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鵬
?
西方社會對精神病的認識與治療變遷
文/張 鵬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歷史學院
菲利普·皮內(nèi)爾下令解除精神病人身上的鐐銬
瘋人院里用鐵鏈鎖起來的精神病人
眾所周知,精神病是受各種生物、心理和社會環(huán)境因素影響下大腦功能活動發(fā)生紊亂的結果,絕大多數(shù)精神病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未闡明,對精神病的治療必須本著人道主義原則。但在20世紀以前,西方人對精神病的認識卻充滿迷信,治療方式也表現(xiàn)得極度殘酷。20世紀以前的西方社會對精神病的認識與治療方式共經(jīng)歷古典時代、中世紀、理性時代與19世紀改革時代四個時代,每個時代都因各自社會背景不同而呈現(xiàn)出獨特的認識與治療方式。
關鍵詞精神病 瘋人院 人道主義療法
西方社會對精神病的認識與治療早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就已經(jīng)開始。素有“西方醫(yī)學之父”稱號的希波克拉底對精神病的診斷提出“體液說”。他認為,人體內(nèi)有四種不一樣的體液:血液、粘液、黃膽汁和黑膽汁。身體是這四種體液的永恒戰(zhàn)場,任何一種體液比例失衡都會引起身體不適,包括精神狀態(tài)的變化。比如,黑膽汁過多會引起抑郁癥;黃膽汁過多容易導致狂躁癥;粘液過多者往往反應遲鈍;血液過多者常常興奮過度1。因而在希波克拉底看來,精神病并非所謂的惡魔侵襲所致,只不過是身體內(nèi)部體液比例不平衡引起的腦部疾病,所以對腦部進行檢查并加以治療是可以使病人恢復健康的。
后來,希臘人對精神病的理解被羅馬人繼承并加以發(fā)揮。有些羅馬醫(yī)生認為,人體是由原子和微孔組成,二者之間的失衡會引起疾病,因此強調(diào)診斷上的簡潔性與治療上的有效性。還有的醫(yī)生提出,強烈的感情容易導致身體的不適,對待精神病人不應該用懲罰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應該是人道的治療方式1。
可以看出,在迷信思想與怪誕傳說盛行的古典時代,古希臘與古羅馬的醫(yī)生立足于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堅持從病人身體入手解釋精神病的致因,并提出具有合理性的治療方式。因此古典時代西方人對精神病的認識與治療方式顯示出相對的進步性。
古希臘羅馬文明衰亡后,基督教思想占據(jù)中世紀歐洲的統(tǒng)治地位,醫(yī)學領域對精神病的進步觀點逐漸消失。中世紀的西歐人相信,精神病并非是疾病,它的產(chǎn)生是惡魔侵襲所致,因而精神病人是邪惡的,必須對他們施以懲罰。
于是,中世紀時期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治療方式。第一種方式是對精神病人進行“驅魔”,比如用十字架、圣物或者誦念圣經(jīng)驅逐魔鬼,或者把病人放在火堆上烤,甚至還有對病人進行開顱手術以釋放惡魔等2。第二種是將精神病人驅逐出當?shù)?,通過把精神病人趕上“愚人船”,讓他們在無邊無盡的大海中消失,或者花錢讓過往的商船將這些病人帶走。第三種是將有些女性精神病人裁定為女巫,然后將她們燒死、絞死或淹死。
可見,中世紀時期的西歐人對待精神病的認識與治療方式不僅沒有在希波克拉底等人的觀點上進一步發(fā)展,反而因基督教思想的影響出現(xiàn)倒退。
經(jīng)過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思想洗禮的歐洲人,對精神病人的認識有了一定程度的進步。他們認為這部分人只是喪失了理性,無法自我控制意識與行為。因此,為維護社會秩序,必須對他們進行監(jiān)禁。所以,理性時代瘋人院的大量興起是治療精神病人的主要方式。
大量的精神病人在遭到瘋人院拘禁的同時,也經(jīng)歷著非人道的治療方式。病人會被穿上緊身衣,戴上手銬腳鐐并拴在墻上。他們的房間矮小而封閉,里面空氣污濁不堪。不論冬夏,病人只能睡在冰冷的地面上。他們的食物只是一些流食,目的是為讓他們保持饑餓。在治療方式上,看守者會給病人服用瀉藥和催吐劑,有時候會對他們放血。更有甚者,為了讓病情發(fā)作的病人穩(wěn)定下來,看守者會對他們使用“水療法”和“旋轉療法”——前者是用數(shù)百桶冷水沖倒在病人身上,后者則是將病人捆綁在每分鐘旋轉數(shù)百次的椅子上進行旋轉。如果病情發(fā)作而無法控制,那么病人則會招來看守者皮鞭的毒打。
瘋人院里的惡劣生活環(huán)境與非人道的治療方式并沒有給精神病人的康復工作帶來任何進展。相反,這種非人道的治療方式凸顯了當時的歐洲人對弱勢群體冷酷無情的一面。
瘋人院里的非人道治療方式在18世紀后期引起部分社會人士不滿。法國精神病學家菲利普·皮內(nèi)爾認為,精神病是由心理或社會壓力,先天遺傳以及生理損傷導致的大腦疾病,而非傳統(tǒng)觀念認為的惡魔侵襲1。因此,精神病的治療應該和其他疾病的治療一樣,基于醫(yī)患之間良好的互動關系以及人道主義原則。為此,他要求對精神病院進行徹底改革。1793年,皮爾內(nèi)在巴黎比塞特瘋人院實行人道療法,解除病人的手銬腳鐐,允許他們自由活動和享受新鮮的空氣以及和煦的陽光。同時為病人提供良好的食物,讓他們積極參與娛樂活動,和他們深入交流,做好病歷記錄??傊?,皮內(nèi)爾倡導一種基于平等、友善、關懷基礎之上的人道主義療法。皮內(nèi)爾的人道主義療法在巴黎取得巨大成功,他也被人們贊譽為“精神病人的解放者”。
隨后,英格蘭的富裕茶商威廉·圖克在約克郡也開辦一所精神病康復院,他采取的道德療法內(nèi)容和皮內(nèi)爾的人道主義療法幾乎一致,主張解除病人的手銬腳鐐,對他們進行關懷和友善幫助。此外,美國的女教師多蘿西婭·迪克斯一生花費40余年實踐在各州奔走游說,推動各州對精神病院進行改革2。最終絕大多數(shù)州都采納了迪克斯的建議,建立新式精神病院。圖克和迪克斯的實踐與努力對改善精神病人的生活環(huán)境,促進他們的健康恢復起到重要效果。
19世紀歐美國家的改革者對精神病機構的改革是現(xiàn)代精神病學得以建立的關鍵因素。他們的行動向世人表明,精神病人并非不可治愈,只要通過正確的治療方式,絕大多數(shù)依然可以恢復健康。隨后,圍繞治療精神病的各種現(xiàn)代人道手段不斷涌現(xiàn),因此19世紀這些改革者的偉大行動為20世紀精神病學的進一步發(fā)展鋪平了道路。
參考文獻
1. 戴維·霍瑟薩爾.心理學史[M].郭本禹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1.
2.余鳳高.精神病文化史[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