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 華
(廣東警官學院, 廣東 廣州 510440)
芻議軌跡偵查的概念與特點
莊華
(廣東警官學院, 廣東 廣州 510440)
傳統(tǒng)的犯罪偵查相當一部分都從現(xiàn)場勘查獲取的痕跡物證著手進行偵查,在新形勢下依然有效但也受到多種因素制約。目前案件偵查的重心已經從傳統(tǒng)的“痕跡”轉移到“軌跡”。軌跡和軌跡偵查的概念在近年來被國內偵查學界廣泛提及,然而對于其概念眾說紛紜。在之前提出軌跡偵查的概念基礎上,綜合境內外有關軌跡的相關論述,作者再次提出軌跡偵查的含義及其特點。厘清軌跡偵查的內涵,有利于進一步發(fā)展偵查學基礎理論,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現(xiàn)實偵查問題的方法。
軌跡;軌跡偵查;概念與特點
犯罪偵查學的方法論體系不是一個封閉式的系統(tǒng),而是一個不斷發(fā)展和不斷完善的開放性系統(tǒng)。時至今日,一方面,隨著新刑訴法在2013年1月1日開始實施,人權保障的法治理念進一步確立,對刑事偵查活動在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當信息化、物聯(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電子商務這些流行詞匯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犯罪偵查領域也經歷著一場巨大的變革。在信息化時代的滾滾洪流中,偵查方法必定將隨之發(fā)展變化,于是軌跡偵查的理念與方法在公安機關打擊犯罪的實踐中便應運而生。
“軌跡”一詞在最近十來年才被用于刑事偵查工作中,相對偵查學術界,公安機關實務部門使用得更為頻繁。但公安機關經常提到的軌跡,更多偏向于通信(手機)軌跡、網(wǎng)絡軌跡。而在現(xiàn)有的與偵查相關的文獻資料中,“軌跡”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2006年3月我國臺灣地區(qū)第60期《刑事科學》雜志刊登的臺灣警察大學詹明華副教授的《目標軌跡在犯罪偵查上之應用》一文。在該文中,作者提出了目標軌跡的概念:“對于刑案相關的物件或情資,依照其時間順序建立方向性的連接,可產生點與射線所組成的圖形, 此圖形稱為目標軌跡?!蓖瑫r對于產生軌跡的客體“物件或情資”也作出了解釋:“所謂物件或情資為與案件相關的物體或資訊,不僅包含人,更包含人所衍生的各項涉案資訊?!睆脑摻忉尷斫?,文中提到的“物件或情資”應當指建立目標軌跡的目標客體。在后文又用列舉的方式做了進一步的展開: “在偵查實務中,可用來建立目標軌跡的物件種類繁多,從案發(fā)地點、作案地點、通訊記錄、通信監(jiān)察、手機序號、機動車、上網(wǎng)的IP、GPS定位資訊、發(fā)票、信用卡、提款卡與交通罰單均可作為建立目標軌跡的物件”。對于這一段論述,筆者認為所提的內容并非完全是目標軌跡的來源客體,有的應屬目標軌跡的信息源。例如,將“發(fā)案地點”、“通訊記錄”、“GPS定位資訊”作為建立目標軌跡的“物件”并不可行,事實上是將上述對象作為獲得目標軌跡的信息來源而已。
大陸第一次將軌跡一詞引入偵查中并正式發(fā)表的學術論文,是2008年唱友宏副教授之《談目標軌跡在偵查思維中的應用》。該文中提到,“目標軌跡概念的提出,最初源于國外學者的社會網(wǎng)路分析技術(Network analysis)。1999年荷蘭學者Klerks在網(wǎng)絡犯罪和有組織犯罪中引入此概念,2003年Mena提出將網(wǎng)路分析技術與犯罪偵查相結合,其后臺灣地區(qū)將其作為新的偵查技術理論引入并在實踐中加以運用”。因此,根據(jù)此論述,該“目標軌跡” 的概念源自國外的網(wǎng)絡分析技術領域。該文中提到的目標軌跡概念如下:“目標軌跡,是指與刑事案件相關的物證和信息,依據(jù)發(fā)生的時間順序,建立方向性的連結,構成點與射線組成的圖形?!痹摱x與臺灣學者的定義基本相同,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將臺灣地區(qū)的慣用語“物件與情資” 替換為“物證與信息”。語義上“物件”與“物證” 并不能等同,“物件”與大陸漢語中的“物體”更相似,因此其外延應當大于“物證”。但該文并未提出“軌跡偵查”這一概念,而是“將其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劃入偵查思維范疇”。
