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梅芝 黃克進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 廣西 崇左 532200)
花山申遺宣傳片英譯欣賞和探討
——從接受美學的視角
周梅芝 黃克進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 廣西 崇左 532200)
2016年7月15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委會第40屆會議審議通過,廣西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花山申遺成功,其優(yōu)美的宣傳片英譯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沒。本文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對譯文的翻譯方法進行鑒賞并加以探討。
花山申遺宣傳片英譯欣賞探討
廣西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申遺成功,標志著花山巖畫從民族文化瑰寶到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轉(zhuǎn)變。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認為,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展示出獨特的景觀和巖石藝術,生動地表現(xiàn)出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2世紀期間,當?shù)毓篷樤饺嗽谧蠼匕兑粠У木裆詈蜕鐣?。這是目前對該傳統(tǒng)的唯一見證。左江花山巖畫中的銅鼓及相關元素與當?shù)劂~鼓文化直接相關,見證了該區(qū)域廣泛興盛的文化特色。
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2世紀,生活在左江流域的壯族先民駱越人,為了表達對神明和自然的崇拜,有意識地選擇江水轉(zhuǎn)彎處、面對江水來向的崖壁,精挑細選崖壁上適宜的位置,用今天看來仍不可思議的技術和方式,繪制了大量場面宏大、動感強烈、神秘十足、震撼人心的巖畫。
巖畫的圖像包括人物、動物和器物三類。人物是主像,只繪輪廓,不描五官。獸像張嘴豎耳,奔于人像之前,或為坐騎或為祭品。器物多為刀劍銅鼓,或立于人胯下,或置于人像周遭。這些圖像在畫面上交錯并存,組合成一幅幅完整的神秘圖畫。
這些“無字天書”仿佛一個個謎,是誰“揮得筆如椽,乾坤寫此大詩篇”?何因“江作硯池山作卷”?何時“鬼斧神工輸技巧”?何由“風吹雨打猶鮮妍”?多年過去了,學者專家給出了各種各樣的答案,但都不敢斷言“破解”。(摘自崇左新聞網(wǎng))
巖畫圖案個性獨特鮮明,以蹲式人形圖像為主,顏色全部為赭紅色,在灰黃色的崖壁上顯得格外鮮艷醒目,歷經(jīng)千年歲月侵蝕,仍留存至今,被稱為“花山巖畫”。
花山申遺宣傳片將花山巖畫景觀描述翻譯成英語,在傳遞文化意象的同時,保持民族文化元素,從而讓世界更多人了解、認識駱越人(壯族的祖先)的民俗文化,對推進現(xiàn)代文化旅游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接受美學(Aesthetic of Reception),又稱(接受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一種文藝美學思潮,其理論基礎主要是現(xiàn)象美學和闡述美學,代表人物是德國康斯坦茨學派的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瑟爾(Wofgang Iser)。他們認為“美學研究應集中在讀者對作品的接受、反應、閱讀過程和讀者的審美經(jīng)驗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學的社會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過問答和進行解釋的方法,去
研究創(chuàng)作與接受作者、作品、讀者之間的動態(tài)交往過程,要求把文學史從實證主義的死胡同中引起來,把審美經(jīng)驗放在歷史—社會的條件下去考察?!保h斯,1982.)接受美學強調(diào)讀者的中心地位,認為讀者是信息的主動接受者,是文學歷史能動的創(chuàng)立者。根據(jù)接受美學的觀點,閱讀文本的過程不是譯者和譯本單向向讀者灌輸形象和意義,不是讀者被動地接受過程,而是讀者積極地介入和參與,與譯者、譯本形成辯證的對話關系(秦洪武,1999)。
根據(jù)接受美學理論,讀者在閱讀作品之前都有“期待心理”,意指讀者原有的趣味、愛好、素養(yǎng)和期待等閱讀經(jīng)驗形成一種對文學作品的欣賞水平,在具體的閱讀中表現(xiàn)為一種潛在的審美期待。在這樣的前提下,譯者必須具備較好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深刻理解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語言、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發(fā)展情況。洪明指出,譯者應充分考慮中西文化和審美習慣的差異及譯文讀者的“期待心理”,重視對譯文讀者的關照,但又不能遷就讀者,而要超越讀者,拓寬讀者的“期待視野”,才能向讀者推介中國的特色語言、宣傳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
花山申遺片視頻總長度為11分鐘,秀美的風光畫面配以優(yōu)美的英文解釋,令人賞心悅目,回味無窮。那娓娓道來的譯文,令讀者感到一種特殊的內(nèi)在美。這種美學貫穿宣傳片始終,包括詞語翻譯、句子翻譯和句式的選擇。
