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雅琴
(中國人民大學 新聞學院,北京 100872)
?
媒介融合下傳媒實驗室建設的現(xiàn)狀與探索
徐雅琴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北京100872)
摘要在媒介融合的大趨勢下,專業(yè)新聞工作者面臨著更高的要求,新聞院校需培養(yǎng)新時代的“一專多能”融合型的傳播人才。作為實踐性較強的新聞學科,傳媒專業(yè)實驗室的建設也面臨著巨大的考驗。該文先介紹了國內高校傳媒專業(yè)實驗室建設的主要模式,再針對各院校在實驗室的建設中暴露的一些問題,指出了優(yōu)化配置、強化實驗教學,加強管理制度建設、加強實驗教學隊伍建設,進行案例資料庫建設等一系列建設和改進方案。
關鍵詞媒介融合;傳媒實驗室;媒介融合實驗室;實驗室建設
在媒介融合的大趨勢下,國內外各大傳媒集團已經著手進行全媒體融合,以紙媒為核心的傳統(tǒng)業(yè)務媒體將逐步轉型為以全媒體內容為核心的傳媒機構。媒介融合的大環(huán)境對專業(yè)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聞院校需培養(yǎng)新時代的“一專多能”融合型的傳播人才,能同時為報紙、電視廣播、互聯(lián)網、手機等多種媒介服務,只有這樣才能與全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人才需求進行接軌。作為實踐性較強的新聞學科教學領域,除了應對傳統(tǒng)新聞專業(yè)設置和課程進行改革外,還應該將媒介融合的理念融入實驗教學中來,傳媒專業(yè)實驗室的建設面臨著更大的考驗。[1]
1傳媒專業(yè)實驗室建設的主要模式
由于文科類實驗室長期以來不受重視,文科類實驗室的規(guī)劃和建設較為落后,大多數(shù)新聞傳媒實驗室目前還處在初級建設階段。但也有一些國內的新聞院校的傳媒實驗室建設初具規(guī)模,還有些已經建成了較為領先的媒介融合實驗室,為其他院校傳媒實驗室的建設提供了模板。
武漢大學新聞學院是國內最早成立傳媒類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新聞院系。中心已建成攝影實驗室、電視節(jié)目制作實驗室、廣播節(jié)目制作實驗室和多媒體實驗室4個教學實驗室,下設報刊編輯室、動畫設計室、數(shù)字傳播室、專業(yè)演播廳、廣播編輯室、錄音室、電視編輯室、網絡控制室、攝影棚、數(shù)碼攝影工作室、多媒體機房和形體訓練室等,具備良好的硬件環(huán)境。中心按照國家文科科研基地模式進行開放式管理、規(guī)范化運作,發(fā)揮了良好的示范輻射作用[2]。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目前已創(chuàng)建有視頻制作實驗室、媒介融合實驗室、攝影棚、傳媒與輿情調查研究中心、公共傳播培訓中心5個教學實驗室;與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共建了配備有廣播級設備的演播中心,為學生提供了非常專業(yè)的教學實踐平臺;集資料保存、拍攝制作、交流分享于一體的紀實影像數(shù)據(jù)庫,在學院的教學科研工作中發(fā)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另外,11個多媒體教室及蔡冠深演講廳,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開展教學活動提供了非常良好的設備與環(huán)境。[3]
也有一些國內的新聞院系仿效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成立了較為先進的媒介融合實驗室。目前國內媒介融合實驗室建設得較好的應屬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和南京大學金陵學院。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與美國密蘇里大學合作,于2007年創(chuàng)辦媒介融合專業(yè)和融合媒體實驗室。在實驗室啟用當晚,與設置有同類實驗室的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莫斯科國立大學新聞學院成功連線。除為媒體從業(yè)人員提供在職培訓外,該實驗室首先服務于汕頭大學新聞學院在媒介融合領域的教學研究,這在國內新聞教育界也是首開先河,它的建成標志著其全媒體人才培養(yǎng)正式進入發(fā)展快車道[4-5]。南京大學金陵學院的媒介融合實驗室則是一個開放性的教學實踐操作平臺,教師和學生模擬全真環(huán)境下的多媒體運營流程,學生以記者的身份采制節(jié)目,由模擬主編的教師進行批改和發(fā)布,在模擬教學中,文字、圖片、音視頻等文件都是學生的實踐素材,可以進行多種媒體的融合實踐[6]。
以上院校的傳媒實驗室的建設都各有特點,以武漢大學新聞學院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為例的實驗室的設置和建設為之后的新聞院校實驗室建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以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和南京大學金陵學院為例的媒介融合實驗室的建設也為未來融合性實驗室的建設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前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和這兩所院校濃厚的學術背景和較強的科研實力分不開的,后者成立先進的媒介融合實驗室有較充裕的經濟實力做支撐[7]。以上院校都充分利用了各自的優(yōu)勢進行建設,這正是能給其他院校傳媒實驗室的建設以參考和啟發(fā)的。
2傳媒專業(yè)實驗室建設中的問題
從調研的一些院校的建設規(guī)模和實驗效果來看,走在前列的部分新聞院系已經建成了比較專業(yè)系統(tǒng)的傳媒實驗室,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
