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外來作物Pachyrhizus erosus的異名辨析及中英文正名建議

      2016-04-11 02:08:04陳忠文潘晶晶
      作物研究 2016年1期

      陳忠文,黃 超,潘晶晶

      (余慶縣種子管理站,貴州余慶564499)

      ?

      外來作物Pachyrhizus erosus的異名辨析及中英文正名建議

      陳忠文,黃 超,潘晶晶

      (余慶縣種子管理站,貴州余慶564499)

      摘 要:拉丁名為Pachyrhizus erosus的外來作物,傳入中國后因引入地習(xí)慣而冠以不同名稱,出現(xiàn)同名異物和同物異名現(xiàn)象,容易引起混淆。通過植物特征特性及圖片的比較鑒別,予以區(qū)分,并從植物命名的合理使用、方便讀寫及唯一性等因素綜合考慮,建議中文名稱統(tǒng)一使用“豆薯”為正名,其他稱謂為別名;英語譯名采用“jicama”。

      關(guān)鍵詞:外來作物;豆薯;異名辨析;中英文名稱

      我國地域遼闊,南北相距約5 500 km,跨緯度近50°,東西相距約5 200 km,地勢高低懸殊,復(fù)雜多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孕育了眾多的作物種類。在漫長的種植歷史過程中,以本地種植的作物為主,隨著人類交流活動的頻繁,不斷引種使得作物種類更為豐富。囿于時代信息傳播的局限性和先入為主的習(xí)慣性,沿襲相傳,一些作物品種名稱亦在各地有所改變,導(dǎo)致在使用時的混亂。以近代外來作物尤為明顯,如來自美洲的作物Pachyrhizus erosus便有很多稱謂,相對于同期引進的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南瓜(Cucurbita moschata)、花生(Arachis hypogaea)、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辣椒(Capsicum annuum)、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菠蘿(Ananas comosus)、番荔枝(Annona squamosa)、陸地棉(Gossypium hirsutum)、煙草(Nicotiana tabacum)等作物[1],人們的知曉程度就小得多,對其特征特性的表述、栽培技術(shù)研究,乃至加工利用就更少了,因而在當(dāng)今的一些資料介紹上出現(xiàn)混淆,產(chǎn)生誤導(dǎo)。為此,有必要予以指正。

      1 常見與Pachyrhizus erosus名謂混淆的作物

      學(xué)名Pachyrhizus erosus的作物,屬豆科(Legu-minosae)豆薯屬(Pachyrhizus),中文名稱豆薯,源自臺灣植物名錄[2],別名地瓜、涼薯、沙葛[3~5]、土瓜、涼瓜、葛瓜、土蘿卜(《中國藥植志》)、草瓜茹(《陸川本草》)、地蘿卜(江西《草藥手冊》)[5]、地瓜梨[6]、芒光(潮汕地區(qū)方言)、番葛(福建、廣東)、葛薯(海南)[7]、新羅葛(《中國農(nóng)業(yè)百科·蔬菜卷·豆薯條》)、蘿沙果、天地果[8]、扯皮薯、剝皮薯[9]等;為一年生或多年生纏繞性草質(zhì)藤本植物。肉質(zhì)根肥大,肉潔白脆嫩多汁,富含糖分和蛋白質(zhì),還含豐富的維生素C,可生食,也可熟食(圖1)。其肉質(zhì)根甘,平;清暑,生津,降壓;用于熱病口渴,中暑,高血壓癥。種子有毒,用于疥癬,癰腫,外用于頭虱。種子及莖葉中含魚藤酮(C23H22O6),對人畜有劇毒,可制成殺蟲劑[2]。

      1. 1 番薯——同名不同科

      番薯(Ipomoea batatas),又名地瓜、甘薯、紅薯、甘儲、朱薯、白薯、金薯、甜薯、枕薯、紅苕和線苕等,在貴州等地還有稱謂地蘿卜的,屬旋花科(Convolvulaceae)番薯屬(Ipomoea)。一年生或多年生草質(zhì)藤本植物,塊根白色、紅色或黃色,莖蔓生,莖節(jié)著土后均生不定根,葉心形至掌狀深裂(圖2)[4]。我國南起南海諸島,北至內(nèi)蒙古,西北達陜西、隴南和新疆一帶,東北經(jīng)遼寧、吉林延展到黑龍江南部,西南抵藏南和云貴高原均有分布。四川盆地、黃淮海、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各省是我國番薯主產(chǎn)區(qū)。

      豆薯與番薯是兩種不同科、屬、種的作物,但均表現(xiàn)為地下根(肉質(zhì)根和塊根)膨大而為可食部分,在中國南方與北方卻有相同的稱謂“地瓜”。在南方部分地區(qū)如四川,重慶,貴州北、中、東部,湖北,江蘇南部等地稱謂“地瓜”是指豆薯,北方稱謂“地瓜”則指番薯。