自從此文發(fā)表后,軌跡一詞開始頻繁出現(xiàn)在公安或法學刊物上,先是在2011年張學文在《軌跡追查法在偵查中的運用》一文中提出“軌跡追查法”一詞:“軌跡追查法,是指利用犯罪嫌疑人在犯罪過程中遺留的各類痕跡物證, 確定不同時空‘節(jié)點’,將它們連點成線,還原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活動軌跡,以此查證其犯罪事實的方法。”該文用的是“追查”,而不是“偵查”,更為突出軌跡的信息性特征而非證據(jù)性特征。
2012年筆者在《軌跡偵查探析》一文中對“軌跡偵查”作出了解釋:“軌跡偵查,是以具體刑事案件(現(xiàn)場)自身特點分析判斷犯罪嫌疑人的活動軌跡,通過發(fā)現(xiàn)和排查犯罪嫌疑人以及與其相關的機動車輛、通信工具、網(wǎng)絡身份、各類電子卡留下的軌跡,從而發(fā)現(xiàn)犯罪嫌疑人真實身份并破案的一種偵查方法。”該解釋是用列舉的方法將留下軌跡的主要客體一一列出,今天看來該解釋并不完美,但較清晰地將軌跡偵查的五種常見對象表達了出來。在解釋中還提出“軌跡偵查”是通過上述軌跡信息“發(fā)現(xiàn)犯罪嫌疑人真實身份并破案的一種偵查方法”,明確了這是一種偵查方法。同年,馬忠紅教授在《刑事案件偵查中的軌跡分析法》一文中提到“軌跡分析法”的概念:“軌跡分析法,是指通過各種信息系統(tǒng),查明違法犯罪嫌疑人歷史活動信息中的各個活動節(jié)點,以發(fā)現(xiàn)更多的犯罪線索、犯罪同伙,進而擴大偵查破案效果的過程。”文中還解釋了為何使用“軌跡”而非“時空”,使用“軌跡分析” 而非“軌跡追查”之理由。該文主要從信息分析角度提出如何對刑事案件展開“案的軌跡分析、人的軌跡分析、物的軌跡分析”三部分內容。
2013年,馬振飛老師發(fā)表《論信息軌跡偵查方法》一文, 提出“信息軌跡偵查方法”的概念:“信息軌跡偵查方法就是指在案件偵查過程中,偵查人員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通過對案件相關信息的收集、篩選、比對、關聯(lián)、分析、碰撞、研判,從中獲取犯罪嫌疑人的活動軌跡,發(fā)現(xiàn)和鎖定犯罪嫌疑人的偵查方法?!痹摳拍钆c筆者提出的“軌跡偵查”有相似之處,一是都認為這是一種偵查方法,二是此種偵查方法的目標都是發(fā)現(xiàn)犯罪嫌疑人。但該概念中強調了案件相關信息的應用方法——“收集、篩選、比對、關聯(lián)、分析、碰撞、研判”。該文章提出了“信息軌跡技戰(zhàn)法”的概念,將其分為“軌跡追蹤技戰(zhàn)法、軌跡定位技戰(zhàn)法、軌跡關聯(lián)技戰(zhàn)法、軌跡拼合技戰(zhàn)法、軌跡反查技戰(zhàn)法、軌跡比對技戰(zhàn)法和軌跡綜合技戰(zhàn)法” 七類。
2014年,江煥輝老師在《視頻監(jiān)控信息在目標軌跡分析中的應用研究》一文中提出狹義目標軌跡的概念:“狹義的目標軌跡概念是指造型體(人、機、車、網(wǎng)、卡、物等)在時空運動中,通過信息交換(撥打電話、辦理上網(wǎng)登記和乘機手續(xù)等),遺留在承受體上(視頻監(jiān)控、交通實名系統(tǒng)、旅店系統(tǒng)、網(wǎng)站實名系統(tǒng)、電子卡信息系統(tǒng)等)記錄其社會交互活動狀況的總和?!痹摳拍顚⒛繕塑壽E的“目標”拓展為造型體(人、機、車、網(wǎng)、卡、物等), 同時引用了傳統(tǒng)犯罪痕跡中“造型體”與“承受體”兩個概念用于解釋軌跡的概念,突出了軌跡形成的原理。同年,陳濤博士的《軌跡偵查的理論構建》一文中在對上述軌跡追查、軌跡偵查、軌跡分析三種定義作出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將軌跡偵查定義為:偵查人員在偵查過程中,圍繞犯罪行為所形成的痕跡、物證及各類信息,把傳統(tǒng)偵查手段與現(xiàn)代科技手段相結合,回溯刻畫犯罪行為軌跡, 并尋找與犯罪行為軌跡似然度最高的特定人的行為軌跡, 進而查明和證明犯罪嫌疑人的過程”。
