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自修》雜志 范少琳
讀者意識和少兒期刊的編輯
——以《中文自修》雜志為例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自修》雜志范少琳
我們編輯在約稿說明中,一定會有以下幾點:欄目的宗旨,讀者對象,文章的內(nèi)容及其深淺度,文章的表述形式等等,其目的就是要讓作者按照刊物的定位寫稿,以期喚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因為,一本刊物,只有擁有了獨特的、有核心競爭力的、貼近讀者需求的內(nèi)容,再加上合適的形式,這樣的刊物才會被讀者認可、接受。而要做到這一點,你就要關注你的讀者,也就是說要有讀者意識。
“讀者意識”的概念先出現(xiàn)在文學創(chuàng)作和批評領域,即強調(diào)文學作品的價值不僅在于作者的創(chuàng)作,也在于讀者的接受。它緣起于西方文學理論中的接受美學。作為接受美學理論的確立者,H.R.堯斯認為,一篇文學作品不經(jīng)過讀者的閱讀,是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的。接受美學的另一個重要代表人物W.伊瑟爾則從特定文本與讀者的關系入手,提出了“隱含讀者”這一概念。他認為,這個“隱含讀者”不是指現(xiàn)實中的讀者,而是指作品根據(jù)已有讀者的知識背景、接受水平以及閱讀興趣、需要、期待等形成潛在的讀者,作家為了得到現(xiàn)實中讀者的認可,在創(chuàng)作時會充分考慮到潛在讀者的“期待視界”。
而期刊是以一定的社會成員作為讀者的傳播工具,這些讀者之所以愿意接受這本刊物,肯定是基于他對這本刊物的某種期待,或者說,這本刊物能滿足他某一方面的閱讀需求?!叭瞬皇翘烊坏淖x者,當人有求知的欲望而某種出版物恰好能滿足它的欲望時,他才變成此書的讀者。在與讀者的關系中,編輯出版勞動的本質(zhì)就是將一般人變?yōu)槟愕淖x者?!倍耙獙⒁话闳俗?yōu)槟愕淖x者”,刊物編輯時就要努力制造這個“恰好”,也就是要充分考慮到這些潛在讀者的“期待視界”。所以,期刊編輯必須樹立良好的讀者意識,時刻關注讀者的信息需要,其中包括對讀者的閱讀需要、興趣、期待以及接受水平等等的關注。
刊物是有賴于讀者而生存的,一本刊物要贏得市場,就首先要獲得讀者的認可。然而,刊物除了市場價值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閱讀價值。按照接受美學的觀點,是讀者的閱讀賦予了作品以意義和價值,那么刊物的價值只有在讀者的閱讀中才能實現(xiàn)。所以,一本刊物,除了追求它的市場價值,更要追求它的閱讀價值。而要實現(xiàn)它的閱讀價值,刊物的讀者定位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它關系到刊物的編輯方針。對少兒期刊來說,它的讀者首先就是少兒,但是除了少兒以外,她還有兩個潛在的讀者:家長和老師。孩子閱讀什么樣的刊物,家長最有發(fā)言權和決定權,而老師的引導和推薦往往也會起很大的作用。一般來說,年齡越小的讀者,受家長和老師的影響越大。當然,家長和老師也主要是站在孩子的需求上衡量刊物的好壞。因此,少兒刊物首先要滿足少兒讀者的需求,但也要兼顧到家長和老師的需求。
根據(jù)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層次的。讀者的閱讀需要也是多方面的,2000多年前的孔子說過:“《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痹诳鬃涌磥?,“讀詩可以抒發(fā)情志,可以了解社會,可以結交朋友,可以針砭現(xiàn)實。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效忠君王,還可以認識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由孔子所說的閱讀的社會功能可見,讀者的閱讀需要可分為心理的、情感的、實用的、認知的等等。本著讀者永遠是第一位的,需求決定行動的理念,少兒刊物在編輯時就要根據(jù)刊物的定位,根據(jù)少兒的不同需要來策劃欄目,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如果,你編輯的刊物是少兒讀者真正需要的,而不是可有可無的,刊物的閱讀價值也就實現(xiàn)了。