2.1實驗室資金缺乏與盲目使用并存
實驗室的建設和設備的投入需要龐大的經費支撐,對大部分靠財政撥款的高校來說這是個難題。同時高校的經費使用特點和政府采購的特殊性,導致設備的規(guī)劃與采購往往脫節(jié)。此外,由于經費經常性的短缺,造成設備的更新?lián)Q代較慢,導致實驗室的設備和日新月異的業(yè)界相比慢了半拍,造成學生在校園進行了一番學習和訓練之后,到了實際的工作崗位,還需要進行一輪操作訓練才能正式上崗。
2.2實驗室的管理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
實驗室的管理存在較嚴重的滯后現(xiàn)象,各個實驗室往往是各自為政,與媒介融合的發(fā)展趨勢不相適應。此外,實驗室的使用范圍,往往局限在本院系,這樣雖然方便了管理,但阻礙了學生對跨學科的了解,也禁錮了外專業(yè)的學生對實驗設備的學習和了解。
2.3對實驗技術隊伍的建設不夠重視
實驗室的建設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實驗技術隊伍和管理隊伍的共同努力,但由于對文科實驗室的不重視,沒有建立完善的實驗技術人員的培養(yǎng)和激勵機制,對實驗技術隊伍實踐教學的工作量的認可度不高,打擊了技術隊伍的積極性。
2.4對各種圖文、影像案例資料的存檔不夠重視
雖然和專業(yè)媒體集團的資料庫比較起來,新聞院系的各類圖文、影像等數(shù)據(jù)資料規(guī)模不算大,但豐富的課程案例資料能對今后的教學研究起到參考和借鑒作用。一些有特色的珍貴的影像資料、文物資料在未來也會具有歷史價值,社會價值甚至經濟價值。鑒于此,各種圖文、影像案例資料庫的建設是非常有積極意義。目前為止,大部分的新聞院系還沒有成立專門的圖文、影像案例資料庫,發(fā)展也較為緩慢。
2.5實驗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還可進一步加強
當實驗室建設到一定規(guī)模時,擁有了一批具備國內一流水平的新聞傳播技術設備,也為此投入了巨大的資金。為了充分利用好這些資源,還需要在思路上更加開放、創(chuàng)新,不斷探索新模式、新途徑,進一步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3傳媒專業(yè)實驗室建設探索
各傳媒實驗室應以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目標,加強對教學環(huán)境、教學隊伍和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投入,完善各項實驗室管理制度,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實驗室建設的需求下,進行積極的探索。
3.1優(yōu)化配置,合理采購
在對實驗室的改造中,充分利用原有實驗室的條件和設備,進行優(yōu)化配置;在新設備的采購上,考慮對新設備的細化和限量采購,根據(jù)需要再進行二次采購,這樣可以避免經費的過度投入。如目前各大報社的報紙排版基本采用方正飛騰軟件,因此可采購安裝最新版的飛騰報紙排版軟件,便于學生實踐掌握報紙編輯技能。目前多媒體技術市場較為完備,業(yè)界使用的多媒體軟件也不盡相同,在進行設備采購時,可進行多樣化選擇,如視頻編輯室可同時安裝幾種非線性編輯系統(tǒng),中科大洋、索貝、索尼、蘋果等,這樣也便于學生實踐掌握多種非編技能。
3.2強化實驗教學
應在理論課之外再獨立開設實驗課程,給予學分支持,重視實踐操作,重視第二課堂,這方面武漢大學傳媒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傳媒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都可以作為模板。對實驗課程要建立規(guī)范的實驗教學目標和大綱體系,通過課堂案例實踐和課后作品獨立制作等方式要求學生進行自學實踐,讓學生認真的重視實驗課程。實驗作品可多形式,學生可以選擇提交實驗報告或者媒體作品。同時,鼓勵學生參加媒體的作品大賽,以提升學生的競爭意識,開闊眼界。
3.3改善和加強實驗室的管理制度
通過建立網絡預約系統(tǒng),強化實驗室和設備的管理流程,同時制定一系列相關的管理制度,保障實驗室資源能在全校師生范圍內達到共享,提高實驗室的運行效率。
3.4重視和鼓勵實驗技術隊伍指導學生實踐
鼓勵和吸收實驗技術人員進行實驗教學,依靠專職的實驗技術人員開設相關媒介技術課程,在職稱評定和崗位設置方面注意向實驗教學一線的教師和技術人員傾斜,以穩(wěn)定實驗教學隊伍。這樣既調動了實驗技術人員的積極性,也增強了教學團隊的力量。[3]
3.5進行各種圖文、影像案例資料庫的建設
應對各種圖文、影像案例資料庫進行收集和整理,要主動爭取配套資金支持,進行案例資料庫的建設,并對資料庫進行充分開發(fā)和利用,使資料庫在今后的教學和培訓中發(fā)揮作用。以中國人民大學傳媒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為例,該實驗中心在學院的支持下建設了新聞傳播學案例庫,該案例庫是我國新聞傳播學界第一個全面覆蓋本學科各專業(yè)方向、全方位服務于新聞傳播各門業(yè)務課程的標準案例庫。中心還建設了數(shù)字化的新聞博物館,該博物館收集整理了國內外的新聞史料和傳播技術史料,最有特色的是一些珍貴的原創(chuàng)新聞史料,如口述新聞史和邵飄萍紀念館,該數(shù)字博物館的建立既保存了珍貴的影像資料,也為后來的新聞史料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素材。
3.6開拓思路,引入媒體的優(yōu)勢進行合作建設