2014年11月,由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現(xiàn)代偵查技戰(zhàn)法研究中心舉辦的“首屆現(xiàn)代偵查技戰(zhàn)法論壇”上,“軌跡偵查”更是成為一大熱點詞匯,有《軌跡偵查在毒品犯罪案件偵破中的應用研究》、《跨境經濟犯罪軌跡偵查》、《以案解析軌跡追蹤“四研判”技戰(zhàn)法》等多篇涉及軌跡偵查在各偵查領域的應用或詳細論述某些具體應用的論文。
綜上所述,軌跡和軌跡追查、軌跡偵查、軌跡分析的概念在近十年來逐漸出現(xiàn)在各大公安、法學期刊上,其研究者主要以公安院校的教師為主。對于軌跡的概念相互借鑒參考,又各有不同的理解,體現(xiàn)出偵查學界對于偵查實務界所常用的軌跡偵查相關方法的密切跟蹤和積極研究。
在上述各種對于軌跡和軌跡偵查、軌跡追查、軌跡分析等研究基礎之上,包括對過去筆者本人提出的軌跡偵查概念進行了反思,重新提出一個軌跡偵查的定義:軌跡偵查是偵查機關以犯罪嫌疑人及其犯罪行為相關的各種目標客體(機動車輛、通訊工具、網(wǎng)絡身份、卡類、其他物品等)留下的信息為偵查切入口,通過排查和發(fā)現(xiàn)犯罪嫌疑人以及與其相關的目標客體的活動軌跡,從而查清犯罪事實,抓獲犯罪嫌疑人,破獲刑事案件的偵查方法。
(一)軌跡偵查的主體
軌跡偵查的主體是偵查機關。毋庸置疑,合法偵查活動的主體是具有偵查權的國家機關。新刑訴法第十八條規(guī)定:“刑事案件的偵查由公安機關進行,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边@里的“另有規(guī)定”,包括人民檢察院、國家安全機關、軍隊保衛(wèi)部門、監(jiān)獄,它們分別對各自職權范圍內管轄的刑事案件實施偵查。盡管軌跡偵查的思路同樣可以為其他機關或個人所借鑒,但無論是在程序上或是實體上,其他主體均不具備對于刑事案件進行軌跡偵查的條件。因此,作為一種具體的偵查活動,其主體明確為偵查機關。
(二)軌跡偵查的對象
軌跡偵查的對象是犯罪嫌疑人及其犯罪行為相關的各種目標客體留下的信息。軌跡一詞與痕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甚至可以視為是對傳統(tǒng)“痕跡”為基點的偵查模式的發(fā)展。研究痕跡的基本理論對于軌跡同樣具有借鑒意義。在現(xiàn)有的刑事技術學、物證技術學或是刑事偵查學相關的教材中,痕跡或痕跡檢驗都是重要的基礎概念,與痕跡密切相關的兩個客體,即“造痕體”和“承痕體”,亦有的教材稱之為“造型體”和“承受體”。造型體是指留下痕跡的客體。承受體是承受痕跡的實體,又稱載體,也就是留有痕跡的客體。亦有教材在闡述痕跡概念的同時,引出這兩個關聯(lián)概念,如“形象痕跡是一個客體在另一個客體上形成的反映形象。鑒于兩個客體在形成形象痕跡時的作用不同,把前者稱為造型體,后者稱為承受體。造型體作用于承受體,使承受體表面形成于造型體接觸面某些外表結構形態(tài)特征相適應的變化,這就是形象痕跡”。
與痕跡的形成類似,軌跡的形成也應當有“造型體”和“承受體”。但考慮到“造型體”一詞容易與“藝術造型”等詞混淆,且在前人研究文獻中,已經提出“目標軌跡”一詞,在此將留下各種軌跡信息的對象稱為“目標客體”可能更為恰當。在定義中,雖然將犯罪嫌疑人與目標客體并列,但從軌跡偵查角度而言,犯罪嫌疑人同樣是作為產生各種信息的對象進行偵查,因此同樣可以視為一種特殊的目標客體。
在痕跡檢驗的相關理論中,將外力作用下的“造型體”留在“承受體”上的印跡稱為“痕跡”。同樣,在軌跡偵查的框架下,犯罪活動本身也因為犯罪行為人主動或被動引發(fā)各種要素發(fā)生運動變化,會在各種載體上產生信息。而這些連續(xù)變化的信息被稱為“軌跡”。
