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陳尚富
2011—2015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試題特點解讀
四川 陳尚富
由于2016年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將采用全國卷,因此把握近五年來新課標全國卷文綜歷史(以下簡稱“全國卷”)試題特點,對考生科學備考、高效備考,以良好的狀態(tài)迎接2016年高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全國卷雖然每年都有新特點,但某些特點在近五年來是穩(wěn)定的,而且比較突出。
1.突出對“唯物史觀”和“論從史出”兩大基本史學素養(yǎng)的考查
這兩大基本的史學素養(yǎng)是歷史學習和歷史研究的根本,全國卷選擇題和材料題都予以高度重視。不過,在考查方式上,選擇題和材料題一些不同。
選擇題采用提供一則材料或史料的方式,然后以“這表明……”“據(jù)此可知……”等類似設問方式。
材料題在考查“唯物史觀”和“論從史出”兩大基本史學素養(yǎng)方面,則與歷史學科基本能力的考查相結合,多數(shù)情況均為針對歷史背景、原因、影響、啟示等,在設問中普遍采用以下方式:
(1)“根據(jù)或比較……指出、提出、說明、簡析、分析、概括、簡述、簡評、評析、評價……”
(2)“應當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對待……”
(3)“運用……對……進行探討”
簡言之,就是對歷史背景、原因、條件、過程、影響的概括、說明、比較、分析和評價等幾種基本能力的考查,要求學生通過閱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解決某個歷史事件或歷史發(fā)展演變過程的問題。
這要求廣大考生在習題的練習中,要培養(yǎng)自己尊重歷史事實、論從史出、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的意識和解題習慣,重視歷史學科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
【真題賞析】
(2014·全國卷Ⅱ·29)1926年,有報紙評論說:“自從蔣介石抬出三民主義,大出風頭以后,許多人都覺得主義是值錢的,于是乎孫傳芳標榜‘三愛’(愛國、愛民、愛敵),東三省有人主張‘三權’(民權、國權、人權)。聽說四川有些軍人到處請教人替他們想個主義玩玩?!边@種現(xiàn)象反映了當時 ( )
A.政治宣傳促使各界思想趨同
B.標榜主義成為軍閥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經成為社會潮流
D.各地軍閥對三民主義理解存在差異
解析: C 材料中各派的主義都體現(xiàn)了民主思想。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特別是新文化運動后,封建專制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被動搖,因此各派勢力都提出自己的主義,以迎合民主共和的社會潮流,使自己能在當時的社會中處于有利的地位。B項錯在“主要”上,在戰(zhàn)爭年代,軍事實力是軍閥自保的主要手段。各派宣揚主義只是自我宣傳,擺擺政治姿態(tài)而已,并不能表明思想趨同,也不是表達對三民主義的理解。
2.突出對全球史觀、現(xiàn)代化史觀和社會史觀的考查
這與我國當前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現(xiàn)代化建設,構建和諧、文明社會的時代主題相一致,全國卷從全球史觀、現(xiàn)代化史觀和社會史觀的視角進行考查。
因此,在高考歷史復習時,廣大考生要多從各國、各地區(qū)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工業(yè)化、民主化和社會化問題的角度思考和梳理歷史知識。
【真題賞析】
(2012·全國卷·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記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農而改業(yè)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無游手之人,今去農而游手趁食(謀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農。”據(jù)此可知( )
A.工商業(yè)的發(fā)展造成了農業(yè)的衰退
B.工商業(yè)發(fā)展導致了社會結構的變動
C.財富分配不均引起貧富分化加劇
D.無業(yè)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業(yè)的發(fā)展
解析: B 首先明確材料中的“游手之人”是指工商業(yè)者,故D項錯誤?!叭マr而改業(yè)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是說棄農經商的人數(shù)增加;“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農”是說農民人數(shù)驟減,因此材料體現(xiàn)了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導致了社會結構的變動,B項正確。材料中并沒有體現(xiàn)農業(yè)衰退和社會貧富分化的信息,故A、C兩項不正確。