各大高?;蚨嗷蛏俣加幸恍┖献鞯拿襟w和資源。如復旦大學傳媒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與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共建了配備有廣播級設備的SMG演播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傳媒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與美國思科公司以及中央電視臺合作建成國內首家思科網真電視演播廳。中心還與北大方正集團合作,獲得方正集團提供的報社采編系統(tǒng)、網絡信息發(fā)布系統(tǒng)、多媒體數(shù)字報紙出版系統(tǒng)等多種軟件,具有了從報社到網站的完整的新聞生產環(huán)境,使學生可以在一個完全仿真的條件下體驗報紙編輯出版的全流程。中心每年與方正公司合作舉辦排版大賽,參加大賽并獲獎的同學即可獲得方正公司頒發(fā)的排版資格證書,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也為學生的就業(yè)增加了有力的砝碼。在與業(yè)界的合作中,要充分利用媒體的優(yōu)勢,采取“聯(lián)合共建”以保證實驗教學和科研的需求,不失為一條捷徑。[8]
4結束語
各高校傳媒院系實驗室應抓住機遇,以新形勢下學院專業(yè)調整和課程改革為契機,充分利用原有的實驗平臺,優(yōu)化配置,加強實驗室管理,加強實驗室隊伍建設,強化實驗教學,既讓學生得到媒介融合的實踐,也培養(yǎng)中堅的融媒體的師資力量。同時,也要充分與媒體和企業(yè)合作,開辟出一條媒介融合背景下傳媒實驗室建設的捷徑。
參 考 文 獻
[1]鄧濤.中外媒介融合教育的現(xiàn)狀與思考[J].現(xiàn)代視聽 2010(11),29-32.
[2]匡爾娜.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傳媒實驗室的現(xiàn)狀研究[D].廣州: 華南理工大學,2010.
[3]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實驗教學中心.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實驗中心——傳媒夢工廠[EB/OL].http://xwsys.fudan.edu.cn/new/wtype_page.asp?wtype_id=3.
[4]香港文匯報.汕大首設媒體融合實驗室[EB/OL].(2007-03-28).http://paper.wenweipo.com/2007/03/28/ED0703280011.htm.
[5]汪海倫.解析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人才培養(yǎng)路徑[EB/OL].(2011-06-01).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4110/213990/14799611.html.
[6]孟子為.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學專業(yè)課程設置與教育變革[J].電化教育研究,2011(11):79-81.
[7]陳愷思.高校建設媒介融合實驗室的契機和瓶頸[J].清遠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5(1),105-108.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ploration about Media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of Media Convergence
XU Yaqin
(School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872,China)
AbstractIn the trend of media convergence,journalists faced with higher demands,therefore journalism colleges needed to train convergent journalism talents who had multiple skills.As journalism was very practical,media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lso needed to face huge challenge.This paper first described the main modes of media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indomestic universities.Aiming at some problems of most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colleges in media laboratory construction,one presented a series of improvement scheme,such as optimize allocation,enhance experiment teaching,reinforce the construction of management system,chhane the team construction of experiment teaching,and establish the case database.
Key wordsmedia convergence; media laboratory; media convergence laboratory;laboratory constuction
收稿日期:2014-06-29;修改日期: 2014-08-19
基金項目:北京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教育教學基金(1171413205)。
作者簡介:徐雅琴(1984-),女,碩士,工程師,主要從事網絡多媒體教學。
中圖分類號G482;G20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672-4550.2016.02.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