      另外,還有一種桑科植物地瓜根(Ficus tikoua)也有稱謂“地瓜”的。地瓜根為落葉匍匐小灌木,有乳汁,莖棕色;總花托有短梗簇生于無葉的短枝上,埋于土中,球形或卵圓形,紅色,產(chǎn)于我國中部和西部,果可食用,根、葉入藥[4]。

      1. 2 葛——同科不同名

      在我國除新疆、青海及西藏外,有一種分布廣泛的植物——葛(Pueraria lobata(Willd.)Ohwi),中文別名葛藤、甘葛、野葛(圖3),在東晉時期就有栽培利用,葛根、藤莖、葉、花、種子及葛粉均可入藥,以葛根藥用價值最高[10]。在東南亞及澳大利亞分布也較廣。葛與豆薯同屬于豆科蝶形花亞科作物,地上部除藤蔓長度有差別外其余特征特性類似,且取食的地下部位相同,僅肉質(zhì)根形狀、口感稍有區(qū)別。有可能是廣東、廣西部分地區(qū)在引入豆薯的時候,將這種似葛非葛的作物冠之以“葛瓜、葛薯、沙葛”等名謂的原因,導(dǎo)致在一些時候混淆或當(dāng)作同一作物介紹。

      1. 3 薯蕷——不同科不同名

      在查閱有關(guān)豆薯英文資料的時候,發(fā)現(xiàn)有資料將豆薯與薯蕷科(Dioscoreaceae)薯蕷屬(Dioscorea)的薯蕷(D. opposita)(廣東等地稱山藥、淮山、山菇,河南等地稱懷山藥)翻譯成同一作物。

      薯蕷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莖蔓生,常帶紫色,塊根圓柱形,花乳白色,雌雄異株。塊根含淀粉和蛋白質(zhì),可以吃[4]。根長達33~66 cm,最長達100 cm以上,少分枝,白色根著生許多須根,粘性,斷面細長,可達丈余。葉對生,葉形多變化,常為心臟形或剪形掌狀,葉脈6~9出,葉腋間生有珠芽(稱零余子,也叫山藥豆、山藥蛋),可供繁殖,也可食用(圖4)。《本草綱目》說它有補中益氣,強筋健脾等滋補功效[11]。

      2 中英文互譯的指代混淆

      查閱Pachyrhizus erosus的相關(guān)資料,其英漢互譯也各有所指:多數(shù)論文將豆薯譯成英文時采用的是“yam bean”,或“jicama”,甚至有譯成“sweet potato”(馬鈴薯),少數(shù)的直接采用拉丁學(xué)名“Pachyrhizus erosus”,沒有統(tǒng)一的名謂,各有所指,出現(xiàn)混淆,易引起誤導(dǎo)。比如英文“yam bean”直譯為漢語是“薯豆”;百度在線翻譯翻譯成漢語為“山藥豆、豆薯、地瓜”等;愛詞霸(iCIBA)則翻譯為“西印度豆薯、地瓜”,又特別指出“網(wǎng)絡(luò):沙葛;豆薯;西印度豆薯;零余子”。查閱《辭?!罚骸傲阌嘧印奔础爸檠俊保谥参锶~腋(如卷丹、薯蕷)或花序中(如山蒜)的鱗莖狀或塊莖狀的肉質(zhì)芽,珠芽落地后能發(fā)育成新個體[4]。薯蕷的“零余子”常為腎形或卵圓形(圖4)。Google和有道(youdao)詞典翻譯為“豆薯”,顯然各有所指。分別將“豆薯”翻譯成英文則為“jicama”、“jicama”和“yam bean”。如果將“yam bean”兩詞單獨翻譯成中文則為“薯、山藥”和“豆”,近似于“薯”與“豆”兩詞的組合。至于是什么原因?qū)ⅰ皔am bean”譯為“豆薯”,或?qū)ⅰ吧剿帯薄ⅰ笆砗投埂弊g成“yam bean”無從可考。

      3 中文名與英文名的正名建議

      3. 1 建議采用“豆薯”為中文正名,其余稱謂為異名

      百度百科對“瓜”的定義,是指蔓生植物所結(jié)的球形或橢圓形子實,有蔬瓜、果瓜之分。對照Pachy-rhizus erosus作物和甘薯等皆為蔓生植物,主要的功用部位又近乎于“球形或橢圓可以滾動的果實”,那么皆以“地瓜”稱謂似乎是符合情理的了。只不過Pachyrhizus erosus作物地下部分肉質(zhì)根多為扁圓、紡錘或圓錐形,更符合“瓜”的定義,故有學(xué)者認為使用“地瓜”更為妥貼[12]。雖有一定理由,但不便區(qū)別于番薯。