以《中文自修》(聰明小豆丁)為例,這是一本小學生語文類刊物,它的讀者定位是小學生,內(nèi)容定位是語文學習。學生在語文學習上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為了提高寫作水平,有的為了拓展自己的閱讀面和知識面,有的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語文成績,有的則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語文的內(nèi)容太豐富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那么,怎么設計、策劃刊物的欄目,就取決于學生的需要了。根據(jù)學生語文學習的不同需要,我們設計了一系列的欄目:有指導學生寫作的“小豆丁學作文”,有提高學生閱讀欣賞能力的“經(jīng)典導讀”“閱讀密碼”,有擴展學生視野的“文學浪花”“文海拾貝”等,當然也有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城堡”“故事大王”等。而對于既是學生自我認可的需要,也是家長、老師所樂意看到的學生習作的發(fā)表,我們也設置了多個欄目,如“快樂作文”“生活點滴”“三人行”等,此外,我們還特地策劃了“明珠閃閃”“微博作文”等欄目,發(fā)表學生作文中的精彩段落及腦海中靈光一現(xiàn)的片言只語,讓更多的學生先“發(fā)”起來,既滿足了學生的需求,也更好地激發(fā)了學生學好語文、寫好作文的興趣。
當然,學生的需求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尤其在今天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這就更要求編輯平時注重和小讀者溝通,及時了解他們的新想法、新要求。好在如今的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為這種溝通提供了大大的便利。根據(jù)學生的需求,每年推出一些新的欄目,不失為保持刊物活力的好辦法。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比绻槐緯苁棺x者手不釋卷,甚至廢寢忘食,那就說明這本書喚起了讀者濃厚的閱讀興趣。因為,只有好之,才能樂之,樂之,才能義無反顧地去學去做。正如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所言:“興趣是能量的調(diào)節(jié)者,它的加入便發(fā)動了儲存在內(nèi)心的力量?!鄙賰焊侨绱?,他們對于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學問,往往會抱有非常大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并且往往樂此不疲。所以,一個稱職的少兒刊物的編輯除了要了解小讀者的需要,還要關注小讀者的興趣,這樣編出的文章才能讓小讀者有閱讀的欲望。
從學習心理來說,人們對于自己有所了解但又知之不多的東西會比較感興趣,少兒更是如此,他們正處于吸收知識的最佳時期,更富有好奇心和探究精神?;诖?,我們在刊物上推出了“課文內(nèi)外”的欄目,具體來說,就是對課文中出現(xiàn)過的作家作品作一次延伸閱讀,這樣既激發(fā)了小讀者的閱讀興趣,又起到了溫故知新的作用,同時也開闊了小讀者的閱讀面。
當然,讀者的興趣也是因人而異的,就像吃東西一樣,每個人的口味是不一樣的,就如劉勰所指出的:“夫篇章雜沓,質(zhì)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圓該??犊吣媛暥鴵艄?jié),醞藉者見密而高蹈,浮慧者觀綺而躍心,愛奇者聞詭而驚聽?!弊x者的性格不同,興趣愛好不同,對文章的欣賞也各不相同。因此,刊物除了在欄目的編排上以滿足更多人的需求外,也應在具體的選題、內(nèi)容上多下功夫,以激起讀者閱讀的興趣。
在語文學習中,作文是重中之重,所以我們設置了一個以寫作指導為宗旨的欄目“作文魔方”,但是一般的泛泛論寫作的文章,學生并不愛看,如何讓學生也對這個欄目有興趣呢,這就需要編輯花點心思了。我們了解到,學生和家長對寫好作文,提高作文成績的愿望是很迫切的,只是他們往往不知道什么樣的文章是好的,能得到高分,自己寫的文章究竟欠缺在哪兒,別人得高分的作文又究竟好在哪兒。因此,我們策劃每次選取一個角度來闡述作文的技巧。比如怎樣“把靜態(tài)的花草樹木寫得富有生命”,怎樣“把一件事的過程寫具體”,怎樣“寫好對話”等等,有精彩片段展示,有寫的要求,有實戰(zhàn)訓練,有學生習作,有教師點評,這無論對學生學作文還是對家長輔導孩子作文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當然,刊物要關注讀者的興趣,但也不能一味地迎合他們的興趣,尤其是少兒讀者,他們的年齡小,思維簡單,尤其對各種新事物充滿著濃厚的興趣。但由于他們對事物的鑒賞和判斷力尚處在初級階段,不能像成人那樣能夠主動地“去粗取精”,這就要求我們的編輯在組稿、審稿的時候,要有一種對讀者的“敬畏”心理,在編刊的每一環(huán)節(jié)都需慎之又慎,在編輯的時候要盡量往細處做,往精處做,就是說給小讀者看的文章無論是內(nèi)容上還是藝術上都要力求做到最好,不能存在半點兒不利于他們成長的東西。要給小讀者以積極向上、明朗樂觀的精神導向。我想,這也是家長在為孩子選擇刊物的時候最看重的。