最常見的產生軌跡的目標客體在偵查實踐中有機動車輛、通訊工具、網(wǎng)絡身份、卡類等,但并不僅限于此,因此又加入一個“其他物品”。應當說明的是,在筆者2012年發(fā)表的《軌跡偵查探析》一文中,僅僅提出“人、車、機、網(wǎng)、卡”作為軌跡偵查的對象,這也是因為除了“人”之外,“車、機、網(wǎng)、卡”都屬于“物”的范疇,但由于目前的技術手段、信息資源、應用水平,對于上述4種目標客體的偵查較為成熟,因此在初次定義中特別列舉出來。本書中,增加了“其他物品”是考慮到實踐中的確存在一些不便歸類或潛在可能成為軌跡偵查對象的客體。正如在20世紀80年代,大多數(shù)上述“目標客體”尚不可能成為偵查的對象,或是因為尚未進入生活,如智能卡、手機,或是因為不具備相關的信息源,如視頻監(jiān)控、車輛卡口。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新產品進入日常生活,新的信息手段、信息工具的發(fā)展,一定會有更多的目標客體可供偵查。因此這些“目標客體”的范圍是動態(tài)變化且不斷擴大的。
(三)軌跡偵查的目的
軌跡偵查的目的是查清犯罪事實,抓獲犯罪嫌疑人,破獲刑事案件。軌跡偵查的目的與偵查的目的相關。關于偵查的目的,國內較為經典的界說是“其目的在于查明案件的全部情況,確定是否構成犯罪,依法應否追究刑事責任,并為提起公訴做好準備”。最近的刑事偵查學教材也有在此基礎上的發(fā)展:“偵查的目的是查明案件的全部情況,確定是否存在犯罪嫌疑,確定是否存在應追究刑事責任的可能性,并為提起公訴或不提起公訴做好準備?!北M管關于偵查的目的有多種學說,但對于“查清犯罪事實”基本達成共識,至于將“是否要提起公訴”作為偵查目的的內容,則取決于傾向將偵查作為一種偵破刑事案件的技術方法的視角,還是作為刑事訴訟的一個程序的視角。而本書的軌跡偵查,如前所述已經將“軌跡應用的信息性”作為其特性之一,因此更強調其作為一種獲取偵查線索的技術方法。
在1998年5月14日發(fā)布的《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guī)定》(公安部令第35號)和2007年10月25日發(fā)布的《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guī)定修正案》(公安部令第95號),專門有關于破案的規(guī)定,其中提到破案的條件之一是“犯罪嫌疑人到案或主要犯罪嫌疑人到案”。盡管同在2013年1月1日施行的新刑訴法和新的《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guī)定》中僅有偵查終結的規(guī)定,再無規(guī)定破案。但從實務工作而言,無論是否符合采取強制措施的條件,除非犯罪嫌疑人死亡等極罕見情況,絕大多數(shù)刑事案件必須抓獲犯罪嫌疑人并進行訊問,否則無法偵查終結或撤銷案件。因此,抓獲犯罪嫌疑人幾乎是所有刑事案件偵查過程中必經程序,將“抓獲犯罪嫌疑人”作為軌跡偵查的目的也是符合實際需求的。而由于軌跡偵查的特殊性,無論是犯罪嫌疑人,還是其他的目標客體,對他們的軌跡追蹤,最終目標往往都是要發(fā)現(xiàn)犯罪嫌疑人并將其抓獲歸案。
軌跡偵查的實現(xiàn)途徑是排查和發(fā)現(xiàn)犯罪嫌疑人以及與其相關的目標客體的活動軌跡。偵查中的“排查”和“ 發(fā)現(xiàn)”,是具有遞進層次的用語。刑事偵查中常說的“摸底排隊”或“摸排”,即為排查之意,這是一個通過信息線索的搜集、分析,逐漸由多到少,由粗到精,不斷接近真實的偵查過程。在偵查初期,犯罪嫌疑人對象不明,相關目標客體模糊,需要搜集大量的信息資料進行分析,結合案件自身特點和有關證據(jù)才能進行篩選并排除懷疑。在經過大量的排查工作后,獲得唯一或數(shù)個目標客體的信息,才可稱為“發(fā)現(xiàn)”。在這個過程中,發(fā)現(xiàn)目標客體活動軌跡的目的有二:一是從目標客體軌跡發(fā)現(xiàn)犯罪嫌疑人身份;二是串并其他案件。
通過對連續(xù)變化的目標客體信息進行追蹤,可以刻畫與之關聯(lián)的犯罪嫌疑人的活動軌跡。要發(fā)現(xiàn)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一方面在追蹤過程中可根據(jù)具有實名條件的信息系統(tǒng)查詢目標人物的真實身份;另一方面也可以關聯(lián)其他目標客體,開展從其他關聯(lián)目標的軌跡偵查,最終查清身份情況。
