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南亞沉船的千年往事
“黑石”號古代貨船復原模型。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調查表明,水下隱藏著豐富的文化遺產,主要包括古老沉船的殘骸,全世界大約散落著300萬艘未被發(fā)現的沉船。而中國南海海域與地中海、加勒比海并稱世界“三大沉船墳墓”。中國水下考古中心曾作出推測:南海古沉船不少于2000艘,現在已經掌握了200多艘沉船的信息。
泰國曼谷大學東南亞陶瓷博物館的數據表明,在東南亞國家正式登記的已打撈出沉船的地點截至目前共有118處,大多為上世紀80年代以來所發(fā)現。其中以菲律賓最多,為41處,印度尼西亞27處,泰國23處,馬來西亞17處,越南10處。
隨“黑石”號被打撈出水的唐代長沙窯青釉褐斑貼花椰棗紋瓷壺。
深海沉船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歷史信息。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的研究人員透露,從研究者的角度看,出水文物的金錢價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傳遞出的歷史信息。比如,在新加坡展出的公元9世紀的“黑石”號及其船上打撈出的大量珍貴文物,可以為研究中國、東南亞和世界史的專家提供大量實證。全球多國學者已經通過對“黑石”號上文物的研究分析,在有關經濟史、貿易史、造船史、陶瓷制造史和藝術交流史等諸多領域有了新的發(fā)現。
2003年4月,馬來西亞在婆羅洲附近海域打撈出的一艘商船年代久遠,船上所載物品證實,該船大約為公元960年到1126年間制造,載有303件陶瓷器、250公斤陶瓷和數十件銅器。最初,考古人員未能確定這艘沉船是哪國制造,但有關專家對隨打撈物品一起出水的一些木材碎片的樣本作了分析,大致確定該船建造所用木材系生長于溫帶地區(qū)的樹木,由此確定為“中國制造”。如果對此船建造材料的進一步分析能夠確認是中國所造,無疑會對中國造船史的研究產生一定影響。
“明斷檔”(又稱“明空白”,The Ming Gap)也是一個有趣的研究課題,其意思是指在東南亞諸國迄今打撈出的沉船文物中,極少見中國明朝早期的青花瓷。多年來一直在曼谷大學從事陶瓷考古研究的美國專家羅克斯安娜?馬烏德?布朗在其新書《“明斷檔”與東南亞沉船瓷器》中,對這一現象做了深入分析。她認為,一方面這是因為明洪武(1368—1398)初年一度實行“海禁”,進口青料就斷了來路;另一方面,恰恰因為“明斷檔”,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陶瓷業(yè)在這一時期有了很大發(fā)展,在同期和之后的沉船上就發(fā)現了大量由越南、泰國等國制造的瓷器,這些瓷器部分采用了中國的工藝和圖案。羅克斯安娜的研究證明了中國與東南亞的貿易與產業(yè)發(fā)展早就有了融合與互動的關系。
通過對沉船的研究,學者們可以確認這些商船的航行線路。正是通過對東南亞地區(qū)新近發(fā)現沉船的研究,一條從中國向歐洲、非洲伸展而出的海上絲綢之路才更加清晰。從中國過去20多年的水下考古及南海一帶的沉船出水來看,自中國五代以來,海上絲路貿易一直頻繁持續(xù),而東南亞成為重要的轉換站。
隨著技術手段的提升、沉船歷史檔案不斷解密以及研究的進展,南海及其附近海域的沉船打撈近年來開始進入一個活躍期。
泰國曼谷大學的東南亞陶瓷博物館提供的資料表明,由官方主導的打撈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大部分均為公司打撈,特別是來自歐美的水下考古公司和考古人員多年來已經進入了這一地區(qū),搶占了先機。這些歐美公司由于長年從事此項業(yè)務,大多裝備精良且擁有相當的專業(yè)技術,它們不惜花費巨資搜尋和打撈海底沉船,以獲取巨額利潤。目前,一些東南亞國家的政府也在加強與這些公司的合作。
為了防止文物掠奪者對水下文物的搶掠和肆意破壞,保護沉沒在海洋中的文物,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1年通過了《保護水下文化遺產公約》,該公約在2009年1月生效。中國參與了公約的起草?!豆s》主要基于四項原則:保護水下遺產的責任;水下文化遺產應保留在原來的位置;禁止以商業(yè)為目的開發(fā)活動;各國合作保護此類遺產、加強水下考古培訓并提高保護水下遺產的意識。