1.譯文用詞內(nèi)在的特殊美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是人們建立互信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迥異,對于同樣的詞,人們賦予它不同的含義?;诮邮苊缹W的視角,譯文讀者是譯者要考慮的中心。譯者不僅要關照譯文讀者的認知心理特征和審美情趣,同時還應關照他們的語言習慣和文化心理?;ㄉ缴赀z宣傳片譯文的譯者充分運用了這一原則,片中運用的很多詞匯,充分考慮到美學的理念,以吸引讀者的注意。
例如,在花山文化預告片的片頭,譯者將“山奇、洞美、水清、石秀、美麗神奇的山水畫廊”翻譯成“miraculously picturesque gallery of strange hills,beautiful caves,clear water,and fine stones”.而“miraculously picturesque gallery of strange hills beautiful caves clear water and fine stones”的運用正好符合譯文讀者的理解習慣?!癿iraculously”用來表示“神奇”的;而“fine”用來形容“秀麗”。
為了滿足譯文讀者的期待心理,譯者采用與讀者語言相近的表達方式,以吸引讀者。如用“handsome hill”翻譯“秀麗的山峰”;用“a worldly paradise”翻譯“人間仙境”;“magic power and vital”,“魔法作用”;“ghosts god”,“鬼神”.等等。這些詞常在西方文化中用來表示意象?!癶andsome”一詞用于描述人俊美,譯者則用于表示山峰的秀麗?!皃aradise”原義指“伊甸園”或“天堂”,西方人指“無憂無慮之地”。magic and ghost god”被翻譯成“魔法的”、“超自然的”,符合西方的文化習慣,滿足他們對譯文的期待心理。
除此之外,譯文還根據(jù)原文的主旨大意將原文的單詞翻譯成英語,使花山文化景觀的描述更栩栩如生。例如:scarlet red赭紅色、bronze bells羊角鈕鐘、knives and swords刀劍、primitive simplicity古樸、happily singing and dancing狂舞歡歌、rough and strong粗獷、weathering風雨侵蝕、keeping prosperity保人丁興旺。盡管這些詞語的英文含義與漢語相似,但譯者在忠實于原文的同時,突出了英語的實際特點,符合外國讀者的審美觀。
2.句子及詞語翻譯精煉與暢達美
花山申遺宣傳片中文對景觀的描述大多用具有中國韻味,文字優(yōu)美、富含詩意,要將其翻譯成英語,只能從意譯的角度重組句子,將原文大意呈現(xiàn)給西方讀者。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傳神再現(xiàn)中文詩般的意境,精煉暢達。以下通過幾個例子來說明。
例一:左江是中國西南邊陲一條古老的河流,穿越喀斯特地貌的群峰,流經(jīng)崇左的洼地,匯入西江,奔向大海。
英文翻譯:Zuojiang,one ancient river of China’s Southwest border,flows through the karst peakclus-ter and depression of Chongzuo and joins Xijiang River to the sea.
例二:在這畫廊里,遺存有被列入中國世界文
化遺產(chǎn)預備名錄的花山巖畫。
英文翻譯:In the gallery,there exist Huanshan rock arts which are listed in China’s preliminary list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在第一句子中,譯文用兩個并列的動詞(詞組)flow through和join將整個句子完整地表達出來,即忠實于原文,又傳神地把“穿越”、“流經(jīng)”以及“匯入”“奔向”用一個動詞或詞組串聯(lián)在一起,既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又充分照顧譯文讀者的期待心理。第二句譯者則用gallery(原義:室內(nèi)陳列館,畫廊)來表示左江沿岸的畫有巖畫的長廊;用rock arts傳神譯出了駱越人作在巖壁上的畫。在申遺宣傳片中,譯者用很多這樣的詞語來描繪駱越人在邁入青銅器時代時的諸多生活場景,而這些場景與巖畫上所描繪的內(nèi)容有緊密聯(lián)系。帶有當代民族特色的詞語,如:squatting figures(蹲式人像),dog-loving customs(愛狗習俗),bronze drugs(銅鼓)等等,在花山申遺宣傳片中不勝枚舉。將這些具有壯民族文化元素的東西準確地展示給讀者,言簡意賅,是該宣傳片的一大亮點。
3.語句錯落與表達的自然美
漢語和英語屬于不同的語系,句子結構差別很大。漢語在描述事物(尤其是景色描寫)時常常用詩一般的形式來描寫,節(jié)奏自然和諧,參差錯落,極具美感。在翻譯時,譯者要平衡漢語這種句子與英語的關系,將其韻味譯出,實則不易。而花山申遺片則用層層推進的方式,以大量的被動語態(tài),定語從句和長句分解來翻譯,將古樸的壯民族的文化瑰寶——花山巖畫介紹給世人。下面是申遺片中此類句子翻譯較典型的部分。
(1)被動語態(tài)
被動語態(tài)在漢語中除了表示強調(diào)作用之外,較少使用,而在英語中,這一時態(tài)的運用卻很普遍。宣傳片英譯出現(xiàn)了大量含被動語態(tài)的句子,易于譯文讀者接受。
例子一:
原文:這些遺存在左江流域內(nèi)諸山體崖壁上的古代圖畫符號統(tǒng)稱左江巖畫。
譯文:The ancient pictures and symbols on the hill cliffs in the Zuojiang river basin are collectively called“Zuojiang rock arts”.
