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哲旸
牙齒影響脊椎
◎ 趙哲旸
我常說,牙齒好比一棟14層大樓的地基,咀嚼時要承受相當于14層大樓的總重量。因為去掉智齒來算的話,上頜牙齒有14顆,下頜牙齒有14顆,28顆牙齒剛好是上下各14顆對合好的牙齒。牙齒每天要承受的主要力量就是吃東西時上下牙齒咬合的力量。對牙周病患者來說,當有一顆牙齒開始搖動時,就等于少了一顆牙齒支撐,但病人咀嚼食物時用的力量還是一樣,等于14層樓的總重量不變,卻少了支撐一層樓的地基。
如果牙周病持續(xù)惡化,或者出現嚴重蛀牙,松動或失去咀嚼功能的牙齒數量就會逐漸增加,支撐咬合的牙齒就會越來越少。缺的牙齒若是前牙的話也許還好,因為前牙主要功能是美觀、發(fā)音與切割食物,與支撐咬合力量沒有太大的關系;若松脫的是后牙,患者就會很痛苦了,因為后牙是真正咬合力量的支撐。當患者缺的后牙增多,剩余的牙齒因為要承受一樣的咬合力量,每顆牙齒的負擔就會逐漸加大,牙齒松動的速度也就越來越快。當超過剩余牙齒可支撐咬合力量的臨界值時,大部分牙齒就會跟著快速搖動并掉落,最后甚至出現全口無牙的狀況。
牙齒出了問題還會影響脊椎,引發(fā)全身病。
身體的十二條經絡從身體各部位往上匯集到第一頸椎,再從第一頸椎往上分布到頭部。若將經絡想象成馬路,疾病想象成塞車,系統(tǒng)性疾病從第一頸椎這個位置開始塞車,當這個十字路口發(fā)生車禍時,車流就會開始回堵(阻塞),甚至造成新的車禍(破壞),也就是第一頸椎旁的膀胱經及腎經可能會阻塞或破壞同高度左右的經絡,因而出現手部發(fā)麻、酸痛或疼痛的癥狀,也可能沿著膀胱經及腎經往上,造成內分泌異常等癥狀,或往下阻塞、破壞,塞到哪一個器官的高度就造成哪一個器官的疾病。
內外科的疾病就交給內外科的專業(yè)醫(yī)生來診斷,牙科醫(yī)生只關心兩個問題:第一個是第一頸椎旁的膀胱經及腎經阻塞或破壞同高度的左右經絡后,再持續(xù)往上阻塞臉部經絡。所以手發(fā)麻、酸痛或疼痛之后,也可能導致臉發(fā)麻、酸痛或疼痛。第二個則是第一頸椎旁的膀胱經及腎經往上阻塞,使人免疫力變差,容易出現牙周病或其他慢性疾病。接著,還會誘發(fā)自主神經異常、內分泌異常,甚至會使腦神經受壓迫,造成腦神經支配的區(qū)域疼痛或麻木,還存在中風的風險。
當疾病處于急性期(感到疼痛時),只要患者與醫(yī)生溝通好,不管打針、吃藥、手術或經絡療法都是可以采用的治療方式。例如,采取經絡醫(yī)學的治療方式,按壓督脈、膀胱經與腎經的一連串相關對應穴位來改善癥狀。有顳頜關節(jié)癥狀或牙周病的患者除了評估是否有手發(fā)麻或是酸痛的病史外,平時的保養(yǎng)建議盡量以簡單的運動來改善,以快步走或慢跑等有大幅擺動臂膀的有氧運動為主。
(摘自《牙齒有毛病,身體一定出問題》廣東科技出版社 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