早在1925年,魯迅就說:“單為在校的青年計,可看的書實在太缺乏了,我覺得至少該有一種通俗的科學雜志,要淺顯而且有趣的??上е袊F(xiàn)在的科學家不大做文章,有做的,也過于高深,于是就很枯燥?!痹隰斞赶壬磥?,寫給青年學生的文章,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淺顯而且有趣”,就是說文章既要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容易接受,又要符合學生的接受心理,樂于接受,而過于“高深” 而難免“枯燥”的文章,當然就不能被學生接受了。對此,魯迅還提出了兩個解決的方法,一是“放低手眼”,二是“看看文藝書”?!胺诺褪盅邸?,那就是要在文章的深度和語言表達上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翱纯次乃嚂?,當然就是學點文學的表現(xiàn)技巧,使文章寫的生動可感,活潑有趣,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魯迅的這段話是針對科普刊物而發(fā)的,其實對其他的刊物,尤其是少兒刊物也有不可忽視的指導作用。我們知道,閱讀是一種從文字中提取信息的過程,它最首要的就是要讀懂、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關于文章的寫作,南朝文學家沈約曾提出“三易說”,易見事,易識字,易讀誦。也就是說文章要寫得明白易懂,即文章的內(nèi)容易于為讀者理解、把握。怎樣才算易理解呢?這對不同的讀者對象來說,要求也是不同的。李漁指出:“總而言之,傳奇不比文章,文章做與讀書人看,故不怪其深。戲文做與讀書人與不讀書人同看,又與不讀書之婦人小兒同看,故貴淺不貴深。”可見,文章的深淺,完全依據(jù)讀者對象的接受水平。所以,編輯在組稿、審稿的時候,就一定把握好深淺這個度。即使是同樣的內(nèi)容,由于讀者對象的不同,材料的處理、語言的表達也應該不同。如同樣是關于李白的文章,寫給小學生看的,那么文字一定要通俗淺顯,盡量避免學術化的語言,“說話”的語氣也盡量生動親切。而寫給從事文學研究的人看的,即所謂學術型的文章,則完全不必這樣,越“專業(yè)”越好。因為,少兒還處于知識的學習、接受階段,認知水平和接受水平畢竟有限,這就要求我們把深奧的內(nèi)容淺顯化,做到所謂的深入淺出,即“用他們能懂的話,能力可以閱讀的文字,說他們的經(jīng)驗能夠了解的事”。同時,也要求把“枯燥”的內(nèi)容講得生動有趣,有聲有色,這就像做菜一樣,既要講究營養(yǎng),講究色、香、味,也要講究消化、吸收,否則,文章即使內(nèi)容好,創(chuàng)意好,但讀者理解不了,消化不了,也不能算是一篇好作品。
正因為這樣,我們在編輯刊物的時候,就時時注意文章的語言表達和形式安排,作為小學生語文類的刊物,《中文自修》有相當?shù)臋谀渴且龑W生了解作家、閱讀作品。如“經(jīng)典導讀”“看圖讀詩”“文學浪花”等,因為讀者是小學生,因此,在欄目要求中,對文章的篇幅、語言、表述風格都有具體明確的要求,而語言的要求就是淺白,做到文從字順,意思明確,盡量少用甚至不用偏于學術的術語。如“文學浪花”欄目就要求“以講故事的方式介紹一個人或一本書。語言平白曉暢、活潑有趣,要能夠使讀者在閱讀你的文章之后產(chǎn)生閱讀這本名著的興趣”。
有人說,給孩子寫書,就要“俯下身”,這俯下身就是作者“讀者意識”的表現(xiàn),作者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而是以讀者為中心,使作品契合孩子的需要、興趣和接受水平。同樣,編輯少兒刊物,我們也必須俯下身去,傾聽小讀者的心聲,了解他們的需要和興趣,同時把自己放在跟小讀者同等的地位上,用他們的眼光來審定刊物。我想,這樣的刊物一定會讓小讀者感到親切,也一定會使他們樂于接受。
(本欄責任編輯元琴)
1.朱立元:《接受美學導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蔣廣學:《編輯通論》,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3.《論語·陽貨》。
4.《論語·雍也》。
5.劉勰:《文心雕龍·知音》。
6.魯迅:《華蓋集·通訊》。
7.莊明輝、章義和:《顏氏家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8.李漁:《閑情偶寄·忌填塞》。
9.余也魯:《雜志編輯學》,海天出版社198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