3.重視對數(shù)據(jù)分析和圖片解讀能力的考查
高考注重考查學生對以圖證史和計量分析這兩項重要史學研究方法的掌握。這兩種史學研究方法往往是歷史學習中容易忽略,卻在當今史學研究中較為重視的史學研究方法。高考歷史試題對高中歷史學習具有引領的功能和責任。因此,全國卷在這方面相當重視。
廣大考生在習題練習中,要多進行有關數(shù)據(jù)分析、圖片解讀的題型練習和技巧總結。
【真題賞析】
(2014·全國卷Ⅰ·30)20世紀20年代,上海成為中國電影的制作中心,當時上海放映的各種影片中,外國片與國產片比例約為2∶1;而在北京和天津,這一比例高達5∶1甚至6∶1。上海與京津放映中外電影比例不同,能夠說明這一現(xiàn)象的應是( )
A.外國電影的制作水平較高
B.京津民眾對外來事物更具熱情
C.中國電影拷貝流通稅費重
D.上海民眾的社會心態(tài)更為開放
解析: C 此題的關鍵有兩點,一是上海是國產影片制作中心,二是在上海與京津地區(qū)放映的外國片與國產片的不同比例。在國產片制作中心的上海,放映的國產片比外國片少不了多少,而在離國產片制作中心較遠的京津地區(qū)則明顯少得多。結合所學知識應該聯(lián)系到近代西方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獲得稅收特權,特別是《馬關條約》規(guī)定列強的商品只征收出廠稅,意味著沒有了流通稅,相較而言,國內商品的稅收,特別是流通稅,是一筆不小的稅負。若流通稅較低,則對商品到離產地較遠的地方銷售影響不大;若流通稅高,則影響較大。由此可知應該是國產電影拷貝流通稅費重,影響到了國產片在京津地區(qū)的放映。
4.重視對歷史階段特征和歷史整體發(fā)展線索的考查
全國卷無論選擇題還是材料題,都重視對歷史階段特征和歷史整體發(fā)展線索的考查,引導學生把握歷史發(fā)展脈絡,形成完整的歷史認識,理解歷史發(fā)展趨勢、規(guī)律和本質。
廣大考生要注重把握歷史事物發(fā)展演變的階段特征和整體趨勢。
【真題賞析】
(2013·全國卷Ⅰ·29)現(xiàn)代化是晚清歷史發(fā)展的一個趨向,最能體現(xiàn)這一趨向的是 ( )
A.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
B.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
C.鴉片戰(zhàn)爭——中法戰(zhàn)爭——甲午戰(zhàn)爭
D.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
解析: B 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故排除C、D兩項。相較而言,辛亥革命在中國政治制度由專制向民主轉變過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故B項比A項更能體現(xiàn)近代中國的現(xiàn)代化趨向。
5.突出考查歷史的經驗教訓,體現(xiàn)歷史對國家治理的借鑒價值
以史為鑒,更好的創(chuàng)造新的歷史,是歷史學科的基本功能,是學習歷史的要義所在,也是引導學生形成關注社會,對國家民族有著歷史使命感的價值觀的途徑。全國卷的選擇題和材料題對此都有著突出反映。
廣大考生在平常的歷史學習和復習中,要多從借鑒歷史價值、吸取歷史智慧的角度對歷史知識進行思考、把握和梳理。
【真題賞析】
(2011·全國卷·24)董仲舒認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諸侯、崇周制而“大一統(tǒng)”,以此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服務,從而將周代歷史與漢代政治聯(lián)系起來。西周時代對于秦漢統(tǒng)一的重要歷史影響在于( )
A.構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確立了君主大權獨攬的集權意識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認同
D.實現(xiàn)了國家對土地與人口的控制
解析:C 本題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對中華民族歷史發(fā)展的影響。A、D選項不對,西周的分封制沒有使中央有效地控制地方,沒有實現(xiàn)國家對土地與人口的控制,相反導致春秋戰(zhàn)國時候的割據(jù)混戰(zhàn),所以才會有以后的郡縣制。B選項不對,西周沒有王權的高度集中。西周時代的宗法制是血緣基礎上的政治關系,周天子成為天下共主,天下一家。由此形成的共同的文化心理認同感,對秦漢統(tǒng)一產生了重要的歷史影響。
6.注重考查歷史事物的特點
對把握歷史事物特點的重視,既考查了學生對歷史事物整體的理解掌握,又考查了學生對史料去粗取精,提取有效信息,進行比較、歸納、概括的基本能力。這一考查內容在全國卷的選擇題和材料題中時常出現(xiàn)。在設問上通常有以下方式,如“比較/概括/指出……的不同/區(qū)別/共同之處”“概括/指出……的實質/本質/特點”,等等。有些考查歷史特點的設問比較含蓄,雖沒有明確說是找特點,但指向卻是特點(如2012年新課標全國卷第34題)。
廣大考生要特別留意有關歷史知識特點方面的比較、歸納、概括能力的訓練,以應對此類考題。
7.直面時政熱點和周年熱點
反映時政熱點和周年熱點,是歷史與現(xiàn)實結合最為直接的方式,也是歷史服務于時代,鑒古知今的價值體現(xiàn)。
