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 際 / 文
“中國制造”再創(chuàng)巔峰——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主橋全線貫通
◆邊 際 / 文
國慶前夕,喜訊傳來:世界最大的跨海大橋——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港珠澳大橋”主橋全線貫通。這個“超級工程”僅主梁用鋼量,就相當于60座埃菲爾鐵塔,被英國衛(wèi)報稱之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其主體工程包括22.9公里的橋梁、6.7公里的海底隧道,以及連接隧道和橋梁的東西人工島。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之后,珠海和香港兩地的通行將從過去的陸路三四個小時,水路1個多小時,壓縮到30分鐘的車程。
全線貫通的22.9公里主橋橋梁,無論是從珠海情侶路沿線上看,還是高空俯瞰,宛如一條巨龍綿延在伶仃洋上?!爸袊Y”“海豚”“風帆”三大巨型景觀,成為這條巨龍熠熠生輝的標志性景觀。
據悉,港珠澳大橋橋梁工程建設自2012年7月施工單位進場以來,歷時4年多,產生了一系列新技術、新材料和新裝備,在多個領域填補了中國行業(yè)標準和國家標準的空白,形成了走向世界的“中國標準”。
九洲航道橋橋塔的安裝采用整體豎轉提升方案,也屬中國首創(chuàng),填補了用提升支架整體提升,滑移滑道豎轉方式安裝上塔柱領域的一項國內空白。
江海直達船航道橋三座海豚塔的安裝則采用兩臺大型浮吊船協同作業(yè),將2000多噸的鋼塔在海上實現空中翻轉,最后精確定位在承臺上,其整個吊裝工藝的研究歷時兩年,歷經艱險,屬世界首創(chuàng)。
在解決海上橋梁的耐久性問題上,科研人員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題,并因地制宜,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港珠澳模型”等一系列防腐防震措施,系統(tǒng)地保障了港珠澳大橋的設計使用壽命達到120年。
作為工程建設單位之一的振華重工,對橋面鋼箱梁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振華重工從設計、制造、運輸、現場安裝和技術支撐全產業(yè)鏈參與,從東西人工島、橋面再到隧道工程這三個主要工程悉數參與,并全程發(fā)揮積極作用。其中,振華重工承建的港珠澳大橋橋梁工程CB05-G1合同段起于深水區(qū)和淺水區(qū)非通航孔橋交界處,總長度3485米,包含部分淺水區(qū)非通航孔橋,鋼結構總工程量為41245噸。
在橋面工程——鋼橋梁制造的實踐運營中,振華重工結合港珠澳大橋“機械化、工裝化、自動化”的先進造橋理念和“大型化、工廠化、標準化、裝配化”的總體指導思想,逐步形成一套具有適應港珠澳項目的完整管理體系。實踐檢驗,項目不僅比計劃提前完成了全聯組合梁拼裝任務,同時以優(yōu)質的業(yè)績多次得到業(yè)主的表揚,更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2013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狀”。
振華重工還為港珠澳海底沉管隧道施工做出了貢獻,包括管節(jié)沉放船制造等。據悉,管節(jié)沉放船是為港珠澳工程海底沉管隧道施工而特制的特種工程船,該船由一個跨梁和兩個浮箱組成,集吊運、定位、沉放、微調功能與一體,作業(yè)過程中可抵抗波浪和水流引發(fā)的受力將隧道沉管管節(jié)沉放至海底,最大埋深可達46米,是目前海底隧道沉管的最大埋深。該項目于2012年2月開工,同年11月交付施工現場,創(chuàng)下了國內工程船舶的最短建造紀錄。