串并其他案件,是軌跡偵查的另一常見作用。串并案件,又叫并案偵查,是刑事偵查部門將同一個或同一伙犯罪分子所作的一系列案件并聯(lián)起來,統(tǒng)一實施偵查的偵查措施。一系列案件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同一個或同一伙犯罪分子連續(xù)進行一種或多種犯罪活動,構成一批各自獨立,而在作案時間、作案手段、侵犯對象、痕跡、物證等方面表現(xiàn)出某種特定的共同特征,可以認定是同一個或同一伙犯罪分子所為的案件。在信息化條件下,通過對多宗刑事案件的偵查,在排查和發(fā)現(xiàn)犯罪嫌疑人以及與其相關的目標客體的活動軌跡基礎上,分析犯罪嫌疑人的人員軌跡、車輛軌跡、通訊軌跡、網(wǎng)絡軌跡、卡類軌跡、物品軌跡等多種目標客體的軌跡具有的一致性或關聯(lián)性,同樣可以將一系列案件并聯(lián)起來,統(tǒng)一實施偵查。
[1]莊華. 軌跡偵查[M].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6.
[2]詹明華,李文章. 目標軌跡在犯罪偵查上之應用[J]. 刑事科學,2006,(60).
[3]張玉鑲. 刑事偵查學[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4]馬振飛. 論信息軌跡偵查方法[J]. 中國刑警學院學報,2013,(3).
[5]莊華. 軌跡偵查探析[J]. 中國刑警學院學報,2012,(1).
[6]江煥輝. 視頻監(jiān)控信息在目標軌跡分析中的應用研究[J]. 北京警察學院學報,2014,(2).
[7]陳濤. 軌跡偵查的理論構建[J]. 北京警察學院學報,2014,(4).
[8]唱友宏,畢曉菲. 談目標軌跡在偵查思維中的應用[J].遼寧警專學報,2008,(5).
[9]張學文. 軌跡追查法在偵查中的運用[J]. 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1,(5).
[10]馬忠紅. 刑事案件偵查中的軌跡分析法[J]. 中國刑事法雜志,2012,(8).
Explore on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Criminal Trajectory Investigation and Practice Ways
Zhuang Hua
(Guangdong Police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40, China)
Criminal investiga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stage of criminal procedure but also the key of criminal procedure which has its unique valu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rule of law, the traditional mode and theory of criminal investigation cannot satisfy the actual needs.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ed by the ability of detection technology, constructing trajectory mode of investigation and theory has an important value in dealing with all kinds of crimes in progress and legal challenges.
Trajectory; Mode of Criminal Investigation; Concept and Character
D918
A
1008-5750(2016)04-0040-(06)
10.13643/j.cnki.issn1008-5750.2016.04.006
2016-05-28責任編輯:孫樹峰
本文為2014年度廣東省育苗項目“軌跡偵查理論研究”階段性成果。
莊華(1979—),男,廣東警官學院偵查系刑偵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偵查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