如:2012年是鄧小平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20周年,全國卷第33題考查了市場經濟改革成為社會共識的問題。2013年,在我國海上糾紛趨于激化,建設海洋強國成為社會共識和國家重要戰(zhàn)略的背景下,全國卷Ⅰ第40題考查了我國自古代至清末有關海洋利用的問題。2014年,是中東歐各國加入歐盟10周年,全國卷Ⅱ第35題考查了歐盟東擴時波蘭開放邊境的問題;2015年國家大力強調法治、反腐和重視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及之際,全國卷Ⅱ第40題考查了孟子和蘇格拉底的法制觀念及其產生的社會背景和共同的歷史價值;第41題考查了與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我國節(jié)假日變化的問題;第45題考查了有關清政府建立養(yǎng)廉銀制度的問題。
廣大考生需要關注時政熱點、周年熱點,并梳理出相關歷史知識進行思考分析。
8.側重考查中國史的內容
全國卷無論是選擇題、材料題,還是選考題,均側重考查中國史的內容。特別是選修二《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的考查內容,幾乎均為中國近代史上有關民主思想與實踐的部分。
因此,在進行高考復習時,廣大考生在時間的分配上要側重于中國史的復習。
1.突出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
全國卷在多種史觀中突出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這一基本的史觀,強調對思辨能力的考查。與此結合,每年都有一道綜合性、開放性的材料型探究問答題,幾乎都是在第41題,突出考查學生綜合能力素質(閱讀史料、提取信息、知識遷移、想象、聯(lián)系、比較、分析、推理、判斷、說明、綜合、歸納、概括、評述等能力),特別是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要求考生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的分析、認識和解答歷史問題,并敢于以表自己的獨立見解。
對此,廣大考生要提高思辨意識,多角度分析思考問題,同時重視綜合應用多種能力以應對這種考查方式的特點。
【真題賞析】
(2015·全國卷Ⅰ·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歷史學者為說明近代以來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發(fā)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產力=科學技術×(勞動力+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生產管理)
這一公式表明,科學技術有乘法效應,它能放大生產力諸要素。
——摘編自齊世榮總主編《世界史》
運用世界近現(xiàn)代史的史實,對上述公式進行探討。
解析: 本題是綜合性、開放性、思辨性試題。解答時既可以就科學技術與公式中一個或多個要素之間的關系進行論證;也可以對公式進行修改、補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論述。論證或論述時要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例如: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日益突出,成為第一生產力,具有乘法效應,能放大生產力諸要素??茖W技術提高勞動者素質,如兩次工業(yè)革命為勞動者教育提供的強大的經濟基礎和經濟動力,促進了現(xiàn)代教育、義務教育的產生和發(fā)展,普遍提高了勞動者素質。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促進了遠程網絡教育的興起,使得更多的人享受到優(yōu)質教育資源;同時促進了教育理念的更新,使人得到更好的素質教育和全面發(fā)展。科學技術促進勞動工具的飛躍性發(fā)展,如工業(yè)革命后機器生產取代之前以手工勞動為主的簡單工具生產,蒸汽機成為全新動力;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后電力或內燃機成為新的更為強大的動力;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的機器人自動化生產??茖W技術促進了勞動對象的擴大,如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后新興的電力、化工、汽車行業(yè),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的原子能、新材料、電子信息行業(yè)??茖W技術推動企業(yè)生產管理水平的提高,如二戰(zhàn)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經營者革命”,使管理日益科學化。予以修改、補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則可以從經濟思想、經濟政策、政治制度等上層建筑等角度對生產力的影響進行思考,結合相關史實進行說明或論述。
2.側重于政治文明史、思想文明史
近年來全國卷材料題側重于考查必修一政治史和必修三文化史,涉及必修二經濟史的內容較少。因此,在進行高考復習時,廣大考生在復習內容的選擇上應該側重于對必修一和必修三的復習。
(作者單位:四川省壤塘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