人。
兩代信客的故事,不同的結(jié)局,讓我覺得心中不是滋味。當今社會,很少有人能以“平常心 ”去感激一個任勞任怨、默默奉獻的人了。我想說:以后在我們的生活中,用一顆包容平和的心去對待他人,社會便會更加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