      鑒于Pachyrhizus erosus作物的中文名謂較多,為了不致混淆誤導(dǎo),非常有必要一個統(tǒng)一的名稱。筆者認為:“豆薯”更符合植物本身的分類學(xué)屬性,同時具有名稱唯一性,不致混淆,并且該稱謂讀寫方便,富于聯(lián)想,建議作正名采用,其他名謂均作為別名。即便在介紹“豆薯”稱謂“地瓜”等易與其他植物混淆的別名時,應(yīng)附帶“手工扒皮可生食”等文字說明以示區(qū)別,因為番薯等植物生食時是不能手工扒皮的,需要借助工具才能去皮。

      3. 2 建議豆薯的英文名采用“jicama”

      “豆薯”的英文名采用“jicama”理由有四。一是原創(chuàng)性。豆薯在原產(chǎn)地美洲的印第安語言中叫法很多,其中以阿茲特克人(Aztec)所稱的“jicama”影響較大。最早發(fā)現(xiàn)記載傳播豆薯的西班牙人便將這個詞匯吸收入西班牙語,故西語也稱其為“jicama”[12]。從最早使用者的命名、以及傳播者的貢獻上來講,采用“jicama”體現(xiàn)了對開拓者知識原創(chuàng)的尊重,即便英人對豆薯的原義亦不例外;二是詞義的唯一性?!癑icama”英譯漢的詞義是豆薯或西印度豆薯作物,不至于有將“yam bean”譯為“薯蕷、山藥”,或?qū)ⅰ吧剿帯?、“薯和豆”譯成“yam bean”之慮;三是推廣應(yīng)用性。至今“jicama”在墨西哥、美國等地均作為豆薯作物的名稱使用;四是閱讀與書寫時比較連貫,是一整體。

      圖1 豆薯的苗、花、肉質(zhì)根、種子

      圖2 番薯 圖3 葛 圖4 薯蕷或山藥的莖葉、零余子、塊根

      參考文獻:

      [1] 王思明.美洲原產(chǎn)作物的引種栽培及其對我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結(jié)構(gòu)的影響[J].中國農(nóng)史,2004,23(2):17 -27.

      [2] 中國植物物種信息數(shù)據(jù)庫.豆薯[DB/ OL]. http:/ / www. botanica. cn/.

      [3] 張振賢.蔬菜栽培學(xué)[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出版社,2006. 466 -467.

      [4] 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 1957,518,1976,613,783,1998,1209.

      [5] 地瓜[M/ OL]. http:/ / www. pharmnet. com. cn.

      [6] 劉蘭星,徐千涵.模樣像地瓜吃著像脆梨南方地瓜葉種有毒[N].青島晚報,2013 -04 -13.

      [7] 豆薯[OL]. http:/ / baike. baidu. com.

      [8] 天地果栽培技術(shù)[DB/ OL]. http:/ / www. ngonline. cn. [2012 -05 -15].

      [9] 天門地瓜[OL]. http:/ / baike. baidu. com.

      [10]葛[OL]. http:/ / baike. haosou. com/ doc/3792229 - 39 83288. html.

      [11]山藥[OL]. http:/ / baike. baidu. com.

      [12]張 箭.論豆薯——地瓜的定名和調(diào)整[J].西華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7,26(4):65 -68.

      Synonym Discrimination of Alien Crop Pachyrhizus erosus and Suggestion on Its Chinese and English Name

      CHEN Zhongwen,HUANG Chao,PAN Jingjing
      (Seed Management Station of Yuqing County,Yuqing,Guizhou 564499,China)

      Abstract:After the alien crop named Pachyrhizns erousus was introduced to China,it was given different names in line with local custom,which was easy to result in the confusion because of the phenomena of homonym and heteronym. In this paper,several plants were be distinguished by comparative identification on characteristics and pictures. Considering the rules for plants’naming such as proper use,being easy to read and write and uniqueness,this paper suggested Chinese name“Doushu”and English name“jicama”were employed as its only official name.

      Keywords:alien crops;jicama;synonyms discrimination;Chinese name and English name

      作者簡介:陳忠文(1964 -),男,推廣研究員,主要從事豆薯育種及栽培技術(shù)研究及農(nóng)作物新品種試驗、種子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2015 10 16

      文章編號:1001-5280(2016)01-0078-03

      DOI:10. 16848/ j. cnki. issn. 1001-5280. 2016. 01. 020

      中圖分類號:S632. 2

      文獻標(biāo)識碼:A

      枝江市| 饶平县| 白玉县| 彭阳县| 民和| 林甸县| 团风县| 临西县| 手机| 稷山县| 济南市| 莱阳市| 肇东市| 许昌市| 青河县| 克拉玛依市| 徐州市| 临朐县| 武陟县| 怀来县| 科尔| 丹巴县| 荣昌县| 桓台县| 哈密市| 琼海市| 元谋县| 常宁市| 丹寨县| 彭泽县| 山东| 商洛市| 罗田县| 临沭县| 蒲城县| 靖宇县| 金平| 阿尔山市| 会泽县| 修文县| 广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