由于南海及附近海域相當復雜,而菲律賓、印尼、越南等國又采取了與外國打撈者合作,或對外國打撈者開放的政策,缺少對海洋沉船打撈活動的有效管理,特別是在沉船發(fā)現后無力采取保護措施,一些國際海底探寶者借機將打撈范圍延伸到了中國海域。再加上東南亞一些國家的海關對文物走私查禁不嚴,致使盜寶式的非法打撈在這一海域越來越猖獗。有些打撈者為獲取寶藏,甚至采取水下爆破等極端手段,對沉船發(fā)現地和文物造成嚴重破壞。一些出于商業(yè)目的的打撈也因而卷入了爭議之中,并遭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批評。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出于對海盜式和商業(yè)打撈蔓延的擔心,才協(xié)同各方制定了保護水下文化遺產的國際公約。但是,有很多國家并沒有在這份公約上簽字,他們因此也沒有履行這一公約的義務。
那是1998年的一個平常的日子,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海域勿里洞島的一些漁民,也像平常一樣潛水到海底去采集海參。那一片海域位于兩島之間,形狀有點像漏斗,海中蘊藏著豐富的魚類等資源,是當地人生存的“飯碗”。不過,這一次,漁民從一處大約有16米深的海底打撈上來的,除了海參,還有一個渾身長滿了海藻和珊瑚的陶罐。東南亞深海探寶有史以來最精彩的一幕就這樣悄然拉開了。
聞訊趕來的是一家在印尼從事沉船文物打撈的德國公司。這家公司所雇的潛水員經調查發(fā)現,海中有一艘沉沒的古船,船上載有大量瓷器。這家德國公司立即展開打撈,同時還出資請印尼海軍對打撈海域提供保護。
沉沒在海底的是一艘阿拉伯三角帆船,打撈出的珍貴文物約有6萬多件,90%以上為陶瓷物品,以中國湖南長沙窯的瓷器為主,還有河北邢窯白瓷、河南鞏縣(今鞏義市)的白釉綠彩瓷和浙江越窯的青瓷等,種類非常豐富。除了瓷器,另有30多件銅鏡、30件金銀器和18件銀錠等物。在船上發(fā)現的金杯,更是極為罕見的唐代珍貴金器,顯示了精美高超的工藝水平。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稱,這是一次千年前的“中國制造”的集中展示。
在這艘名為“黑石”號的沉船上,最重要的發(fā)現就是大量長沙窯燒制的瓷碗,其中有一只瓷碗上印有“寶歷二年七月十六日”(即公元826年)的印記??脊艑W家結合對其他器物的考證,確認沉船的年代為9世紀上半葉。也就是說,這艘阿拉伯商船在從中國裝載了大量的瓷器等物品后出發(fā),在勿里洞附近海域觸礁沉沒,已在海底沉睡了千余年之久。
這一沉船的打撈被考古學家稱為20世紀末最重要、年代最久遠的深海考古發(fā)現之一。沉船系阿拉伯人在東非、阿拉伯、印度沿岸使用的雙桅或三桅三角帆船,證實了早期阿拉伯世界與中國之間的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昂谑碧栕钔怀龅囊饬x,在于它證實了在中國與西亞之間確實存在一條古代海上絲綢之路。
“黑石”號沉船文物的出水,引發(fā)出了許多神秘問題:為什么“黑石”號會在遠離新加坡海峽和馬六甲海峽的勿里洞島附近沉沒?按照通常海上絲綢之路的航行路線,商船應當繞過新加坡,穿越馬六甲海峽,但它卻向東南方向行駛了600余公里。它是迷失了方向,還是被風浪吹得偏離了航線,或者是要去爪哇海的某個港口?
船上發(fā)現的精致的金銀器皿在中國也十分罕見,有的甚至還成雙成對,究竟是中國人送的禮品呢,還是要運到阿拉伯國家的市場上去出售的?為何船上的錢幣不多?船上的商人用什么方式在中國結算?這艘船在哪里裝上的最后一批貨物?商船將駛往何處……
船上的文物吸引了全球多個領域的研究者的興趣,也引發(fā)了人們對昨天和今天的中國在世界扮演角色的豐富聯(lián)想。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文章中有這樣一段富有深刻含義的描述:“中國于2000多年前首次對世界展開貿易以來,它像蚌殼一樣時開時合。在唐代,蚌殼大開,且維持了數個世紀之久。一連串的發(fā)明——火藥、紙、印刷術、鑄鐵——讓中國步上了世界經濟強國之路。跟西方世界的貿易穩(wěn)定成長,中國船員的角色也越來越居主導地位?!?/p>
(來源:人民網)
唐朝沉船“黑石號”出水文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