例子二:
原文:(這些巖畫)是2000多年前中國戰(zhàn)國至東漢時期,南方壯族先民的偉大創(chuàng)造。
譯文:They were created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the Warring States and Eastern Han Dynasty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and were a great creation by the zhuang nationality ancients in the south.
例子三:
原文:花山巖畫所記錄的古代傳統(tǒng)在當?shù)厝松钪幸廊浑S處可見。
譯文:The ancient traditions recorded by the Huashan rock art can still be seen in the local life.
這些句子均用被動語態(tài)來翻譯,在把原文大意準確翻譯的同時,也符合西方人語言習慣。
(2)定語從句
定語從句是句子起修飾作用的子句,用于修飾句子中的某個名詞或代詞,有時也用于解釋前面所描述的內(nèi)容。英語對定語從句的運用很普遍。宣傳片中運用了大量的定語從句來翻譯句子。請看下面這些句子。
例子一:
原文:更令人驚奇的是這些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神奇的文化珍寶。
譯文:Even more amazing is the admirable cultural relics which is passed on for generations.
例子二:
原文:花山,壯語稱為“芭來”,意指畫有圖畫的山。
譯文:“Huashan”,which is called“Ba Lai”in zhuang languange,means“mountains with pantings”.
例子三:
原文:陡峭的山崖是展示壯美巖畫天然的畫板,像是大自然中一座絕美的人類藝術博物館。
譯文:High mountains with sharp cliffs are natural painting boards which display the gorgeous rock art,like a great art museum of human being in the nature.
在描述具有壯族民族文化元素的花山巖畫
時,譯者借助定語從句,把這樣文化瑰寶介紹給讀者,即把難以解說的民族文化韻味充分解釋說明,又能讓外國讀者充分理解這一文化內(nèi)涵并欣賞到其中的美。這樣的句子在片子中共有十一處。
(3)長句分解翻譯,表達原文的意象美
將漢語長句通過分解成幾個英文句子,把原文的大意準確傳達給讀者,是宣傳片的又一個亮點。下面用一個例子加以說明。
原文:關于花山巖畫的主題內(nèi)容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那是戰(zhàn)爭前誓師場面,或是戰(zhàn)爭勝利后的祝捷盛況;有認為那是與宗教有關的祭祀場面;也有人認為,花山壁畫是具有魔法作用的圖畫或符號,是神圣的巫術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其內(nèi)容不僅限于與戰(zhàn)爭有關,而應該廣泛得多,有祭日、祭銅鼓、祀河、祀鬼神、祀田地神、保人丁興旺等之說。
譯文:The cultural meaning of their rock arts arouses wide discussion.Some people say they describe the mass pledge before the war or celebration after victories.While others believe they are religious sacrifices,still others think that rock arts are pictures and signs of magic power and vital component of sacred sorcery ceremony.In this sense, the subjects of these rock arts vary from war to religious sacrifices to the sun,bronze drum,rivers, ghosts god of grain and earth and keeping prosperity.
此句的中文是一個用分號連接起來的長句,英文翻譯將其分成四個獨立句子。其中動詞"arouse"的運用讓句子具有擬人化特征;對"保人丁興旺"的翻譯采取人文關懷的做法,體現(xiàn)譯文不同的文化特色及其對讀者的關照。而用religious sacrifices to the sun,bronze drum,rivers,ghosts god of grain and earth翻譯“祭日、祭銅鼓、祀河、祀鬼神、祀田地神”這些帶有壯民族古老的生活習慣和祭拜天地鬼神這種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的民俗,充分考慮東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和語言習慣,體現(xiàn)西方人崇尚現(xiàn)實主義的特點,極大提升了花山巖畫申遺宣傳片的宣傳效果。
花山申遺宣傳片英譯具有一種特殊的內(nèi)在美,對申遺的成功起助推作用。本文綜合宣傳片的英譯的幾個視角,旨在欣賞譯者在翻譯中所采用的翻譯策略及其考慮譯文讀者的審美期待,將古駱越文明的文化意象準確傳遞給譯文讀者,既保持民族文化元素,又充分照顧目標讀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語言習慣,使譯文極具感染力和號召力。
[1]Hans Robert Jauss.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 Minnesota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2:211.
[2]Robert C,Holub.Reception Theory:A Critical Introduction.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84.
[3]Iser,Wolfgang.The Implied Reader:Patterns ofication in Prose Fiction From Bu nyan toBeckett[M].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4.
[4]湯非非,翻譯美學與旅游景點公示語英譯策略[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5]隨榮誼,李鋒平.從翻譯美學視角探析《落花生》的兩個英譯本[J].外國語言文學,2008.
[6]朱兵艷,劉士祥,姚立佳.接受美學視角下的海南旅游景點翻譯[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2):120-123.
[7]洪明.論接受美學與旅游外宣廣告翻譯中的讀者關照[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
[8]劉宓慶,翻譯美學導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12:265.
[9]向禎平.從接受美學看張家界旅游景點介紹的英譯[D].長沙理工大學,2013.
[10]秦洪武.論讀者反應在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中的意義[J].外國語,1999.
H315.9
A
1007-9106(2016)12-0142-04
周梅芝(1965—),女,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