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仲謀
花落誰家
◎ 孫仲謀
我喜歡古玩很多年了,細算起來,從20世紀80年代逛地攤開始,已經(jīng)有二十幾個春秋了。
好東西見得多了,猶如過眼云煙。20世紀80年代,天津沈陽道那會才剛有集市,一天逛到快要散集時,我在攤上看到一個天青色釉的開片尊,釉質(zhì)肥厚如玉,開片是隱隱的紫霞云煙,口上還勒著道黃銅箍。我問了問價,攤主開口180元。我隨口說了句“磨口的殘件給50元吧”,攤主往我懷里一塞,說:“散集的買賣多加20元吧?!蔽液蠡诮o高了,頓時覺得這殘件連50元都不值,撒丫子就跑,那哥們兒還在后面喊:“50元捎上吧?!蔽毅妒菦]敢回頭。后來瓷器見得多了,我才搞明白那是一只宋代官窯尊,壓根不是磨口,是人家宋代那會兒精心鑲的金口。百年不遇的好東西塞我懷里都不要,就跟人家要害我似的。得虧我好東西見得多了,有些麻木,要是我小心眼再加上財迷,沒準跳河的心都有。
上世紀90年代初,天津的地攤市場曾挪到華威橋東邊的院子里。那天,我在一個山西人的攤上看到一片方塊,它比雜志開本大一點,一寸多厚,是那種有點松石色的綠端,硯面上的蕉葉白像隨意飄灑的云霧,一側(cè)影影綽綽,像是拖著飄帶的仙女圖案。這塊景自天成的硯板讓我一下子想起歷史名硯“金猴奮起”,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我抄起來問價,攤主見我眼熱,一下子開價一千八。那會玩硯臺的人不多,一般的硯臺也就一兩百,再好的也不會過千。我尋思這價錢沒人端得起,想抻抻再說,便擱下東西轉(zhuǎn)了兩圈??苫貋硪豢?,得!讓人家八百買走了。我問誰買的,攤主說是個韓國胖女人。那會兒逛地攤的人都知道有個韓國女人專門在市場收硯臺,能出高價,怎么讓我給忘了這茬呢?
像這樣腸子都悔青的事情不少,比如我給朋友說的“毛主席像后藏畫”的故事,就是親戚的真實經(jīng)歷。他在“文革”時在委托店買了張帶相框的毛主席像,幾年后打開,后面竟藏著一張清人的書法,還有兩張房契。那店家要是知道了,估計得哭暈在廁所。有個朋友告訴我,“文革”后他們家發(fā)還的東西里有一張古畫,上有亭臺樓閣、青山綠水,好像是袁枚的作品。當時,他愣是瞞著老爹用這張畫換了輛自行車,拿到現(xiàn)在來看,這張畫幾十萬都買不到,他想起這事眼里就冒火。
古玩圈里多的是傳奇,行里人說起來時從來不當一回事。
(摘自《花落誰家》北京出版社 圖/南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